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两个转变实现高效发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自1984年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以来,济钢4万员工高扬自我加压、 争创一流的“济钢精神”,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取得了持续、稳步、高效的发展。济钢由一个地方中小型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经济实力、生产经营、职工生活一年一个新台阶。12年来,在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济钢的国有权益年平均递增23.3%,增值20. 67亿元,上交国家利税共23.50亿元,两项相加等于1983 年济钢国有权益的24.2倍。回顾走过的道路,济钢人深深体会到,实现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是搞好搞活企业的关键。
      深化企业改革 转换经营机制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对此,济钢人不是“等”、“靠”、“要”,而是努力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建立稳固的国际国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指令性计划越来越少,需要企业自购自销的原料和产品越来越多。企业若无稳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基地,发展将严重受阻,甚至陷入困境。为此,济钢先后投资近亿元,与省内外联合建起一批铁矿厂、煤矿厂,每年可得到数百万吨铁精粉和煤炭。同时又与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建立了海外矿石供应基地。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十几个省建立起长期密切联系的销售基地,销售网点辐射全国。同时,还在香港、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坯、钢材的深加工基地。在马来西亚合资兴办的济南(马)钢板有限公司是迄今山东省在国外建立的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合资企业,年产中板25万吨以上,投产后,将在东南亚形成较稳固的钢材市场,同时辐射其他国家和地区。济钢在国外建立的原料基地和产品销售基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八五”期间进口矿石565万吨,出口钢铁产品99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7亿美元。
  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建立内部银行,强化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随着向市场经济的快步转轨,企业管理须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财务为中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效益上。我们逐步加大资金和成本的管理力度,根据市场销售动态,产品该停的停,该扩大的扩大,该研制的研制。济钢自1988年建立了内部银行,把社会银行的全部功能,如信贷、结算、利率等,全部引入到企业内部来,生产经营各环节都用厂内货币等价交换,随时随地办理结算业务。此举有力地促进了成本管理,加速了资金周转,增加了企业效益。
  搞好搞活营销渠道,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公司明确提出“服务质量也是企业生命线”的口号,成立了用户服务部,设立了一条龙服务的营销体系。明确规定客户来买钢材,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为其办完手续并把货运出去;客户来联系业务,任何人不准说不能干或不知道,只准往上汇报,不可支走客户;要求变坐商为行商,八方联络,广开销路。1993年下半年以来,企业资金普遍紧张,钢材市场疲软,但求购小额量钢材的客户骤多,济钢顺势在全省建起8个小额钢材零售站。 由于现款现货交易,服务周到,营业十分火爆,其销售量已占济钢销售总量的15%。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集约经营
  企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集约型经营就是要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
  这些年来,济钢从实际出发,闯出了一条“内涵挖潜,配套改造,小步快跑,滚动前进,抓住机遇,大步跨越”的技改之路。在资金匮乏,设计和施工力量薄弱的条件下,济钢的技术改造艰难起步。我们抓住影响综合生产能力发挥的薄弱环节,首先攻克。4年间,投资1.39 亿元,完成了122个项目,增加效益4741.4万元。 技术改造不仅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的自觉性。济钢技术改造投资愈来愈大,步伐也愈来愈快。12年来,济钢完成技术改造、技术革新项目上万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500多项,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率达到100%; 不仅相继完成了老设备的技术改造,新建了5、6号高炉,1.5 万立方米制氧机等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新设备,还投资2亿元实施“三电一体化”工程, 使全部生产工序及衡器计量检测等生产过程实现了基础自动化;铁前、炼铁、炼钢、轧钢四大系统的关键工序实现了过程自动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1983年前济钢产品只有17个品种、40多个规格,如今已发展到13大类,140多个品种,2480多个规格。 科技进步推动了产品质量经济技术指标的迅速提高。“八五”期间,在全国同类企业按可比口径统计的91项经济技术指标中,济钢有31项进入前3名,其中12 项第一,10项第二。
  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使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因此,凡是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的行业,都应逐步发展规模经济。根据这一认识,济钢先后兼并了17个企业,涉及矿山、冶炼、机加工、铁合金、耐火材料、轧钢等行业,并参股组建了一些商业、金融、医疗卫生,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公司。1994年又联合110多家中外企业,组建了济钢集团,为实现高质量、多品种、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年产200万吨钢的目标,并按照以年产120万吨中厚板为主体,以年产15万吨煤化工产品和15—20万吨球墨铸管、铸件为两翼的发展格局,采取世界最先进的冶炼短流程工艺,加快发展,多创效益。
      强化管理练内功 解决“三个不适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企业自身的因素,关键是思想观念、管理水平、职工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以改革的精神,强化管理练内功,努力解决好“三个不适应”的问题,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实现两个转变的思想基础。企业上台阶,思想观念必须首先上台阶。我们一直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教育职工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优胜劣汰观念,变外部压力为内部动力。还开展了以“我为济钢添光彩”、“企业是职工的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我与企业共命运”等为主题的大讨论,增强企业利益共同体的意识,提高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有力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使公司上下充满了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浓浓气氛。
  逐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提供制度保证。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中层干部一年一聘制度,每年制订业绩考核指标,半年一考核,凡没完成考核指标者,一律解聘。对科技干部,根据德、能、勤、绩和工作需要,经过单位推荐,总公司评委会评审,决定晋升或聘任,使全公司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考核和升降进入了正常轨道。在生产、服务岗位,我们建立了从初级工、中级工到高级工,助理技师、技师到高级技师的系列考核标准,建立了多能工制度,拉开了分配差距,调动了生产、服务岗位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我们还在“起点低、台阶高、三档次”经济责任制考核的基础上,推行了炉长、机长负责制,一个炉子、一台轧机为一个考核单位,炉长、机长全面负责,工资、奖金捆在一起与产量效益紧密挂钩,严格考核,实行多劳、多创、多得,责、权、利高度统一,到岗到人。
  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发,改革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体制,实行全公司统一管理。过去,各二级厂矿既管生产,又管供应,还要管食堂、浴池、分房、治安保卫等生活后勤工作。这种小而全的复合管理模式分散了生产厂的精力,并造成了机构臃肿。“八五”期间,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本着成熟一项实现一项的原则,先后把食堂、浴池、保卫、材料供应、财务等专业管理从生产厂矿分离出来,实行全公司专业统一管理,生产厂矿由全能型变为生产型。新的管理体制,为企业发展带来高效率、高效益。*
  
  
  
人民日报京⑷F31工业企业管理19961996 作者:人民日报京⑷F31工业企业管理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34:14

[新一篇] 加強社會科學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的思考

[舊一篇] 北京出版發行集團有望月底掛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