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过剩找个出口 ——两位经济学家的对话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相对过剩既正常又不正常,它既是生产发展的表现,又有人为政策方面的原因
  邱晓华:改革开放十八年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商品短缺的矛盾被相对过剩的矛盾取代。这一相对过剩现象引起了各方关注。对政府来说有一个提高资源效率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有一个如何满足市场需求、解决产品的价值实现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需求不足带来的,有人认为是产品结构问题,也有人认为是体制不合理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是一个流通不畅的问题。
  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商品的相对过剩可能是体制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既有发展的因素造成的,也有体制的因素在起作用。
  从体制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缺乏带动消费进一步稳定增长,或者说拓展消费新领域的体制环境,造成了一部分消费不足,比如城市住房、汽车、文化方面的消费。从发展水平看,我们在经历了商品由少到多以后,有一个结构不断升级的问题。另外,确实有一些商品需要货币的积累,比如家电,在城市相对饱和了,但农村拥有率还不到城市的1/3,但由于农民货币积累还不足,购买力低下,所以造成相对过剩的问题。这也可以视为一个发展的问题。
  樊纲:的确,中国现在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上,出现了一些过剩,因为过去的生产能力是和过去的消费需求相吻合的,相对于新的需求,旧有的生产能力是过剩了。
  我认为,商品有一些过剩是正常的状态。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绝对不是生产什么都能卖掉。要靠竞争才能站稳脚跟,这才是一种竞争均衡的状态。
  投资在哪都能挣钱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哪个领域的竞争都很充分,哪个领域都得努力一番才能赚钱,但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不到这个阶段,什么质量呀、改进呀、追上世界发展水平呀,都谈不上。象彩电、冰箱业,没有这些竞争,我们就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赶不上世界潮流,现在我们赶上了。
  另外,三年宏观调控,三年紧缩开支和投资,还是起一定作用的。从去年开始,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开始下降。有了高峰难免有低谷,收入增长的限制影响了消费的增长。特别是目前的积压,不仅是消费品的积压,还有一些生产资料的积压,这跟投资的控制是有关系的。
   仅靠鼓励消费解决不了相对过剩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增加投资,特别是增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邱晓华:现在有这样一些问题,如果我们简单地多搞点投资,松动点需求,把投资需求搞高一点,好象是可以解决点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考虑一个新的因素,假定我们有100元的投资的话, 用于购买设备的大体上占30%左右,这30%里又有8%是买外国货。 投资带动本国产品生产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
  樊纲: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在目前阶段,我觉得要把投资政策作为一个准公共政策来考虑。
  我们应多搞一些公共设施的项目,比如修路,包括铁路等基础设施,这些多搞一点。这些项目主要是吃钢材、水泥这样一些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主要在这一块。这里还没有后面的效益问题,路谁都能用。这块可以相当于政府开支。
  这当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问题,但是当整个经济活跃起来以后,大的工业带动起来之后,能够带动一些小的工业。投资还能够带动一些消费的增长。希望它有这么一个传输效应,带动效应。
  邱晓华:我提供一个建议,政府投资所需的设备,应该多考虑购买国产货。企业投资、外商投资由他们自行决定,市场选择,没有办法,但现在有些政府投资也买进口货,这就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现阶段中国的特殊情况看,盲目鼓动高消费不合宜,只能适度消费,因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还离不开投资带动,不过资金到底投向哪里?能不能考虑两个方面,农村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多搞一点,路、能源、服务设施多搞一些,这里肯定不存在重复建设问题。
  我主张由中央政府抽搞省际之间的高速公路网络,省政府搞地区间的高速公路网络,由此中国可以搞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应该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新的筹资手段,北京就完全可以发行地铁建设债券,筹建地铁股份公司上市,筹集资金赶紧搞北京地铁。
  樊纲:修路永远不会重复建设,当然,太多了不好。但早晚有用。
  基础设施目前还是我们的瓶颈,瓶颈的意思是,投下去的钱哪怕不能直接收回,间接也能收回。比如路修好了不能收钱,但如果发展了地方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只要确实对社会有益,哪怕不能直接收回投资,政府也要做一点。
  我之所以强调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过多地刺激消费不适宜,现在是我们积累资本提高整个社会生产能力的阶段。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盖房子和修路用的材料是一样的,但我们多修点路,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创造点基础。修路与盖房子相比,对当前的需求一样,对今后的生产能力、潜在影响不一样了。
  邱晓华:我觉得增加投资应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与改革结合起来,靠改革创造有效需求,靠调整保证有效供给。结构调整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农村工业化,或者说农村城市化,没有工业化不可能城市化,这是互相联系的。中国如果没有农村城市化的相应增长跟上经济的发展,就会出问题。造成经济相对过剩现象如果从体制上找原因,就是相对发达的城市经济和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的差距太大。农民的收入和消费与城市相比,是1:3的差距,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 差距肯定不止1:3。去年,全国38500多亿储蓄,农村居民仅占1/4, 城市居民占了3/4。
  第二个是城市经济规模化,形成一个专业分工的格局,使传统产业尽快上技术台阶,上经济规模,同时形成合理分工的地区产业结构。
   需求不足不是人们的收入少了,而是收入不均衡以及市场开拓不足,这需要政府适当的政策引导
  樊纲:我认为,目前的产品积压、相对过剩和我们过去对收入差距估计不足有很大关系。现在有大量产品像家电、日常用品,当初上项目时是假定5年以后我国人均收入达到多少,农民收入提高多少, 因此有更多的人会买这些东西。但没想到5年后的今天, 确实有少部分人达到了这一水准,甚至超过这一水准,但大部分人还未达到。比如家电,大部分家庭只会买一部。因此家电需求就没有当初预计的那么多。
  邱晓华:用形象一点的话说就是:有钱的人不想买,想买的人没有钱。
  樊纲:有钱的人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想买其它东西,要买进口货,对此估计不足也是消费结构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邱晓华:中国目前国内市场的产品,象家电,至少有一半以上属于与外资有关的产品,包括三资企业的产品,大量国外产品的涌入也是造成目前国产货相对过剩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我们预料不足的是资金、资本市场的发展,人们用钱生钱意识的强化,把一部分本来可能用于消费的钱转化出去了。
  樊纲:有这个因素。不过居民储蓄率还是很高的,既然储蓄多了,应该增加一部分投资,以带动更高的消费,必须要走这条路。要想办法把投资引向实物投资,别光在那儿投机炒作,搞金融投资。以实物投资再带动实物消费,如何进入这种良性循环,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新课题。
  具体对策有短期的,有长期的。宏观对策是治标的,长期对策是发展和改革,这是治本的。治标就是我们如何调整总需求,通过公共支出的办法,通过增加对公共项目支出的办法来带动一些消费增长,带动一些工资收入的增长,也带动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的增长。长期的还是要靠你刚才说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否则解决不了消费不足的问题。
  怎么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积压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开拓国内市场。
  邱晓华:在目前情况下,即使放开了,企业家也不愿投资,因为投资前景不明朗,往哪儿投赚钱呢?你现在放了钱,企业肯定拿着炒股票。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但是不应该支持这种倾向。现在到政府选择的时候了,政府应该选择对社会效益最大,对长远效益最大的政策。
  樊纲:政府现在需要做点事来发展国内市场。
  首先要解决一个信心不足的问题。投资者信心不足完全是一个市场问题——市场上没机会;为什么没机会,因为没需求;为什么没需求,不是这个产品本身没需求,而是因为另外一些产品没需求。人气不旺,没有投资前景。如果我们支出增加了,投资增加了,带动了一块投资品市场,由此又带动消费品市场,人气就可以涨上来。
  邱晓华:这中间就需要政策引导。
  樊纲:对,政府要想办法在人气不旺时提高人气。在过热时要想办法控制,不让人气太旺。现在,我们的政府是被过旺的人气弄怕了,所以,老是不敢适当提高人气。
  (邱晓华: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攀纲:中国经济体制研究基金会秘书长。郭涵整理)*
  
  
  
决策参考京21-25MF1体制改革19971997 作者:决策参考京21-25MF1体制改革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28:43

[新一篇] 中非攜手邁向未來  ——祝賀江主席對非洲六國的歷史性訪問圓滿成功

[舊一篇] 九七后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