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典型难当”的背后 关于优化先进典型环境的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建国以来,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使人们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念的有效手段。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由于众多因素,“典型难当”、“不愿当典型”之类的不正常现象亦是普遍存在的,人们不禁要问:症结何在?
  问题之一:物质待遇滞后,只求典型奉献,不重典型应得利益,引发“吃亏论”。
  长期以来,一些人认为典型只能讲奉献,不能讲索取,对先进典型不注意贡献与待遇同步;只强调严格自律,不予以组织照顾,致使典型在工资、住房、医疗等起码物质待遇上难以同普遍人一样享受,于是不仅客观上给人造成“谁当劳模谁吃亏”的印象,甚至连一些典型本身,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难言之隐”。
  问题之二:心理压力过重,只求典型处处“行高于人”,不重必要的保护和关心,滋生“难当论”。
  “黄金无足色,玉璧有微瑕”。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若不是“完人”就不能当典型,当了典型就不能再有什么弱点和缺点。对典型求全责备,百般挑剔,以小否大;一味往典型身上压担子,甚至把典型当作全天候的“战斗机”,致使典型心理、生理负荷过重,难免产生“典型难当”的意念。
  问题之三:无形价值削弱,只求典型无限释放有形能量,不重弘扬其崇高精神,导致“软弱论”。
  先进典型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影响人、教育人的“无形价值”中。然而一些人只强调以身作则,无视典型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不利用典型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高尚品德去感召人、鼓舞人,以此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典型。这种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割裂,即使“星星之火”难以“燎原”,也使典型自身失去光彩,削弱树立典型的意义。
  问题之四:形式主义作祟,评比典型不讲民主,宣传典型只重形式,出现“孤立论”。
  培养、树立典型是一项细致、复杂、严肃的工作。而一些地方和单位却走过场或草率从事,有的缺乏公开和民主,只凭领导印象,有的缺少过硬的评比条件,甚至搞“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戏,有的做“官”样文章,典型中,干部多、群众少,在宣传典型上也容易走两个极端,有的凭空拔高,肆意渲染,甚至把典型神化;有的只局限于会议上讲讲,报纸上登登,不抓住其实质去弘扬、推广,搞“轰轰烈烈”走过场。
  先进典型是一面旗帜,典型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的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代表着时代的主旋律。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通过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当前认真思考如何为典型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成长环境,积极寻求对策、以保证典型效应的充分发挥是很有必要的。
  思考与对策之一:先进典型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丰碑,同时他们也是普通的人,同样也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各种生活需求;一味要求奉献,给典型背上沉重的包袱,势必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努力为典型排忧解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爱护典型的风气,克服责奖分离现象,坚持劳酬挂钩原则,在生活环境上求优化。
  先进典型们重于奉献,不计名利、不图索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高尚风格的集中体现。然而如果片面把典型就该“横眉冷对吃穿住”、“脏活重活抢着干,福利待遇不沾边”,当成匡正典型的“规范”,无疑是把无私奉献等同无偿奉献甚至是无代价奉献,这样难免会让人产生“谁当典型谁吃亏”的消极心理;同时也导致一些典型自身受这种负面心理的影响,认为“典型活得太累”。对典型在物质方面的冷遇既是对典型精神的打击,也有悖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要形成“人人愿当先进,个个争当典型”的局面,必须在先进典型的生活环境上求优化。其一要引导人们纠正对典型精神的误解,破除“当典型吃亏”的看法,走出“典型只能讲奉献”的误区,先进典型不但应有政治荣誉,而且还应有一定的物质实惠。二是要面对典型的喜乐,审视典型的忧苦。如果让一个典型树起来,典型本身却倒下去;典型精神广为人知,而典型却清贫如洗;人人赞扬典型,但无人将学典型付诸行动,则将是社会的悲剧,应制定出具体的典型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尽快出台一个完备的真正体现先进典型优厚待遇的法规,使先进典型能享受与之相称的生活待遇。
  思考与对策之二: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但“人非圣贤”,企求成了典型就要处处成为“完人”是对典型的“神化”,也是对典型精神的扼杀。因此,要旗帜鲜明地保护、情真意切地关心典型,克服求全责备、人为加压现象,坚持化解矛盾,弘扬正气原则,在工作环境上求优化。
  从雷锋、焦裕禄至徐虎、李素丽,先进典型尽管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本质上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共产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典型树立起来之后,同样还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关心和爱护。要为典型减轻心理负荷,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此必须做到:(一)教育广大群众懂得人无完人的哲理。不能以小否大,以偏概全,既不能因成绩而粉饰问题,也不能因问题而否定成绩。要形成理解典型、支持典型的良好风气;(二)要真情实意地关心先进典型。要从政治上、业务上、生活上多体察典型的心思,多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和其他人一样过平平静静的普通人的生活,不要提出不近情理的苛求:(三)要做好化解矛盾工作,旗帜鲜明地保护先进典型,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一些人的嫉妒心理,逆反心理,要把讽刺、挖苦乃至造谣中伤先进典型的歪风坚决刹住,构建一种学先进典型光荣,嫉贤妒能可耻的氛围。
  思考与对策之三:先进典型是人们学习的楷模,典型的精神主体,构成了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但就典型而言,他们的人生五线谱上同样没有休止符,要永葆青春就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因此,必须强化对典型的再教育,克服“长效心理”现象,坚持教育激励,在成长环境上求优化。
  先进典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骨干和桥梁作用,但也有极少数典型在获得珍贵荣誉之后,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甚至放松对自己的改造走向反面。这说明典型同样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改造;另一方面,一些部门、一些领导往往只重视典型的发现与推广、忽视对典型的教育和激励,护短多于教育、扶持多于引导,也导致一些典型质量下降;再者一些典型被荣誉“枷锁”卡得紧紧的,裹足不前,缺少创新精神,从而不断削弱其影响力。要使典型始终保持先进性,在“变”中求稳,“变”中求升,首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激励他们,永不变色,永远前进,始终强调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其次要增强典型的危机感,使他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永葆青春。同时,要处理好培养和使用的关系,为典型创造和提供学习深造的条件、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素质。要增强典型的自我教育意识,既要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动机,激励典型在保持本色的同时,建立新的业绩,创造新的辉煌,使典型精神始终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不致于成为“匆匆过客”。
  思考与对策之四: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总要有为大多数民众所仰慕、代表着时代主旋律的先进典型,并用他们去感召更多的人向前进,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培养、发现、树立典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宣传和推广先进更具有其现实意义。因此,在培养、推广过程中既要力戒形式主义,又必须克服舆论弱化现象,坚持弘扬正气原则,在宣传氛围上求优化。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榜样。要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和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评选和树立过程绝不能简单地走过场,要使树立起来的典型更具有代表性和群众性,从而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典型一旦树立起来,应大张旗鼓地予以宣传,要保证增强典型教育的示范性和激励性,在舆论宣传上要做到:(1)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把宣传先进典型当作“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途径,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应。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用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来教育群众,引导人们学典型、找差距,把典型精神融化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平凡岗位上,渗透在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每一步实践中。(3)把典型的先进性同改革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先进典型的可信度,在宣传中,要克服绝对化倾向,不能割断典型与现实生活中群体间的联系,把典型当成“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高大全”,也不应过分夸大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消除群众可能产生的“可望而不可及”、“可敬而不可学”的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典型的价值意义和导向作用,增强典型与群体间的相容性,扩大典型的影响力,促使更多的典型涌现出来。
  
  
  
学习与交流7银川24-25G2思想政治教育钱鸣放/曹根娣19971997 作者:学习与交流7银川24-25G2思想政治教育钱鸣放/曹根娣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49:58

[新一篇] 透視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兩岸關系

[舊一篇] 通俗化與新寫實小說審美取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