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审美选择论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4)06-0165-04
    审美选择是人类认识的最和谐的形式,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编辑的审美选择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编辑对文稿的选择不仅要讲求科学之真、价值之善,而且还要注重形式的和谐与完美,给广大人民群众送上一份外优内慧精美的精神食粮。
      一、审美选择: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
    审美选择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是人类选择发展的最高价段。从文化建构的角度来讲,审美选择是文化选择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形态,只有进入到并实现了文化的审美选择这一过程和阶段,才能创造和缔构出更加理想和完美的社会文化。从更高层次哲学的角度来讲,审美选择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最完满、最充分和最自由的展现。在人类认识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真正达到了情境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才真正实现了人类融入自然,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统一,才能创造出更加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因此,审美选择是文化选择的最高尺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
    在社会文化的缔构过程中,无论是先人对文化的创造,还是后人对文化的接受,都不单单是顺从自然规律,以形成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环境,而且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和主观的需要。从远古那龙飞凤舞有意味的形式,到先秦精神中展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统一;从楚汉“骚”“赋”那气势与古拙中体现出的浪漫主义文化传统,到追求人的“气韵”与“风神”的魏晋人文自觉;从盛唐之音,佛陀之容,到宋元山水画的意境,和明清市井文艺、伤感文学中所描绘出来的多姿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的巨幅画卷,无一不深含先人深厚的情感寄托和对美的期盼与追求,以及后人极大的情感认同。天人合一,美善合一,情景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明显特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斌》),情景合一,物我两忘为艺术之化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欧阳修)。为文之道,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这种文化的创造和选择过程“既是人化的情感和情感的人化实现的过程,也是人化的对象和对象的人化的实现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不仅使主体适应了客体,也使客体适应了主体,从而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所谓审美选择就是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适应的和谐统一关系的把握”。[1](P434)审美选择当然首先要有审美选择的对象,只有审美选择对象才能唤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并为其所选择。然而,再美的音乐也只能赋予那些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审美选择的根本是主体的情感……情感的选择显示了主体的生命律动与情欲的表现。事实证明,审美选择为审美愉快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审美愉快是客观事物经过主体心理筛选而唤起的一种人化的情感,审美愉快的产生是以具有形象形式的审美对象作为信息,经过人的主体性结构中介的过滤,接通了与审美对象的形象相应的存储在审美主体意识中的具体表象之间的联系,于是产生一种新的表象。这表象刺激大脑的快感中心,使人感到愉快。因此,情感选择模式在审美主体的内心世界中,并不泛化为那种一时的表面情绪,而是凝聚为一种带有内省意识的生命内驱力。如此看来,审美情感不仅不同于因生理满足而引起的快感,也不同于一般的高级情感(如理智感、价值感)。前者虽有个体的感情内容却无社会的理性内容,后者虽有社会的理性内容却无个体的感情内容。事实上审美情感是个体感情与社会理性的统一。因此,它是审美选择的根据。只有充分具备和抒发正确优美的主观情感态度,才能正确巧妙地进行审美选择。情感愈真、愈丰富,感知就愈深切,主体就愈能从客观世界中选择出更多的审美对象并深刻地体验它、欣赏它。”[1](P434-435)由此可见,在编辑选择过程中,编辑主体自身的素质、自身的情感体验在其审美选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编辑主体情感高尚、真实,就必然能够感知审美对象中崇高的和美的东西,并引起编辑主体情感的共鸣,从而作出肯定的选择。否则,如若编辑主体情感低下,就必然造成所选择对象的虚假、淫滥,给整个选择过程造成混乱。
      二、编辑的审美选择:文化选择的最高层次
    人们的审美选择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内心情感外化、对象化于审美对象,产生共振,引起共鸣,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相互影响,发生相互作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编辑的选择必须达到这种审美境界,才能创造建构出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它的内在导向的功能和作用。
    1.美与编辑求真。编辑的审美选择首先必须求真,真是美的基础。首先,真的正确的东西一般都具有一种天然的美学价值。伽利略认为:“真理和美是一致的。”甚至一些科学家认为不漂亮的方程式是不正确的。所有这些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真的、正确的东西所具有的天然的美的丽质。这是因为美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而真的、正确的东西,往往能够满足人们这种情感需求,使人的内在情绪外化、对象化出来,从而达到美的快感。进一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的成功,离不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把握和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在漫长艰辛的社会实践中,人们遭受了无数的挫折和艰辛,才曲折迂回地把握了客观世界,探知到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和人类自身的伟大解放。因此,人们不能不为自己勇敢探索所获得的真的、正确的东西而感到骄傲和激动,并进而引起极大的审美愉悦。相反,那些假的、不正确的东西,使人们吃尽了失败的苦头,不能不引起人们极强的负面的情绪的产生。因此,真是美存在的基础,是美的一个朴素的质。编辑在其自身的选择过程中首先必须求真,立论的真,论据的真,论证方法的正确,和结论符合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才具备了实现美的最基本的条件。
    2.美与编辑求善。编辑的审美选择除了求真以外,还必须求善,善是美的另一前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所谓善,是指功利,即对人类有用、有价值、有意义。只有有用的,对人类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人们才会认为它是美的,才能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并得到人们情感的认同。否则便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谈不上审美体验。有价值、有意义,在精神上是指向上的,能提高人们的品格、道德、情操与知识水平的。孔子之所以编辑、整理《诗》,一个重要原因是《诗》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求善是自古至今一切仁人智士的一个崇高目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引古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淮南子·缪称训》)。所以编辑主体在其审美选择过程中必须十分关注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和意义。
    3.美与形式的和谐与完美。审美对象能够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和审美快感,首先是由于它的和谐优美的形式。审美主体所关注的首先是事物的外观、外在形式。在对事物的外观进行观照的时候,人解除了实用性的束缚,自由地展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对象中看到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诚然,从实体性角度看,审美选择的对象和科学选择的对象以及价值选择的对象是同一个客体,但审美选择所关心的不是客体的内在规律和实用价值,而是客体的形式。”[1](P440)当然,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形式不可能脱离内容;内容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内容,内容也不能没有一定的形式来表达。从根本意义上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但是,内容对形式的决定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的,而是有一个较大的对应范围与幅度,由此才有了人们对事物表现形式的选择,才有了美的表达形式与不美的表达形式的区别,才有了人们审美选择的可能和需要。否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种表达形式,那么对这个事物来说也就无所谓表达形式的好与不好,也就没有了美与不美之区别。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并非绝对的或然性的对应关系,给人们对形式的选择留下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又给人们正确选择和谐适宜的事物的表达形式提出了客观要求。和谐适宜的形式能够调动人的内心情感,得到人们的认同,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其熏陶和感染。
    正是因为形式在人们认识事物中的这一独特作用,所以,作为现代编辑,在其编辑加工和选择过程中应当在追求健康向上内容的基础上,去理智地、执着地追求那种和谐完美能够给人以极高艺术享受的表达形式,从而加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内在震撼力,而不能片面地强调内容而忽视形式。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的‘标语口号式’的倾向。”[3](P869-870)在编辑的审美选择实践中,如何追求并实现形式的和谐与完美,从而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呢?具体来讲必须注意做到:内在逻辑严谨,整体按排简洁,语言表达精当。
    第一,内在逻辑严谨。一切正确的理论都会呈现出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秩序之美。严谨有序是客观事物吸取外界能量和信息,自主性显着增强的具体表现,是客观事物美的基本特征,也是正确的理论必备的素质和确证。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赞叹欧几里得几何的严密的逻辑体系:“世界上第一次目睹了一个逻辑体系的奇迹。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地推进,以至它的一个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我这里说的是欧几里得几何。推理的这种胜利值得赞叹,它使人类理智具有充分的信心,去取得新的成就。如果欧几里得几何未能激起你少年时代的热情,那你就不是一个天生的科学思想家。”的确,欧几里得几何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逻辑严谨之美),它启迪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求知热情。它使千千万万青少年尝到了运用逻辑思维去探寻真理的乐趣,给人以极高的审美享受。胡乱堆砌、杂乱无章的东西,因为它自身缺乏必要的次序和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没有人认为它是美的。一篇文稿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抑扬顿挫,富有韵律,说明这篇文稿包含有它所必要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个完整有序的艺术整体,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显然也一定是一篇对人们有意义有价值的上乘之作。否则,结构混乱,头绪不清,说明这篇文稿缺乏其必需的一些元素和信息,还没能形成和组织成一篇结构严谨有序的艺术整体。显然,这样它既不能给人以美的愉悦,也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因而不能进入文化传播领域流通,参与社会文化的建构。
    第二,整体按排简洁。简洁是美的形式的又一特征,也是科学内容的存在方式。列宁曾经指出:进行科学知识的简化必须服从于正确反映现实的本质联系和关系的任务;人的思维在正确地反映客观真理的时候,才是“经济的”。俄国着名作家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真理往往卸去其臃肿的外衣,呈露其合理的内核。毛泽东同志也非常重视文章的简洁、生动,言之有物。他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他说:“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3](P833-834)毛泽东还身体力行,他写文章作报告,文字语言十分凝练,用词精当,句子简洁,叙事清晰,说理透彻,同时还十分生动活泼。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恰如其分的新鲜的例子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既富有说服力,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然而,在现实的文化传播中,往往芜杂窒息美感,冗繁隐没真理,极大地影响了文献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文化的建构,应当引起编辑主体足够的注意。
    第三,语言表达精当。语言表达精当是编辑美的又一特征。语言是思想感情的流露与外化。一个作品尽管构思严谨,整体布局得当、简洁,但如若不能赋予其恰当的形式,即不能用精当优美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那它也只能停留于一种潜存的状态。一般来讲,一个作品的完成不外乎定题目、集信息、化信息为内容、给内容以形式。其中给内容以形式就是将在头脑中构思完成的东西,条理化、逻辑化了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其由潜存状态转化为实存状态。给内容以形式是作品构思完成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表达准确,语言优美、精当,即赋予构思以完美的形式,就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如《红楼梦》繁而不琐,细而不厌,李、杜诗歌昂扬奋激,不仅能够给接受者传递必要的信息,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人们的情绪,得到人们的认同。相反,如若一篇作品语言表达形式粗疏、芜杂、冗赘,尽管也许其中含有健康的内容,但仍然会给人以如同嚼蜡,不能卒读下咽之感。这样的作品显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美的感受。因此,编辑主体在进行审美选择时,就不仅要注重内容之真和价值之善,而且还要注重审美选择对象形式的完美与和谐,从而使审美对象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健康向上的政治内容与完美艺术表达形式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审美选择过程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理性与感性、个体与类、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真正内在的、具体的、历史的和全面的交融和统一,从而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
      三、加强编辑自身修养,提高编辑审美素质
    编辑的审美选择活动,尽管也同样具有一般个体审美的一些特性(个体知、情、意的整合),但它却具有其直接的社会性和社会导向功能。正因为如此,编辑主体必须注意自觉地接受社会审美意识的指导,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融于社会审美意识之中,适应来自社会的更高要求,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为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提高编辑审美意识。编辑的审美选择活动是编辑综合素质的反映,其基础只能是编辑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才可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如罗丹所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人未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辩证唯物主义美学理论认为:美感是在知觉和快感的反映形式下对事物的本质的直接把握,是在对社会生活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对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才会敏锐地觉察和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重大审美意义;只有充分具备并抒发正确优美的主观情感,才能进行准确、恰当的审美选择,并且,认识愈准确、情感愈真切丰富,感知就愈深切,就愈能从客观事物中选择出更多的审美对象。因此,作为社会文化“把关人”的编辑,必须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和鉴赏选择能力。
    2.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编辑审美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美、美的规定只能从人类自觉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和人类不断完善自我的历史过程中生发出来,它体现了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取向。编辑处于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能够根据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主体的需要进行选择,删其冗繁芜杂,校其错讹脱漏,从而使作品锦上添花;而且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简洁、规范的标准进行精雕细刻,一个词语的推敲,一个标点的斟酌,一处注文的处置,都犹如构筑巨幅画卷的线条,谱写优美乐章的音符,处处显示着编辑扎实的功底,字里行间留下永恒的韵律。否则,编辑主体知识结构偏狭,建构粗疏,业务能力低下,不仅不能拂土见玉、锦上添花,反而会佛头着屎,遗恨后人。因此编辑主体必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编辑审美能力,在审美建构中不断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获得美的升华。
    3.加强审美实践,完善审美修养。编辑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完善离不开审美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4](P95)编辑主体完善审美修养的实践途径,一是审美欣赏,二是审美选择中的再创造。审美欣赏是以静观的态度面对编辑选择过程中的审美对象,去感受和体味其美的质素和方面,从而陶冶编辑性情,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选择中的创造,一是编辑选择中的美的创造,即对初审文本的审美观照,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美的东西呈现出来;二是编辑加工过程中的审美创造,通过精雕细刻,锦上添花,使文本更加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编辑主体通过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把审美对象进行再造和提升,形成独特的色彩斑斓的编辑美。编辑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是编辑主体审美欣赏的深化,它不仅给审美对象以更加完美的形式,同时也进一步陶冶了编辑的审美情趣,提高了编辑主体的审美能力,全方位地加大了编辑审美选择的自由度。
    收稿日期:200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165~168Z1出版工作王华生20052005审美选择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最完满、最充分和最自由的展现,是人类认识的最和谐的形式,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审美选择又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首先,编辑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具有横断控制性(横断各个学科)和纵贯导向性(上承作者,下启读者,起着双向疏导作用),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控制中枢。其次,任何美的形式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诱导、感悟作用,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然而,所有这一切首先取决于编辑主体对美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及编辑主体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只有编辑主体的审美情趣自觉地符合了美的规律和社会审美意识,编辑的审美选择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并进而转化为广大群众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有效方式和强大动力。编辑/审美选择/文化建构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C25008张东生/何华峰刘玉Memories of a Friend in the Park王华生(1957-),男,山东茌平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河南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南 开封 475001 作者: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165~168Z1出版工作王华生20052005审美选择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最完满、最充分和最自由的展现,是人类认识的最和谐的形式,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审美选择又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首先,编辑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具有横断控制性(横断各个学科)和纵贯导向性(上承作者,下启读者,起着双向疏导作用),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控制中枢。其次,任何美的形式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诱导、感悟作用,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然而,所有这一切首先取决于编辑主体对美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及编辑主体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只有编辑主体的审美情趣自觉地符合了美的规律和社会审美意识,编辑的审美选择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并进而转化为广大群众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有效方式和强大动力。编辑/审美选择/文化建构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C25008张东生/何华峰

网载 2013-09-10 21:59:21

[新一篇] 編輯出版學研究  出版新技術與電腦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應用[*]

[舊一篇] 編輯政治選擇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