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语言研究  ——兼以博弈论为引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亚当·斯密说过:“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一只狗与另一只狗进行公平的、有意识的骨头交易。”这位经济学哲人的广博知识与兴趣,给后来的学者研究留下了一条可以探索的路。而从语言的角度对经济学体系进行反思,无疑是经济学自身的责任。这就是经济学的语言研究。①
  一、经济学研究的“语言转向”
  只有人类才有语言,才有基于其上的明确的意识;因而生物世界中只有人类在进行着有意识的交易;语言是经济生活中交易的基础。人们借助着语言,依赖于生活的实践进行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共识、理性与规则。进而,形成了人类的经济生活、经济语言,并从中抽象出现代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从经济生活提炼出来的经济学语言成了学科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学的进步,又使得经济学语言开始了影响经济社会的过程。因此既可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经济学研究,也可以从语言分析出发,研究既有的经济学说,还可以以语言为对象开展经济学研究。
  自马歇尔以来,新古典主义主流经济学派,用数学分析工具、计量模型的建构,形成一个均衡的、最优化的、封闭的体系。这与当代其他学科所进行的反思与突破的热潮颇有相悖之处。20世纪哲学已经完成了从近代的“意识分析”到现代的“语言分析”的“语言转向”。“语言”是人类知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一个决定性条件,是20世纪哲学的共识。现代语言学的成果表明,社会科学的研究相当部分都集中在语言的体系中。经济学研究的语言转向,是历史的必然。
  通过研究经济学的语言来思考经济学体系并开展经济学研究,国内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陈平在一系列文献中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及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有创见性的批评,韦森、汪丁丁、贾根良等也给出了一些启迪性的见解。国际上,相关的文献可见于黛尔德拉·迈克洛斯基、爱德华·富布鲁克、博弈论专家鲁宾斯坦等人的论文中。尤其是鲁宾斯坦在其《经济学与语言》一书中,从微观的角度展开了经济学的语言转向研究。其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多方位的思考。
  二、主流经济学中的语言冲突
  就目前居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而论,分析其间的语言冲突,对经济学语言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主流经济学中的语言问题
  亚当·斯密的着作和体系中提供了很丰富的经济学语言分析的对象,如:“看不见的手”、制度的自发生成、分工与专业化收益、斯密悖论(市场容量限制分工)、斯密问题(人具有利己动机和同情心双重人格)等等。这些经济学概念,或无明确的指示,或存在逻辑不一致性(悖论)。
  上述语言问题的原因在于:人们为什么使用含混不清的语言是因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本身就是模糊的;人们认知的模糊性与事物发展的内在不确定性极大相关。因此,语言在应用中一般会表现出可陈述性、表述效应、有限性等基本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本文设例对主流经济学进行简单的分析。
  比如,倘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之前进行了有意识的思考,那么,决策者的意识可以转化成清晰可辨的语言。语言表达了偏好,构成偏好集。基于语言上的可陈述性,偏好集才可能具有科学的价值。主流经济学的处理,是使用函数使得人类的偏好族处于一个狭小特征上的无限的领域。事实上,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词语的世界,而不是函数的世界。语言表达的世界是有限的,而函数是无限的;语言所表示偏好的结构特征是复杂的,而一般函数形式是简单的。
  依哥德尔黄金定律所示:倘若经济学成为一个封闭的形式化系统,那么经济学的语言将无法解释经济学自身的语言问题。② 这就是经济学中处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理论的困境所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人类经济思维重要贡献之一即“均衡”概念的提出、发展与应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束缚。所幸,认识在不断推进,新古典理论的均衡观在不断被突破:均衡应该是多维的而不是个点③。
  尽管经济学中充满了含混不清的语言,但这种语言可能不会让我们犯更多的错误。而明明白白的经济学语言却有可能让我们明明白白地犯错误。比如,在实践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们以苏联的经济理论为指导;我们向市场经济过渡,所以现代经济学话语集中于主流经济学的语境;但渐进式的改革却取得了新古典理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为经济学的反思提供了契机。
  2、经济学语言的选择
  维特根斯坦悖论指出“没有任何行动的方式能够由规则加以确定,因为每种行动的方式都可以依据规则而得出。”这就提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亚当·斯密的语言造就了今天的经济现实,还是今天的经济事实应验了他的语言。
  面对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自发形成的自然语言,经济学家如何取舍抉择而形成经济学语言,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是如何体现这种语言,即经济学语言选择问题。经济实践者与经济学家之间对语言选择的不同,往往使得语言被权力化和利益化了。
  以具体的经济语言为例,如“改革需要付出代价”。经济学家往往用这句话去理解经济改革。现实中的情况呢?国企改革,结果腐败横生、职工下岗失业,养老金、医疗保险无处着落;住房制度设计偏差,带来大家“没事偷着乐”;医疗改革,药价高企,虚假泛滥,看病艰难;教育改革,带来教育上的极大不公平,农村教育起点落后,失学率高,进而导致教育贫困,社会流动性下降,让社会从一开始受教育就感受到和接受了不公平的事实;发展了都市特区,社会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却有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有了中西部的落后,打工潮,几千万人的社会迁移,老工业区的贫困,社会道德的低落。社会生活告诉每个人:为什么改革要付出代价?为什么代价要由我去承担?有限的生命获得不了福利的改善,又何必做永久的牺牲?
  再如“制度陷阱”。最近曾创造出了震惊中外的资本神话的资本运作高手——顾雏军锒铛入狱,对此,有人哀叹道:当代中国的金融精英分子都在监狱里了。究其原因,在制度经济学滥觞的今天,人们可能会直觉的归因为制度环境的缺陷,也就是存在制度陷阱。制度陷阱一方面在于没有好的制度安排,最优的制度安排应该是激励个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之边际尽可能趋于一致,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制度陷阱在于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维护,制度缺乏刚性。④ 所以,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的结论是:制度是重要的。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所谓“好”的制度其实来之不易,而所谓“不好”的制度却经常存在,很难退出。难道真的只是个制度问题吗?人们在实践中所选择的犯罪行为就能直接和经济学中的“制度陷阱”对等吗?
  所以就语言而论,经济学应当进行更深刻的思考:经济发展的目标性语言是什么?经济决策中所使用的语言对决策结果将有什么样的影响?⑤ 经济学家的语言与经济社会中的自然语言应该保持一个怎样合适的距离?无论如何,经济学家对语言的选择是极端重要的,否则,不开口会被说成集体失语,一开口就落了个身败名裂。⑥
  经济学家好比医生。医生治病根据个体具体的情况施为,即便这样,往往有时候治疗都会比疾病本身更糟糕。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问题更加困难和严重。现在的问题是:现实经济得了些什么病,而不是在新古典理论下,经济应该得什么病。经济转型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渐进式的改革包含了众多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无法包容的东西。经济学的语言和理论如果被不当的应用,也可能像药物一样,成为生活中的一大公害。
  三、作为一种经济学语言的博弈论
  博弈论可能是近些年来经济学工具中发展最快的一种。作为经济学的一种语言,博弈论两度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肯定,发展快速,不断成熟。从今天的态势看,在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中博弈论是一种强势的语言,博弈论在被铺天盖地的应用。这显然是一种经济学语言的滥用。
  本文试从博弈分析中一些基本要素的分析开始对博弈论这种语言作一个简单的透视,以理解博弈论的应用条件、范围与价值。
  就博弈参与人而言,博弈论的假设是参与人依赖当前所能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按博弈论的假设要求,参与人所需要面对信息的数量可能是无限的。如张五常所言:“博弈的不单是看得到的三几个人,而还有看不到的数以千计。竞争从来不是指看得到的竞争者,而是包括所有可能的竞争者。博弈理论要算多少个?”⑦。
  另一方面,在博弈论中,语言即常识,也是博弈(即依赖型决策)得以施行的基础。从语言中有意识的抽取一段,形成制度、规则或非正式的约定,这些因素构成了博弈展开的基础。对于集体决策,决策过程至少能用一系列的语言来表达,这是集体决策所必需的。用明确语言所表达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才是决策可能进行的条件。而个人决策在通常情况下则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受到无法用语言或简单语言所能清晰表述的因素左右的,如情感、思想、错误、个性。个人参与博弈行为时,我们则要剔除上述种种因素才能有分析的意义;但若剔除了上述种种行为,理论的解释力无疑要大打折扣。
  参与人以选择策略的方式参与博弈行为,但策略一词的含义在经济学中一直是不太明确的。这个词指示的是什么,可以列举出种种⑧。这博弈论在应用中的硬伤。
  对策略的选择也存在问题。除了极少数策略的选择(如重大的国际问题,重大的商业活动,这些活动的行为人有能力选择和进行复杂的决策)是严格依赖于所得到的对手的策略进行的,而支付函数与策略选择有相关性。通常在博弈论应用中都先行设定支付函数,而支付函数是很难观察到的,且决策或策略选择与支付函数关系不易确定,博弈论可能因此会显得意义不大。
  我们通过策略的选择获得博弈均衡,也即最终的目的是获得特定的最优解。而就直接的观察而言,我们什么时候都能找到理性,也就是,不可能所有的选择都是非理性的;人们的选择依赖着某种理性进行着,而不是按混合策略方式;所以我们都能看到策略选择的结果,即均衡解。⑨
  博弈论中参与人的行动与人们现实中的行动存在着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也是一个问题。现实中人们很多经济行为在博弈论中是看不到的,如讨价还价。⑩ 反之,很多博弈论中可能的行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看不到的,就“ Hotelling paradox”来说,我们就没有见过永远不停地搬迁的行为(11)。参与人之间的复杂行为(如三体运动)往往超越了博弈论的框架,其在应对复杂性问题上也是乏力的。
  因而博弈论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提出了问题:如何限制性使用博弈论,而使得这种应用有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博弈论这种较为严密的经济学语言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简单明确的,任何一种理论的本身并不能包含所有人类无限丰富的理性形式,博弈论同样如此。而当前经济学论文中博弈论的应用却毫无顾忌,这岂不是让人感到忧虑,不成熟的工具理性往往会混乱了健康的认识和思考。
  所以一定程度上,博弈论只能是思维借以发生发展的工具。(12) 进而它的可检验性也存在问题。由此,更可以看到它在实用性上的局限。(13)
  幸而,尽管博弈论语言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了问题在被不断突破,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的就是这样的一些成就。(14)
  四、经济学语言研究与经济学的去向
  经济学研究者在对经济学发展方向问题上的思考表现出了既热烈而又兴奋的情感,这一点明显的体现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建设者们身上。经济学帝国主义是个让人愉悦同时也让人讨厌的主题。尽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在诸多学科领域得以延续并取得似乎令人满意的成果。但任何一个对象都存在着可认识的无限的维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世界时自然可以占据一端。但这又怎么可能是帝国主义的行为呢?很显然,只有基础性工具学科如哲学、数学等才可能有帝国主义的资质。相反,经济学往往需要其它科学领域的成果来提供逻辑上的起点,尽管经济学的成就也为其它学科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上世纪以来诸学科所发生的“语言转向”,本身就是对被割裂的认识论的一种反思。在此,经济学只不过是起步晚一点而已。
  本文目的在于强调这一趋势,并为经济学语言研究提出一些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目前的经济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经济学应建立在什么样的语言基础上?如何反思现行的经济学语言,从而为经济学开辟新的道路?经济学语言发展的规律性是什么?概而言之,就是经济学语言的去向问题。
  经济学语言的去向关系经济学自身发展的方向,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基本明确的是:人类的经济社会在不断演进,经济社会的自然语言也是不断变化演进的,从而经济学的语言也应当是演进的。
  在经济生活中,人们需要认识经济世界的工具。由于这些工具一般是用语言来表述的,人们掌握了这些语言以后,自然会用之于认识世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来参与其活动,从而这些语言将不可避免的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实践产生新的需要,带来新理论问题,也带来新的经济学语言。语言一旦被创造出来,又会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循环不已。世界是不停的演进的,经济活动也是如此,也许世界的演进与语言的演进本质上就是一回事。经济学在此显示了对世界的最大的影响,因为它通过自己的语言影响了经济演进的方向。
  的确如此,亚当·斯密的语言与现代经济生活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印证的过程。如果想从现有的经济生活(经济运行方式)跳出,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找寻养分,跳出既定的范式体系,寻找新的经济学范畴,从而得到更丰富的经济学语言。(15)
  经济学研究不能缺少对历史及历史语言、现实及现实语言的关注,方法永远只是一种手段;依赖于方法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代替不了事实的本身,却更容易因此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我们所能得到一致性的东西就是依赖于研究者对哲学基石的共同界定,并以之建立起的认识论体系,为解释问题而集合的语言;不能指望用一种体系及语言来解释一切,因为即便在共同的哲学基石上,依赖于不同的手段所建立的大厦也是不同的。就认识的需要,它们也不必相同。正因为如此,经济学者才需要分工(16)。
  从而,新古典体系的发展要为人类整体的演进的思想留一条出路。
  注释:
  ①2005年经济批判潮中主流经济学及主流经济学家所受到的广泛质疑,反映了经济学发展的内在危机。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就是权力。而当今,政府、主流经济学家、传统经济学家、外国经济学家、媒体、大众等等,形成了中国经济思想复杂的语言环境,各方对经济学话语权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
  ②韦森的思考是:经济学的语言,能解释得了经济学自身的语言问题么?(鲁宾斯坦着《经济学与语言》,中译本第223页)
  ③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肯定了“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的相关认识。
  ④叶行昆:《论制度陷阱——由顾雏军被捕而想到的》。(价值中国网www. chinavalue. net)
  ⑤韦森认为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人作为人的维度是什么?人与人交往和交流(包括市场交换和社会博弈)的工具和手段是怎样影响人们行动和交往的结果的?”(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中译本第177页)
  ⑥水皮:《谁把顾雏军送进了监狱?》。(《中国工商时报》2005—8—11)
  ⑦张五常:《博弈理论的争议》。(《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4月23日,30日)
  ⑧鲁宾斯坦的归纳:博弈论经济学专家舒贝克(Martin Shubik)认为,博弈论中的策略是指“对博弈者(player)如何打算从头到尾进行博弈的一个详尽描述”。弗里德曼(Jim Freedman)把“策略”视作为“指令的集合”。麦克米兰(John McMillan)则定义为“包含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详尽说明”。对于“策略”一词,《韦伯斯特英语词典》的定义是,“制造或做某事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行动的一般计划”。(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中译本第99—100页)  
  ⑨保罗·魏里希认为:(1)不存在理性的悖论;行为人在任何选择形势中均具有一种理性选择。(2)每种理性博弈均有解,也就是联合理性策略的组合。(3)理性选择是自我支持的。(4)均衡是联合自我支持策略的组合。(保罗·魏里希《均衡与理性:决策规则修订的博弈理论》第1页)
  ⑩张五常:讨价还价是最常见的博弈行为,要是博弈理论连讨价还价的存在也不能解释,那又怎能自圆其说?(《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4月23日,30日)
  (11)张五常:《博弈理论的争议》。(《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4月23日,30日)
  (12)鲁宾斯坦认为:“我相信,博弈论的模型只是被用来描述人的理性,而不直接与现实有关”。(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中译本第211页)
  (13)张五常:我看不到,或不能肯定,博弈专家所说的事实是事实;看不到,或不能肯定,博弈理论有什么含意可以明确地被事实推翻。(《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4月23日,30日)
  (14)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把博弈论简洁的描述为“交互的决策论”,扩展了博弈论的分析范围。
  (15)McCloskey(1985,中译本,第242页)的结论是:“人们之所以走进经济学……大多数人都想改变现实并对科学有所贡献,有了主义的崇高目标,第一件应该做到的事情就是突破现代经济学的修辞骗术,使经济学这样一种自亚当·斯密以来已非常显赫的话语彻底回归到人类话语的范畴。”(转引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中译本第200页)
  (16)韦森呼吁:中国的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不但要从“改造世界”和“影响世界”的误区中走出来,而且也不要为“解释世界”和“解释不了世界”而犯愁。理论经济学,不仅不要去追求“改造世界”和“影响世界”,也不必去刻意追求“解释世界”。只有营造出一个为理论而理论、为学术而学术,且不为解释世界而只为解释理论而努力的学术氛围,中国的理论经济学才可能会有长足的进步。(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中译本第214页)
学术界合肥85~91F11理论经济学江金彦20062006
语言/博弈论/经济学/语言转向
当今主流经济学及主流经济学家所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反映了经济学发展的内在危机。本文以博弈论为例,指出当前经济学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语言问题,列举出经济学中一些语言滥用现象,表明经济学研究语言转向的重要性。本文还进一步提示了经济学语言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藉此探讨性的给出了经济学发展方向的思考。通过对经济学语言的研究来为经济学开辟道路,必将是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
作者:学术界合肥85~91F11理论经济学江金彦20062006
语言/博弈论/经济学/语言转向

网载 2013-09-10 21:30:57

[新一篇] 經濟學的工具理性及其方法論

[舊一篇] 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開拓之作  ——評李向民博士的新作《精神經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