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我国教育走向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80(2001)08-0077-04
  21世纪是实现社会信息化,以知识经济为主旋律的世纪。这个由信息科学带头的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加之互联网本身没有国界,这就加速国际间物质资源乃至精神资源的大幅度重组与互动。对于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育如何因应?既不回避客观形势发展,又牢牢掌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权,我想提出若干初步看法。
  一、普及电脑、网络教育刻不容缓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技术标志是互联网络。有些科学家断言,电脑的智慧将会迅速超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斯蒂尔·霍金(物理学家)的总和。英国雷丁大学控制论研究机构负责人凯文·沃里克还确信:到2050年,智能计算机“将征服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器比人更聪明,更有力量。这个涉及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颇发人思考:是“物”征服了人类吧,还是人类征服了“物”?电脑作为“物”,它归根到底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象生物计算机就是科学家们试图仿照人的大脑结构,利用基因学原理来开发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人的智慧来自教育,教育愈发达,人就愈聪明愈能主宰事物,主宰未来。但反过来说,既然电脑比人思考得更省时更准确,那么人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的功能,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呢?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不断强大,不受时间和空间任何限制,估计不久的将来,它不仅会在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学校等普遍使用,也将“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对个人来说,“文盲”一词,今后将有两种涵义:一为目不识丁,二为手不能掌握电脑,从而对“普及教育”也有双份标准,构成“有文化”的重要人文标志。至于电脑和网络作为教学内容和技术训练,对于儿童来说,应从何时何处“起程”,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越早越好,因为不少幼儿已能在家里搞计算机游戏或画画。但也不宜强迫。至于网络教育,一般说从中学开始比较合适。但要防止妨碍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垃圾传播,例如,淫秽与暴力,这就需要加强管理和对使用者妥善引导。要看到我国加入WTO后,外资注入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更新学科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或者说核心。它乃是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崭新科学技术。在国外,有人认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经过时,接下来该轮到生命科学了”。这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来说,也许言之过早。互联网虽然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变化,还只是刚刚开始,有人且形容为“婴儿期”。但也要看到,生命科学的确是揭开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的许多重大课题的金锁匙,拿发端于1988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来说,为了使基因研究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作为“无知识产权区”,用法律保证全世界的有关研究人员都可以无条件地获得基因数据;以及下一步工作,如进一步完善全部人类基因与蛋白质清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拥有一定水平和数量的专业人才,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它还应当作为一门普通科学知识组织在学校课程中。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高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而作为科学基础知识,在中小学,也要以深入浅出的文学写进课本中,让学生懂得高新科技的奥秘。而由于现代科技更新速度加快,在西方,就有人认为“当前经济和科技变化之大,使得工艺及相关的能力在5-10年之间就会过时”。从这个角度说,重要的还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能力、综合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科学技术教育内容是一种教育资源,合理性的科学方法说到底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如何重组教育资源,将是当今教育科学应探讨的重要课题。
  三、通过多种渠道拓宽高等教育门路
  未来学校发展,大、中、小学都十分重要。小学到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空间,有必要增加投入,尤其抓紧山区和农村学校建设工程,以缩短城市与农村、平原与山区的教育发展差距。高等教育也要力求拓宽门路。近来有人提出普及高等教育,这也不是痴人说梦。它不是绝对不可能,而且有必要。不一定要下这样逻辑:似乎许多地方基础教育尚未达到普及,怎谈得上高等教育?应当看到,现实生活,即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方面都渴求人才;高等学校招生,又形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再则,我国加入WTO后,外资拥入我国市场,对我们自己来说,也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因应,在科学技术和对外贸易各个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政府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各级学校教师学历都有必要升格。普通师范学校停办,小学教师将由大专以上学校毕业生担任,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要挖掘现有高等学校师资和设备潜力,最大限度地扩大生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前提。要通过鼓励私人(如海外侨胞)、企业单位资助乃至吸引外资创办高等学校和扩大高等学校规模。我国幅员大,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个学校发展差距始终存在。事物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这是正常现象。在不背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人的大原则下,对那些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同的高等学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其“齐起齐落”,就是说,容许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有所超越,有所创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带动差校。可不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现有条件和高校中院系的现有条件,试分精英的和普及的两个类型。精英型的学校或院系着重于培养高精尖人才,普及型的学校或院系着重于扩大教育对象。前者如一流大学,要站在未来科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承担学科主干课程教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尤其学科的前沿领域的研究任务。后者如社区学院、私立学校亦非粗制滥造,即同样要在师资、设备、教学、科研尤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保证质量。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进一步发展精英型学校或院系,也要扶植和发展普及型学校或院系,尤其有条件的院系或学科主干课程。总的是普及与提高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的两个翅膀,普及不忘提高,提高不忘普及。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既为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又为其普及创造有利条件。仅仅是培训班、自学考试的“近程模式”还难以加速完成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它毕竟会受空间、时间、人力、财力等的制限,而借助于互联网络,办“网上大学”之类的“虚拟学校”,才能发挥高等教育的最大功能,花钱也少。
  四、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现代科学与经济发展,导致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时限缩短。有人估计,如果1950年时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需要50年,那么,到2020年将只需要23天。其变化之大,使得一种知识不久前还认为新的,现在却成为过时;过去学的,如今已用不上。这说明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也已把构建终身学习体制摆上议事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发挥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最近,教育部就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作出规定,对报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取消“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的限制,只须自己愿意,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被录取以后。他们的学籍、毕业证书、学位和25岁以下的考生完全一样(教育部学生司还宣示,由于今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还会继续扩大,它不影响应届高中毕业的入学率)。要办好老年大学之类的学校,优化其教学教育机制,改变现有许多老年大学那种仅从“老有所乐”的角度出发,以书画、老年保健为主课或唯一学程的状况,让老年人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参与诸如决策咨询、干部培训、民办学校教学,以及环保、医药卫生等科技活动。
  五、抓住人才流动和教育国际合作的机遇
  现在许多地方,对人才培养,往往仅从一时尤其一地的需要出发,专业狭窄。有的主管部门还存在着一种思想或不成文政策:“肥水不流外人田”,“留”位了“人”又不能“尽”其“材”。这种反映小农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的人才本土主义,已不适应当今时代节奏。农村与城市,山区与平原,以及在全国,西北地区与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又在主客观上阻滞人才的合理性流动。经济全球化,尤其中国加入WTO后,国与国之间的藩篱被打破,“人”、“物”(商品)两个方面交流频繁,使得对人才工程的涵义,又从全国一盘棋,东西南北中对流,扩展到世界范围,人不分国籍,甲国培养的,乙国也可以使用,只须两厢情愿。这也将为我国今后广纳人才增添一个角色——外国科技专业人员,包括大学毕业生。人才的国际流动,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是正常现象。尤其高新技术与管理科学。有国际一流的项目管理专业,教育和人才送进来,用不着我们自己重新起炉灶或花钱派人飘洋过海学习,何乐不为?再就是派遣留学生。面对过去人才流失,楚材晋用,我们在政策上是继续放,还是收?就也要看到当前人才国际流动的历史必然性。有人就提出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容许双重国籍、来去自由的人才循环机制。重要的是争取。当然,我们希望飞出去的“燕子”全飞回来。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为留学生回国创造条件,重要的在于落实优惠政策,筑巢引凤,营造良好创业环境。近一两年来学成回国,叶落归根的人不是以平均13%以上速度递增吗?依国家科技部统计,目前已有2000多个留学归国人员进入创业园从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开发,已有1120家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但要看到回来的同出去的相比差距还很大。在国外,例如欧洲许多大学理科专业减少本土招生额,把生源目标朝向中国。对此,我们得努力打赢一场新世纪人才争夺战。
  六、加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经济全球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会产生什么样影响?目前,归纳起来有两种看法:一是正面的,即它实现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非军事性科研成果的共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好处;二是负面的,即它以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为主导,将导致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廉价资源的供给地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加之国际网络的英语化和自由化,而互联网的控制权又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这就导致后者对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污染。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也好,网络的全球延伸也好,它们都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依最近调查,世界人口中讲汉语的最多,其次是英语。实际上,说普遍,应是英语。讲汉语,那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和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对我们来说,能听、讲英语和写英文文章,将有利于直接同世界各国打交道。它不仅可以吸取外国的好东西,也可以借此宣传中国站起来了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国以来,学校英语教学经历着曲折的过程,近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有的地方,特别是小学,首先向英语开刀。教育部最近不是指示,从今年秋季起全国城市小学三年级将逐步开设英语课吗?把包括语言文字的西方文化,那怕是资本主义文化全看成毒草是错误的,反之,认为西方连月亮也比中国圆而主张全盘西化也是错误的。要教育年青一代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取代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要教育他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本土主义、狭溢民族主义是用不着的,但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国家界线、民族个性也不复存在已是荒廖的。文化交流全球化同文化全球一体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总的说,要加大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力度。要从儿童青少年时代抓起,正如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所指出的:“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会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育少年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此《意见》和讲话精神同样适用于高等学校,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诱导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更自觉主动。
  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改变
  网络教育的远程物质,在于它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育效能,弥补许多地区师资不足和或某些方面教育的薄弱环节,如边僻地方和家庭。但这不意味着未来教育可以不需要教师,师范学校可以“闭门谢客”,与世绝缘了。相反,信息时代的教师仍掌握着信息传递的主动权,即哪一类信息要传递,哪一类信息不宜传递;哪一类信息要先传递,哪一类信息要后传递,都得由教师权衡轻重,斟酌取舍。他们的教育空间已不局限于学校,而是延伸到包括家庭在内的全社会,“因材施教”的“材”也就更加复杂多样,不象学校里以班级为单位,一师多生,齐起齐落。由于它影响巨大,得聘请最优秀最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担任主讲。不是说仅仅通过光盘之类的信息载体,问题就都解决了,光盘的背后仍然是“人”,是人的语言和思想感情表露。教育工程是灵魂工程,当课本、仪器、标本这些“物”(作为工具、手段只能是教师教学的助手)还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时,就得让“人”——教师,以其强劲的感染力来感染学生,这也是为什么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任何教学手段所能替代。现在互联网络已延伸到家庭,父母尽管是天然的教育者,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接受过教育专业训练,也不是所有接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父母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还得有教师助其一臂之力。这也说明了信息时代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全交给网络,何况国际网络本身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教师的现身说法,具有独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交互性的意想不到的作用,有必要引起人们的共识。
  八、劳动教育永远不会从历史上消失
  这里说的劳动教育,是指体力劳动,不是脑力劳动。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既然是它的知识化,即把知识当作重要资源,通过人的智力进行开发、配置、传播和使用,从这个意义说,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自应是智力而不是体力,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后只须重视人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将从历史上逐渐消失;在教育方面,只须鼓励学生动脑,而不要动手呢?我们说,21世纪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那是从宏观上看世界范围的经济运动趋势。今天,即便是发达国家,象美国,仍以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为其经济支柱。有人估计,人类将于21世纪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看来没有如此快速。就是说,人力资源仍然十分重要。就我国来说,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1世纪30-40年代,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16亿人左右,从这一点说,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挑战,压力的确很大,但从另一方面说,我国又是世界上劳动力极为丰富的国家,则与其说劳动人口过剩,不如说低素质的人口过剩。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它既涵盖脑力劳动教育,也涵盖体力劳动教育。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利于外资投入,也有利于参与国际间激烈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这当然不是说,人口越多越好。也不能这样理解,似乎有了高新科学技术,就再也不需要体力劳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于机器也好,智能机器人也好,它只能减轻人的体力劳动强度,缩短体力劳动时间。历史上一切科学技术成就,从根本说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的产物,小生产经济如此,现代产业经济也是如此。即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也不存在阶级对立,体力劳动依然同脑力劳动一样,成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在起变化。小平同志说过:“有位科学家反映,现在在农业科学院种庄稼不算劳动,要到农村种庄稼才算劳动。这真是怪事。好多农业院校自己培育品种,自己种田,怎么不是劳动?科学实验也是劳动。一定要用锄头才算劳动?一定要开车床才算劳动?自动化的生产,就是整天站在那里看仪表。这也是劳动。这种劳动同样是费力的,而且不能出一点差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50页。)学生参加一定的劳动锻炼,对于爱护公物,知稼穑之艰难,以及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等都有好处。这也是劳动教育纳入德育,或者说素质教育范畴的主要原因所在。
  以上,只是站在21世纪的大门口,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走向。21世纪诚然以知识经济为其主要标志,但在这1000年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对经济和科学文化会发生什么样影响?我们仍难作准确的估计。但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既然统一的经济体系把我国同世界连接起来,我们就得顺水行舟,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国外高新科技和先进的教育经验,借知识资源共享来发展自己。二、以“三个代表”为行动指南,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警惕国外敌对势力企图把西方的政治模式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身上,在斗争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系列教育,让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认识到,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整体后,哪些东西可以接受,哪些东西应当抵制,并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新形势、处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在时代洪流中,掌握好罗盘,乘风破浪,不迷失前进方向。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福州77~80G1教育学高时良20012001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八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教育走向与对策:普及电脑、网络教育;更新学科,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多渠道拓宽高等教育门路;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抓住人才流动和教育国际合作机遇;加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变;劳动教育永远不会从历史上消失。新世纪/教育/走向高时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作者:《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福州77~80G1教育学高时良20012001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八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教育走向与对策:普及电脑、网络教育;更新学科,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多渠道拓宽高等教育门路;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抓住人才流动和教育国际合作机遇;加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变;劳动教育永远不会从历史上消失。新世纪/教育/走向

网载 2013-09-10 22:01:14

[新一篇] 面向新世紀的創造性實踐

[舊一篇] 面向新世紀的新聞出版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