中国文化的命脉——内文明引领文化和教育的复兴 (上)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zaixianshouting/wenhuajiaoyu/

 

 

各位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中国的传统根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命脉当中的一个主枝,就像这棵大树一样[图示]。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她诞生于文明,文明诞生了文化,文化使我们的整个中华民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相比较,我们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没有发生断裂。

[转载]中国文化的命脉——内文明引领文化和教育的复兴 <wbr> <wbr>(上
 

     近些年来,胡锦涛主席给我们设计了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这一愿景的设计,我觉得,如同邓小平主席当年给我们设计的一个改革开放的愿景一样,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是我们时代的需求,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是整个世界达到一个和平和谐的共同要求。因为我们整个世界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中国走向世界,而世界又同时在走向中国的状态。我们民族的复兴,说到底在于道德的复兴,在于根文化的复兴,因为人类文化的每一次复兴,都有一个必然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需要回溯到自己民族根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中。重新学习精神营养,复兴文明的母体。文明的母体,一旦被我们捕捉到了,并且在我们的身体、在我们的家庭、在我们的社会里面,进行再次运用成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前提下,就会诞生出文化的活力,然后再前进,这样就能达到民族的复兴,才能创造灿烂的辉煌。

      中华民族的文明,如果我们走近历史,研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文明,很简单,与西方文明有天壤的差别,西方文明是文明和文化诞生于外求法,在身体的外面寻找文明和诞生文化。然而在中国,我们的文明恰恰是在体内寻找,在体内求证,是内取其身,而外取其物。这样我们首先诞生体内的内文明,然后才产生外文明,是内外合一的一种文明,由文明产生文化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而且是在世界科技界、文化界都熟知的,就是中国有一部《易经》,这部《易经》大家都在解释。但是,很多人都是脱离了内文明和文化在解读,那么很难以把它真正去解析清楚。我们从《易经·明夷》这段文字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指的“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这么短短的三句话当中,它包含揭示的就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诞生的根基,是要求首先实现内文明——体内的文明,体内的文明所诞生的成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内圣,内修圣心。“外柔顺”是指什么呢?“外王”,就是“内圣外王”的思想,才是我们民族产生文明和文化的母体,只有内修圣心,外修王道,内圣外王都成就,并且这个外柔顺了,也就是说你的王道不是霸道,而是一种和谐之道,是与万物的和谐,它体现、表现的是柔顺。

      老子就强调这个至柔和这个至顺,因为王道如果表现出刚、强,那么是自伤的凶器。不仅会造成内伤,也会造成外伤。所以,现在世界上“王道盛行,武力扩张”,违背了这个柔顺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因为从根本上说缺乏了内圣,内在的圣人之治没有人去进行。所以,王道给人类展现的、在社会上表现的,就是征伐,盲目地征伐。自以为是的代天行道,就像美国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一样,它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内圣,盲目地行所谓的王道,自封为“太平洋的警察”管理世界,所以它给自己带来了众多的麻烦,违背了我们祖先所揭示的“内文明而外柔顺”的格局。

     那么这个《易经》里面讲到的“内文明,外柔顺”,内圣外王的标准,内修圣心要达到文明得见;而外修王道,要能达到柔顺,和谐于万物。这样的时候,才能够克服应对所有困难和逆境,进行顺利的化解。“文王以之”,也就是内文,体内的“文”能够产生,当我们体内的“文”能够产生以后,我们才能出现。只有体内的这个“文”,能够充分展现以后,并且产生明、光明、内文明,那么自己的王道,才能通行无阻,不论是对身体性命的再造,还是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就无往而不利。

      对于这个“文王以之”,《易经》里面还做了进一步说明,《易经》的乾卦里面,也指出了“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应当在人体内的“田”里面,什么样的“田”呢?在人体的三个丹田里面,见到自己的人类遗传的密码——龙。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常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炎黄的子孙。那么这个“龙的传人”,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内文明里面。实际上,整个人类都是龙的传人,都可以在体内“见龙在田”。包括西方,包括在德国,连标准的日耳曼人,他们只要实践了老子五千言当中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方法,无论男女都能够实现“见龙在田”,出现一种内天下的文明,所以说中华民族的复兴,要寻找这个文明的源头活水。然而,这个文明的源头活水就记载在我们祖先的经典当中,只要我们走进经典,诵读经典,就能够从中感悟到如何去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从而激活体内的光明。并且,将遗传因子当中龙的信息分解提纯出来,再一次见到自己体内的龙象。这个龙象一旦见到了,由于它能直接帮助体内众多能量的谐振,同频共振地谐振,与天地同频;那么内天地就发生一个光明的变化,并且出现大量的“文”,这个“文”不是“字”,不是汉字,而是这个汉字之前的小篆文、钟鼎文、甲骨文,以及图像之文、符号之文,也就是现在西方科学研究的我们右侧大脑里面存在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图像思维。

      着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界的奇才,就是因为他天生具备着图像思维。然而,他的这一个生理功能,在我们的《易经》当中、在《黄帝四经》和《黄帝内经》当中、在老子五千言的《德道经》当中,早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训练,育产生的方法,只是我们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转换以后,读不懂了,不知道了,甚至错误地篡改了,使我们整个民族逐步地脱离了自觉性培养自己的内文明和图像思维功能。那么,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要达到一个中华民族的复兴,那必须要走近历史的长河,在井泉之中,再次吸取营养,将文明诞生的母体方法加以解码,转换为现代的语言,在我们的体内进行实践;从而使我们再次大面积获得内文明,再次大面积实现右脑,从右脑作为门户,深入到我们大脑质层当中去,形成这个图文思维。这个图文思维,是比图像思维还要高一个层次的思维模式,而且这个图文思维是心脑联动产生的图像思维,一定要有心的参与。
      中国人大智大慧的祖先们,为我们后代的教育,既设置了汉文的方式,虽然转变成为了汉字,由汉文变成了汉字,但是里面的教育模块还被全息地保存着,并没有消失,我们只要拿起来用,就能够达到一种民间所说的一用就灵。只要遵循着“恭熟忘合灵”的这个路径去实践,就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我们的心灵,贯通我们右脑的慧识、左脑的意识和心灵的道德。心中神识的启动,是一种德性的再次复苏,称之为心德并用;而右脑的启动是慧识的复苏,这称之为慧性;左脑的智能的复活,善正德的要求与我们的心和右脑联动互动起来,称之为正智。这样就形成一种完整的德、慧、智,自我教育模式和教育别人,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最佳的模式。它远远比西方单纯注重开发右脑要完善得多,而且效果也快速得多。所以我们在解读祖先们文章经典的时候,非常激动,很有感触,这些理论正像老子在他的五千言当中所说的:“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能知也,莫能行也。”的确是如此,很简单,就是我们被后天的智能,在这两千五百年来光是用左脑的后天智能意识,没有开动我们的心和右脑深层次的功能,所以就读不懂。

     比如说,关于这个内文明在《大学》这一篇文章当中就提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可能产生很多智能型的认知,都说得很有道理,甚至有的学者说:这两个“明”字可能多了一个“明”字,是笔误。他们没想到,在古代那种字贵如金的背景下,不可能多任何一个字,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的。这一点,只要回头再看一看《黄帝四经》当中就知道,并不是多一个字,而是强调了内文明和外文明要都明白这个德它的作用、它的能量性、它的品格性,对我们生命的主宰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子讲了:“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万物全部都是很自然地去尊道贵德的,因为道父德母,她是我们的母亲,是父母。

    我们的父母是道和德,我们作为道德的子孙,只有恪守父母的教训,学习父母告诉我们的经验和深层的方法,才能够正确地生存。就不会迷失方向,我们包括体内的脏器命名,都充满了我们祖先的智慧,看看大脑的脑、肝、脾、肺、肾、胆、膀胱、胃、肠,全部都是用的“月亮”的“月”,唯独一个“心”没有用“月亮”,为什么?心就是我们体内的太阳,它应该放光,产生内在的文明,才获得生活的自在,过得潇洒,才是生命的真正主人。在心中有了这个光明,明白“德”是什么,怎样去获得道德的品质。这个品质,包括了品格和质量、质能,那么才能产生内在的光明。

      大家可以做个现场的实验,请大家闭上眼睛,看看体内,是否能够看到自己的心肝脾肾肺,可以说许多的人都看不到。为什么看不到,因为我们从一生下来起,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这个教育被我们遗忘了,我们内在的光明没有了。但是相反,我们在全国开展的经典诵读当中,特别是推广了道家内观诵读法的孩子们,特别是十一二岁之前的孩子,他们只要坚持诵读半个月左右,有的甚至几分钟左右,就马上能够闭上眼睛看到自己体内的“文”、“字”,并且有光,那就是内文明。所以不要把它玄化,更不要神秘化,我们人人体内都能产生文明。

     首先,第一步要实践我们祖先传递给我们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方法论,关键的第一步,是要达到内在的文明,也就是身心内在的文明,是因为文明诞生了文化,所以实践《易经》也好、《黄帝四经》、《黄帝内经》以及老子五千言的《德道经》也好,首先第一个要求,是要全力以赴掌握如何使我们自己、使我们的孩子们在经典诵读过程当中去实现内文明。只有内文明出现了,这个“文”才能够在我们体内产生,转化为动力。这个转化极其重要的,它就能够使我们明白如何去修身,如何去诚心,如何去正意,如何去格物致知,而不被格,知能智。完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段话,完全是指我们体内的实践过程,很多人讲是要引导社会上去至善,是一种平天下的功能,实际上我们在修身的起始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自己修好内身,身内才可能进入更高的境界当中,去向社会贡献。内修圣道,可以说是老子、黄老思想、伏羲思想的一个关键和灵魂。只有内壮于我们的内文明了,那么其它过程才能完成。我们自古以来,可以说中国人是完整承袭了上一个文明,也就是第四纪人类文明的精华,而没有发生文化断裂、文明断裂的唯一的一个民族。埃及的文明消失了,巴比伦的文明消失了,他们都曾经存在过内文明的修持。南美洲的玛雅文明它也消失了,玛雅文明很典型的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虽然人类进入了十六世纪,他们却非常缓慢地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而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的保持,形成一个贵族集团的内文明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一生下来起,就强调了内文明。用各种方法,使一代又一代的所谓祭司,实际上就是他们集团型的天人合一的高端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保持着极早的全面的产生内文明,所以玛雅人的文化,诞生的天文学卓金历,对整个银河系、对整个太阳系,计算的精准度是世界上最精准的。

      中国曾经有过没有呢?可以说中国都曾经有过,但是经历了夏商殷周,特别是轴心时代儒学的崛起,他们对历史进行了编修笔削,因为读不懂了,而清理掉了。这就如同玛雅文明一样,在西班牙的将军加神父侵略进入了玛雅地区以后,玛雅的祭司告诉他们自己的文明,这个内文明认知到了认知世界的方法和宇宙的方法,当时的神父认为这是魔鬼干的活,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怎么连三亿年前、四亿年前地球生命的现象,他们都能知道呢?就下令将所有的祭司全部杀光,所有的典籍全部毁坏,把这个文明就消灭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那么中国这样类似的现象有没有呢,在玛雅演出的这一个焚书坑杀祭司的现象,在秦朝就发生了。当然,秦朝是所谓的焚书坑儒,稍有不同,但是性质都是一样的。就是后天的智能起来以后屏蔽右脑的慧性,已经读不懂祖先们的大智大慧了,难以理解,就不愿意接受,而产生了一个文明的消灭现象。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两千五百年为一个坐标点,在两千五百年以前是一个左脑、右脑和心,德、慧、智共同启动运用的过程。但在两千五百年那个时空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的时候,也就是子夜时分,也就是十一点到零点这个转换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明显的现象,后天的智能完全覆盖了右脑的慧性思维。人们就变得像老子在他的五千言“德篇”当中下的论断一样:“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是一个前瞻性的预言,为什么?如果你们将来实现内文明以后,如果体内出现了地球,把它倒着转,转上两千五百年,去看,就能看到那段历史,很简单。

     整个人类的历史,全部写在体内的那个地球上,只是小孩容易实现,大人不容易实现。我们在显态的文字上,走进了历史,在体内的文明走进了历史的时候,很多历史的现象就迎刃而解,就会超然于物外,知道很多自然的真理。两千五百年以后,我们抛弃了慧性的内文明,整个世界抛弃了。在中国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智能教育文化,文化和教育开始诞生了。在西方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扛起了这个智能文明开拓者的责任。为什么?那个时候,都已经没办法读懂自己的老师了。亚里士多德,他没办法理解柏拉图,跟了二十年都没有办法学到什么,因为他左脑的智能和大脑皮层的意识,牢牢将右脑的大门封闭死了,所以他留下了一句名言:“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他要认识世界,却又没有办法达到老师的水平的时候,就要另辟蹊径,因而就诞生了实证学,外求法的实证学。当然,这个实证学的错误率是非常高的。在中国,同样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孔子的弟子问他:“您见老子的情况感受如何”,“犹龙焉!”他见到的是一条龙,无法真正读懂他。所以他晚年还孜孜不倦地修易,编修《易经》,他因为知道自己的老师和众多先辈们的文明,是一个诞生文化的母体,不能离开它。他所以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确定这样一个智能学习的模块和模式,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然而,我们应当如何去将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形于轩辕时代的法道文化,以及成熟于老子的德道文化,这些根文化完全吸收到我们自己的体内,去走进文明的母体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唯一的一个方法,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经典诵读。这个经典诵读,也就是老子的教育绝学。那么,老子的教育绝学是什么呢?就是指的“双可”型的经典诵读,藏在什么地方呢?就藏在帛书本的老子《德道经》的五千言之中,就在道篇的第一章之内:“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两句话的“可”,就向我们隐含性地、隐喻藏诀式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教育方法,我们把它浓缩一下、提纯一下,就称之为“双可”教育方法。

     这个教育方法,是运用了上善治水的原理来进行的。为什么?我们人体内70%都是水,只要把经典的善性、正确的文字能量,通过视觉进入到体内,声音的能量,通过声产生音,然后再发生乐的作用,进入到体内引起振荡,这样就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产生内文明的技术。这个“可”字,实际上就是在暗指前面恭恭敬敬的开口诵读,或者说开口呼唤。因为这一章当中,在最后他用了一个“噭”。这个“噭”字,其实都是对前面“可”的一个对应的应用,所以在帛书版当中是一看就非常明白,老子的五千言他不是单纯的哲学论据,而是一本让我们的整个民族、让我们的后代,能够开慧益智、实践出内文明的教科书和教材诵读版本。

     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为什么后来发生了改变呢,变成了通行本呢?这是为了迎合、献媚汉武帝。汉武帝,由于长期在窦太后这个老奶奶的严肃管束之下,既接受了黄老思想,但是又产生了叛逆心理。他决定用儒学来取代黄老之学,因此就联手于自己的舅舅田蚡和董仲舒,就树起了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要想儒术的独尊,就得把前面的两千五百年以来一直使用的教科书完全地废止,这样才能将儒学的理论和方法确立起来,因此在汉代诞生过非常明显的对历史进行编修的现象。这一点,只要走进汉代的历史,全面进行研究,都不难发现,而且他们启用的儒学已经并非孔子的原儒了,已经改头换面了,因为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不平等的人类生存关系。那个时候,实际是一种犬儒的开始,是在培养牧羊犬,皇帝在培养自己的牧羊犬,这个现象在历史上是非常典型的。而我们被边缘化,被逐步挤出了历史、文化和教育的舞台。

      伏羲的《易经》、黄老的学说思想,并没有因为这个行为而完全消失。但是,其中消失得最典型的是《黄帝四经》,为什么?因为黄老学说,我们经常提到的黄老学说,历史上,汉代通过黄老学说治国,诞生了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两次辉煌,所以没有办法抹煞掉。但是《黄帝四经》却长期消失了。消失以后,被时间的胶囊封存了,封存到1973年在湖南的马王堆被重新发现,汉武帝为什么要利用行政命令,将当时普遍使用的一本教材《黄帝四经》加以取缔呢?因为它太明显了。它就是一部强调修身治国,如何做官,如何做人,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部学说,不取缔不行。这本书,它比老子的五千言讨论得更详细、更明确、更直接。它不像老子五千言那样,没有国名,没有人名,没有地点,没有时间的局限。他可以天马行空随时运用,这些特点,就构成了他可以容忍它存在;但是《黄帝四经》却不行,所以汉武帝就把它取缔了。但是取缔以后,还不足已,还进行了对原来的教科书型、课本型的这个老子五千言进行了修订,将一切可以用于教材可能性的东西,全部剔除、编修。所以,“之乎者也”在五千言当中,已经跟原来的帛书版本大不一样,删除得非常明显,这就是为了取缔它的可读性和体内文明激活的使用性。我们现在走进我们内文明的母体当中,接近这个母亲去激活我们体内,产生内文明,需要我们跨越时间的障碍,直接去和原生态的经典,进行心灵的交流和互动。

     那么给出的一个方案,就是“恭熟忘合灵”的诵读方法,这是设计非常分明的一个诵读方式。所谓“恭”,就是观诵的前提,要相信圣人的经典具有道德的能量,它能够帮助我们进入贤人和圣人的思想境界,帮助我们开慧益智,帮助我们身心健康,要引起这个信念,要确立起道德的信仰。

     因为万物尊道而贵德,要重新把它确立起来,可以说,尊道而贵德是人类的原始信仰、根本性的信仰。在这个信仰失落以后,丢失了以后,才产生其它各类的文化信仰,还不是文明的信仰,已经远离了文明,因为很多的文化并未诞生在内文明的基础之上,而只是在外文明的一部分而已。仅仅只有外文明而没有内文明的主持和引导,是不完整的。像西方的外文明,非常地典型,它开始的文化还不是中国这种文化的特征,是羊文化向犬文化的转化,是羊犬文化结合的一种文化。在海外、在西方,是羊文化和狼文化结合的一种文化产生的文化现象。所以它具有侵略性、扩张性,因为它缺乏内文明的主宰和支持。然而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却有内文明的导引,默默地呵护引导,使中国的文化始终处在一种比较柔顺,并不具备侵略性和扩张性的这样一种文明状态、文化状态。

     因为中国人的文明,是诞生在内文明和外文明结合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文化。我们在自己体内实现内文明的时候,就要特别去把握住如何去与经典融汇在一起。这个恭敬心、这个信念,在我们现代信仰已经非常典型沙漠化的背景之下,人们只相信金钱,只相信自我,而不相信祖先,不相信我们大慧大智的这些圣人们思想的背景下,一手牢牢地抓住了私心贪欲、我执妄想,一手却又想获得天地人究竟知识,实际上最后是矛盾的,互相碰撞的,没办法真实实践,所以首先调好一个“恭”。

      第二阶段,才能谈“熟”。经典诵读,一定要达到一种熟练的程度,这是道家内观诵读的一个准备期。这个“熟”,是指我们正确善知识、正确符合德性的一种对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规范,调动六根,快速地掌握祖先们通过文和字承传载体的善知识、正知识,然后进入到“忘”。我为什么现在要跟大家反复强调呢?是想带着大家实践一下,体悟一下,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恭、熟、忘、合、灵”首先掌握,否则还保持着左脑的智能思维、意识统宰、统御的话,不主动去调节它进入一种善、正的这个规范性当中,很难一次性地就进入最佳的内文明状态。

     因为说千到万,人类很多千千万万的所谓方法,这法宝、那法宝,这上乘、那上乘,其实并不存在所谓什么低级和高级、上乘和低乘。人类要想达到大智大慧,很简单的原理,就是要把大脑皮层这个后天意识管理系统和左脑的智能、阴我心的操控系统,完整地整合到一起,规范于服从心里面的德和心里面的丹元对右脑的管理,只要把意识和智能调控系统的精气神,完整地把握住了,引向了善正德的方向,就成功了。这是有例子,并不是我吹牛。美国有一位研究脑科学的医学专家,她研究一生的大脑,但是她没有研究明白,结果一次中风,反而使她闯进去了。为什么呢?那次中风,是她左脑的海绵体发生了堵塞——脑出血,被抢救过来以后,整个左脑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结果她右侧的慧识就闯出来了,所以她现在在世界各地、西方世界,就介绍自己的感悟和体会。那也仅仅是西医的知识,西医学领域研究的内容,不足以囊括人体生命的真相。更充沛的大慧,这就隐藏在人类的右脑深层之中;只要主动地去将左脑的主观思维、线性认知、经验思维,把它调控好、抑制住,那么右脑就自然开放了。这一现象,就包括了我们的经典诵读里,要主动地去调动前识六根。规范于善正德,有利于右脑的启动。

     “忘”,第三个口诀,就是“忘”。要实现这个观诵,使观诵达到最佳效果,那就叫观光觅音,身我两忘,要达到一个忘我的状态。有我执、有我思、有我想的时候,都没有达到忘。那么熟读了经典,达到很熟的时候,可以进入一种似在念、非在念、又在念的状态,念诵、诵读是在很自然地进行,这个时候才能够出现“合”。怎么合呢?内观的时候,发现整个五千言或者《易经》在体内与自己结合了。比如说;当《易经》与自己合体的时候,会看到,哦!我大脑里面是个离卦,而阴蹻那个小腹腔是个坎卦,而且它每个卦爻都在抖动、变化。甚至到能量足的时候,它自己抽爻换位,向自己演示整个生命逆返先天的卦爻变化过程。或者体内出现了甲骨文、小篆文,放出光,振荡自己的全身。这是一个经人合一、心音复苏的阶段。

    到“灵”的阶段,那就是理想的境界了,就是能够在左脑和右脑同时产生阴电和阳电振荡的时候,两个电极在中间碰撞,在大脑的前额区,传统文化称之为“明堂”和“洞房”的那个地方产生一个耀斑区,耀斑区一旦放电稳定,就会出现一个屏幕,这个屏幕就是内文明的观景台。

     像北京有一个十一岁的小家伙,父亲引导他诵读老子五千言和儒学的一些经典以后,他就在无形当中激活了,左脑和右脑同时放电,在大脑中央明堂的这个地方,和洞房这个区域,形成一个屏幕,所以他可以顺着背,倒着背。圆周率,都考不了他,记者和很多感兴趣的人都问他:你怎么达到这个水平的?他说:“很简单,我大脑当中有个屏幕。你们认为很难,但是我这个屏幕上这些内容都显现,我跟着它念就行了。”这就是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达到慧性图文思维。就那么简单,男孩十六岁容易出现,女孩十四岁以前最容易教育成功。

     但是成人已经迈过了男性的十六岁、女性的十四岁以后,那么就会出现障碍,为什么呢?经验思维、逻辑推理、线性思维开始出现了,自己的立体思维和平面思维能力消失了。像老年人记忆力为什么差,左脑的记忆力、大脑皮层的意识整合能力,都出现了点状分布;甚至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有的人就成了老年痴呆症,出了门,认不到家门了,那就是典型这种现象,没有肾水上来营养他们的大脑,肾水枯竭了。因为十六岁以后,人体内的储备就开始减少,二十四岁消耗六分之一,男性每八年消耗六分之一,女性每七年消耗六分之一,所以女性四十九岁绝经了,男性六十四岁也绝精了。没有月经、没有精液了,这是人类常态的生命现象。我们要扭转这种现象,就得注重开源节流,保存自己的肾气在体内的储备,这是我们在经典诵读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方法。

     再一个,我们要想开启自己的内文明的大门,回到我们生命的母体教育当中去,那么要把老子还有的一个教育思想叫“益损教育思想”掌握好。“益”的是什么呢?“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很简单,不要把它复杂化。就是说,后天智能的学习,一定要学习有意义的,有益于先天的右脑功能能够开发出来的这一方面的知识,要掌握学好的,学善的,学正的;学那些有益于帮助心、慧、智一起运行的知识和文化以及别人的经验。凡是有害于这个“益”的原则的,都应该少学、不学;而不能像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样,什么都往大脑皮层里面塞,塞得满满的,整个意识就成了一个铜墙铁壁,封闭在大脑的表层。这样一来,更大的空间、更大面积的知识空间,无法开启,大脑皮层就没有办法出来。

     拿一个鸡蛋做比喻的话,意识对眼耳鼻舌身的管理,全部都分布在大脑的皮层,那么就相当于一个煮熟了的鸡蛋,敲破蛋壳以后,里面有一层衣,只是那么表层的一点点而已。而蛋白“慧识”、蛋黄的“性识”,完全可能终生难以开启。所以老子就要求:当你闻了道,告诉你如何实践内文明的方法以后,你应当主动放弃违背为“学者日益”的一切学习方法,而主动去“日损”,“损”的什么呢?如何损呢?这个“损”,实际就是一个主动地回忆、整理、清盘,甚至包括某种范围的格式化,重新来过。像一个电脑,要定期清理垃圾文件,为什么要清理,它是要倒出空间,“闻道者日损”,执行的是“闻道者日损”的这一个操作;否则速度会越来越慢,无法帮助自己进入知识的最高境界,电脑工作可能就会停摆。所以我们在“闻道者日损”这一块儿,闻了这个道,闻听了如何进入内文明的境界的时候,要注意主动去整理自己的大脑皮层,整理调节左脑的经验思维,抛弃邪见、邪识。这样,就打通了我们的通道,心灵的通道、大脑的通道,都会同时出现一些明显的改变。

      还有一点,我们要想进入文明的母体,去与圣人居、与圣人谋,必须要了解我们在历史上、在智能历史时期,两千五百年以来的智能外文明解读祖先们内文明形成的误区。要确立一个什么呢?确立一个放下以智能解释慧识,放弃以智能解释祖先的文化,放弃以西方的文化解读东方的文化,放弃以改良儒学的观念解析道家的文化。只有完成这几个转换,那么才能真正地走进我们体内内文明的母体,真实实践它,这都是经验之谈。

       比如说,在周朝已经成型的文字,行文格局都是以四言绝句为多见,包括老子的五千言是这样,《黄帝四经》是这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这基本上是中国古典文字的一个行文格局。为什么会这样呢?而且,每一句后面都带了“也”字。这个“也”字,并不是儒学智能解读的语气词,而是一种形名的呼唤,是《黄帝四经》当中阐述和揭露的“形名学”的体内应用。因为我们黑糊糊反观内视的时候,这个一抹黑的内景当中,要想它产生内文明,必须知道它的名字。形名既立,那么就无所遁其形迹,这个特点要掌握好。所以运用三腔一体,来进行四言绝句的诵读,我们要掌握。这个里面,就包括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和阴蹻区这几个地方,每个字要落实到这几个地方,这几个地方很容易掌握。我们看到庙宇里面、道观里面的钟没有?你看它敲的是什么地方?敲的是外壁,产生的是声,而我们要获得的有用的是什么?是空腔体里面的音,这就是中国钟的奥妙。

    我们人体内有三个腔、空腔,叫颅脑腔、胸腔、腹腔。这三个腔体的中央,就恰好构成了一个“田”字,就称之为“三田”。像西方文明,虽然有神学的存在,但是却没有内文明的连续。所以他们的文化当中,包括他们的教堂文化,他们敲的钟,钟锤是在里面,发出的声和音是混在一起的,没有分离开来,给人产生的听觉,是急迫的、催促的,而不是一种和谐和共鸣的。而中国的钟声,是敲外面的壁产生声,而空腔体里发生音,完全按照老子所给我们揭示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最有用的是空腔里面产生的那个“音”,在对我们生命发生生理作用,而钟壁只是一个载体。人体内也是同样的,因为钟的发明和创造,都是源自于内文明的外延,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内观诵读的时候,一定要高度注意颅脑腔振动那个音的产生,并不见得听到真的有什么东西在那里,而是那种振荡频率,要准确地把握,不可言表地把握。比如说,中国有一句话成语叫“钟敲磬响”,就是说,几里路外的山上寺庙里有一个大钟,敲那个钟的时候,家里放着的一个磬也同样发生了自鸣,不敲它,它跟着那个钟声一起响动了。人没有听到几里外的钟在敲,但是家里的磬却在自鸣,这就是音的作用,而不是声的作用。我们体内要感悟这个,才感悟了经典诵读的神韵,才能通过这个“音”,达成一个内在文明的发声。

     比如说,这个“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应当将“道可道也”最后一个字,落实到阴蹻上,定位一定要准。那么五个字怎么办呢?加上天门;“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七个,很完整;“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最好你们在心里面跟我一起发音,不发声,发音。“有名万物之母也”,把它落实到这一点上。当然,这就涉及到我们刚才所讲的“恭”、“熟”、“忘”,要达到非常熟的时候,才会忘掉。哪一个字找位子,要是去找位子,速度就慢了,一定要很熟。当然,我们现在只是一个提示,等一会儿,才跟大家讲这个具体的方法。这个“之”、“乎”、“者”、“也”都有对应的关系。

      我在今天,时间关系,只能提示一下这个“也”字,因为这个“也”字太关键了。这个“也”字是什么呢?是体内的灵蛇、眼镜蛇。看一看这个眼镜蛇跟最早期的这个“也”字,是不是一样?无论是外在的文明表现和内在的文明表现,是完全和谐一致的。而且,我们男性前列腺的剖面,在我们慧观内视的时候,也是一个“也”字,我们女性的外阴也是一个“也”字,当然不是汉字的“也”,而是也的“文”。

[转载]中国文化的命脉——内文明引领文化和教育的复兴 <wbr> <wbr>(上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古代的“文”、中华民族的“文”,完全诞生于内文明。它就是内文明对“文”的一个准确记载和描述,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这个基因就诞生于内文明。那么什么是体内的蛇、体内的“也”呢?那就是我们体内的灵蛇,肾中的一种阳火能量,也是《西游记》里面所描述的孙悟空到东海龙宫借宝,借什么?借金箍棒,对不对?那么他所借的金箍棒,实际上就是这个“也”,就是肾水当中的真阳,就称之为“也”,拿到手了,得其一,则万事毕,天上地下任尔行。这个“也”字,可以说是实现内文明的一个关键。古人把它形容为“十字路口寻真种”,这里有一个三叉路口,也就是在阴蹻这个区域,如果不堵住我们精气的外输,不主动把它逆向回收,那么这个“也”字就慢慢地失去了活力,我们的内文明不可能产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内文明容易出现,而成人不容易再出现的重要原因。

    作为教材,作为文明母体的教材、文化教育的课本,那么老子五千言,可以说他的帛书版本充分体现这一点。简简单单的六十四个字,道篇第一章六十四个字,但是“也”字就有八九个;当然,通行本把它们都删掉了,诵读的时候同样有效,但是远远不及于帛书版本的《德道经》。这也是为什么我花了七八年的时间,组织很多的同学,一起将帛书版本的五千言,整理成为这个《德道经》,进行正式出版。因为我们现代的文明,太需要一本最接近两千五百年前慧智统领教育的课本。这个课本,一直被时间胶囊封存在长沙马王堆的古墓当中两千多年,它的出现、时间胶囊的破碎,实际也就是为我们现在而准备的,就是给大家、给爱好者、给愿意学习道德根文化、实践内文明的爱好者们,一本范本、课本、读本,就起这个作用。

     经典诵读,它比海外的文化、拼音文字的文化,运用中文来进行诵读,高妙得多,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经典诵读的关键是实现内文明,而内文明的实现首先是图像思维。图像思维,只有经典诵读是最容易产生的,因为大脑的生物放电,完全符合祖先们揭示的要在自己的“洞房”里面出现光的耀斑,就能够出现一个屏幕了。在左侧大脑的布罗卡氏区,和右侧的布罗卡氏区,这是外国人定的名,但是祖先们早就有了。我们祖先对大脑的定名,左侧的大脑叫做智,右侧的大脑叫做慧,实际都定了名,包括细胞老子都给定名为“ ”,都有过定名;但是可惜两千五百年以后,我们都读不懂,智能读不懂,所以最后还是听从人家西方的智能研究得出来的一个定名,而不是祖先们内文明观察下的定名,已经丢失了。

     所以现在,我们的国人还存在一种意识,医学都是外国的更科学、更高级。却不知道外国人反而感叹,怎么我们这么多研究出来的东西,跟中国祖先的东西是一样的?他们反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而我们相反却羡慕外国人,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比如说,八八六十四卦,与我们的遗传基因,四个阴性的爻、四个阳性的爻,八卦刚好跟四对碱基相对应。祖先们早在《易经》里面,用一个简单的符号,就把人类需要花两千五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出的结论,已经囊括在里面。你说,中国祖先的智慧不行吗?中国人比外国人笨吗?绝对不是的,而是我们主动放弃了内文明的求学实践。

      所以,经典诵读时,汉语和汉字是同时激活大脑额叶区,一旦我们大脑双侧同时放电,在大脑中央、额区中央产生一块耀斑,形成屏幕“洞房”的屏幕,不要以为这是男青年、女青年结婚的地方,它是指阴性的生物电和阳性生物电,是指智能的精华和慧识的精华,在这里汇聚。这一汇聚以后,构成一个新的微观体,有质无形的微观体,就是能够连通后天智识和先天慧识的一个储藏间、一个通道、一个显示屏。图像思维在这里面呈现以后,能够迅速地被智能清醒状态下进行完整的解读,远远比需要打坐调节很长时间才能捕捉到一点,要强得多,也比需要睡下去放松了做个梦提示,要准确得多。因为这个交换区一旦形成了,这一个图像思维的显示屏,那么就是中国人在古代所形容的真正智慧思维模式,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原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2f93901019f7c.html


龙的传人 2014-07-06 23:30:57

[新一篇] 《道德經》中的長生奧秘

[舊一篇] 中國文化的命脈——內文明引領文化和教育的復興 (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