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1、成绩显着
要了解贵州省外国文学工作者从开国以来到1993年底的科研情况,首先要掌握他们的科研成果。为此,我们曾作过认真的调查。自1949年解放以来,我省外国文学工作者主编、参编和撰写的外国文学教科书和专着共28部;发表的有关外国文学的论文共435篇,其中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全文复印了72篇,《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了3篇。从这些书籍和论文出版和发表的时间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从八十年代初期陆续问世的。在这大约十五年的时间内,有这么多的专着与论文问世,仅从数量来看,它的成绩也是比较突出的。我们现在还无法从横向上与我们类似的兄弟省份比较,但从我省外国文学研究的纵向上来看,它在我国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十分显着的,令人欣慰的。
2、简略回顾
我省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十分薄弱,这是贵州省具体的历史状况、地理条件和文化源流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解放以前,据我们的了解,我省专门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老前辈只有谢六逸一人;有过翻译作品和译文出版或发表的也只有谢六逸、马宗融、朱厚kūn@①、任泰、蹇先艾等屈指可数的几位先行者。解放前的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的中文系就没有开设过外国文学课程。只有两所大学的英语系讲授过西洋文学,英国文学和英文翻译的课程。抗战时期,曾经有过一些专家学者来到贵州大学和贵阳师院讲学,如朱生豪、李青崖、李健吾、吕荧、潘家洵、方敬等,但这些教学活动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解放后,院系调整。1952年,在贵州保留文科专业的高等学校仅有贵阳师院一所。贵阳师院中文系直到1952年才开设“苏联文学”与“世界文学名着选读”两门课程,而“世界文学名着选读”所选的名着如《复活》、《母亲》等,涵盖面也很窄。只有到了五十年代后期师院中文系才将“苏联文学”与西欧自古代到十九世纪的“世界文学”,分别在三,四年级开设,这才逐渐将外国文学这门课程的内容规范化和系统化。但当时讲授这两门课程的教师,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也没有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
我省外国文学的研究及组织工作起步都比较晚。1982年,才由贵州作协的胡学文发起,在作协内筹建外国文学委员会,开展我省外国文学的研究与文学翻译的工作。1983年,由贵州作协资助,在花溪开办外国文学讲习班,组织了一些爱好外国文学的同志参加。会上请了贵州大学和贵阳师院一些老师讲授了一些外国文学和文学翻译的专题,接着就成立了贵州作协的外国文学委员会。在这个基础上,1984年又成立了贵州省外国文学学会。这两个组织其实是一个班子,从不同的角度组织有关同志,开展外国文学的工作。在这段时间积极参加筹备工作的有胡学文、周汉林、谭绍凯、杨通荣等。
3、队伍状况
我省外国文学工作者的队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师和外语系教师,以及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人员组成。这支队伍的人数不多,但比较稳定。他们所从事的专业要求他们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因此他们陆续有论文与专着问世。
在这支队伍中,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师是主力。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擅长于分析文学作品,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但外语水平不高。外语系的老师,外语水平比较高,从总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文学分析能力要弱一些。这两方面的缺陷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外国文学研究上能有较大的突破,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支队伍逐渐在老化,退休人员逐渐增多,不少的老教师已退出了外国文学的研究岗位,而且这种趋势还正在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省外国文学的研究力量。
4、论文评述
在我省发表外国文学论文较早的是谭绍凯。他的《特瓦尔多夫斯基的〈春草国〉》和《关于〈红与黑〉》于1959年和1961年分别发表在省内外的刊物上。文化大革命后较早问世的外国文学论文有谭绍凯的《高尔基〈母亲〉的艺术特色》(1978年),和周汉林的《也该拿来借鉴》(1979年)。从八十年代起,戚鸿才、梁鸿安、曾庆福、胡日佳、蓝泰凯,邓世隆、陈国君、鲁翠岚等也继续发表他们的论文。其中以蓝泰凯的数量最多,达70多篇,其中还有10篇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全文复印。在八十年代下半期一些年轻的作者崭露头角,如陈训明、刘鸿庥、刘洪涛、袁获涌、黄小玲、王健开、高德强、吴明光等都发表了他们的论文。其中袁获涌关于近现代中外文学关系的论文多达80余篇,其中有5篇为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全文复印,3篇为《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在外国文学的论文中,我省的作者对某些作家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评述中肯的优秀论文。一些作者对外国文学中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论证充分,有理有据。有些作者还对中外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并作出了确切的分析。例如袁获涌对五四前后西方文学在我国传播、影响的系列论文就很出色。它材料扎实,评点得当。又如周汉林、刘洪涛对劳伦斯的深入研究;谭绍凯对普希金创作的透彻剖析;梁鸿安对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的公正评价;胡日佳对肖洛霍夫作品的深刻评述;蓝泰凯对《源氏物语》的全面准确的分析等等都值得称赞。还有刘鸿庥对于莱辛、胡日佳对于托尔斯泰、谭绍凯对于高尔基,陈训明对于普希金、蓝泰凯对于日本的物语,徐达对于中外文论的比较,刘治良对于济慈,杨通荣对于布宁、周汉林、戚鸿才对于莎士比亚等等都写出了一些有份量的论文。
5、专着评述
在外国文学专着方面,我们参编的多,独立撰写的少。独立撰写的仅有三部:1、《外国文学作品选析》(谭绍凯、鲁翠岚着;1979年)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为中学语文教师而写的,它针对性强,曾受到省内外读者的欢迎。2、《简明外国文学基础知识》(陈廷瓒着,1984年)份量比较重,知识面广,符合高校外国文学教师的需要,获贵州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78-1986年)荣誉奖;3、《普希金抒情诗中的女性》(陈训明着,1993年)。
我们参编的一些专着曾受到外国文学界的重视。《外国文学五十五讲》(1980年)是一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外国文学教科书。它内容充实,体例得当,对重点作品的分析深入细致,多次再版,发行量达十万册以上(内部还发行三万册)。《欧美现代派文学三十讲》(198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版得最早的一部全面评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着。它的观点稳妥,评述中肯,汇集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一问世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当时广州的《花城》杂志与各讲的执笔者联系,请他们将各讲改写成论文在该杂志上连载,后只发了一篇,就因故中断。从今天来看,它受到当时资料匮乏的限制,在内容安排上还有选目不当的缺陷,但它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评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开拓作用却是不能抹煞的。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上述二书与我们后来参编的、仍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当代外国现实主义文学四十讲》(1984年)、《外国浪漫主义文学三十讲》(1986年)、《东方文学五十讲》(1987年),和《简明外国文学基础知识》(陈廷瓒着,1984年)共六部配成一套系列丛书,于1988年获全国教育出版研究会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俄国文学史》(1986年)是解放后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俄国文学史。虽然它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的材料,个别章节还比较薄弱,但它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它明显的优点是内容充实,评述得当,对俄国文学中一些名着的分析相当深刻,功底很深。戈宝权同志曾将它带到苏联,作为中苏文化交流的着作赠送给苏联有关的文化单位。《苏联文学史》(1988年)也是外国文学界公认的一部优秀着作,在选择重点作家上有自己的特色。它材料新,内容充实,其中评述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十分详尽。《西方现实主义文学》(1988年)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断代史,为读者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曾获广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托尔斯泰作品研究》(1988年)、《高尔基创作研究》(1988年)、《当代苏联文学》(1989年)、《屠格涅夫》(1987年)等专着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是该研究领域内重要的参考书籍。
谭绍凯主编,蓝泰凯、鲁翠岚、高德强、武和平、陈国君等参编的《外国文学新编》(1990年)材料新,编排好,厚今略古,在教学实践中受到普遍的好评。它被同行专家评为一部“充实、新颖、深入而又有高度概括的针对性强的外国文学教材”。获贵州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7-1981)三等奖。蓝泰凯翻译的《普希金创作研究》(1992年)对我们研究普希金的创作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获贵阳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
6、缺限不足
我省外国文学研究的成果如上所述,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一、科研成果表明,作者多从具体作家作品出发,很少对外国文学中重大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外国文学理论的研究更为薄弱,形成了研究中一般问题复述多,理论问题研究少,和微观剖析多,宏观评述少的状况。许多论着都反映出作者的文学视野还不够开阔。二、研究的问题比较陈旧,内容四平八隐,一些论着虽写得深入浅出,但却缺少新意。没有提供什么新材料,这是由于作者外语水平不高,对国外研究状况不熟悉所致。
二、代表作品简介
我省有不少的论着,内容充实,在省内外有着良好的影响,特选十三篇论文和一部专着,按发表时间的先后,简介如下:
1、《自然主义文学》(《花溪》文学月刊“外国文学流派介绍之一”)
11000字。载《花溪》1981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4期全文复印。作者杨帆(梁鸿安笔名),原《花溪》主编,现已退休。其《左拉的文学创作道路》一文亦为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全文复印。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全面介绍自然主义文学流派:一、自然主义文学的由来;二、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主张;三、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影响;四、对自然主义文学不同的评价。论文归纳自然主义文学的主张有三点:①遵重客观事实,直接观察人生,通过科学分析,说出人类真理;②信奉实证哲学,提倡实验小说,主张运用新的科学知识,阐明新的社会问题;③冲破传统偏见,推到文学栏栅,革新小说形式,探索新的文学道路。作者认为对待自然主义文学既不能“全盘肯定,模仿照搬”,又不能“全盘否定,一笔抹煞”。
论文材料翔实,内容充实,不同意当时文坛上盛行的那种错误对待自然主义文学的不公正的评价。论文发表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较早为自然主义文学恢复名誉的文章。论文发表后曾受到当时极左文艺思潮的责难。
2、《莎士比亚是现实主义作家吗》
5000字。载《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83年2期。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1期全文复印。作者戚鸿才,原黔南民族师专中文科外国文学教师,后调离贵州。写过多篇评论莎士比亚问题的论文。
苏联学者的传统偏见是重现实主义文学而轻浪漫主义文学,他们历来都把莎氏作品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我国一些论着也持如此观点。论文对此特明显的、否定的态度。它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一、从作品的实际来判断;二、从文学流派对莎氏的不同态度来判断;三、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来判断。特别是第一点,作者引证了莎氏比较多的作品来说明其中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成份,力图把这一“起决定作用”的问题阐述透彻。但在全文结束时,作者却将自己的观点作了突如其来的修正:“我认为莎氏在创作方法上,风格上,距浪漫主义较近,距现实主义较远……也可以说莎氏是属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论文的缺点是论旨与结论不吻合。但论文却充满着朝气,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它的意义在于向苏联关于莎士比亚的传统观念冲击;在于提醒人们不能忽视莎氏创作中十分突出的浪漫主义成分。论文发表后曾在报刊上引起争论,反响强烈。
(作者曾向笔者诉说,论文的原意是要论证莎士比亚的创作是浪漫主义的,但所载论文的学报编辑怕引起风波,而自己只是作出如此违心的结论)。
3、《宏伟的画卷〈战争与和平〉》
50000字。载《托尔斯泰作品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论文获贵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78—1986年)三等奖。作者胡日佳,贵州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师,教授。发表过多篇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论文。
论文从历史哲学、美学和叙事学的角度,分别从创作前提、创作思想、艺术构思、战争场面,历史人物、虚构人物、艺术焦点、感情运动、艺术结构和心理描写等十个方面,全面评述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达到的艺术成就。
论文很好地吸取了苏联学术界研究托尔斯泰的丰硕成果。它引证丰富,论证严密,内容比较充实。特别是作者十分重视苏联研究托尔斯泰最负盛名的学者古谢夫的专着《列·尼·托尔斯泰1855年至1869年传记材料》,并从中引证托尔斯泰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言论,对其论证问题的阐释更为透彻。论文中有关战争场面的比较分析,和论文首次在国内披露的有关托尔斯泰的言论,曾多次被国内一些论文转引。
(论文系联合署名,胡日佳名列第三名,但实际上胡日佳才是第一作者,其中写作过程笔者十分清楚。)
4、《试析布宁小说中“爱与死”主题》
8500字。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11期全文复印。作者杨通荣,贵州师范大学俄语系教师,副教授。发表过三篇关于布宁的论文。
布宁爱情小说的主要特点是爱情的悲剧性和畸形性,其中贯穿着一个基调:爱情与死亡。论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基调作了深入的分析。一、时代影响;二、“爱与死”在布宁小说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其错误的思想根源;三、阶级局限性。论文将布宁的爱情小说与普希金,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的同类小说进行比较,指出布宁创作的局限性。论文明确了布宁爱情小说的阶级实质,说布宁患了“没落世家子弟思想上的先天不足症”。论文最后指出:布宁是描写爱情的能手,在艺术上成就很大。他所揭示的爱情悲剧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但这些意义和价值又在很大程度上被“爱与死”的基调和过份扭曲的悲剧冲淡并削弱了。
论文接受了苏联对布宁评价的传统观点,多从布宁创作的思想倾向作手,分析其阶级局限性。论文从俄国文学的整体来看布宁的创作,其内涵比较深厚,对布宁一些中短篇小说的分析也比较中肯。
5、《市民剧的诗学》
26300字。载《外国美学》第三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4月出版。获贵州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78—1986年)三等奖。作者刘鸿庥,女,贵州师大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师。兰州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有四篇关于莱辛等文艺家的论文为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戏剧研究》,《美学》全文复印。
论文指出莱辛的戏剧理论在欧洲戏剧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论文结合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实际,从市民戏剧理论的评价等方面,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市民剧理论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即构成一部“市民的诗学”。
论文材料翔实,论证充分,份量很重。在发表时,国内尚未对莱辛等人的这方面建树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而它填补了国内戏剧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
6、《俄国文学史》的第四章:普希金
35000字。载《俄国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章获贵州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78—1986)一等奖。作者谭绍凯,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师,教授,已退休。曾为两部外国文学教科书撰写普希金章节。发表过有关普希金的论文五篇。一篇收进《普希金创作评论集》(198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一篇为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全文复印。
本章分为六节,从普希金的生平,抒情诗和叙事长诗、戏剧、小说、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的意义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述评。总结出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在于他创作的开创性,典范性,民族性,独创性和丰富性。关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思想意义,作者没有采用苏联传统的、夸大的说法,而是就作品本身的内涵,实事求是地总结为:“在于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与谴责”。关于这部诗体小说的结构特点,作者也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归纳:“结构完美、匀称,情节起伏形成对照,人物性格两两相比,给人一种完美和谐的印象”。在当前外国文学教材与俄国文学史中,它内容最为充实,对许多作品的评述十分中肯,有不少作者独到的见解。
7、《文苑沧桑 谁主沉浮——论“劳伦斯热”与劳伦斯爱情观》
9400字。载《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4期全文复印。作者周汉林,原贵州大学外语系文学教师,教授。后调青岛大学。写过多篇评论劳伦斯的论文。
劳伦斯生前和死后都长期受到贬抑和围攻,直到五十年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在社会上形成了“劳伦斯热”。关于劳伦斯的“冷”和“热”,是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道德观,和不同的审美兴趣的读者造成的。论文评述了劳伦斯主要作品的思想倾向如何不为当时的读者接受;而到了五十年代,它又如何为当时的读者所接受。
劳伦斯的小说总是透过爱情的描写,对和谐的、自然的男女关系进行大胆的探索,并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僵化的婚姻作彻底的批判。劳伦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揭示出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关系,但他却在《恋爱中的女人》里描写了一对合谐的男女关系,显然这是作者不切实际的幻想。
论文确切地引证了劳伦斯同辈作家一些作品所受到的责难和打击,从而很好地说明了劳伦斯作品遭遇的时代原因,并对劳伦斯一些重要的作品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充分地论证了论文的题旨。它内容充实,评说得当,极具说服力。
8、《中西文论比较研究探微》
9500字,载《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4期全文复印。作者徐达,贵州大学中文系教师,教授。发表过中西文论比较的论文多篇。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一、论述了德国着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与我国着名的京剧艺术表演大师盖叫天,关于艺术表现中如何处理口型的论述竟完全相同这一事实,总结出中西美学原理相似的两个原因:①人类物质生活的共同性,决定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共同性;②人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形成了人的共同的审美尺度。二、引证并分析了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后,又用赫格尔《美学》中的理论加以诠释,中西比较,互相印证,证明了中外古今相通的艺术规律。由此作者引伸出我国当代作家非学术性的倾向;并指出,一个作家只有把自己的才华与相应的学识结合起来,才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创作的大家。三、引证了《诗大序》和《毛诗正义》关于抒情诗创作规律的论述,并将之与西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有关叙事作品创造典型的理论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同出一辙;同时还引证了别林斯基的有关评述加以印证。论文还对《诗大序》和《毛诗正义》中关于“雅”高于“风”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论文涉古论今,中西比较,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它从小见大,把平常的艺术道理讲深、讲透。
9、《〈荷马史诗〉:写实史对神话史的替代——兼谈文学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发展》
7000字。载《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88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8期全文复印。获贵州省外国文学学会首届(1990年)优秀论文二等奖。作者吴明光,黔东南民族师专中文科外国文学青年教师。
每一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和发展都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更迭。在文学史上,史诗对神话的取代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自觉文学的创作代替了不自觉文学的创作,人话代替了神话,人的价值得到了加强和肯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还没有获得自己到开始获得自己的飞跃,体现在文学上,便是神话史的结束,写实体——史诗的开始。所以神话与史诗具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论文从荷马史诗的分析中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论证。
论文很好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文学发展中的演变作了阐述。它视野开阔,论证有力,对荷马史诗的引证和分析都中肯得当。从我省外国文学的研究状况来看,它突破了对作家、作品作孤立剖析的格局,值得称赞。
10、《济慈诗中独特的“感觉”形象》
5000字。载《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3期。作者刘治良,贵州大学外语系教师,教授。发表过七篇关于济慈诗歌评论的文章,其中《关于〈狄恩米昂〉的主题》为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全文复印。
济慈对现实生活不满,他在自己的诗里创造了一个想象的、比现实世界更加美丽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感觉”形象。论文第一部分剖析了济慈诗中由诗人视觉产生的感觉形象:“葱茏的恬美”。作者引证了济慈的诗句来揭示它所体现的五种表现形象:①园亭或树萌处;②绿草或鲜花;③露珠;④苔鲜;⑤水。论文第二部分剖析了济慈诗中由诗人触觉产生的“柔”,和由听觉产生的“静谧”感所组成的感觉形象:“柔和和静美”。作者引证了济慈的诗句来揭示它所体现的四种表现形象:①微风;②柔软的肉体;③睡眠;④自然物的声响。论文最后指出:济慈诗中体现的各种“感觉”形象是一种“恬静美”。济慈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但他却倾向于描写可见可触的物质形象,这是在其诗中萌发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现实主义倾向的特殊表现。济慈具有一种非凡的、感观敏锐的知觉力。在他诗中的感觉形象已构成了一个可以认识的、有特色的“世界”;而且就是这一成就确立了他伟大诗人的地位。
作者别具慧眼,拨开了济慈浪漫主义诗歌的云雾,从诗人独特的感觉形象中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物质基础,十分难能可贵。论文从大量的济慈的诗歌出发,论证不架空,分析细密,内容充实。
11、《东方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粲明珠——论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
18000字。载《贵阳师专学报》1989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5期全文复印。获贵阳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3年)三等奖。作者蓝泰凯,贵阳师专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师,教授。发表过关于日本物语文学的论文九篇。其中,《上田秋成和他的雨月物语》被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全文复印。
论文从日本物语的源流、作者生平、小说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等六个方面,全面而详尽地评述了《源氏物语》。论文指出,《源氏物语》不仅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我们迄今所知的最早的长篇小说。人物分析是论文的重点部分。论文认为,紫式部通过主人公源氏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同时也谴责源氏用情不专,轻薄好色,是众多妇女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论文在深入地分析了紫上、浮舟等九位妇女的不幸遭遇后指出,她们都是任人摆布,随意践踏的高级奴隶而已。
论文很好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日本平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贵族文学的发展状况为依据,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标准。它内容充实,评述中肯而有分寸,是当前评介《源氏物语》的文章中最为出色的一篇。
12、《荒原启示录——劳伦斯思想寻踪》
9000字。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2期。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7期全文复印。作者刘洪涛,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师,现是华东师大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发表过四篇关于劳伦斯的论文。其中《作为现代心理小说家的劳伦斯》被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全文复印。
论文对劳伦斯小说创作主题的内涵,层次和发展嬗变过程作出总结后指出:劳伦斯的思想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工业文明和大自然的对立是前提;两性关系是主体;死亡和再生是升华。对两性关系的深刻表现使劳伦斯成为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作品渗透的死亡和再生意识,使他所探讨的两性关系从写实走向象征。从而获得深广的哲理内涵和普遍意义,成为一部展示困顿于精神荒原的人类光明前景的现代启示录。
论文研究了劳伦斯作品中,在非理性心理的驱动下,理想人的认知方式、情感方式和生存方式。他从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邪恶丛生的渊薮的非理性心理活动中,挖掘出强大的能动性,揭示出人类自我挽救的内在源泉。这是劳伦斯对“人类何处去”这个时代课题的独特回答。论文最后指出劳伦斯对非理性心理活动的过份迷信,导致了他陷入神秘主义的泥坑。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纯乎是一种幻想。人的真正解放只有依靠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只有在其继续发展中去克服。
论文从社会原因、作品内容探讨劳伦斯的思想。它视野开阔,内容充实,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对劳伦斯小说的思想主题作出如此系统、缜密的阐释。它见解独到,富于启发性。
13、《西方言情小说在近代中国》
8000字。载《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2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专刊《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2期全文复印。作者袁荻涌,黔东南教育学院中文科外国文学教师。从事近现代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
我国近代译介西方言情小说数量多,影响大,但优秀作品较少,多属二三流的通俗作品,评论家对此褒贬不一。这些小说在当时颇为流行,原因是:①契合了近代中国人反封建的思想情绪;②“重理废情”审美思潮的消退;③艺术表现形式新颖别致;④都市殖民文化的泛滥及趣味主义的盛行。清末以前西方言情小说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民国后消极影响渐趋突出。
论文首次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言情小说在近代中国的译介情况,且分析了近代评论家不同的意见,并着重从政治、文化、美学等层次探讨了此类小说在近代中国广为流传的原因,对进一步研究早期中外文学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提供了一些值得人们注意的新材料,是一篇具有开拓性的文章。
14、《普希金抒情诗中的女性》
280000字专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作者陈训明,贵州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对普希金与苏轼作过比较研究,发表过有关论文。
俄国文豪普希金泉涌的才思与他丰富的感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根据普希金的诗文及其同时代人的回忆、书信、日记等文献,参考了俄苏学者百余年来的有关科研成果,并考察了普希金四十多个女友的生平,他们与诗人及其创作,特别是与诗人抒情诗的关系,对一些在写作背景上一直存在争议的抒情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普希金诗文与感情生活关系的专着,所用材料直接取自俄文原着,所引普希金的诗文皆重新译过。对于现存的中文译文中的若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书中所附肖像大都出自普希金手笔,十分珍贵。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材料翔实而又珍贵,且考证严密,解决了普希金爱情诗中一些疑难的问题。它是我国普希金研究领域内的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 蓝泰凯)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昆
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028-036J4外国文学研究谭绍凯19951995 作者: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028-036J4外国文学研究谭绍凯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