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当代资本主义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列宁提出“帝国主义论”迄今已有80多年了,当代资本主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哪些论断仍然适用,在多大程度上适用,哪些论断由于情况变了已部分不适用,甚至完全不适用了,需要我们作出科学的分析,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①]
   “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提出帝国主义有五大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高度,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并形成了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形成了帝国主义对外剥削和压迫的基础;(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现在看来,以下一些情况应值得注意。
  第一,帝国主义的第1个和第2个基本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发展到垄断”和“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现在均有新的发展。即由过去的“一般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不仅是“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而且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这就使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帝国主义的第3个基本特征(“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已有了新的飞速发展。现在除了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外,直接生产过程也在国际化,加上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使资本和劳动力超越国界在国际范围流动,国内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存性普遍增强。这一切使当代资本主义在国际关系方面具有与列宁时代所不同的特点。
  第三,由于殖民体系已经崩溃,帝国主义的第4个、第5个基本特征(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世界领土已分割完毕)所表述的那种现象已不复存在了。但是这两个特征所体现的“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弱小民族”这一本质没有改变,所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南北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不可避免的。
  第四,与上述情况相联系的是,当代资本主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相互依存性加深,彼此在竞争和斗争的同时,国际联合、协调和合作明显增强。二是与列宁所处时代帝国主义以军事和经济实力为依托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不同,现在主要是开展以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较量。在当今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情况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资本主义大国,为争夺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空前激烈。三是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力空前高度发展、生产关系有重要调整、运行机制更加完备、管理经验与方法更加成熟的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已不是“资本主义总危机”概念所描述的那种“全面危机”的现象。
  尽管当代资本主义有上述发展变化,但不能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完全过时了。从总体上说,“帝国主义论”对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以及我们当前的现实斗争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列宁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帝国主义的第一人。他的“帝国主义论”不仅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就是在今天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他论证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帝国主义的“腐朽趋势”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帝国主义本质上是欺负弱小民族、国际垄断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将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等论断已被实践一再证明是正确的,至今仍然有效。
   帝国主义时代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这一核心论断已不适应当前
   的情况了
  从分析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出发,列宁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帝国主义之间必然会爆发重新分割殖民地的战争,所以在帝国主义时代“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他认为,帝国主义是垂死腐朽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总之,这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列宁把“战争”与“革命”联系起来是有客观依据的。这就是世界战争会使国内各种矛盾激化,促使革命条件成熟,为革命党人变国际战争为国内战争创造条件。这已为世界近现代历史(包括列宁逝世之后的历史)所证实。1871年3月的巴黎公社起义,是在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使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生的。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与这次世界大战密切相连的。由于毛泽东同志始终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在1968年说“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虽然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预期的革命形势未能出现,这与帝国主义打不起大仗有一定关系。然而,如果帝国主义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由于人民对发动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的憎恨,由于各国国内阶级矛盾和斗争的激化,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社会制度大变动”的局面不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过去在估量革命形势时,往往只考虑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形势,其实世界局势是战是和对革命形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总之,“战争”与“革命”有密切联系。
  但是,问题在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与列宁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比较,虽然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社会化已发展成国际化、全球化;由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经崩溃;由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战争的发动者不能不考虑后果;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其生产关系已进行重大调整,阶级结构和上层建筑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资本主义仍矛盾重重、问题不少,但总地说来目前不具备革命的形势,而世界战争也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因此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已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国家作为总资本家,既依托于私人垄断资本,又高于私人垄断资本,从宏观上、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上,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全面实行规划、干预和调控。
  2.私人垄断资本大量采用股份公司、跨国公司的形式,向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但私有制的本质未变。生产社会化、国际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对基本矛盾有新发展。
  3.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在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金融投机造成的金融危机、金融风潮、“泡沫经济”和经济“空心化”现象,不断涌现。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力空前高度发展、生产关系有重要调整、运行机制更加完备、管理经验与方法更加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内阶级矛盾在继续深化中趋向缓和,社会在多重矛盾中呈现出相对稳定。
  5.国际依存度空前增强,各大国在加强国际联合、协调和合作的同时,彼此为争夺以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优势的斗争空前激烈。为适应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需要,各国联手对国际经济共同进行干预,由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集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仍是各国首先要考虑和扞卫的,因此国际垄断组织间没有消除竞争,国际联合与合作也不会消除斗争,各大国在国际上的争夺和斗争仍十分激烈。
  6.殖民体系的崩溃,改变了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剥削、压迫和统治的形式与方式,但其欺负弱小民族和国家的本性未变。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的同时,还经常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南北关系仍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彼此间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
  在上述基本特征中,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垄断”,所以说当代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不表现在国有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上,而主要表现在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上,以及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方面。资本主义自30年代大危机后,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又增加了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国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列宁当年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现在资本主义的国家,作为“总资本家”,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地进行宏观计划、调控和干预,在经济领域,这样就使资本主义变得不是完全无计划、无秩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再分配领域,通过税收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调节了社会不公,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制,使社会不满在平时有发泄之处,不致于积攒到矛盾总爆发的程度,实际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寿命的延长。所以总地说来,当代资本主义还有一定发展余地。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因此说资本主义已经“垂死”是过早了。但是它依然未能脱离剥削制度的窠臼。它的发展只不过是剥削制度的发展,而不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它最终还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离社会主义更近了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前者必然被后者所取代,后者既是对前者的否定,又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来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这正如列宁所说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进一步。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②]所以说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而是更近了。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以萌发出社会主义的“因素”,准备好为社会主义利用的“材料”。股份公司的出现,标志着“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的扬弃”[③],它和其他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意味着资本主义开始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所有制方面的国有化、合作制、股份制及股权分散化;分配领域中“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宏观管理方面的计划调节;工人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管理;工农、城乡、体脑劳动差别的缩小等,这一切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就是为社会主义准备着物质条件。但是这一切都还没有跳出资本主义的框框,是为总体上的资本主义服务的,量变尚未转化为质变,仍是资本主义的。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以产生社会主义的“因素”和“材料”,但作为完整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不通过“革命”,没有质的飞跃,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社会中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计划,社会主义也不是没有市场;这些现象的出现就使两种制度“趋同”的论调颇为流行。所谓“趋同论”,其基本思想就是认为这两种制度最终要趋于一致,即殊途同归。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并不是为社会主义所“取代”,而是会与社会主义融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新”制度。“趋同论”的不正确,就在于它抹煞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质”的区别,否定由前者过渡到后者需要“革命”性的质变,而认为这仅仅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它只看到两种制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而不了解这类现象是“中性”的,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用了它不会因此而变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用了它不会因此而变成资本主义。不管这类“中性”的东西有多少,只要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仍分属于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其社会的性质就仍是资本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当然“中性”的东西越多,两种制度就越“趋近”,但不是“趋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区别除了表现在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之外,还表现在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不同。由于存在这种本质区别,因而出现这样两种情况:
  第一,某些“中性”的东西,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可以存在,它们分别为其社会制度服务,对社会性质不起决定作用。列宁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④]这里所说的“电气化”就是“中性”的,它代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以及有关的社会经济组织、管理方式等。这类东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在苏维埃政权即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它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不由它决定,而在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第二,某些资本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东西,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附属于根本的社会制度,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的补充,对社会性质也不起决定性作用。譬如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某些外资企业,虽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但是它在社会主义的总体环境下,是社会主义的补充。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他强调说:“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我们有优势,在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⑤]
  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某些对私有制“扬弃”的经济组织,如合作制等,它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萌芽“因素”,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仍然是附属于资本主义的,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就直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不讲阶级斗争、不要夺取政权,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合作制”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列宁指出这只是幻想,但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已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的情况下,列宁认为“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⑥]。
  同样道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是社会主义的“前阶”,但只要政权没有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不管它离社会主义多么近,它仍然“入”不了社会主义的“门”,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的框框之内。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标志着资本主义的“母体”中已孕育着社会主义的“胚胎”,但它还处在量变当中。没有革命性的变革,没有质的飞跃,社会主义仍然不能降生。所以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是必需的,其方式过去通常是“暴力”,但今后不一定总是“暴力”,这要看客观和主观的条件如何。
  注释:
  ①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第373页。
  ②《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第265—2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5卷第493页。
  ④《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第30页。
  ⑥《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773页。
  〔作者简介〕肖枫,1937年12月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员。*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京26-29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肖枫19971997 作者: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京26-29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肖枫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5:51

[新一篇] 列寧晚年的發展代價觀及其當代意義

[舊一篇] 列寧的《哲學筆記》及其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