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面向新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高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党中央科学地评价了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积极参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在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各省市社科研究项目中,高校是一支强大的主力军。
  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大批研究成果为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新专业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促进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健康成长。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理论研究脱离实际需求的状况,尚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比较弱,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研究和回答的深度和力度不够,高校社科队伍的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事业,需要社会科学为之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许多现实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前人那里没有,书本上也没有,为了指导实践,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调查,潜心研究,作出系统的科学的回答,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而且需要人文社会科学。面对新的形势,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实践呼唤人文社会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时代赋予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使命,同时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人文社会科学处于思想理论建设的前沿,其水平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思维水平。十五大的精神昭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地位、意义、科学体系以及基本观点进行研究,加强深化、拓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研究,加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重大课题的研究,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规律,结合高校特点,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化改革,发展提高,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研究要超前,研究要创新,才能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为此,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肩负的重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增强研究解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树立勇攀高峰的精神,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采用现代科研手段。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研究方式要适应现实需要。有的研究人员习惯于传统的研究方式,关在书斋里做学问,存在着“闭门造车”现象;有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隔膜,照抄照搬新名词,盲目套用新理论;有的研究人员等待上级定课题,为了出书、为了评职称而搞研究,因浮躁心理急功近利,造成学术研究空对空。特别是对于有些重大实际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系统,回答得不够有力。可以说,研究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动力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源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快学科体系、学科内容、学科方向的更新、改造,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首先必须确立跨世纪人才应用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下世纪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正突飞猛进,全球化市场经济正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知识经济时代正在逼近,它既促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也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机遇,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咨询,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价值和政治影响都无一不涉及到人类迄今所创造的一切学科。在新的时代需求面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开放的眼光和心理准备,研究发展战略,研究人才应用的开发和力度。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有科技创新、经济活动都伴有一个学习过程,教育的深度、广度都将不断增加,终生教育已成为知识更新的必备。为了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过去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学科在布局上不够合理,学科面窄,培养的人才也许在某一局部领域干得不错,但知识面不宽,难以适应多学科综合研究。有些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数年仍找不到正确的研究方向,形不成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因此,在加快学科更新、改造的同时,要选拔、培养好新一代跨世纪的学术骨干,要稳定有真才实学的人,尽量避免人才流失。学科带头人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梯队成员,做到“文人相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道德文章俱佳。梯队建设不能在挑选学术带头人时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应在一个学科培养一批人才,一个接一个,一环套一环,以保证研究队伍的整体高水平。这是学科建设的战略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三
  人文社会科学的多数学科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指导科学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带有战略性、全局性,不可低估。在鼓励高校教师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时,要鼓励他们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鼓励他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推动科研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更新,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应用研究,以适应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代科学形成的内部结构体现在: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和应用与发展。基础研究的目的旨在增加新科学知识、开辟新学科领域,不宜考虑直接的、特定的应用目的。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凝聚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她反映的是民族的文明程度,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千篇一律强求其直接为现实服务。到下世纪中叶,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在科学发展中基础研究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在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方面十分重要,不能轻视对其投入。有些人认为基础研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是非常错误的。任何应用都是以基础理论作为基石的,虽然基础研究难以直接为现实服务,但是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高校要在抓应用研究的同时扶持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包括从事学术文化基础研究的文、史、哲等学科、研究机构,扶持的措施包括经费的投入和优惠政策。
      四
  在新的形势下,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将面临新的挑战,未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功能也将随着科学的社会化而不断变化。在继续保持历史传统的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文学艺术教育之间的综合、交叉、渗透将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将表现出基础化、综合化特点,也将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高速智能网络教学将使全世界各民族最优秀的文明成果呈现在人们眼前,也将成为道德、法制、文化教育的基础。
  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的关键性环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打破自我封闭格局,引进竞争机制,建立起不同的投资、组织管理、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形成管理网络。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确定自己的职能,找到合适的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与潜力,有重点分层次合理部署科研工作。在发展文科科研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中应兼有策划、组织和加强对外协作等综合职能,改变等、靠、要(等下达课题、靠上级指示、向主管部门索要经费)的被动局面,面向社会,通过精心组织为社会提供各种智力支持的咨询服务,开辟多种课题和经费渠道,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科研管理新路子。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03~104,115C1社会科学总论郑亚楠19991999郑亚楠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科研处 215006 作者: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03~104,115C1社会科学总论郑亚楠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58:05

[新一篇] 構筑強勢文化產業——關于電影集團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舊一篇] 析南海問題中的美國因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