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论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意义的12个重大关系时,强调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和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重要方针来抓,国家对中西部地区采取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实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政策性贷款,将60%的外国软贷款用于中西部地区,鼓励和组织外商和东部地区向中西部投资等优惠政策。西部地区则应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发展本区域的特色经济,以缩小东西部差距。
西部地区经过18年的艰难发展,其投资环境已有了较大的改变,其资源、劳力、土地和市场规模方面的优势和重要性已充分显现出来,并将形成巨大的牵引力,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外来资本大量流入本区域,形成多元投资并存的新格局,而东部地区在经历了经济跳跃式发展和享尽地利政策优惠之后,其劳力、土地价格上涨过快,东西部目前的劳力价格之比为5:1,土地价格之比为20:1, 加之相对狭小的地域和市场,贫乏的资源,使得全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梯级发展成为必然。
1、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在软件方面,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深对“对外开放”的理解。目前西部地区均处于投资的饥渴状态,各地都千方百计加大吸引资金投入的力度。并且都着重致力于外资的引进,但收效不尽如人意,自1979年以来的18年间,我国累计利用外资1770多亿美元,但拥有全国85%以上土地和60%以上人口,60%的矿藏和70%的煤,83%以上水能的中西部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2.99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7,仅比东部地区的1/8略高, 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开放,为西部的发展带来了双重的对外开放的机遇,一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我国国内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因而,西部地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深对“对外开放”的理解,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不仅要搞好对国门以外的开放,而且要搞好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
鉴于目前西部地区一些政府部门的管理政策随意性大和投资的法律保障差,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投资推动机制:包括没有形成通畅、有效的信息渠道,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没有与企业西进相配套的具体的鼓励政策,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所以要研究制定跨省区投资的有关法规和政策,以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投资并保障其合法的权益。
硬环境方面则要筑巢引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应兴建和改建一批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和加强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和农业,尤其要注重对已有工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如“九五”重点建设项目,投资62.2亿元的南疆铁路西延工程,投资250 亿元的棉花生产基地的建设等,但还需坚持不懈继续努力。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和重点的转移及西部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目前西北地区已形成了五大产业群网络:以兰州—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为中心的石油化工产业带;以兰州为中心,西宁、银川为两翼的黄河上游资源开发带和有色冶金工业群;以西安—宝鸡—兰州为联结点的机械、军工电子产业群;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核心的棉纺、毛纺、化纤产业群;以及神府—彬长—银川煤炭工业地带等。在今后的十多年,西部地区对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将会带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加强,同时吸引国内各省市及外国资本投入到资源开发的行列之中,使西部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
2、选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结合点。
从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看,合作规模将日益扩大,形式日趋多样化,合作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广,但这种合作不应是盲目的,而应在合作的领域和地区方面选择结合点,并使之与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向相一致,形成一定的层次和网络,逐步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结合点应具备以下特征:生产要素的聚集扩张作用,优化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协调经济发展的互补作用,形成统一市场的辐射作用和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示范作用。这样的经济合作点有:
(1)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和深加工。 资源优势是西部地区的首要优势,东西部地区资源的合作开发,加工和深加工,一方面能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产品的附加价值,改变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西部地区单纯的初级产品输出状况,另一方面又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不足的紧张状态。
(2)农业畜牧业方面,中西部地区占有全国耕地资源的67 %的耕地和绝大部分天然草场是主要的农产品产地。近年来农牧业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大部分仍停留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其生产方式、产品率等都显示着农牧业的落后态势。而东部地区尽管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资源过多流向非农产业,使这一地区粮食产量年年减少,自给率降低。加速这一领域的合作,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畜牧和养殖业成为西部地区的相对优势,为西部及全国轻工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改善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吸引更多的劳力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也解决了东部地区的粮食、生猪等的供应问题。
(3)产业结构方面。 利用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和廉价的优势,抓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机遇,寻找优势产业,使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初级加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从而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带动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鼓励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兼并西部企业或组建企业集团,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和三线企业集中的地区,拥有规模较大,技术装备较为先进的加工工业,但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鼓励东部地区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跨省兼并联合或组建企业集团,有利于发挥西部企业的存量优势,引入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与东部地区企业的上下游或技术互补的产业关联,使西部一些困难企业摆脱困境。“常银模式”就是东西部企业联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3、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低门槛”与“高门槛”策略相结合的问题。
所谓“低门槛”策略是指在引进资金进行合作时,不走炒卖土地的路子,以土地价格的低廉引进项目办实业。而“高门槛”策略则是指:提高进入第二产业的门槛。加强对产业的地区布局、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技术改造的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避免出现目前东部企业急于改造的企业“小、全、散”状况。因而要注意如何将“低门槛”与“高门槛”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达到加快合作,引进资金的目的,又克服了不必要的重复和低效益建设。
(2)要重视“名牌产品”战略的运用。
现代市场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消费者已学会根据品牌从性能相同的产品中进行选择,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产品的成功,更有赖于品牌的成功。西部地区的名牌不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具影响的有“天山”、“鄂尔多斯”、“红塔山”、“云烟”、“贵州茅台”、“两面针”等,西部地区应以这些名牌为龙头,实现名牌扩张的凝聚力,重组资产,加速企业的发展,同时依靠这些具有名牌的企业的辐射,一方面努力培养新的名牌,另一方面吸引东部地区的名牌到西部来实行“销地产”以加速本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真正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新疆社会经济乌鲁木齐33~35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潘小珍19981998作者单位:广州市乡镇企业管理学院 作者:新疆社会经济乌鲁木齐33~35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潘小珍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