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
  南海问题实质上是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诸岛主权归属上的争议,其焦点是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
  南海诸岛分布在我国海南岛以南和以东的南中国海上,按其分布形势,分为四大群岛,即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据中国地名委员会1983年4月25日发表的公告,南海诸岛被标准化处理的岛、州、暗沙、暗礁、滩共252个,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礁、滩占了绝大部分。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是在长久的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史实为根据的,是符合国际法的。首先,南海诸岛最早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三国时代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和康泰的《扶南传》便对南海诸岛的地貌作了描述。在宋元时期,中国已将南海诸岛命名为“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宋朝《诸蕃志》记载:“至吉阳,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塘)……”。[1](P.16)清初《海国闻见录》的附图则已将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个群岛分别命名。其次,中国渔民千百年来一直在开发经营这些岛屿。晋朝的《广州记》记载道:“珊瑚洲,在(东莞)县南五百里,昔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至明清时代,以西沙、南沙为基地进行捕捞的中国渔民常多达七八百人。关于中国渔民在南海诸岛的活动,还可见于当时外国航海家和侵略者的记录,如英国海军部测绘局出版的《中国海指南》在论及南沙郑和群礁时说:“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介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也有久居岛礁上的”。[2](P.79)第三,中国政府最早并一直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自宋代以来,南海诸岛便被列入中国的版图和水师的巡视范围,这在当时由官方编纂的《武经总要》、《广东通志》、《琼州府志》等书中都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继续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1951年8月15日,周恩来发表的《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声明》中严正指出:西沙、南沙群岛和东沙、中沙群岛一样,“向为中国领土”。从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针对南海诸岛主权问题多次发表声明,对某些国家侵犯我国南海诸岛主权的行为表示严重关注,此外,还在西沙和南沙群岛进行了开发和建设。总之,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法理上看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都是无可争辩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个别国家对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由于南海诸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60年代末南海被探明具有极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一些周边国家对此垂涎三尺。自70年代以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等国纷纷对南海诸岛(主要是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有的还派兵强占了某些岛屿,掠夺开发那里的石油、天然气及其它资源,从而引发了争端。目前,在南沙群岛,除我国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外,共有38个岛礁被其它国家所侵占。其中越南占领了西部和西南部的27个岛礁,菲律宾占据了东北部的8个岛礁,马来西亚控制着南部的3个岛礁,印尼和文莱分别入侵我国南沙海域5万和3000平方公里,从而形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台湾、中国六国七方的主权争夺态势。[3](P.25-29)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南沙群岛历来世界地图是划到中国的,属中国,现在除台湾占了一个岛外,菲律宾占了几个岛,越南占了几个岛,马来西亚占了几个岛。将来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4](P.87)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见解不仅是我国解决南沙争端的指导思想,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南海诸岛主权争端问题上的严正立场:第一,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第二,这场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第三,在争端解决之前,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对各方都有利。
  二、美国对南海问题政策的演变
  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完全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以冷战结束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冷战时期):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持不介入和不表态的立场,不支持任何一方的主权要求。美国采取这种态度是有原因的。自从杜鲁门主义出台以来,美国不惜代价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实行全球军事部署,到处伸手,介入地区争端,干涉他国内政,这种做法实际早已超出了美国的实际能力,使美国不堪重负。60年代的越战更是给了美国致命的一击。到6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态势出现了不利于美国的倾斜,美国被迫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战略收缩。其中关键的一环是改善中美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成新的世界均势结构的形成和越战的早日结束。在此背景下,美国不可能因南海问题与中国交恶。例证之一是,1974年,中国与南越因西沙争端发生冲突时,美国在南越当局一再请求下,仍采取了不介入的中立立场。70年代后期,越南入侵柬埔寨,对东南亚的安全与稳定构成挑战,严重威胁到美国自身的利益,因此从福特到布什的历届美国政府都对越南采取具有对抗性质的政策,并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以促进柬埔寨问题的早日解决,维护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这种政策在南海问题上的表现是美国依旧保持不介入和不表态的立场。
  第二阶段(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开始介入南海问题,极力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明显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味。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随着其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全能”型的超级大国,因而野心急剧膨胀,极欲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并制定了相应的全球战略,即“控制两洋,依托两约,遏制中俄,占据两洲,称霸全球”。这种全球战略体现在南海问题上就是美国一改其过去奉行的“中立”立场,认为中国对南海问题所实行的政策会导致问题的激化,并可能演化成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从而损害美国的利益,因此美国在必要时应该进行干预。1995年2月,中菲美济礁争端发生后,美国政府在一些新闻媒体和国会议员的压力下,表现出支持菲律宾无理要求的倾向。1995年5月,美国政府就南沙群岛问题发表正式声明,该声明虽然没有公开指责任何一方,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它主要是针对中国而发的。声明指出:“美国政府认为,在南海地区的单方面行动和反应加剧了本地区的紧张,美国强烈反对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解决领土争议,并要求各方克制,避免采取导致动荡的行动。并认为维护航行自由是美国的基本利益,所有船只和飞机在南海不受阻碍的航行,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是必不可少的。”[5](P.F6)。1997年,美国和平研究所起草了一份关于“开展预防性外交防止南海争端升级的特别报告”,强调美国在南海地区有其利益存在。报告认为,美国应阻止任何一方以武力解决南海争端并帮助争端各方树立谈判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在手段上,美国除口头劝说外,还应采取一定程度上的军事威慑。该报告露骨地表明了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遏制中国的企图。
  美国介入南海争端的用意何在?分析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政治上防范和制约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被世人称之为“中国模式”,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钦慕,并在发展中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连东欧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也对“中国模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因而想方设法抑制“中国模式”的成长及其影响的扩大。美国一方面加强对中国内部施加影响,企图在中国内部实现“和平演变”;另一方面,又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乘机恐吓、拉拢中国周边地区的国家,组织包围中国的所谓“民主国家圈”,以抵消中国的影响。东南亚国家正是美国设想的“民主国家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南海问题可谓“天赐良机”,美国在此问题上大做文章,一再作出偏向于东南亚国家的表态,其用意正是要把东南亚国家拉进“民主国家圈”,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以遏制中国影响的扩大。
  (二)在军事上打造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美国国内有人撰文认为,自冷战结束至2015年是美国的“战略机遇期”,但在2015年左右,崛起的中国与俄罗斯将成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对手,尤其是中国更有可能对美国霸权提出挑战,因而,美国必须早作准备。[6](P.2)近几年来,美国事实上一直要构筑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我国东面,美国强化了与日、韩的军事同盟;在我国南面,美国与澳大利亚重修同盟条约,并同东南亚国家实行不同程度的军事合作;在我国西面,美国利用印度高层视中国为“头号潜在威胁”的心理,建立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在我国北面,美国加紧向中亚、蒙古渗透。在整个战略包围圈中,从朝鲜半岛经台湾到南海的沿海新月带是最为关键的地缘战略线,而南海在这条地缘战略线中又是关键之关键。因为南海既是亚太地区的中心,又是联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通道,同时它还是连结美国在亚洲、印度洋和波斯湾地区的海、空军基地的枢纽。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控制了海上运输的生命线,掌握了制海权,从而在争夺东南亚和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事务主导权的斗争中取得主动。[7](P.226-234)所以,美国近年来开始将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重心逐渐由东北南移和西扩,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干预力度。
  (三)在经济上攫取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其价值自不待言。20世纪60年代末,南海被探明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据联合国有关报告,仅在我国的南沙海域内,便已探明含油气盆地6个,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3](P.25-29)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采取逐步蚕食的政策。然而,这些国家本身并无开发南海海底石油的能力,于是他们纷纷与拥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欧美石油公司签订协议,联合勘探和开采。目前在南沙海域从事勘探和开采石油的国际石油公司多达60余家,其中美国公司最多。出于维护本国公司商业利益的考虑,美国当然希望南海诸岛主权归属问题搅得越模糊越好。美国的这种态度常常体现在一些政要的讲话中。如1996年12月12日,驻太平洋美军司令约瑟夫·普吕厄海军上将说,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国南沙群岛——笔者)争执各方都声称拥有南中国海的资源,这有可能会引起摩擦,美国正密切注视那里事态的发展。[5](P.14)这话表面上看是不偏不倚,但实质是干涉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行动,并无视事实,鼓励有关方面的无理要求。
  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一)加大了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这无论从法理上看还是从历史上看都是无可争议的。但由于南海特殊的地缘价值,丰富的资源,再加上中国海上力量的不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地区纷争迭起,损害中国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先后单方面宣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肆意分割我国管辖的海域,加紧开采南海的油气资源,偷捕和掠捕南海的渔业资源,甚至对南沙海区实行军事控制,撞沉我国渔船,多次发生抓捕、打死、打伤我国渔民的事件。这些冲突的发生,其根源固然在于双方的利益分歧,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国支持、怂恿的结果。例如,中国与菲律宾在美济礁和黄岩岛发生冲突后,美国立刻向有关国家表示,一旦中国在解决南沙问题上动武,美国将出面干预。与此同时,美国与东盟加强了针对南沙的军事演习。2000年6月14日至9月22日进行的“卡拉特2000”系列双边军事演习的立案背景便是南海主权冲突。美国对南海争端的介入使问题日趋复杂,大大增加了解决的难度。
  (二)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趋于恶化
  近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地区事务中拥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美国国内不断有人认为这是对美国的威胁。因此,美国一方面同中国全面接触,试图将中国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体系”,另一方面又加紧在中国周边进行战略部署以遏制中国。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借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的争端和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畏惧心理,开始向南海地区进行军事渗透,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鼓动东南亚国家采取防范和制约中国的措施。在具体的做法上,美国同东南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军事协定,定期进行军事演习。例如,1998年,美菲签署《部队访问协议》;1999年11月,美新达成一项军事准入协议,允许美国航母从2000年起使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美国还与马来西亚达成了“开放天空”协议,与文莱达成了“允许美军舰队进入辖区”协议等。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合军事演习,仅1999年就多达14次。2000年,美国又同南海周边国家进行了美菲“肩并肩2000”、美泰新“金色眼镜蛇2000”、美国与东盟国家“卡拉特2000”等重要联合军事演习。美国从军事上向南海地区的渗透大大恶化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一旦美国设想中的朝鲜半岛—台湾—南海这一地缘战略线构建成功,中国向太平洋发展的战略回旋余地将大大缩小。
  (三)使亚太地区的战略均势出现了对中国不利的倾斜
  冷战后,前苏联势力撤出亚太地区,中美日三角关系成为左右亚太形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亚太地区的“第四支力量”,奉行大国平衡战略,在中美日三角之外起着平衡砝码的作用,对确保亚太战略均势的稳定非常关键。目前,在东盟大国平衡战略走向中存在着不利于中国的因素,如日美与东盟的经济联系要大大强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更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某些东盟国家与中国在南海的权益之争。这正好给了美国可乘之机,它利用东盟国家对中国存在的畏惧、防范心理,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填补真空论”,推动东盟国家与其签订军事协议,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向其购买武器,进行军备竞赛,从而实现其军事渗透南中国海的目的。近年来,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东盟对美国的依赖程度(特别是军事方面)进一步加深,亚太地区原有的战略均势出现了不利于中国的倾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贵阳25~28D6中国外交王翔宇/黎文龙20012001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改其过去所持的中立立场,开始积极介入南海问题,以从政治、军事上遏制中国,并掠夺南海的石油资源。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无疑会增加争端解决的难度,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趋于恶化并改变亚太地区原有的战略均势。南海问题/美国因素/民主国家圈/战略均势王翔宇 黎文龙 湘潭大学法学院 邮编 411105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贵阳25~28D6中国外交王翔宇/黎文龙20012001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改其过去所持的中立立场,开始积极介入南海问题,以从政治、军事上遏制中国,并掠夺南海的石油资源。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无疑会增加争端解决的难度,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趋于恶化并改变亚太地区原有的战略均势。南海问题/美国因素/民主国家圈/战略均势

网载 2013-09-10 21:58:06

[新一篇] 構筑面向新世紀的社會科學研究高地

[舊一篇] 林語堂研究概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