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方面再探讨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根据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划分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派。
  按照这种理解,在哲学中,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区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同等重要,同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上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并不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全部,甚至不是它的主要的方面。上述理解并没有很好地反映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实质,并不能很好地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在何种意义上是基本的。本文结合原着学习,谈谈自己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依据和问题实质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219,1972年5月版,人民出版社)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当然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所出现的任何哲学体系而言的,因而也就是从哲学发展过程的始终来谈问题。这有何历史依据呢?恩格斯说,哲学基本问题,象宗教问题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1972年 5月版,人民出版社)这表明,从哲学思维萌芽时起到近代这一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哲学都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恩格斯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以对整个哲学发展史的考察为基础的。蒙昧时代是指人类产生和人类思想意识形成的初期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时代,那时人们不能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并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认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这样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就是后来哲学理论中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根源。
  在哲学发展史的不同时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着极不相同的形式和内容。在哲学发展的初期,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有时就直接是哲学理论的内容。例如柏拉图就认为灵魂居于超尘世的理念世界之中,在与肉体结合时,灵魂支配肉体。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哲学基本问题是以隐晦的形式存在的。经院哲学中曾有过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先于概念而存在,一般概念只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唯实论则认为概念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场争论是在神学范围内进行的,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无疑实质上就是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欧洲中世纪,哲学处于长期冬眠状态,但并没有“死亡”。
  到了近代,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统治斗争的需要,近代哲学进行了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从而使哲学的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哲学基本问题“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这不仅是说,在近代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已以接近直接的形式被看作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例如,黑格尔曾经说过: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92页。)费尔巴哈在谈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发展中的地位时也说:“整个哲学史其实只是在这个问题的周围绕圈子”。(注:《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21页。)而且从内容上来看,近代哲学也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意识到必须通过思维去克服这一对立,把握统一,并且从这时起,一切哲学也都对这个统一发生了兴趣。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近代哲学中得到了全面的表述和论证,所以哲学基本问题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恩格斯在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可见,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进行概括、总结,升华而形成的理论性认识。有的学者指出,恩格斯主要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西方传统哲学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因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但这样理解时,实质上已使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失去了其“基本”的意义。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关系到哲学基本派别和哲学基本路线的重大的根本性问题。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确立为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阐述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是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实质性的内容。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什么是本原,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科学的标准。“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恩格斯在这里把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学派之间的差别首先看作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别,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根本差别提到首要地位,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内部的各个学派之间的差别放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这就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看作是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一切哲学家,要么是唯物主义者,要么是唯心主义者;一切哲学体系,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全部哲学发展史被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相互斗争并不断发展的历史。这样就使我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哲学现象中看到哲学发展的主线,看到哲学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解决是哲学家们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依据和指导原则,不同哲学派别之间的分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虽然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不同哲学家对这种同一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它们却代表了哲学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以存在为思维的本原,主张从客观事物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以思维为存在的本原,实际上就是主张从主观思维出发依靠想象和幻想去任意构造事物。
  列宁曾正确地阐述了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实质,他说:“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中宣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维放在第二位。唯心主义却相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221,1972年5月版,人民出版社)他还结合反对马赫主义斗争的实际,进一步明确指出:“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的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这方面的成千上万的错误和糊涂观念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在各种术语、定义、烦琐辞令、诡辩字眼等等的外表下,没有看出这两个基本倾向”。(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96页。)一些哲学家企图在哲学上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发现新路线,找出新方向,标榜新主义,到头来只能是混淆问题的实质,形成错误的糊涂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
  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上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时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哲学路线的对立。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且都能够在不违背自己的哲学原则和哲学立场的前提下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也就是说,他们都能够在自己的哲学中将自己的哲学原则贯彻到底。唯心主义者从意识和思维出发,依靠自己的主观设想寻求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例如,黑格尔坚持以思维为存在的本原的唯心主义立场,设想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存在着绝对观念。这种绝对观念决定着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源泉,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都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它的外化和表现。绝对观念是现实世界的思想内容,是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本质。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就是认识绝对观念的逐渐实现过程,就是认识绝对观念是怎样在其逻辑发展进程中向自我回归的。这显然是十足的唯心主义的主观设想。
  唯物主义从客观事物出发,主张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就是说,“人们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意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意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342页。)在这里,唯物主义路线被贯彻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
  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代表了哲学路线上的某种不彻底性。不可知论者只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对立而否认其同一,但他们的这种否认纯粹基于其唯心主义怪想。他们人为地在感觉和客观事物之间设置鸿沟,人为地设想自在之物有不可认识的本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它虽然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其哲学认识的结果实际上不能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不仅不能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而且成为实现思维与存在同一的障碍,它们理所当然受到来自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两方面的批判。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角度对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现象和本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认识了现象,就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他批判康德所谓在进行认识之前先确认理性能力的做法,就象“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切勿冒险下水”一样可笑,认为理性认识能力的大小,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得到检验和确认。黑格尔在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的基础上,“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把哲学思维从形而上学中解放了出来。恩格斯从彻底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批判,从而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是很难只凭论证去驳倒的,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从实践角度看,在人类自作聪明地想出这个困难以前很久,人类的行动已经解决了这个困难。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某物的特性来利用它时,就是检验我们的感性知觉的真理或谬误了。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对利用该物的可能性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而且利用该物的一切尝试也必然会失败。可是,如果我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该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表象,发现它产生我们所预期的使用效果,那么我们就有了肯定的证据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的。从实践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例子能证明,在外部世界和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觉之间存在着天生的不一致。恩格斯立足于实践,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本来就不是一个理论论证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而且只能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恩格斯站在彻底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指出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三个局限性:一是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二是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三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的观点。正是这些局限性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某些方面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不能彻底贯彻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能在坚持其哲学立场的前提下,肯定和证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这种肯定和证明中把自己的哲学原则贯彻到底,这样形成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
      三、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是正确的哲学路线
  恩格斯阐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根本对立,根本目的就是要寻找一条正确的哲学路线。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上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就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哲学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路线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唯物主义以存在为思维的本原,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认为物质世界是从来就有的,意识、思维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依赖于物质而存在,是对存在的反映。这正如费尔巴哈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彻底的唯物主义以实践作为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基础。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是在积极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的。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思维和存在才能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客观事物才成为人认识的对象和客体,才可能被人所了解。认识不只是客体对人的感官作用的结果,人也根据自己实践活动的自觉目的能动地作用于客体。
  3、 在实践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主观思维同外部世界存在的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同一。人在实践活动中作用于客观对象,诱使其多方面的属性得以表现出来,成为思维的材料。实践活动的需要和实践活动的多次反复,思维反映对象的逻辑结构得以形成和展开,推动人们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思维在正确反映客体对象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还能够对客体对象进行观念上的重新分解和组合,形成人所需要而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然后在观念模型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对自在存在的客观对象进行实际的分解和组合,使观念模型现实化,形成客观世界自身不会产生或不以这种方式产生的新事物。这正是思维能动作用的表现,也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一个重要内容。
  4、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变化发展的同一,不是静态的同一。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认识对象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人们关于对象的概念和观念也必须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主观思维必须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否则就会落后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
  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所碰到的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实践的发展会碰到新的更深层次的矛盾。但人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提高。在实践基础上思维和存在会不断获得新的一致性。
  收稿日期:1999—06—22
  
  
  
河池师专学报:社科版宜州15~19B1哲学原理贾孟喜20002000恩格斯所阐述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方面,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看作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本文通过两条路线的对立的分析,阐明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是正确的哲学路线。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哲学路线/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贾孟喜,河池师专政史系 讲师 广西宜州 546300 作者:河池师专学报:社科版宜州15~19B1哲学原理贾孟喜20002000恩格斯所阐述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方面,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看作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本文通过两条路线的对立的分析,阐明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是正确的哲学路线。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哲学路线/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网载 2013-09-10 21:34:35

[新一篇] 哲學基本問題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啟示

[舊一篇] 哲學基本問題辯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