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领域内,人们欣喜地发现一位文思敏捷、创作勤奋、勇于进取的作家在迅速崛起,这就是以忧患深广、振聋发聩的力作《啊,国土——忧患的警钟》(下简称《国土》)而蜚声文坛、令人刮目相看的记者作家王治安。新时期以来,王治安在紧张忙碌的新闻工作之余,坚持进行业余文学创作,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了大量报告文学、通讯、特写、散文等作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他的创作更趋活跃,佳作迭出,短短几年间,他就陆续出版了《人生一万八千日》、《生活没有梦幻》、《国土》、《怪才刘声道》、《中国缉假行动》、《坎坷天涯路》等多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和一部电视文学剧本集《血祭黄土地》。作家追踪时代步伐,贴近现实人生,在这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当今改革时代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各条战线不同经历、个性的人们在改革大潮中的命运变迁和精神风貌。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作家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高度责任感,也呈现出艺术探索拓展、意蕴不断深化的发展轨迹,并逐渐形成了对当代生活独特的认识、思考和审美追求,从而在当代报告文学作家中凸现出自己鲜明的艺术风采,日益引人瞩目。
一
王治安的人生经历使他走上了新闻和文学联姻创作之路,成为在新闻和文学领域都有长期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记者作家。他是60年代的大学文科毕业生,出校门到报社,一干记者编辑就是30余年。他长期深入基层,到处奔波采访,接触了广泛的社会人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记者的职业特性和实际斗争的锻炼,又培养了他对生活的敏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这一切,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也促使他主要选择了兼有新闻和文学特性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形式来进行创作,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便于迅捷、灵活地反映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正是这种切合实际、扬长避短的艺术选择和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使王治安逐步走上了成功之路。
王治安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坚持从生活出发、与时代同步的原则。然而,作家并非浮光掠影地直观地记录、描摹生活,他力图在创作中熔铸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独特的审美体验、评价。1991年,他出版了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集《生活没有梦幻》,从他多年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精选了22篇。这些篇什广泛涉猎了当今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描绘了身怀绝技的民间医生、默默奉献的山村教师、魂系青山的科学工作者、毅力惊人的抗癌勇士、创造灭鼠奇迹的“土专家”、在希望的田野上艰苦创业的农民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们的命运悲欢和心灵历程。全书诸篇交织成一幅改革大潮五彩斑斓的人生百态图。本书取名《生活没有梦幻》,是寓意深沉的,这既是书中诸多篇什总的思想蕴涵,也透露出作家对当代生活的一种清醒的辩证的认识和把握。是的,生活没有梦幻,生活不是虚无缥缈的幻境,生活不像闲侃赏玩那么轻松浪漫,也并非总是轻歌曼舞、鲜花美酒。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有痛苦和眼泪,也有欢乐和希望。生活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艰难跋涉,人生就是拼搏和奉献。基于这种对生活的总体审美把握,正像我们在《生活没有梦幻》中所看到的那样,王治安面对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总是热情关注各种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的疾苦和奋斗,着意展示平凡人生的非凡业绩。他的这种创作初衷,在《坎坷天涯路》的后记里更有清楚明白的表述。他说自己有种“怪癖”,不愿迎合时尚盲目追逐名人、明星,为他们“锦上添花”;而喜欢和“小人物”打交道,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和支持他们的事业,为他们“雪中送炭”。所以,“这些年来,我不停地干‘笨活’,在我的报告文学中,写了一批‘无名小卒’,写了一批头上没有‘光环’,手中没有文凭的人物。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奇迹。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地去创事业,去追求人生的真谛。”这种审美追求,构成王治安创作的鲜明特色,在他的3部长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中更集中地体现出来。
《人生一万八千日》是王治安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真实地记述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汪英俊,靠刻苦自学,拼搏奋斗,最后研究成功了快速镶牙新技术,成为深受患者欢迎的国内口腔医学界的着名专家。汪英俊受尽人生的磨难,几次被打成“反革命”,到处流浪,无家可归。然而汪英俊并未向命运屈服,他以顽强的生活信念和对事业的执着,终于闯过道道难关,创造了医学的奇迹。作家生动地写出了这个“小巷深处怪牙医”人生一万八千日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长篇纪实文学《坎坷天涯路》则记述的是当今人们并不太熟悉的一个生活领域里一个与众不同的小人物的坎坷人生之路、创业之路。初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蒋朝参,怀着献身速记事业的坚定信念刻苦钻研、自学成才,终于成为一位国内着名的速记教育家,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速记秘书学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广汉速记秘书学院走过了10年创业的风雨征程,现有学员已达15万余人,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及海外一些国家,为多渠道培养人才,发展我国速记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最能体现王治安这种审美追求,也最具有艺术震撼力的,当推他去年出版的一部新作《怪才刘声道》。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描写我国着名民间艺术家,特别着力表现了刘声道先生在改革大潮中的拼搏奋斗和惊人业绩。刘声道是“艺庐”金石、书画、微刻世家的十一代传人,他出身贫寒,从小浪迹江湖,饱经沧桑,靠名师指点和刻苦自学,成为集诗、书、画、印高超技艺于一身的艺苑“怪才”,特别是他的仿古、微刻的绝技奇招,早已闻名大江南北,令人赞叹不已。然而,更令人惊叹钦敬的,还在于刘先生几度身临逆境、屡遭磨难,仍矢志不移、献身艺术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刘声道焕发了艺术的青春活力,萌生了弘扬民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的雄心壮志。1984年春天,他自筹资金,亲率家人和弟子,踏上了开发家乡石龙山的漫漫征程。他决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石龙山建造大型摩崖石刻群,荟萃民族书画艺术的精品,更有建造一座可与“金字塔比美的‘爱世塔’”的宏愿,最终使石龙山成为可与大足宝顶、乐山大佛齐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创造人间奇迹。
刘声道晚年立志开发石龙山的壮举,得到中央、省里有关领导和文化界的支持,报刊舆论也广为宣传。然而,同一切改革创举总是好事多磨一样,开发石龙山也同样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某些基层干部和村民,出于愚昧和自私,处处刁难,“打秋风”,更有贪婪小人和不法之徒,借机骗取钱财,把沉重债务转嫁到不善用人理财的老艺人身上,使他卷入大小13场官司之中,弄得心力交瘁,走投无路,石龙山工程也被迫于1986年停工。可是,刘老古稀之年仍雄心不泯,他以“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见死神不甘心”的气概,仍企盼着重上石龙山最后一搏。
着名牙医汪英俊、速记新秀蒋朝参、艺苑怪才刘声道,他们都是出身卑微、历尽坎坷的“土专家”,都有自己富于传奇色彩的独特人生经历,都有一部饱含辛酸血泪的创业史。他们是平凡的小人物,却不自甘平庸沉沦,他们乘着时代大潮,抓住机遇,扼住命运的咽喉,百折不挠地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在不同的岗位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振奋人心的拼搏之歌、奋斗之歌、奉献之歌。作家通过对这些独特而又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的命运沉浮与事业兴衰的详尽记载,并非只是简单评说其人其事的是非功过,而是力图从不同角度透视我国改革进程的风风雨雨,触及种种“左”的流毒、历史的因袭和社会的弊端,引发人们对当代生活错综复杂矛盾的深沉思考,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二
王治安并不满足于关注和描写各种小人物的命运悲欢。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作家的责任和良知,促使他捕捉当代生活中更富于历史文化内涵的重大题材,强化思想开掘和艺术概括的广度和深度。作家力图从透视历史和现实的更宏观的角度,关注和思考改革进程中深层次的矛盾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关注和思考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关注和思考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危机。这一执着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形成王治安作品又一鲜明的审美特色。他的代表作《国土》,正是这一艺术探索的可喜成果。
《国土》是我国文学中第一部全方位地反映当今全球普遍存在而中国尤为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家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一种抑止不住的“护土的责任感”,多年来关注和思考这一往往为人们熟视无睹的严峻问题。为此他走巴蜀,出夔门,入南疆,越秦岭,浪迹天涯,风尘仆仆,遍访国土管理、林业水文、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搜集了大量丰富、生动的材料,经过长期酝酿,精心构思,熔铸一腔心血创作了这部大型作品。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然而,当今世界,人口爆炸,耕地锐减,森林破坏,生态失衡,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作家正是立足于人类生存危机的高度,纵贯古今,放眼四海,对我国土地问题的尖锐性和严重性,进行了宏观审视和深沉思考,又特别着重对人满为患的四川这只“麻雀”深入加以解剖。作品以大量触目惊心的材料展现出:在农村,各种违法占地的浊流日益泛滥;在城市,盲目“圈地”的歪风愈刮愈猛。大片良田沃土正在被吞噬,珍惜土地、扞卫土地的斗争正一天天激烈。作家以可贵的胆识和鲜明的爱憎,对一个个愚昧落后者、以权谋私者、顽固抗法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对一大批无私无畏、勇敢坚强的土地卫士、森林卫士进行了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作品熔知识性、政论性、文学性于一炉,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形象地表现了我国的土地危机和护土斗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远意义,唤起全社会对国土问题的高度重视,为人们敲响了生存忧患的警钟。
《国土》一书出版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很快再版发行,深受读者欢迎。省市文学界、理论界和国土管理部门联合召开了《国土》的作品研讨会,与会者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认为是一部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优秀报告文学,是对广大群众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普法教育的生动教材。许多报刊上发表文章评介此书,着名美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也在《人民日报》撰文向海内外读者热情推荐。《国土》还先后荣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和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国土》是王治安报告文学创作的新的突破,也是近年来我省报告文学创作的可喜收获。
《国土》的成功和所获得的社会声誉,并未使作家陶醉和懈怠,王治安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探索前进。他继续关注社会热点,反映人民疾苦和呼声,在《国土》之后,又推出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新作《中国缉假行动》。
这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泛起一股浊流,形形色色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屡禁不绝,像病菌一样无孔不入,侵蚀社会的肌体,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令人深恶痛绝。对此,王治安在生活中有着亲身体验和切肤之痛。他说,在报社编“民主与法制”专栏并任四川省第二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期间,在调查采访中接触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案例,不法之徒的猖獗、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广大消费者的义愤,这一切激起作家强烈的创作冲动,“那呐喊如同号角激励着新闻记者的良知,敦促着富有正义感的作家,拿起笔向不法之徒刺去!”
王治安怀着饱满的战斗激情,冷静地观察和思考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新冒出的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放眼当今世界,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遭受着骗子的蹂躏、假货的困扰。作家从现代社会中文明进步与愚昧欺诈的必然冲突这一高度,开阔视野,深化立意,精心组织材料,全方位地透视这一社会热点,着重通过集中剖析为害最烈、最为触目惊心的假酒案,来揭示假货泛滥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蕴涵的警世意义。制售假酒,人称“第二贩毒”,高额利润诱使形形色色不法之徒像毒枭一样铤而走险。本书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罪犯们的卑劣手段和丑恶灵魂,揭示了假酒屡禁不绝的深层次的原因;本书还表现了我国政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严正立场和各地掀起的声势浩大的“打假”活动,并热情歌颂了一批与犯罪分子搏斗的“缉假勇士”的斗争业绩,表达了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
不仅如此,作家还对我国酿酒业超常发展的现状及后果进行了冷峻的辩证的思考。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几千年悠久的“酒文化”,街头闹市和各种媒体对名酒、美酒的赞赏宣传沸沸扬扬之时,作家却对“世界饮酒超级大国”深怀忧思,直言不讳地揭示了酒与人争粮,加剧我国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助长公款吃喝风,“小酒民”队伍日益庞大,酗酒危害健康和社会治安等等不容忽视的消极现象,这同样也是令人警醒和深思的。
三
王治安在创作中注意把握报告文学的审美特性,既注意真实纪事,也注重集中笔墨写人。他笔下许多小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个性风貌,都能给人留下较生动的印象,尤其是对刘声道形象的刻画,更为出色。要知道,写活这位既声名远扬又众说纷纭的“怪才”的形象,并非易事。然而,王治安凭着自己八上石龙山、历时十余载与刘先生相识相知、忧喜与共的亲身体验,把握了刘先生的传奇经历和鲜明个性,以生动流畅、文采斐然的笔触,写出了他的清贫勤奋,他的古傲奇倔,他的抱负宏愿,使其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王治安写了众多“土地卫士”、“森林卫士”、“缉假勇士”的形象,其中以土地卫士蒲先云的英雄形象最为生动感人。作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这个普通的乡土地管理员平凡而光辉的一生。蒲先云为了维护土地法的尊严,严于执法,不循私情,不幸被歹徒杀害,以身殉职,血祭黄土地。作品多方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风貌和丰富的感情,他的踏实、勤奋、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他对妻子儿女真挚的爱,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读来催人泪下。
王治安作品的语言朴实、真挚、流畅,显出一种深沉、凝重的美学风格。作品中还辑录、引用了不少文件材料和统计数据,但由于服从于作品的总体构思,又与生动的叙述描写交织融合在一起,因而并不显得枯燥,而是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王治安的作品也存在某些不足。主要是从整体来看,偏重于新闻性、纪实性,而文学性显得不够。突出的表现是不同人物语言缺乏个性,生动的生活细节、场面、氛围的描写也欠缺,叙述的语调、描写的视角比较单一,不够多样灵活。另外,有的作品结构比较零散,缺少节奏和变化,素材也比较冗杂,剪裁不够,甚至有前后重复和零堆砌的现象。
衷心希望王治安再接再励,更上层楼,写出更多反映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1995年4—5月于成都
责任编辑 树凯
当代文坛成都031-033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陈朝红19951995 作者:当代文坛成都031-033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陈朝红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