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人的存在思考物质本体论问题——论物质本体论与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1)2-0024-05
  一、物质本体论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
  本体论,或一般世界观,通常被理解为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一般的理论,或对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的理解,回答三个基本方面的问题:存在(世界)是什么?存在(世界)的状态怎样?存在(世界)是否可知?这一理解在原则上并不错,但人们(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物质本体论)实际的理解却有一种误解,以为本体论不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它只是关于人的外部世界的理论,或如反物质本体论的人们所说,是关于无人世界的理论。我认为对本体论理解的这种误解应当消除。真实的情况是,本体论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质的理论。问世界是什么,实际上是问我们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自己的存在与这个世界的存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问这个世界怎么样,实际是问我们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怎么样,我们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世界中;问世界是否可知,实际是问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是否有“同一性”。本体论理论,形式上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实质上是对我们自己的存在世界的认识,是对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关系的认识;形式上是对外部世界的关心,实际上是对我们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的关心,是对我们自己存在的关心,是对我们自己怎样生活的关心。本体论所要解决的就是我们的存在与这个世界的存在的一般关系,与这个世界的共性,或共同的本质。这个共同的本质就是物质本体论所揭示的: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的物质。这是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质,也就是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的一般本质,在此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本体论是关于世界的一般本质的理论。
  本体论与人的存在的联系,在以前的各种哲学中都是或明或暗地存在的。在古代,这种联系虽然不是很明确,但在逻辑上是存在的,例如,泰勒斯的“水本体论”,表明人所存在的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水,人的本质也是水,所以“水本体论”就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质的理论。中世纪的“上帝本体论”则直接与人的存在联系起来了:人是上帝的产物,上帝是人的本质,人的世俗存在是无足轻重的,回到上帝那里,是人生的最终的归宿。所以,“上帝本体论”其实就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和人怎样生活的理论。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一切存在的本质,这直接就是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的学说。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反对上帝本体论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提出“自然本体论”,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是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本质是自然,顺应自然、发挥人的自然本性,这是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可见,这种自然本体论就是关于人的存在的自然本质和关于人应当怎样生活的学说。康德哲学的本体论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肯定物自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割断物质与认识的内在联系,使物自体成为不可知的存在。康德的这种二元论的和不可知论的本体论,以及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本体论,实际上也都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是关于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的学说。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是“理念本体论”,从形式上看,似乎不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其实,这种理念本体论也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的理论。从实质上看,所谓理念,实际上是人的思想、观念,只不过在他那里采取了“客观”的形式,人的思想采取了非人的形式。理念通过劳动创造世界,不过是人类劳动创造世界的思辨的抽象的表现。费尔巴哈的自然本体论或物质本体论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他非常重视人,强调人在自己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因此而把自己的哲学叫作人本主义。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以及其他哲学(包括本体论)同人的存在的关系揭示得十分明白,他说:“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生理学当作普遍的科学。”(注:《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3页。)费尔巴哈哲学的本体论是自然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揭示的是人的存在的自然本质。他又说:“神学的本质是超越的,被排除于人之外的人的本质。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是超越的思维,是被看成在人以外的人的思维。”(注:《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3页。)神学的本体论是上帝本体论,它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的理论,当然是被歪曲了的。黑格尔的本体论是理念论的本体论,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的理论,当然也是被歪曲了的。
  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创立自己的新哲学的。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出,无论在青年黑格尔主义时期还是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时期,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题,但并不因此就反对本体论思想,他的本体论思想也是关于人存在的这个世界的理论,因而是为思考人的问题服务的。在青年黑格尔主义时期,马克思的理念论是服务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的,例如,马克思从理念论出发,认为国家是政治的和法的理性的实现,所以真正的国家应当体现、保障人的自由、平等,不能体现、保障人的自由平等的国家就是离开了自己的概念的存在,应当灭亡。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时期,马克思接受费尔巴哈的自然(物质)本体论,并为解决人的问题服务。在1843年,马克思认为德国的解放是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根据的解放。(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1页。)1844年,马克思认为“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他还认为,彻底的(或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也就是人道主义,而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为什么呢?因为它揭示了人的自然(本然)本质: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这里我们暂不去讨论马克思在这两个发展时期中的思想的正确性问题,而只是表明:本体论,并不和关心人的问题相矛盾,恰恰相反,本体论实际上是对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质或根据的认识,本体论是服务于对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的,而自然主义的本体论也可以走向人道主义。实际上,人道主义的实质是自然主义。
  1845年,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哲学而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与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物质本体论的意见不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也是有物质本体论的。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也是来说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质和教导人们如何活动的。人也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物质存在,人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而不能创造物质本质,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处的物质世界的规律而不能创造、改变这些规律。总之,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也是关于人的存在和教人怎样生活的哲学理论。
  由此可见,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物质本体论的意见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确实是研究人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人的存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但是,研究人的存在,就包括着研究人的存在的一般本性这一理论层次,而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这一理论层次,就是本体论。物质本体论解决的,就是对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的研究。仅仅研究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当然还不能说是认识了人的存在,因为它还没有解决人的存在的特殊本性问题,但不了解人的存在的一般物质本性,不了解人与物质世界的共性,也必不能解决对人的存在本性的理解。所以,物质本体论是完全必要的,作为研究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包括物质本体论。
  同时,一些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物质本体论的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本体论看作不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的意见也是不对的,这样理解物质本体论,就会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主题,也会授予否定物质本体论的人们以根据。只有把物质本体论理解为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的理论,我们才能有力地反对否认物质本体论的意见,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
  二、物质本体论是以人的存在为现实对象的理论
  说物质本体论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的理论,不仅意味着物质本体论的任务是探讨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更意味着,物质本体论是以人的存在为现实对象的理论。说物质本体论的任务是探讨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的理论,只是说了物质本体论与人的存在的关系的一个方面,说了物质本体论对说明人的存在的意义,说了物质本体论何以必要。物质本体论与人的存在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即物质本体论的认识是以人的存在为现实对象所得的认识。这一方面更为重要,因为说明了本体论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对象性关系,也就说明了本体论对人的现实生活的意义,即价值性关系。
  在以往,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物质本体论的人们,都没有正确理解物质本体论认识的真实对象,把物质本体论的对象理解为整个世界或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赞成者据此说,物质本体论有确定的对象,可以成立;反对者据此说,整个世界或世界的一般本质都不是现实的感性存在物,它们都不能成为认识的现实对象,所以物质本体论不能成立。这里两者所说的“对象”其实不是同一意义。赞成者所说的对象,不是指感性现实对象,而只是指的认识的任务,它并没有解决本体论认识的现实感性对象问题。在感性现实对象的意义上,反对者们的意见是对的:对象总是有限的而不能是无限的,整个世界或世界的一般本质,不能成为认识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但是反对者却不理解,认识的任务、认识的本性恰恰是从个别把握一般,从特殊把握普遍,从有限把握无限,因此,只要肯定人的存在是人的现实的感性对象,就应当肯定本体论的认识是有确定的对象的,是可能解决的。
  意识的现实对象问题,在马克思以前是没有人科学地解决了的,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能帮助我们科学地理解物质本体论的现实对象问题,解决物质本体论的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哲学对意识现实对象的三种理解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
  马克思提出的第一种理解方式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有两个基本点:1.意识的对象是感性存在物,这一点体现了意识对象观上的唯物主义;2.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对象,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实际上,就是把对象理解为自然存在物(一切存在物在直观的理解中总是自然存在物);因而,在这种理解中,对象是先在的、既成的,不是在人的活动中历史地生成和历史地发展的,是无主体性的。对这种理解方式中的第一点,马克思是肯定的,马克思批评的是这种理解方式中的第二个内容,即对感性对象的直观的理解方式,并把这一理解方式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联系到本体论问题,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缺点不是其理论内容,而是思考物质本体论的方式:它离开人的存在(这里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在人的存在的真实性)去思考本体论的对象问题。
  马克思提出的第二种理解方式是唯心主义的能动的或实践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也有两个基本点:1.意识的对象是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对象不是先在的和既成的而是历史地生成和发展的,对象具有主体性;2.主体是精神,因而,从本质上说,对象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物。对于这种理解方式,马克思也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对于能动的理解方式,马克思是肯定的,指出“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这个“能动的方面”不能理解为是意识方面或主观方面,而是指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方面,即实践方面。对于这种理解的唯心主义性质,马克思是批评、否定的,马克思指出这种理解方式“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联系到本体论问题,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的优点正是在于从主体的活动去理解世界的本质,但其缺点在于,把主体的活动理解为精神活动,因而把精神理解为世界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实践,正是人的实践(人们的存在)才是意识的现实对象。这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是马克思对意识对象的唯物主义的能动的或实践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的两个基本点是:1.对象是感性对象;2.这个感性对象是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这是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合理扬弃。
  从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来看,一切意识的现实对象都是现实的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即实践。实践也就是“人们的存在”。物质本体论作为哲学意识,其现实的感性对象,也只能是人们的实践、人们的存在。以往赞成物质本体论的人们忽略的、授人以柄的,正是忽略了本体论的现实对象问题,因此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本体论何以可能的问题。
  但是,用意识现实对象的有限性来反对物质本体论的意见也是不能成立的。有限包含无限,这对于辩证思维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人的存在、实践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个有限的存在,包含着无限的本性,这个无限的本性,就是物质性,这是人的存在和世界存在的共性。把握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正是物质本体论的内容。物质本体论所反映的内容,不在意识的现实对象之外(如果是在现实对象之外,那当然是不能认识的),而正是在现实对象之中,因而是能够为思维所把握的。其实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的真正的本性,是把握个别中的一般、有限中的无限,认识总是对无限的认识。认识人的存在这个个别中的最大的一般,就是物质本体论的认识。所以,物质本体论的认识是现实可能的。
  三、物质本体论只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质的理论
  现在我们来谈物质本体论和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的第三个方面,即物质本体论在解释人的存在方面的限度问题。
  前面我们说了,物质本体论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质的认识,关于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共同本质的认识。对物质本体论性质的这种规定,同时也就规定了物质本体论在解释人的存在方面的功能限度,解决了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
  物质本体论只是对人的存在的最一般物质本质的理解,也就是对人的存在和自然存在的共同本质的理解,不能解决人区别于自然物质存在的特殊本质。否认物质本体论对认识人的存在的本性的意义是不对的,但夸大物质本体论对解决人的存在本性的意义也是不对的。在物质本体论的理解视野中,人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与其他存在物没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说人与其他存在物有区别,那么,人只不过是一种最高等的动物罢了。它只能在自然存在的范围内来区别人和其他存在物,不能超越自然存在形态来理解人的存在。即使是辩证的物质本体论,也只能理解到人的存在的自然意义上的联系、运动发展及规律,不能理解到超越自然存在的辩证运动。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早就从物质本体论(当然它有不同的形态)来理解人的存在的本质了: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质存在。这是唯物主义的,但只是自然唯物主义的,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旧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在考察人的存在本性时,从来就没有超越物质本体论的视界。马克思的功绩,就在于超越(扬弃)了物质本体论的视界,他从实践活动来理解人的本性,既看到了人的本性的自然本质,同时更看到了人的历史本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自然唯物主义而是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理解物质本体论对说明人的存在的限度,有利于正确对待物质本体论。一方面,物质本体论是有意义的,它解决的是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任何理论的意义都是有限度的意义,它的意义就是在它的解释范围内的意义。不理解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的存在。有人以为,物质本体论是旧唯物主义的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以我们要放弃物质本体论。我认为,这只说出了三分之一的真理:物质本体论是旧唯物主义达到的水平,不是马克思的功绩,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但是,陈先达说得好:真理不分新旧。问题不在于物质本体论是谁的理论,而在于它是否具有真理性。在解释人的一般本性限度内,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特别是费尔巴哈的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是真理,马克思对此从未批评过。在这一限度内,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超越是一种扬弃,它是继承了旧唯物主义中的真理成分的,物质本体论就是马克思从旧哲学中继承下来的真理之一。如果因为物质本体论是旧唯物主义的理论我们就应当放弃物质本体论,实际上就是否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继承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为唯心主义的、宗教神学的本体论让路。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夸大物质本体论的意义,夸大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物质本体论只是解决人的存在的一般物质本性,不能解决人的存在的特殊本性。如前所说,在物质本体论的视界中,人只是物质存在。从一般不能推出个别的特殊性。只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才既解决了人的存在的一般物质本性,更解决了人的存在的特殊本质、特殊的运动规律。不能从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内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例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推广应用。应当从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包括理解它的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是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从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致的地方。物质本体论,从其理论内容、理论结论来说,不是马克思的功绩,在马克思以前,唯物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费尔巴哈,已经基本解决了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内容,即这样一种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运动规律是可知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很少直接去谈物质本体论的问题。有人把这解释为马克思反对物质本体论,我以为是不对的。我的理解是:物质本体论的问题,在其理论内容上,已经由前人解决了,马克思着力去解决的,是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不是说马克思在物质本体论上没有什么特殊贡献,而是说,马克思的贡献不是在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内容、结论上,而是提供了思考物质本体论的科学的立足点:从人的存在、从实践的角度来解决物质本体论的问题。而这样的解决,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解决。在以前,物质本体论构成自然唯物主义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本体论被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把物质本体论(这里是指的它的理论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理论、核心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水平。
《南京社会科学》24~28B1哲学原理王金福20012001要解决物质本体论问题上的争执,关键是要解决物质本体论和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物质本体论是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如果是,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哪一个方面的认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正确理解物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吸取了哲学讨论中的各自的长处,同时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坚持物质本体论的人们的长处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内容,肯定了物质本体论对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理论意义,它的缺点是没有解决思考本体论问题的科学的立足点,同时夸大了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反对物质本体论的人们实际上提示了思考一切哲学问题的立足点,这就是人的现实的存在即实践,但是,它们不能科学地理解这个立足点,因而也不能从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出发去科学地解决物质本体论的问题,否认了物质本体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把人的现实存在理解为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即实践,从而从人的现实存在、从实践出发去解决物质本体论的现实可能性及其意义,解决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地位。物质本体论/人的存在/马克思王金福 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苏州 215006 作者:《南京社会科学》24~28B1哲学原理王金福20012001要解决物质本体论问题上的争执,关键是要解决物质本体论和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物质本体论是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如果是,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哪一个方面的认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正确理解物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吸取了哲学讨论中的各自的长处,同时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坚持物质本体论的人们的长处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内容,肯定了物质本体论对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理论意义,它的缺点是没有解决思考本体论问题的科学的立足点,同时夸大了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反对物质本体论的人们实际上提示了思考一切哲学问题的立足点,这就是人的现实的存在即实践,但是,它们不能科学地理解这个立足点,因而也不能从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出发去科学地解决物质本体论的问题,否认了物质本体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把人的现实存在理解为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即实践,从而从人的现实存在、从实践出发去解决物质本体论的现实可能性及其意义,解决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地位。物质本体论/人的存在/马克思

网载 2013-09-10 21:46:52

[新一篇] 突破民間投資瓶頸的若干政策建議

[舊一篇] 端木蕻良小說的文體建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