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哲学研究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2)06-0061-04
    一
  21世纪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将走向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将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的更快发展,但是由此也带来了许多世界性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生命伦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地区间平衡发展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贫困、冲突和战火在一些地区蔓延。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及民族怎样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形势,追赶现代化的潮流,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好处,怎样通过国际的合作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宁,是21世纪理论研究所要关注的最重大的问题。有些问题表面看是局部的、单方面的,属特殊领域的问题。但是,它们的解决往往与时代问题的解决相关,与整体问题的解决相关。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赖重大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它们的解决能为重大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它们的解决不但有利于重大的根本问题的解决,而且可以给重大问题的解决以某种启示。民族问题的解决和民族文化建设的状况就有这方面的意义。它关系到民族和地区的现代化,关系到地区和国家的协调发展,从而关系到某些国际问题的解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组成了中华大家庭。民族问题历来是中国政治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问题是否得到很好解决,民族文化建设是否取得实际成效,对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显得至关重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和这些民族居住地区的现代化,也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还关系着对整个人类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关系着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解和揭示。如何从哲学的视角,运用哲学的方法以时代特点为背景去分析和研究民族问题,站在时代和整个中国现代化的高度去探讨民族问题,发现一些带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发现民族生存过程中的那些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用的东西以及影响和阻碍现代化实现的东西,是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哲学工作者特别是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研究一度成为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出版发行了大量民族文化的图书,产生了不少精品。但是,为什么要作这样的研究,这种研究对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什么意义,这种研究对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对揭示人性和人的本质有什么作用;对于解决现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什么价值;对认识和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有什么好处;在这种研究中我们究竟想要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应当以什么标准去评价民族生存过程中形成的那些东西。对这些问题还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和做出回答。
    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生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东西,这些东西以传统和习俗的方式保留下来,时时处处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个民族有自己的传统习俗,有独特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实践,由此形成民族及其发展历程的差别,形成世界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历来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科学、理性、规范和文明与那些只是和农业文明甚至是原始文明相适应的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发生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时代要求人们必须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的东西。既从传统和习俗中发现民族的精神,发现使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成份,发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发现民族生存的根。也要从这些传统和习俗中,从民族生存过程中去发现民族发展中的缺陷,发现民族的劣根性,发现民族文化中的糟粕。经过鉴别和分析,最终找到某些民族甚至整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之所以被世界现代化浪潮远远抛在后面的原因。
  在以往的民族文化研究中,人们喜欢笼统地肯定和赞赏民族文化,赞赏民族传统美德,更多的是说它如何灿烂优秀,如何瑰丽神奇,很少用现代社会的要求去衡量、评价和发掘它。如果用现代社会的眼光和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去衡量某些被传统眼光视为优秀的东西,也许它们恰恰是应当抛弃和革除的。通常,我们一方面赞扬民族文化的瑰丽神奇,对民族文化大加赞赏,为民族的某些传统和习俗骄傲,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实事求是地承认大多数少数民族及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总体上的落后。对于许多民族传统和习俗,如果把它们放到特定的历史阶段上去看,确实有其价值和合理性,对于人们认识民族性、人性和人类历史过程无疑是很有价值的,是合乎人性和人类发展的本质要求的。即使是在人类进到工业社会的今天,对它们进行挖掘和保护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对它们与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后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的影响下,现代人常常表现出对存在于少数民族中的某些原始文化现象、原始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浓厚兴趣,有时表现出一种向往和追求。其实,那只不过是现代人对后工业文明造成的人性异化的一种反叛,是一种摆脱后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弊病的一种希冀,并不是对这些传统和习俗的真正肯定。
  在少数民族生存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独特的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表面看它们与现代人肯定的观念和追求的方式是一致的,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内在本质上和存在根据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可以说它们分属不同的层次。要使存在于民族生存方式中的那些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上升为现代人所追求的能够真正满足现代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高度,需要一种自觉,需要发掘和升华。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般认为多数少数民族中天生具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习俗,这正是后工业时代的人所追求的。但是,事实上,存在于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往往是与他们的宗教观念相联系的,它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客观上符合了当代应有的观念,但在少数民族那里这种和谐是与落后的生活方式与原始思维相关联的。要使这些观念成为一种现代意识并对这些民族的现代发展发生影响需要经过发掘、提升和有意识的建设。在民族调查和民族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发现,正是某些被传统观点认为是体现民族特色的,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民族文化成份,如民族的某些生活习惯、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与先进民族、主体民族的交往,影响着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影响着他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最终阻碍他们的发展和影响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如一些少数民族过分重感情、重传统,有平均主义和小群体意识、过多的生活禁忌、过分依赖自然条件、轻视商业、轻视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和过分保守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是影响其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因素。
  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特殊的时期,民族工作都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对日常生活方面,对文化的不自觉领域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和建设不力,对传统和习俗的改建不够,方法和政策不到位,所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以及非主流文化内部的层次间差距过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影响和自觉的制度领域建设的加强更拉大了这种差距。外界影响下的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所带来的对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的新要求与某些少数民族实际上存在的传统观念、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与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尖锐的冲突。文明在经济活动和制度领域的进步与保守的日常生活的不协调使某些少数民族和一些特殊人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恐惧和不安。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在推动着自身的日常生活进步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形成冲击和威胁。如果作为生活主体的人群对这种冲击和威胁没有认识,没有作好准备,没有主动适应的意愿和要求就会感到恐惧,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人类文明进步给这些特殊人群带来的这种影响和冲击以及所造成的威胁远远超过自然力对他们的控制和影响。这些人对文明的惧怕远远超过了对自然的惧怕。因为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他们已经积累起了应对自然的经验,有着应付自然和维持起码生存的方法。但是,面对文明的冲击和威胁他们毫无准备、毫无经验。现代文明对于这些人群来说来得太迅速太突然。我们可以从居住在云南省金平县的哈尼族苦聪人那里找到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苦聪人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关怀下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并开始过定居生活的人群。这之前他们生活在一种原始状态下。他们熟悉许多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习性,有丰富的狩猎和采集经验,有娴熟的编织技术并能用草药治病和控制生育。这些经验和技能保证他们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状态下生存。然而对现代生活他们却知之甚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表现出了极端的不适应。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定居在金平县者米乡的苦聪人平均有粮仅16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除了政府建的部分石棉瓦房外,大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区的苦聪人仍然住在竹片、树棍作墙壁、芭蕉叶作房顶的10平方米左右的草棚内。基本上是席地而卧,除几件简单农具和餐具,无任何家产。大多数家庭的财产折价不会超过100元。随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部分苦聪人的这种不适应和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生活方式的差距、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于是部分苦聪人选择了放弃,抛弃政府帮助下建起的家园回到深山重新过起原始的生活。也许就整个少数民族发展状况来看这只是特例。但是,它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经济活动和制度建设等自觉活动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对不自觉的生活方式的自觉改造和变革;没有习俗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或者变革过慢,它与经济活动、与社会的制度发展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将导致两种结果的产生:一种是处于弱势文化中的民族和人群抵制和反抗外来文化,抵制和反抗主流文化,把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视作是文化侵略,视作是对民族利益的侵犯。这不但不利于这些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还容易引发民族政治问题,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形成干扰,处在这种条件和背景下的民族和人群要么以要过自己的生活、要尊重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为由要求对资源的权利,要求政治的权利。中国和世界的许多矛盾和民族问题就是这样发生的。要么选择逃避,远离文明生活,重新回到原来的甚至是原始的生活状态去,如苦聪人的重返深山。另一种结果是,民族文化被消解,民族被彻底湮没,失去它的独立存在。由于这些民族和人群所代表的文化与主流文化相比它属于弱势文化。虽然内部包含着优秀的有价值的成份和因素,由于未经发掘、提炼、提升和有效的保护,没有建立起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和与现代社会结合的机制,这些优秀成份也将随整个弱势文化的消亡而消解。整个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或是被扭曲。
  世界和中国的许多地区冲突和民族问题,中国西部的一些复杂的民族问题深层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差异和文化内部的巨大反差没有得到及时调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与此相关。由于文化的差异,处在弱势文化中的民族和人群中的大多数人往往不能自觉地汇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只有少部分人在各种机会和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而融入主流文化中,成为主流文化主体中的个体。这些融入主流文化中的个体是少数民族或弱势文化群体中走出的自觉个体,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群体意识。在特定情况下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以亚文化代表的身份出现,成为民族和特定人群的榜样、核心、灵魂,成为民族和特殊人群的代表人物。在亚文化发展与主流文化发展方向一致,矛盾冲突不明显时,这些民族中的自觉主体对于落实政府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维护社会稳定,沟通政府与弱势文化群体间的联系以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间的融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些人就有可能被他所出生的民族视为异类,把它们与主流文化的融和视为背叛。在特定情况下这些人还有可能以自觉的方式站在狭隘的群体利益上反对和抵制主流文化,反对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影响和同化,破坏民族融合,甚至有可能将一般民族问题变成政治问题而干扰现代化建设和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
  民族文化的哲学研究要通过对民族生存方式乃至整个亚文化模式以及它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找到民族融和以及民族的多元一体发展的规律和途径,它应当是部门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对整个哲学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规律,了解人性发展历程和推进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乃至认识和解决时代重大课题都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思考和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还可以用这种思路思考和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某些矛盾和冲突,思考和解释中西文化的关系和世界的其它民族问题。亨廷顿的文化冲突是一切冲突的根源的观点有其片面性,但文化差异确实是影响人际交往、民族交往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民族文化研究的重点不是描述民族文化现象,也不仅仅是介绍民族习俗等风土人情,更不仅仅是为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和其它产业提供依据和指导。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模式来探讨它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探讨它与现代理性社会的关系;探讨这种文化模式内部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探讨中去发现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价值的东西,发现能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去发现民族的某些缺陷,发现阻碍民族进步和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因素,甚至发现世界民族冲突的某种原因。然后在对政治政策、经济结构和管理活动等自觉活动领域进行调整的同时通过有目的的、有措施的、分步骤的建设,通过对民族和某些特殊人群的引导、启蒙和教育,通过示范,提高他们的素质,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协调好文化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缩小它们与主流文化的差距,使这些民族和群体赶上现代潮流,自觉融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使存在于这些民族和人群的生活过程中的有价值的优秀的文化成份得到保留和张扬,为少数民族的进步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的实现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作出他们的新贡献。
  收稿日期:2002-08-29
云南社会科学昆明61~64D5民族问题研究刘家志20032003少数民族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影响重大问题的解决。民族文化的哲学研究重点是分析民族文化模式内的要素之间的关联状况,提出民族文化建设的理论及政策建议。民族文化/哲学研究/民族文化建设  Ethnic cultures/Philosophic study/Construction of ethnic culturesConstruction of Ethnic Cultures and Philosophic Study on Ethnic Culture  LIU Jia-zhi  (Philosophy of Department,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The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groups has an importment bearing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on resolution of major issues.The focus of philosophic study on ethnic cultures is on analysing the relation of essential factors in the ethnic cultural models and putting forwards theori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ethnic cultures.刘家志(1949-),男,云南景东县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基本原理和民族文化哲学研究。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作者:云南社会科学昆明61~64D5民族问题研究刘家志20032003少数民族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影响重大问题的解决。民族文化的哲学研究重点是分析民族文化模式内的要素之间的关联状况,提出民族文化建设的理论及政策建议。民族文化/哲学研究/民族文化建设  Ethnic cultures/Philosophic study/Construction of ethnic cultures

网载 2013-09-10 21:58:14

[新一篇] 民族振興與民族精神

[舊一篇] 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