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应深化土地资源的教学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贯彻合理使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增强高中学生土地意识,是高中地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环境教育的具体体现。当前的中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地理教学中单一的地理知识传授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在进行土地资源的教学中,在传授土地资源的概念、基本特点、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应结合课本的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起崭新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下面就如何在地理的教学中深化土地资源的教学谈几个问题。
      一、明确土地在经济建设及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土地做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即面积的有限性、分布的固定性、被人类利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塑性和不可代替性、以及土地的广泛使用性和可观的经济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土地是一切生活和一切生存的源泉”,在我国《孟子·尽天下》书中也有“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之说,可见土地与人类社会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土地资源的数量、土地分布、土地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和限制作用。由此可见,土地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观
  (一)树立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承载能力的人口观
  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耕地和草地。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土地资源不仅多而且排次也是前列,是世界土地资源的大国,但按人口平均占有量计算,仅为世界平均占有土地的1/4。中国在仅占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人口的数量已接近土地所能承受的极限,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土地所能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发展速度,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与人口相比较,显然是“人多地少”。就耕地来看,目前我国可开垦的土地资源数量很少,有些地方甚至还要退耕、还林和还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城市和交通占地也将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也将不断缩小,据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所以我们要用这一事实教育学生,再也不能陶醉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越感中,应树立人口的忧患意识,宣传计划生育,限制人口增长。
  (二)树立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土地可更新的能力是有限的资源观
  土地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虽然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保护,它能够不断为人类创造财富,因此,土地是可更新的资源。
  按传统的资源观念,地球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土地资源也是无限的,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的利用土地,毫无顾忌的向土地索取财富,无须考虑土地能否适应。然而产生的后果,是使大片土地丧失再生能力,土地退化、沙漠化和盐碱化,这样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例如,现代的黄土高原在古代原本是“森林葱郁,草原丰饶,牛羊遍野”的好地方;清朝初期,甘肃附近还是“古树参天,清流遍地,幽旷绝尘”的“桃花仙境”。清朝末期,由于人们对土地掠夺式的开发,已是“千里陇原,一片赤土”的凄凉景象。通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们感受到:人类应该十分珍惜土地资源,土地已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漫不经心的浪费、滥用甚至挥霍土地资源,最终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们要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使其不断更新,不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可更新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在教学中应贯穿“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三)树立保护土地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环境观
  土地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土地是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土地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例如土地沙漠化这个世人瞩目的重大问题。目前全球已沙漠化和正在沙漠化的土地相当于两个中国的面积,我国北方地区就有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土地33.4平方公里。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沙漠边缘及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过度垦植,滥肆放牧,破坏植被等活动造成的。土地沙漠化将使生态环境恶化,大面积的农田、牧场成为不毛之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产和生存。土地的过度利用不仅表现在土地沙漠化上,还将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次生盐碱化,使土地贫瘠,生产能力锐减,使全球的生态平衡失调。因此学生应树立土地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保护土地资源,就是保护环境的观点。
  (四)树立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土地资源与人的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社会发展,人口剧增,使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另一方面,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人是属于主动地位,土地是被认识和利用、改造和保护的对象,人对土地起着支配的作用,使土地能够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反之,土地资源又经常影响人类的活动,有时可起一定的限制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提出了人与土地相协调和人能动的控制土地的思想。人与土地相协调,一方面要使人类的活动能顺应土地发展的规律更充分合理利用土地。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因地制宜,因地尽其利。如在草原地带大力发展畜牧业,充分利用草原资源和草原优势。另一方面,对已破坏和退化了的土地进行调整,使其向良性方向转变。如对已沙漠化的土地应有效治理,改变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或退耕还草,使土地恢复生产能力。人类能动的控制土地,就是要根本改变土地发展的自发状态,在对人文和自然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科学预测基础上,对土地实行定向改造或自觉控制。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对生产力很低的盐碱地进行人工改造,疏通水道,改变流域状态,在人工的控制下种植水稻和发展渔业生产。
      三、结合当地土地利用和保护现状,深化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的土地意识
  土地资源的教学,应密切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例举具体实例进行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事实教育学生,加强学生对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中应选择本地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既能说明本地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而且和教材的内容相联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和深化土地资源的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知识,同时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符合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以环境、人口、资源为中心教学”的要求。
                  〔作者单位:大庆中学〕
                  (责任编辑:岳晓萍)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09-110G33中学地理教学关艳琴19961996 作者: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09-110G33中学地理教学关艳琴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40:00

[新一篇] 香港問題之我見  ——1994年10月1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的演講詞

[舊一篇]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對策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