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生命力在于突出“中国味”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上海大学副教授 章采烈)
   外国游客如是说
  旅游业是一项既要有严格规范又要有特别创新的行业,因而发展自己的“特色”则是发展旅游业的生命。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袤、民族众多的国家,其旅游资源可谓取之不尽。发展中国特色,突出“中国味”,这是中国旅游的根本。
  一些外国旅游界有识之士提出的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思。
  英国“欧洲旅行之家”总裁特汉森女士,在针对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时,“没有机会看到中国文化的一面”,郑重其事而又语重心长地向中国旅游局提出三项具体建议:“一是制作一些反映中国各方面的录像带,以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电影,以现代史为背景的电影,旅行记录片,都可以加深客人对中国的了解,对那些只在中国作短暂停留的游客,可以激发旅行的兴趣,游览更多的地方。二是在所有主要的旅游城市,不定期组织一个民间性质表演,在剧场或电影院不需要搞得太隆重、奢侈,只要表演出民族特色(服饰、歌舞、杂技或魔术),就能使客人的活动丰富多彩。每周三次至少每个客人都有一次欣赏的机会。三是应该安排一些文艺节目,以娱游客,并且多设出售点,要处处方便客人。”英国格拉斯哥大都市旅游局长弗里尔先生建议:“烹调不要西化,一定要保持自己原来的古老特色和风味。夜生活也一样要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搞夜总会,你们搞不过西方国家;但搞中国式酒吧和音乐会,则可以胜过西方。”国外这些友好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都是异口同声地说到问题的症结上了吗?
   中国旅游特色何处觅
  突出“中国特色”,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特色”,二是“地方特色”,三是“历史特色”。我国与世界各国相比,在这三方面都有绝对明显的优势,我们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我们旅游业发展的最好出路,亦是花钱最少、得益最多,最省劲、最讨巧的出路。
  以“民族特色”优势而论,我国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种类之多和分布地域之广,举世无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众多的民族特色的文娱产品。如中国独有的戏曲,除汉族有京剧、昆曲等等以外,藏族有藏剧、壮族有壮剧、傣族有傣剧、白族有白剧、侗族有侗戏,等等,异彩纷呈。至于民族歌舞,更是各少数民族所长,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如朝鲜族的长鼓舞、扇舞,傣族的孔雀舞、芦笙舞,彝族的锅庄舞,等等,不胜枚举。如德国第一个直飞昆明的外航包机旅游团之所以选择昆明,其领队马丁·埃利克先生说得非常直率而明白:“6年前我们就想选择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又是许多欧洲人没有去过的城市,现在,我们选择昆明作为中国之行的起点。在这里了解中国民人的生活情况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们在观赏了一家酒店的伴餐民族歌舞后,其中一位团员观赏得非常投入,并说:“美极了!如果这些能买的话,我一定买回去!”另外一位女士大发感慨:“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几年前,贵州的几个文艺团体在法国巴黎先后亮相,立即引起轰动,其中的“地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侗族大歌”被誉为“东方的咏叹调”。突出“民族特色”,越来越为旅游界所共识。
  以“地方特色”优势而论,由于我国国土广袤,地理条件复杂,气候门类丰富,因而形成了各地区的地方特色。如中国戏曲,除有众多的民族戏曲品种以外,还有更多的地方戏曲品种:几乎每个省至少有一个品种以省名简称命名的地方戏曲,有的文化发达的省份甚至有4、5个品种以上,着名的如浙江的越剧、绍剧,安徽的黄梅戏等等,已从地方走向全国。中国独有的曲艺,更具明显的地方性,如东北的二人转,北京的相声,山东的数来宝,苏州的评弹,上海的独脚戏,凤阳的花鼓,绍兴的莲花落,湖南的花鼓戏等等,品种繁多。就这些传统的地方娱乐产品而言,至于新的地方娱乐品种,只要我们勤于迈开双脚,深入民间,开动脑筋,几乎俯拾皆是。如苏州虎丘山旁茶花村的兰莉园,近年来因组建了一支土气十足的“水乡服饰表演队”而闻名遐尔。其表演节目不仅列入了江苏省民族艺术系列活动重要内容,而且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受到国家旅游局的好评。难怪一位时装评论家观看了演出后评论说:“这支演出队之所以能名扬海外,就是因为这支水乡服饰表演队土出了味!”这支水乡服饰表演队紧紧抓住自己地方特色,在“土味”上大作文章,既不花多少钱,又轻车驾熟,这样既讨轻巧又获厚利的美事,何乐而不为!
  以“历史特色”优势而论,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光辉灿烂,这早已举世公认。从娱乐资源的角度讲,近年来开发的《中国古乐舞》、《祭孔乐舞》、《秦俑舞》、《仿唐舞》、《祭禅泰山乐舞》、《清宫宴乐舞》以及《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等等,无不受到中外旅游者的一致好评。如山东曲阜阙里宾舍从自己地处孔子的故乡这一地理、文化优势出发,围绕孔子的音乐理论,开发了《中国古乐舞》这一文娱旅游产品,征服了国外旅游者,一百来人的演出厅,最多时挤满二百多观众,许多外宾宁愿站一个多小时,也要看完全场演出。他们异口同声地反映:通过观看中国古乐舞的演出,加深了对中国灿烂文化的了解。由香港风车大都会有限公司和北京太阳海文体艺术品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新型旅游娱乐产品——亚洲第一家晚宴剧场《Hello兵马俑》,以秦兵马俑形象为主,集古装演出与特殊佐餐为一体,穿插马戏、歌舞也杂技整台节目以秦始皇及其两员主将为主要人物,由“兵马俑复活”、“校场比武”等六节组成,游客们在充满东方特色的布景中,尽情欣赏到二千年前秦代古战场刀光剑影和战马奔驰的场面,同时还品尝到根据史料配制的“大秦武士餐”,领略秦时饮食风味。上海华亭集团前几年推出的宾馆艺术剧《五千年风流》,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事件为主线,以时间先后为序,介绍了历代帝王将相、思想贤哲和才子佳人,通过对辉煌历史画卷生动形象的艺术展现,让海内外游客对华夏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至美的艺术享受。这类以本国历史为题材开发的娱乐产品,符合了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由过去单纯追求“太阳、大海、海滩(简称“三S”)”的形态,向有意识地探索去旅游国的“文化、宗教、民俗”方面转化。
   “东施效颦”不足取
  “中国味”是中国娱乐旅游的生命力所在。凡是“中国味”越浓越足的娱乐旅游产品,必将备受来自异质文化国家旅游者的欢迎,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较高,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反之,将不受这类旅游者的欢迎,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本谈不上,必将是昙花一现,成为明日黄花。
  开发具有“中国味”旅游产品关键的关键,就在于结合本地区的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去“独创”。只有“独创”,才有生命力;只有“独创”,才可获成功;也唯有“独创”,才最为可贵。笔者曾提出这样的口号:“要原汁原味地去争做‘西施’,千万千万莫学‘东施效颦’!”
  从理论上讲,“东施效颦”这种现象谁都不会说好;但在实践中,“东施效颦”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层出无穷。自从深圳“锦绣中华”微缩公园获得极大成功后,于是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微缩公园兴建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不下20个地方正在兴建或拟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各地在新景点开发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微缩”的思维定势:其中微缩世界着名建筑景观的共有10余处,此外还有“微缩丝绸之路”、“微缩三峡”、“微缩中华名塔”、“微缩各国总统府”、“微缩佛像”等等,好象不“微缩”就不成为景观似的。此外,还有一个兴“宫”热,大型的“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各代“帝王宫”;等已数以百计,各种小型的“宫”也已难以数计,几乎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其经营者都只知向“钱”看,完全不顾社会效益,既浪费了游客的金钱和时间,还灌输了虚幻神奇和无甚教益的东西。这种盲目模仿、思路狭窄、重复建设的怪现象不能不引起旅游界有识之士的深思和忧虑。
  其实上海有过多次“西施”式的机遇,比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原拟建在上海,当时若率先建造起来,不就是“西施”式的创举?现在若再建造,尽管内容有所不同,毕竟是“东施效颦”。再比如风筝节,本是上海首先创办的,由于抓而不紧,结果给山东独占魁首。由此再次说明:“西施”式的独创是难能可贵的而“东施效颦”式的仿造,则是绝对不足取的。
   责任编辑 陈坚*
  
  
  
探索与争鸣1沪31-32F9旅游经济章采烈19971997 作者:探索与争鸣1沪31-32F9旅游经济章采烈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27:24

[新一篇] 中國新詩的“現代”潮流

[舊一篇] 中國旅行社業集中度變遷的初步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