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哲学笔记》的主要部分写作于1914—1916年,至今已整整90年了。它是由列宁1895—1916年间研读哲学着作时所写的摘要、短文、札记和批注集结而成,1933年作为俄文单行本出版,1958年编入《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哲学笔记》单行本的中文版直至1956年才出版,1959年作为《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8卷出版,最新的版本是1990年的《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因此。此书在列宁写作时并没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单行本出版以后在苏联的影响也不大。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得到苏联哲学界重视,出现了一批研究《哲学笔记》的成果。中国理论界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开始重视它。但由于文字的限制和研究资料的缺乏,研究难以深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热潮的兴起,《哲学笔记》的研究和讨论也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80年代出现繁荣兴旺的景象。但由于90年代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哲学笔记》的研究和讨论也陷入了低谷,今天对《哲学笔记》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哲学笔记》进行一番重新认识,反思它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看来十分必要。
一、《哲学笔记》的写作背景
《哲学笔记》的主要部分是写于1914—1916年的8个笔记本,其中包括《谈谈辩证法问题》、《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等人们熟悉的篇章,其主要的内容是辩证法。列宁为什么在这一时期阅读了大量哲学着作并作了大量摘录和批语呢?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为了反对第二国际各国党在一次大战中的社会沙文主义及其诡辩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多数领袖违背了1912年签订的《巴塞尔宣言》,各自站在本国政府一边,号召工人阶级保卫祖国,从而使第二国际分裂为一些社会沙文主义政党。只有列宁和少数人坚持宣言的精神,主张利用政府的困难和群众的不满,变国际战争为国内战争,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去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了对自己的背信弃义辩护,一些着名的第二国际领袖如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打出“辩证法”的招牌,其实他们的“辩证法”只是貌似辩证法的诡辩论。一战爆发时,列宁正在为《格拉纳特百科全书》撰写《卡尔·马克思》词条,由于其中《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节涉及哲学史,列宁这时阅读了一些哲学着作并写了若干笔记。词条完成后,列宁并未终止自己的研究工作,因为他的革命活动需要辩证法,当时他发表了多篇批判社会沙文主义的论文如《第二国际的破产》等,在这些文章中,他既要用辩证法来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也要揭发批判他们的哲学基础——貌似辩证法的诡辩论。辩证法是《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断言,列宁当时研究哲学是由于批判社会沙文主义及其诡辩论的需要,是由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制定革命策略的需要。
第二,为了进一步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列宁在这个时期研究哲学,不仅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斗争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是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进一步的理论建设,建立一个唯物辩证法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还没有完全形成。无疑,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个科学体系,但是像《资本论》所表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那样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都没有。马克思曾经想提供这样一个体系。1858年1月14日他写信给恩格斯说:“在工作方法上对我有一大劳绩的是,偶然……把黑格尔的‘逻辑’再浏览一遍。如几时再有工夫做这样的工作,我要发大愿,用两三个印张,对黑[格尔]发现的、但同时也是神秘的方法,写出合理的部分,使普通人类的理智都能够懂得。”[1](P324~326) 但这一从正面科学地系统地表述唯物辩证法的宏愿未能实现。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并非为了直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而是为把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来建设。《自然辩证法》一书虽然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从其《总计划草案》来看,恩格斯不仅有自然辩证法的设想,而且其中有一般辩证法的内容。他把辩证法定义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并列举了它的三个主要规律。既然有主要规律,当然还有非主要规律。看来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也想构成一个辩证法的体系。但是,恩格斯由于整理马克思的遗着——《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停止了这个研究工作。《反杜林论》比较系统地表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许多原理,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费尔巴哈论》提供了一个由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部分构成的体系,但缺乏细节。我们知道,在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如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的着作中,也没有提出这种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
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2](P290)。大写字母的逻辑就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体系,《资本论》的逻辑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可见列宁很重视哲学体系。很有意思的是,列宁在他写的另一本哲学笔记《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提要》中就马克思的上述那封信写道:“黑格尔《逻辑学》中合理的东西在于他的方法。(马克思1858: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并打算用两三个印张把其中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3](P35~36) 可见列宁十分清楚马克思有过的想法。列宁夫人也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1922年春天,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中,热烈希望有人能继承他自己在哲学及其通俗读物方面所进行的工作,他已感精力不支,但希望这一工作不要中断。这指的就是列宁在这篇被称为“哲学遗嘱”的文章中所说的系统地研究辩证法的任务,列宁说:为了把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的斗争进行到底,“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唯物主义者,做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自觉拥护者,也就是说,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的撰稿人就应该组织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黑格尔辩证法作系统研究,即研究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及各种历史和政治着作中实际运用的辩证法”[4](P652)。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列宁对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有所考虑的,而且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有重要意义的。而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黑格尔关于哲学体系的思想的评价是与这些观点吻合的。
黑格尔的哲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从形式上看,也称得上是完整而严密的。不仅如此,黑格尔对于如何构成这个体系还提出了许多原则,至少从他自己的观点看来,这个体系是贯彻了这些原则的。对于这些原则,列宁十分注意,多处都做出了评价,似乎还按照他所了解的原则做了一些创立体系的尝试。在写作《哲学笔记》以前,列宁曾发表过两部带有系统性的哲学着作,一是1908年写作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它提出哲学党性原则和三个认识论的重要结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系统化了,但它只限于认识论,而且它毕竟是一本论战性的着作,很少从正面考虑系统性问题。一是1914年秋写作的《卡尔·马克思》,他系统地表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在怎么使它们构成一个体系方面考虑不多。在《哲学笔记》中,列宁不仅在谈到哲学史和黑格尔哲学的许多地方涉及体系问题,而且提出了《辩证法的要素》和《谈谈辩证法问题》,为唯物辩证法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提供了一个雏形(详情见后)。
因此,我认为,列宁研究哲学,写出大量笔记,固然是为了反对社会沙文主义的诡辩论和分析当时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需要,也是为了哲学理论建设的需要。正如只有《资本论》的科学体系才能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一样,只有一个完整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才能指引我们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二、《哲学笔记》的主要学术贡献
《哲学笔记》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仅涉及哲学和哲学史,而且涉及各门科学的科学史。就哲学而言,辩证法无疑是其核心内容,但“辩证法”(Dialectics)一词在其中有多层含义,最广泛的含义有世界观或辩证世界观,其次有发展观,最窄的有矛盾论或方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就是辩证律。因此,我曾认为无论在什么地方,Dialectics一律译成辩证法是不妥的,应视不同情况译为辩证论(理论)、辩证法(方法)或辩证律(规律)。严格按学科范围来分类,《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应包括哲学观(或称哲学学)、世界观(包括存在论和发展观)、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简称,因为它是贯穿这些部门的主线,或所有这些部门的总特征。列宁对这些部门都有所贡献。下面我按不同部门作些介绍。
(一)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哲学笔记》有若干关于哲学的观点,特别是关于如何构建哲学体系的观点。这是因为黑格尔有许多构建哲学体系的言论,列宁对这些言论很感兴趣,不仅做了许多摘录,而且写了许多批注和发挥。
在西方哲学家中,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规模可以说是最庞大的,其内容可以说是最完备的,其逻辑可以说是最严密的。这个体系当然不能说已经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因为其基本观点不能成立,而且问题甚多,许多观点牵强附会,甚至荒谬异常。但黑格尔叙述其体系时常常谈到他构建其体系时遵循的原则,这是黑格尔哲学异于其他哲学体系的一个明显特点。因此。黑格尔体系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合理因素,即辩证法思想,而且具有很高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后来的理论家对此两点都很赞赏,列宁对构建哲学体系的关注是《哲学笔记》的一个特色。他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提出的若干构建哲学体系的原则并作了发挥,形成了《哲学笔记》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其主要观点我认为有以下一些:
1.哲学是一门科学,它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即作为整体的客观世界。
2.它的范畴和命题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它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3.它的范畴和命题按照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即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构成一个科学体系。
4.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应是最一般最抽象的范畴,即存在。
5.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列宁并没有明确提出以上观点,但这些观点都明显地蕴含在《哲学笔记》的大量言论中,例如列宁提出的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同一观点就集中地包含了他的哲学观。
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2](P290) 这一概括内容极其丰富,值得仔细推敲和诠释。
第一,列宁十分关心哲学的逻辑体系问题,认为马克思没有留下哲学体系(大写字母的逻辑),但有《资本论》的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从之得到启发。从而解决哲学体系问题。
第二,《资本论》的体系能够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列宁认为最主要的启发就是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是同一个东西,在哲学中三者也应是同一个东西。如何理解“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理论界存在着分歧,一种看法认为是指逻辑(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辩证法(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论(关于认识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统一的。另一种看法认为是指同一门科学(哲学)的三个方面,即逻辑体系、一般规律和认识规律或认识史,即指哲学的逻辑体系既反映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规律,也就是几乎得到哲学界认同的逻辑与历史(客观史与认识史)一致的原则。我认为从整个《哲学笔记》来看,从哲学史来看,后一种理解是正确的。原来列宁所说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均是从广义说的,不是就这几个概念的严格意义说的。列宁不但说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甚至说“不必要三个词”,如果三者是三门科学,怎么能用一个词来称呼呢?还有,说这三门科学是统一的,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说意义不大,因为不仅这三门科学是统一的,哲学、全部自然科学、全部社会科学都是统一的。
第三,三者同一的原则,或日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也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这是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形式提出来的。黑格尔的原则是历史与逻辑一致,马克思加以唯物主义的颠倒,主张逻辑与历史一致,列宁在研读黑格尔着作时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对这个原则作了多方面的发挥。
第四,如果哲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那么,它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最抽象的范畴,哪一个最抽象呢?黑格尔作了肯定的回答,并认为存在是最抽象的,所以它的哲学体系从存在开始,并根据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构建了他的体系。“存在”是“是”(being)的一种译法,又译为“有”,哲学界对这个概念的译法一直有争议,但不管怎么译,说它是最抽象的范畴是可以的,因为“存在”就是“是”本身,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确乎是最抽象的,如果不是,一切都无从谈起了。列宁摘录了黑格尔关于以存在为逻辑起点的一些言论,未加以评论,看来是持肯定态度的。列宁指出:《资本论》的起点是“商品”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存在”。[2](P291) 辩证唯物主义以物质为逻辑起点,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应该说存在比物质更抽象,因为思想、观念不是物质,但仍是存在,但是,思想、观念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归根到底,存在就是物质存在,唯物主义的物质为逻辑起点也是可以的。
第五,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范畴,最根本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的核心是否定之否定,即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三段式构成的。用三段式来构建哲学体系,使这个包含着丰富合理因素的哲学体系显得非常刻板、牵强、主观,甚至荒唐可笑,为后世哲学家所诟病。但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完全否定三段式。列宁把三段式理解为在更高基础上对过去阶段的重复,并把对立统一规律从中提炼出来,使之成为辩证法的核心。在列宁看来,宇宙的运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动的,一个哲学体系的展开也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动的。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贡献
就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内容而言,我认为列宁有以下一些贡献:
1.列宁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蓝图
列宁不但提出了建构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且提出了若干对这个体系的整体设想。除《卡尔·马克思》中的《辩证法》而外,《哲学笔记》中有好几处涉及这个问题,其中最为详细的是《辩证法的要素》16条(以下简称16条)[2](P190~192),上面提到的那些建构辩证法体系的原则在16条中都有所体现。
16条的内容可以简述为:(1)事物的客观存在;(2)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3)事物的自己运动;(4)事物的内在矛盾;(5)对立面的统一;(6)对立面的斗争;(7)分析和综合的统一;(8)事物的普遍联系;(9)对立面的转化;(10)认识的增多;(11)认识的深化;(12)哲学认识的发展:(13)(14)否定之否定;(15)内容与形式;(16)质与量;总结: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有人把16条称作“16个要素”,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并不是每一条都是一个要素。有人认为16条的顺序是一严密的体系,这也是不确切的,因为(1)至(7)表现了一定原则,(8)至(16)就显得零乱。仔细研究列宁手稿,我们发现(1)至(7)是按照一定原则排列的,而(8)至(16)则是分别补充了(1)至(7),具体说,(8)补充(2),(9)补充(5),(10)(11)(12)补充(7),(13)至(16)补充(4)(5)(6)(9)。如果以前7条为纲加以重组,可以看出一个符合上述建构原则的辩证法的要素的体系:(1)存在;(2)(8)普遍联系;(3)自己运动;(4)(5)(6)(9)对立面的统一、斗争和转化;(13)(14)(15)(16)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否定之否定、内容和形式、质和量;(7)认识的基本因素;(10)(11)(12)认识的过程。这个体系以存在为起点,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按存在——联系——运动——矛盾——认识矛盾运动的顺序展开,这是符合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的。这些要素是列宁从黑格尔的一句话中引申出来的,但这不是纯逻辑的推演,而是对他研究《逻辑学》成果的总结。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列宁所说的辩证法不仅是唯物主义的,而且不限于发展观,其实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还应指出,这个体系不过是辩证法体系的一个雏形,严格讲,它不很完整,也不很严谨。《哲学笔记》中谈到的许多要素如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主体和客体、实践、人类历史辩证法等,都没有包括进去,对立统一规律、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也没有彻底贯彻,但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辩证法体系已经隐约可见,为后世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开辟了道路,这个贡献是巨大的。
2.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
前面谈到这一思想对体系建构的意义,下面谈谈列宁的这一思想本身。对立统一思想,也就是矛盾思想,是一个很古老的思想,无论西方东方,在两千多年以前均已见诸文字。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古中国的老子都是矛盾思想的着名代表。后来有矛盾思想的哲学家是很多的,但像黑格尔那样以矛盾思想为原则建构哲学体系的确实绝无仅有。黑格尔认为任何范畴内部都包含着自己的对立面,发展下去必然向对立面转化,最后两个对立的范畴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如“存在”转化为“非存在”,二者统一成“生成”。这就是黑格尔的三段式——正、反、合,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三段式按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排列起来的。显然,在黑格尔体系中,三段式即否定之否定,是整体,而矛盾思想是三段式的一部分,因而辩证法的核心是三段式而不是矛盾思想。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虽然包含了许多合理的思想,但由于他刻板地遵守三段式的形式,许多地方都显得生硬、牵强,甚至荒谬可笑。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基础,也改造其内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矛盾思想与否定之否定思想区别开来,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的思想,即质量相互转化规律、对立面相互渗透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他还指出发展是由矛盾引起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螺旋式发展,但他仍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核心。列宁没有见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没有三个主要规律的观念,但他不仅把对立统一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明确地区分开来,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更加合理地摆正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概括起来看,这个思想包括以下要点:
第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矛盾规律的基本内涵。历史上对矛盾思想和矛盾规律的表述方式各式各样,其内涵究竟应该怎样明确规定,迄无定论,因而争议颇多。列宁并未明确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但由于他的论述启发了后人,这个规律才有了今天的科学提法——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根据列宁的论述,其内涵大致是:(1)任何一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它的反面;(2)正面与反面相互依存于这个统一体中;(3)对立面同时又是相互排斥的,即相互斗争的;(4)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导致这个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列宁讲的是一个东西的两面,而且是对立的两面,即正面与反面,而不是一个东西的任何两面,更不是两个东西,虽然发展下去两面也会变成两个东西。因此,这种矛盾是内部矛盾,不是外部矛盾。两个毫不相关的东西不是相互依存的,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当然就形不成矛盾关系,但如果两个东西结合成一个东西,它们也会成为一对矛盾,具有矛盾关系,如一男一女结合成一个家庭,他们也会成为一个家庭的对立两面。矛盾观点的精髓在于既看见对立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看到它们的相互依存,而非矛盾观点则认为相互排斥的不可能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不可能相互排斥。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在《哲学笔记》中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其中说到,“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2](P305)。“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问的相互关系)。”[2](P306)
第二,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列宁说:“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2](P306) 这个原理是列宁从恩格斯提出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原理引申出来的。这个原理引起了不少争议,有的论者认为统一不仅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斗争不仅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因此,这个原理不能成立,甚至认为它正是斗争哲学的理论根据。这里有两个问题要回答:一是恩格斯的原理能不能成立?二是能不能从恩格斯的原理中引申出这个原理?关于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据我所知,没有争论,大家都是承认的,而由于辩证法就是关于运动变化的一般的规律,斗争与运动相当,统一与静止相当,从中引出斗争的绝对性和统一的相对性原理应当是可以的。但反对的意见并非毫无道理,斗争确有相对的一面,统一确有绝对的一面。因此,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把斗争与统一相比较,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许多辩证法范畴都有这种情况,例如整体与部分相比较,整体是绝对的,部分是相对的,但这不是说整体没有相对性,部分没有绝对性;一般与个别相比较,一般是绝对的,个别是相对的,这并不是说一般没有相对性,个别没有绝对性。
第三,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辩证法思想家历来坚持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自己运动,而自己运动的源泉是内部矛盾,反对把运动归结为外因的推动,虽然这种思想往往是自发的。这一思想在黑格尔的着作中得到了集中的、自觉的体现,但他画蛇添足,把三段式的发展看作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列宁不仅否定了他的唯心主义,而且明确把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归结为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也就是说,事物自己的运动的根源出于事物内在矛盾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他总结说:这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2](P306)
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2](P192) 但是,列宁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和发挥,我们只有从《哲学笔记》中的相关言论来理解。我认为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辩证法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因为它是一切事物自己运动的根源,或者说,它是所有辩证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起统率作用的规律,因此,它可以代表辩证法,我们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切辩证规律看作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把对立统一关系作为建构辩证法思想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
3.列宁对否定之否定思想的改造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否定之否定思想的是黑格尔,但在他那里,否定之否定实际是矛盾运动的完成,它和矛盾规律并不是两个规律。把它们首先区别开来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但在他们的早期着作中这一点还不太明显,当恩格斯19世纪70年代写作《反杜林论》时,就把它们明显分开了,特别是后来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的思想时,二者的区分就更加明显了。列宁虽然不知道恩格斯提出的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的思想,但对恩格斯《反杜林论》里的主要思想是知道的,他与恩格斯的不同之处不在是否把二者区分开,而在于彻底改造了否定之否定思想。
列宁早期对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是有保留的,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他反驳米海洛夫斯基诬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用否定之否定来“证明”社会主义时说,恩格斯“选择例子证明三段式的正确,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由以长成的那个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是黑格尔主义表达方式的遗迹罢了”。[5](P31) 后来在《卡尔·马克思》中,他直接把否定之否定表述为“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之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6]P423)。在《哲学笔记》中列宁一直坚持这种理解。这样,否定之否定就完全摆脱了三段式的束缚,表明发展过程的一个普遍特点——在重复中前进,或者说,发展是重复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三段式)不过是发展过程的这一特点之代表而已。“发展是重复与前进的统一”这一辩证法规律可以简称为重复与前进的规律。
总起来说,这一规律是黑格尔发现的,但被他强纳于三段式的框架中,并以之作为构建其哲学体系的总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已打破其三段式的形式主义框架,经常谈到多段,但仍保留三段式;列宁则彻底摆脱了三段式,只保留了否定之否定的名称而已。
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其他范畴的研究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被他称为“哲学全书”,共包括三大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逻辑学相当于本体论,即相当于今天的世界观,研究的是宇宙整体;自然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精神哲学研究的是精神现象。由于传统哲学把人类社会归结为精神现象,不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因此精神哲学包括人类社会。在逻辑学中,黑格尔研究的不完全限于宇宙整体的东西,其中还包括自然界的东西和关于精神的东西。逻辑学分为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客观逻辑分为存在论和本质论,所涉及的都是关于宇宙整体的,主观逻辑(概念论)则涉及自然界和精神,如机械、生命、实践、认识等等。实践、认识等都属于社会,但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始终没有直接涉及社会。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在黑格尔那里,哲学的对象是宇宙的整体(一般)和精神领域,在精神领域中包括人类社会,也就是说,是两个层次。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人类社会是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存在,于是明确地把整个宇宙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以思维为代表)。但实际上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又包括精神世界,三者并非互相外在,因此,三者又可以说是三个层次。尽管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哲学体系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这甚至成为被人们贬低和嘲笑的一个主要理由。
哲学作为世界观无所不包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但这个无所不包只是全部科学的总结和概括,而不是全部科学的总和,不是百科全书。如果它不以宇宙的整体为对象,不以全部科学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和根据,它就失去了它的世界观的性质。黑格尔把代表自己哲学体系的三本书合称为《哲学全书》(《Encyclop?觌die der philosophische wissenschaf-ten》)而不是《百科全书》(《Encyclop?觌die》),看来他是注意到这种区别的。因此之故,黑格尔哲学提供了历史上最多最完整的哲学范畴和原理,给后代留下最丰富的哲学遗产,值得我们一一加以研究和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以后并未简单否定黑格尔哲学的丰富内容,但没有资料说明他做过这种细致工作。恩格斯在研究自然辩证法时做过一点这种工作,例如《辩证法作为科学》所讨论的许多规律与范畴显然都与黑格尔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列宁对《逻辑学》中的规律或范畴的大部分用笔记的形式逐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即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批判和继承。因此,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特别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相当充分地吸纳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范畴与规律,实际上相当充分地研究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除前面谈到的几个世界观范畴和后面将要谈到的实践观和认识论范畴而外,列宁还谈到了存在和无、物质实体和属性、普遍联系和中断、运动和静止、一和多、普遍和特殊、现象和本质、有限和无限、条件和根据等等,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意见。由于篇幅的限制,列宁关于这些范畴的思想我们就不加以介绍和阐发了。
(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列宁十分重视马克思的实践观,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已做过相当完整的论述。列宁后来读黑格尔《逻辑学》,发现了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提出的许多关于实践的精彩的思想,并做了许多批判和继承的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下面介绍他的一些主要观点。
1.黑格尔猜测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把实践看作检验认识的标准,这是马克思对哲学史所作的根本变革之一。从这里曾经引出一种观点,似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完全没有实践观点。列宁是实事求是的,没有因马克思的这一贡献而完全否定历史上某些哲学家多多少少有点类似的观点。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他曾指出过狄德罗和费尔巴哈有过实践观点。在《哲学笔记》中,他又指出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角度猜测到了实践观点。黑格尔并没有直接明确地提实践观点,而是在安排实践与认识两个范畴在哲学体系中的位置时猜测到了实践标准的观点。列宁指的是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个三段式“认识——实践——绝对观念”,即认识通过实践过渡到绝对观念(绝对真理),在这个唯心主义的公式中包含着认识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成为真理的思想。这种情况说明实践标准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已经有了悠久的渊源,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它的存在,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把这种自发的东西转变为自觉的东西而已,其真理性是无可怀疑的。当然黑格尔的表述方式并不确切。在马克思那里,实际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包括反复实践),最后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作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能够猜测到实践的检验认识的作用已经难能可贵了。
2.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是目的性加现实性
“实践”是一个古老概念,在西方叫实践,在中国叫行,但中西哲学家都把实践理解为伦理道德行为,把实践与认识(知)看作人的两个活动领域,即善和真,这显然是狭隘的。这是由于历史上的哲学家们轻视劳动,不把生产看作人的最基本的活动。黑格尔虽然没有完全摆脱这一传统偏见,但他在研究辩证法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局限,触及了实践的一般内涵,得到了列宁的肯定。列宁说:“‘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2)。”[2](P183) 这就明确地揭示了实践概念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主体性(目的性)和现实性。“这就是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2](P183) 实践是人的实践,主体性或目的性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易于理解的。人的目的性活动甚多,实践只是其中之一,那么,它与其他活动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这在过去是不很明确的,列宁汲取了黑格尔的合理因素,指出这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具有外部现实性,用通俗的话来讲,即对外部世界的改变。列宁的观点同马克思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的主体性和对象性,也就是这两个要素。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中也包含着对实践的确切理解。
3.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人的实践是由人的认识支配的,这是传统的观点,也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不仅在于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而且在于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且认为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正是由于它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识诚然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如无实践,反映不会成为认识。列宁一贯坚持这一观点,在《哲学笔记》中,他进一步指出,那些自明的公理也来自实践,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他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2](P186) 传统观点把公理性认识的存在看作认识的先天性的强有力的根据,列宁的这一分析解释了公理性认识的深刻的根源仍然是实践,是亿万次的实践。
(四)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已经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但此书为了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的唯心主义基础,而对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注意不够,这一缺陷在《哲学笔记》中得到了弥补。
1.关于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客体和主体的同一性或统一性
恩格斯把西方近代哲学中关于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论述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没有就恩格斯的论述作进一步研究,而是就黑格尔的《逻辑学》对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的思想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和发挥。
思维或意识在宇宙中出现是人类出现的结果,并不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东西,古代哲学关注的是外部世界,思维意识不是重点。近代哲学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把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人的认识活动,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近代哲学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本体论看,一元论者无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坚持二者的同一性,二元论者从根本上否定二者的同一性。这个问题是康德哲学的主题,但他论证的结果是:思维与存在在认识论上是绝对对立的,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这就不但没有说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否定了它们之间的同一关系。黑格尔接过康德的题目,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在他看来,思维与存在是对立的,即不同一的,但归根到底是同一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他的《逻辑学》和《哲学全书》都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论证。尽管黑格尔哲学从总体上说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他坚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论证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思想。黑格尔无论在本体论上,还是在认识论或实践论上都坚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对于这些思想,列宁在阅读《逻辑学》时有所肯定与发挥。
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他的本体论。这个体系从存在开始,以绝对理念(或译绝对观念)结束,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存在与思维的同一的过程,这个本体世界就是一个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体。除此而外,黑格尔对许多范畴顺序的安排处处都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在本体论上的同一,列宁经常指出这一点。例如《逻辑学》第三编是概念论,概念义分为三部分:主观性、客观性和绝对理念。可见,概念也是思维(主观性)与存在(客观性)的统一体,当然,这个统一体是精神性的。列宁在此参阅了《小逻辑》,其中谈到无机界(存在)与生命(思维的前提)是一个统一体,他摘录了黑格尔的话:“……被生物征服的无机界之所以被征服。就因为自在的无机界和自为的生命是一样的。”并紧接着说:“倒转过来=纯粹的唯物主义。卓越、深刻、正确!!”[2](P172) 在黑格尔,它们是一个精神统一体:如果倒转过来,把它看成为物质统一体,那就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思维与存在在认识论上的同一,黑格尔谈得很多。他一贯反对形而上学把哲学范畴看成无内容的思维形式,经常谈到它们是思维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这实际是承认思维形式来自客观世界。列宁认为这是以唯心主义立场承认了反映论。例如黑格尔批评普通逻辑把思维和客观性分开来时说:“在这里思维被认为是纯主观的和形式的活动,而客观的东西和思维相反,被认为是固定的和自己存在的东西。但是这种二元论不是真理。”对此,列宁评论说:“极其深刻和聪明!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2](P154) 后面,列宁又摘录了黑格尔的一句话:“把主观性和客观性当作一种固定的和抽象的对立,是错误的。二者完全是辩证的”,并旁批“注意”。[2](P154)又如黑格尔谈到概念经过客观性而转向观念的过程时说:观念“是概念和作为一般的东西的客观性的同一”,列宁把这个判断改造成:“观念(要读作人的认识)是概念和客观性(‘一般’)的一致(符合)”。[2](P184)
关于思维和存在在实践论上的同一,黑格尔在《逻辑学》的概念中谈得较多,列宁作了不少摘录和评价颇高的批语。如果说认识是使主观与客观一致,那么实践就是使客观与主观一致。这一点我们前面谈实践的内涵(要求和外部现实性)时已涉及,列宁还大段摘录了黑格尔进一步解释的话并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列宁说:“‘客观世界’‘走它自己的路’,人的实践面对这个客观世界,在‘实现’目的时会遇到‘困难’,甚至会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单引号内的词句是黑格尔的话)。[2](P184)怎么办呢?改造之,使之与主观一致。怎样才能使客观与主观一致呢?黑格尔也作了解释,列宁认为黑格尔的解释是很正确的,那就是以科学的认识来指导实践。“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列宁摘录了黑格尔这一段话,并用自己的话作了转述,说:“认识……发现在自己面前真实存在着的东西就是不以主观意见(设定)为转移的现存的现实。(这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人的意志、人的实践,本身之所以会妨碍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由于把自己和认识分隔开来,由于不承认外部现实是真实存在着的东西(是客观真理)。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2](P185)
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恩格斯只谈了两个方面,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恩格斯的思想,但实际上是进一步通过对黑格尔的论述的改造与吸收发展了恩格斯的思想,从三方面论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2.关于认识的主观性或主体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唯物主义只承认认识的客观性,忽视乃至否定认识的主观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否定认识的主观性的是直观唯物主义,绝非辩证唯物主义。由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重点是批判唯心主义,列宁对认识的客观性谈得较多,对主观性谈得较少;《哲学笔记》弥补了这个不足。
在黑格尔《逻辑学》中,主观性是一个重要范畴,其主要内容是概念、判断、推理,然后过渡到客观性以及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观念。列宁对主观性作了整整8页的摘录和评语。列宁除了批判黑格尔的基本立场而外,没有批判他的其他思想。他特别赞许黑格尔关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思想。他没有忽视认识的主观性,而且后面对主观性和客观性作了进一步发挥。
黑格尔在谈到观念范畴(杨一之译《逻辑学》把Idee[观念]译作理念)时,把它描述为从认识观念经过实践观念达到绝对观念的辩证过程,其中他批评康德夸大认识的主观性,认为思维形式是纯粹主观的,在他看来,思维形式也有客观性。对此,列宁明确说:“当逻辑的概念还是‘抽象的’,还具有抽象形式的时候,它们是主观的,但同时他们也表现着自在之物。自然界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现象又是本质,既是瞬间又是关系。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综合、趋势、来源来说是客观的”[2](P178)。列宁不但肯定了认识的主观性,而且揭示了主观性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可分性(可分为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瞬间与过程等等),使主体有用武之地,这样,主观性归根结底来自客观性。如此理解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就避免了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3.关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辩证法是《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辩证法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精神各个领域,当然包括认识领域,即认识的辩证法,列宁在其总结性短文《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P308)。认识的辩证法是《哲学笔记》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篇短文的末尾。列宁把人类的认识史比作一棵“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2](P311) 的活树,但它绝不是纯粹又纯粹的真理加真理的过程,上面也长满了困惑、怀疑、错误、荒谬的花朵,唯心主义也是上面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认识史看作一条直线,在列宁看来,“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段、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2](P311) 真实的认识史是十分曲折、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历史,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表明它的特征,它就是辩证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哲学笔记》中谈到的认识辩证法的几个主要的对立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是认识的首要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是人的一种活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这种认识活动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主体与客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的。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因为有客体;客体之所以为客体,因为有主体。离开主体,无所谓客体;离开客体,无所谓主体。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列宁对黑格尔谈到的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言论十分重视,例如黑格尔说:“主观性(或概念)和客体——是同一的又是不同一的”,“把主观性和客观性当作一种固定的和抽象的对立,是错误的。二者完全是辩证的”。[2](P154) 列宁作了摘录,并表示重视。前面我们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想的论述中已包含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思想(思维与存在认识论上的同一),这里不再重复。
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是认识的第二个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是实践的组成部分。没有实践则根本没有认识,没有认识的指导也没有人的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是自觉的,离不开一定的认识的指导。这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又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就认识与实践的根本关系说的,但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了离开实践的单纯的认识活动,如学习、思考、研究等等,导致认识与实践的分离,阶级的出现巩固和扩大了这种分离。马克思主义恢复了认识与实践的正确关系。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已经系统地论证过这种关系,在阅读黑格尔《逻辑学》时又努力挖掘了关于这种关系的“猜测”和论证,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这些前面已经论述,这里也不再重复。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是认识的第三个对立统一关系。感性与理性是两种认识能力,也是两个认识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两种认识,它们是不同的,也是不可分的。历史上的经验主义或曰感性主义只承认感性认识,排斥理性认识,理性主义只承认理性认识,排斥感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必须辩证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现实世界得到完整、深刻、真实的认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在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的认识辩证法的基础上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首先是理性认识优于感性认识的观点。黑格尔提出了这一观点,理由是:理性认识有更高的力量和更深刻的内容。列宁认为“更高的力量”是“唯心主义词句”,“更深刻的内容”是“对!!”[2](P143),同时他进一步指出:“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2](P142) 后面他又形象地形容了理性认识的优点:表象“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把握而且应当把握”。[2](P197)
其二是理性认识必须来自感性认识的观点。在列宁看来,理性认识的优点是相对的,理性认识只能来自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黑格尔并不否认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但他轻视感性认识,因为他的哲学体系不是建立在对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思辨。列宁则强调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科学认识的过程只能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2](P142) 又说:“要理解,就必须从经验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2](P175) 认识之所以区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由于现实世界区分为现象与本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其三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观点。从上面引文已可看出,在列宁看来,认识的全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三段。当然这不是说三段就结束了,三段不过是代表,实际是实践与认识的反复过程,可以实践——认识——实践来代表;实践同感性阶段不可分,这个过程又可以感性—理性—感性来代表。可以说,实践与认识的反复过程,也就是感性与理性的反复过程。列宁在《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一书摘要》中说:“认识向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辩证地进行:为了更准确地前进而后退——为了更好的跃进(认识?)而后退。相合线与相离线:彼此相交的圆圈。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2](P239)这里谈的就是实践—认识—实践或感性—理性—感性的反复过程,即一串圆圈或螺旋曲线。后退指从客体后退,沿相离线后退,这就是认识;前进指向客体前进,沿相合线前进,这就是实践。这样,实践—认识—实践成为一个圆圈的交错点。这是一个从感性实践开始经过认识或理性认识而回到感性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即认识的辩证法过程,正如毛泽东后来所概括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7](P296~297)
(五)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方法”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着作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术语,但何谓方法论,在许多着作中迄无一个人们大致认同的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像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那样。人们有时还把方法论等同于方法。辩证法一词,从字面上看,应该就是辩证的方法,但人们经常用它指辩证论,而在用它指方法时有时亦用辩证的方法一词。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谈到的辩证法更多时候是谈辩证论,有时则明确指方法。列宁也没有谈到如何建设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但是,列宁提出了方法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我认为有必要作些介绍。这个观点就是关于方法的来源的观点。
方法,无论什么方法,无论实践方法、认识方法、工作方法、思维方法,就其实际存在来讲,都是主观的,都是主体所具有的。那么,方法来自哪里?传统的观点认为方法既然是主观的,它就只能是主体的头脑所固有的,或者说,是天生的。康德可以说是这种观点的一个代表。在他看来,形式逻辑中的思维形式,以及逻辑思维方法,是人脑所固有的。他提出“知性形式”概念,亦即思维方法,并认为存在12个知性形式,如一、多、全、有、无等,这是康德的重要贡献之一,但他认为它们是先天固有的。黑格尔继续了康德的工作,他的《逻辑学》中论述的就是思维形式,但他大大扩充了思维形式的内容,并作了崭新的体系构建,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他认为这些思维形式绝不是纯粹的形式,即纯粹先天的与内容无关的形式,《逻辑学》的两篇自序和导言反反复复阐明这一思想。这样,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学》变成了研究世界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本体论,即宇宙观。列宁十分重视这个思想,作了不少摘录,而且从唯物主义观点理解和肯定这个思想,明确指出,这些思维形式或思维方法,即哲学范畴或辩证法范畴,就是客观世界的普遍性的反映。
在《第2版序言》中有一段批判“批判哲学” (康德主义)的话,列宁对此作了摘要,然后说:“在 我看来,论据的要点如下:(1)在康德那里,认识把自然界和人隔开(分开),而事实上认识是把二者结合起来;(2)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的‘空洞抽象’代替了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日益深入的活生生的进展、运动,”[2](P76) 黑格尔反对把思维形式看作“外在形式”,看成附着于内容而非内容本身的形式,他注意“一切自然事物和精神事物的思想”,列宁对这些论述作了唯物主义的理解:“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2](P77) 在《导言》中黑格尔直接谈到方法,列宁做了一些摘录,如“哲学的方法应当是它自己的方法”,“方法就是对逻辑内容的内部自己运动的形式的意识”。[2](P81) 在这些地方,哲学的内容、逻辑范畴或原理、辩证的方法、辩证法等差不多是同义词,他在读完《逻辑学》时总结他的观点时说:“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这是绝妙的。还有一点: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着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2](P202~203),这就是说,黑格尔以其唯心主义的体系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正确思想,即辩证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以上论述概括为以下几点:一,人的自觉的活动包含思维,思维离不开一定的思维形式,即思维方法。二,思维方法有各种层次,最高思维方法就是哲学思维方法,即哲学原理或哲学范畴,或者确切点说,当哲学原理或范畴被用来指导实践和认识时就是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思维方法不是天生的,不是头脑所固有的,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因为它们也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普遍性的反映。一句话,方法来自认识,认识来自客观世界(以实践为中介)。
三、《哲学笔记》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哲学笔记》虽然是在作者逝世后才编辑出版的,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也不可忽略。此书的写作时间达20年左右,这里只就其中主要部分,即写于1914—1916年的“8个笔记本”(这部分主题是辩证法)谈谈其重要意义。
(一)《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史的意义
1914年7月列宁开始大量阅读哲学书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撰写《格拉纳特百科辞典》上的《卡尔·马克思》词条,此文虽然不长,却是历史上介绍马克思思想最完整的第一篇着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没有世界观和认识论,列宁虽然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举起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但他着重讲的是认识论,而《卡尔·马克思》则用十分简练的语言介绍了马克思的世界观、认识论和辩证法,即《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节所表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不仅如此,列宁还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摆在最高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并使之按照逻辑顺序贯彻于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卡尔·马克思》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应部分地归功于列宁当时对哲学着作的研读。
(二)《哲学笔记》对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哲学笔记》并未直接涉及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且未公开发表,很难说它有什么实际意义。但由于它的主题是辩证法,涉及革命运动的思想路线,它间接发生的作用仍不可低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一是它在批判社会沙文主义中的作用。前面已谈到,第二国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分裂为各自站在本国立场上的社会沙文主义政党,而他们都打着“辩证法”的招牌为自己辩护。但事实上他们的“辩证法”是假的,是貌似辩证法的诡辩论。《哲学笔记》正是批判诡辩论的锐利武器。二是在分析政治经济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中的作用。列宁研读哲学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世界政治经济战争形势的发展,辩证法成了他得心应手的思想武器,例如他写作《帝国主义论》就自觉运用了辩证法。后来他突破第二国际关于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取得胜利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6](P554)的结论,《哲学笔记》对此也是有贡献的。
(三)《哲学笔记》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哲学笔记》的主题既然是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它当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无须详尽地谈论这点,我想举几个例子就够了。例子之一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多次讲过,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同《哲学笔记》主题无疑是完全一致的。例子之二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统领作用。我们谈的科学发展观指的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观无疑是以科学的一般发展观为其逻辑前提的。什么是一般发展观呢?它就是辩证法。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提到的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就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又说过: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的发展的正确反映”。[2](P91) 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中国社会主义辩证法、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正确反映。例子之三是关于对立统一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对这一学说的正确运用。《哲学笔记》一贯坚持既要看见对立,又要看到统一。有人曾把辩证法说成“斗争哲学”,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没有斗争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永远是辩证的,辩证法对社会发展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哲学笔记》的每一个原理都可以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过去苏联对列宁哲学思想有一个提法,即列宁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我对此曾提出过不同看法。我认为这一提法不确切,应改为:列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体系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虽然是在苏联哲学家手中最后定型的,但它决不是苏联哲学家的始创,而是他们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加以系统叙述的结果。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则企图以构建科学体系的一般原则为依据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他提出了这个任务,并提出了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般原则,而且提出了一些设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辩证法要素”。这些我们在前面均作过介绍。当然,这些原则都是列宁在读黑格尔着作时受到启发提出来的,但这个思路也是与一般科学构建其体系的思路一致的。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这样构建过他们的哲学体系,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完全按照这些原则来构建的。如果列宁能够按照他的思路构建起一个新的科学体系,那么,就可以说列宁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但事实上列宁提出了这个任务,却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因此,我认为应该说列宁哲学开辟了这个新阶段。今天,如果我们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自觉地按照这个思路来加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就可能出现在人间。
高校理论战线京20~33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黄楠森20072007
《哲学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辩证唯物主义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列宁《哲学笔记》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作者在过去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哲学笔记》的主要学术贡献作了新的概括,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践观、认识论、方法论五部分。最后作者强调了《哲学笔记》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以及对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意义。
作者:高校理论战线京20~33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黄楠森20072007
《哲学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辩证唯物主义
网载 2013-09-10 21: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