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后香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 封小云)
  摘要:8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的对外开放与改革的政策,使香港经济逐步地与中国内地融为一体,成为内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从而也使中国因素成为近年来香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根本原因。这可以被看作香港经济在九七以前对中国经济的回归。
  九七之后,香港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将与中国内地经济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香港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与独立的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下,其经济定位与作用取决于香港进一步地融合于中国内地、周边地区之中,根据区位优势而决定的分工。从香港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及其发展趋向来看,香港将在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从海外向中国内地转移资金的投资中心;为中国对外经贸提供服务支援的基地;华南地区出口导向加工业的利润中心;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借鉴场所与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经营的预备学校的重要作用。
  * * *
  1997年7月1日,香港将根据“一国两制”的伟大原则,在基本法的保证下回归中国。本世纪末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具十分重大的意义。九七之后,香港经济能否保持稳定、繁荣,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能否维持与持续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已在基本法中对此做出了承诺。然而,人们在注视这一问题的同时,常常忽略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维持香港经济的稳定繁荣,不仅仅只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与香港同胞的责任;一个在中国主权管辖下维持资本主义制度与自由市场运行的独立经济体系的香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九七以前,香港经济从中国80年代初期宣布对外经济开放以来,就逐步地与中国内地密切结合,形成了全面合作的经济联系,从而推进了两地经济的成长。九七以后,如何认识在一个国家中,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香港,对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个亟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九七前香港的经济回归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如果说,香港的主权回归是在1997年7月1日这一时刻实现的,那么,香港经济的回归中国,则是从7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开始,逐步实现的。今天,香港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进出口港、中国内地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华南地区出口导向生产基地的龙头等等,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香港与内地形成的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一方面使内地的经济成长加速;另一方面则使香港更加融合于区域经济之中,从而获取了新的增长动力。换言之,香港的特殊的地位,使得香港能够充分把握十几年中国内地开放所造成的商机,从投资内地、参与与卷入内地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地推进经济走上了回归之路。
  今天,香港与内地形成的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中,突显了以下特征:
  1.数万香港厂商通过把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内迁,已经与华南地区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业一体化生产体系。这预示了香港制造业腹地的内移与发展空间的扩张。一方面,作为制造业后方加工基地的内地,其丰廉的土地与劳力,以及广阔的市场,突破了过去香港制造业企业规模过小、本土市场狭小的局限,为制造业极大的膨胀其生产力与走向规模经济、创立品牌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这种跨境的生产一体化体系,也膨胀了制造业的概念,没有独立于华南经济之外的香港制造业,正是今天香港制造业境内工业与内地境外工业不可分割的真实写照。
  生产基地的内移,对香港经济具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说,这是导致香港十几年来经济急剧转型的主要原因。由于跨地分工的发展与深化,香港的以贸易为中心的服务业迅速增长,从而造成了今天香港这个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服务型经济体系,集贸易、金融、信息、航运于一身的国际商业中心。这个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正是中国内地的经济活动与生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5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内地的经济封锁,割断了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主要联系,使香港发展了自己的制造业;而80年代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回归中国开辟了道路,使香港迅速转型为服务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已经使香港的经济周期与中国的经济周期呈同步性;香港的经贸发展日益受中国内地经贸形势所影响。
  香港是一个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发展一直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所左右。80年代以前,香港的经济周期追随西方发达国家的周期变化,显示出与西方国家的同步性,而贸易的变化也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的升降而起落。
  8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的中后期起,香港的经济周期的阶段变化,贸易波动开始与西方发达国家偏离,显示了与中国内地接近的事实。我们从下述的两个对比表中,可以窥视这一发展态势。
表一  香港GDP增长与世界、中国内地GDP增长比较   (单位:%)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世界GDP   4.0   4.6  3.4   2.4   1.3   2.0   2.5   3.7   3.5香港GDP  13.0   8.0  2.6   3.4   5.1   6.3   6.1   5.4   4.6中国GDP  11.6  11.3  4.1   3.8   9.2  14.2  13.5  12.0  10.5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 1996—5
   香港政府统计处:本地生产总值估计 1961~1995
   中国统计年鉴1996
  表二  香港贸易增长与世界、中国内地贸易增长比较  (单位:%)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世界贸易  6.7  8.7   6.8   4.5   2.9   5.1   3.8   9.4   8.0香港贸易 36.8 31.2  14.3  13.2  20.5  21.7  12.7  14.2  17.1中国贸易 11.9 24.4   8.6   3.4  17.5  22.0  18.2  21.9  1.53
  资料来源:香港对外贸易1996—1
   其它同表一
  从表一、二两组数字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以下趋向:
  首先,香港的经济成长与中国内地呈接近的波动状态,而与世界的成长曲线相偏离。从中国内地的经济周期来看,1987年是处于周期的繁荣阶段,此时,香港的经济成长达到了最高峰;此后,内地开始走向紧缩与衰退,香港的经济增长也出现下滑。1991年内地开始复苏,1992年走向繁荣,香港经济在这一年的增长为90年代的最高水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这一阶段,正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缓慢期。1994年内地开始紧缩政策,而香港也随之进入了长达三年的调整、衰退期。而过去长期影响香港经济周期变动的美国经济,却在此时由复苏走向了繁荣,1994年经济增长为4%,出口更达8%的高位,为1988年来的最高水平。
  其次,香港贸易的走势也显示了相同的情况。1991年世界贸易增长放缓,处于十几年的最低水平,而香港却紧随中国内地的经济高潮,贸易在两年间得到极大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内地已经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以1994年数字为例,当年香港对内地的贸易结合度(TII )达到11.7(TII=A国对B国的出口额/A国的总出口额:世界对B 国的出口额/世界的总出口额)。一般来说,贸易结合度只大于1, 则表示两地之间具有紧密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香港对内地的贸易结合度水平,充分说明了两地之间经济交往的深度与广度已达到了高度融合的状况。
  香港的经济与贸易增长曲线更接近中国内地的经济与贸易增长,表明了香港经贸受中国内地的影响要大于受世界经贸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了香港与内地已经形成了紧密相联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九七后香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九七之后,香港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经济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地区。香港在全球的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全球第八大贸易体系,第九大服务输出场所,第五大外汇交易市场,是一个集贸易、金融、信息、航运服务诸功能为一身的国际商业中心。香港的回归无疑将增加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同时,回归之后如何增强、放大香港的各种经济功能,尤其是利用上述功能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使香港在九七后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一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保持香港现存的自由、公开、具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制度与法律环境,以及廉洁政府等一系列作为香港独立经济体系的重要要素,将是保持香港各类经济功能、扩大其对外辐射力的前提。香港多年来排在世界竞争力的前位,被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商业之都与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就在于上述的要素是香港建立、保持持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二是中国坚持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建立与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体系。并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扩大经济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逐步地走向国际化、全球化。20世纪末全球经济竞争的事实已经表明,最不发达的国家是那些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最低的国家。国际贸易与投资正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市场机制就是国际贸易与投资推进的主要机制。为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知名学者莱斯特·C·梭罗曾经指出:香港的经济前途,全视中共是否大力推动市场经济而定。若能如此,香港及周边地区,很容易便可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之地。(摘自《世纪之争》P217香港博益出版集团1992年译版)
  中国政府在九七前多次提出要保持香港的现有的经济运行体制不变,并在基本法中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同时也多次宣布,九七之后,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仍然按照国际经贸关系来处理。这为今后香港保持其在全球中的独立的经济体系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自90年代,尤其是近年来政策的走向显示了更为开放、加速市场化的进程。因此,可以预见,九七之后,随着香港与中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香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重要。这种地位与作用最终取决于香港日益融合于中国内地、周边地区之中,根据其区位优势而决定的分工。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1.香港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资中心
  自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香港的资本就大量进入内地,近十年来,一直占据中国内地的“第一大外资”的宝座。九七之后,香港的这一地位不仅不会削弱,而且更因香港的回归会得以强化。这不仅表现为香港资本更大规模地进入内地,与内地企业更多地进入香港上市融资。而是主要体现在香港作为外国资本与海外公司与中国内地进行商务活动的基地的地位上。
  我们仅从近年来海外公司进入香港建立地区总部与地区分支机构的变动,来分析这一趋向。众所周知,香港真正发挥具实质意义的海外地区总部中心的作用始于80年代。根据观察,1996年海外公司进入香港建立的地区总部已达816个,其中:1980~1984年进入的为108个;1985~1989年为214个;1990~1995年则达342个(见表三)。显示了日益临近九七,海外公司日益加速进入香港的走势。海外公司进入香港建立地区分支机构也呈现了相同状况。
表三  在港外国公司数目(单位:个)                      外国公司地区总部      外国公司地区分部1980年以前                 136                    2531980-84年                  108                    1551985-89年                  214                    3961990-95年                  342                    6661996年首5个月               16                     21总计                       816                   1491
  资料来源:香港工业署
  1996年海外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地区代表的调查报告
  上述的情况不仅显示了香港作为海外公司在亚太区中进行商务活动的基地,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一基地的作用,香港逐步成为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投资的区域总部功能。我们从香港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大量增长,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以1994年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数字来看,香港这一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额竟高达210亿美元,紧跟在美、英、 法之后,排名第四,超过了德国与日本。而同一期间,新加坡、韩国、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为0.7,2.1与2.0亿美元。 这一状况证明了香港是其它地区、尤其是中国内地庞大的外资直接投资的来源地(见表四)。而这些投资大部分是通过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的海外公司注入的。
表四  1994年对外直投资状况(单位:十亿美元)美国       45.6        韩国               2.1英国       25.1        中国内地           2.0法国       22.9        台湾               2.0香港       21.0        马来西亚           1.8德国       20.6        新加坡             0.7日本       17.9
  资料来源:香港渣打银行 中华评论1996年第2期
  由上可知,九七以后,香港将日益强化海外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投资中心的这一作用。
   2.香港将是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投资的服务支援基地
  近年来,香港经济向商业、金融服务方面的持续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香港经济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中国内地经济紧密合作的结果。在中国内地持续对外开放,扩大与世界经济交往,和香港厂商不断转移生产工序进入内地的过程中,香港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以及华南地区产业一体化的“前店”,集中发展起了具地区竞争力的服务行业与部门。从而确立了香港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的分工与定位。香港作为中国的主要进出口港口的地位,是香港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服务型经济的根本原因。
  香港经济进一步融合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将为中国内地的发展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贸易、金融等商业服务。近年来香港持续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中,突显了这一发展趋向。根据1996年香港贸发局公布的研究报告,香港在与中国内地经济的结合中,已从一个加工贸易中心成长为转口贸易中心,转口贸易服务是推进香港80年代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994年及1995年香港转口贸易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1%和83%。但是,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与香港服务功能的强化,最近显示的新动向是, 转运与直接付运(统称离岸贸易)的增长要快于转口, 已从1991年相当于转口贸易的50%,上升至1994年的70%。长此下去,香港将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全球最大的离岸贸易中心。与这一过程相适应的是香港服务贸易与贸易支援服务功能的强化,这包括运输、保险、金融、通讯、广告、法律、市场推广、会计及旅游等一系列的服务功能。香港的贸易中心的地位将由此得到加强。而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内地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内地服务行业的对外开放。导致了产品无须在港作最后加工,与到香港完成各种的辅助服务。这种状况表明,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香港的原有的部分经济功能将因内地的经济提升而被内地所替代,从而推进香港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使香港的服务功能全面地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随着香港经济逐步从实物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过程中,香港已经从一个传统的贸易中心走向服务贸易中心,从以转口贸易为主向转口、离岸贸易并重发展,从转口港演变为亚太区中贸易商从事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地之间直接与间接贸易的指挥部中心。由此,它将是为中国内地提供贸易、投资等服务以及支援服务的重要基地。
   3.香港将是南中国出口导向生产基地的利润中心
  十多年来,香港厂商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迁移,在华南地区建立起了出口导向为主体的生产基地,由此,不仅维持了香港低成本的轻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推进了华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香港与华南地区的“前店后厂”的产业一体化的分工格局,是以香港作为龙头的。在这十几年中,正是香港带动了华南地区的经济成长与对外经济的发展。
  九七以后,香港与华南地区将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前店后厂”的产业一体化将通过两地的技术升级而获取新的对外扩张动力。也就是说,香港的“店”的功能将会扩大与发展,继续维持其在华南地区出口加工业的网络控制中心与利润中心的地位。
  利润中心的涵义,首先体现在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发挥着产品的市场推广、营销的利润实现的功能。出口导向工业的关键是出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地区,其区位优势就是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无论是香港厂商迁移的工业,还是内地厂商自己发展的工业,主要扩张的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而香港正是华南地区进入国际市场的最重要的通道。在这方面,华南的厂商应当利用香港营销网络四通八达、全球分布的优势,与香港厂商联合创立品牌,集中力量向世界市场推广。
  利润中心的涵义还体现在香港与华南的产业一体化中,香港集中发展产品的研制、开发、设计、推广以及生产管理、服务支援等高附加值的工序,成为产品利润形成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跨境投资形成的地区产业分工与一体化的纵向、横向联系中,利润的主要形成链不在加工制造,而在产品的R&D、市场开发、生产的服务等链条上。 香港作为国际的贸易、信息、金融中心,集中发展这些链条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过去香港已经在生产管理、服务支援、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了上述的优势,但是仍不充分。尤其是过去长期为港英政府忽视、而首任特区长官董建华多次强调在今后要重视发展的科技领域,对香港九七后的地位意义十分重大。香港可以利用接近世界市场的优势,及时把握市场商机,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利用信息中心的地位,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动向,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加快产品开发的步伐;利用金融便利的条件,融通资金进行R&D的投资,以便使自己跟上世界经济、 技术发展的潮流。如果香港在九七后,能够通过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完善与提高,配合上政府的政策,香港就极有可能成功地成为多国公司以及各类企业进行R&D活动的重要区位,从而获取世界动态技术进步的成果。 而如果香港在九七后能实现这一目标,则香港不仅对华南地区的工业化,乃至中国整体的工业化进程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香港将是中国内地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借鉴地,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经营的预备学校
  香港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中国内地现在正处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期,属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香港在九七之后,仍然维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由于内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状态,使其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依靠香港的条件,扩大与世界的联系;而西方各国在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时,也需要利用香港这个缓冲之地,借以减少风险。香港这个中介作用将维持相当长的时期。
  九七之后香港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维持不变,为处于体制转型的中国内地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内地可以通过观察香港经济的运行过程,认识与学习市场经济的机制、规范、法律以及国际商业通用的方法与惯例,市场经济的调节与管理等知识,达到参考与借鉴的目的。而处于内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状态中的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香港,来学习、积累海外经营的经验与资源,通过香港,走向世界,是中国企业成功地进行海外经营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已经证明,中国企业直接进入海外,鲜有成功而返的例子。而只有在香港立足,逐步积累大量知识与经验的企业,才能具备走向海外的基础与成功的条件。例如在香港的中银集团、中信泰富、粤海企业等。从这一事实来看,香港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经营的最好的预备与实践学校。
   (本文责编:戴绪愚)*
  
  
  
中国软科学2京52-57F14特区与开发区经济封小云19971997 作者:中国软科学2京52-57F14特区与开发区经济封小云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28:44

[新一篇] 為過剩找個出口 ——兩位經濟學家的對話

[舊一篇]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市場營銷觀念的變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