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标志,以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特点,在先秦诸子学术中独树一帜,具有许多合理的内容。其中所包含的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和“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的侠义气概,被人民群众和正义之士所继承,并融入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但墨学研究长期处于沉寂状态,如何挖掘其精华,批判地继承这笔遗产,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墨学的历史命运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历史上,墨学命运坎坷。回顾一下历代人们对墨子及其墨家思想的态度,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诸侯争霸、战乱频繁。在这一动荡的社会状态中,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人们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墨子创建的墨学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与儒学并称显学。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翟声名炳耀,几与仲尼相埒,其徒属之众,亦几与洙泗比肩。”[1]墨子之后,墨学分为三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2]史称为后期墨家,抛弃墨子思想中“天志”“明鬼”因素,发扬其合理成分。但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儒学却鄙视墨学,孟子以辟杨、墨自居。他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3]
  秦汉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一直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居主导地位,而墨学突然中绝。一代宗师墨翟附于《史记·孟荀列传》之后,太史公只用了24个字述之:“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直至今天,墨子生平既不知其详,其弟子中有姓名可考者也还不到四十人。所幸《墨子》一书还保存下来,但已残缺不全,在汉代有71篇,北宋时剩了63篇,宋以后就只有现存的53篇了。《墨子》这部古典名着,几千年来竟没有人对它做过全部的详尽的注释!正如孙诒让所说:“彼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之急,而姓名澌灭,与草木同尽者殆不知凡几!鸣呼,xī@①已!”[4]在清代甚至治墨学者也为人所讥。汪中治《墨子》,翁方纲便骂他是“名教罪人”。墨学之衰,由此可见一斑。
  墨学由盛到衰原因何在呢?
  有人认为墨学代表劳动者利益,不符合统治者需要,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因而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但这还只是外因。从墨学本身来看,(1)墨学倡导“漫差等”“尊卑无别”的平等思想,但其学派组织却实行封建家长式的专制统治。钜子作为墨派的最高首脑,不是由全体成员民主选举,而是由前代钜子指定,对其下属成员具有家长般的权力,下属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钜子的命令,这无异于独裁统治。(2)“兼爱”说有其矛盾前提,即承认一切现存的等级秩序和差别对立,它批判的只是宗法等级制。(3)墨家“以自苦为极”的精神,为常人所难忍受,其勤生薄死,兼爱天下,非众人所能行。《庄子·天下》说:“墨子虽然独任,奈天下何?”(4)后期墨家的科学理性精神受到重人文轻科学倾向的压抑。这些应是墨学衰微的内在原因。
  墨学沉寂千年之后,随着近代西学的输入,又重新新兴盛起来。首先发掘墨学的是近人邹伯奇。他通过墨经和西方科技的比较研究,发现《墨子》中有算术、光学、重学等,遂以为西人“天学”之伎俩,“不出墨子范围”,并断言“西学源出墨子。”此后黄遵宪、薛福成等人得出西方政治、宗教等也是源于墨学,这是以西学比附墨学的鸦片战争时期。
  戊戌和辛亥时期,无论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以墨家的人格理想和自我牺牲精神,作为自己变革社会,拯救人类的信念源泉,以墨子作为人生楷模。谭嗣同“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5]墨学精神成为谭嗣同傲视一切、视死如归的人格动能。而梁启超“幼而好墨”,声称“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苦痛则何以哉,舍墨学之轻生死则何以哉!”“今惟救亡,厥惟墨学。”[6]资产阶级革命派也高扬墨家精神。孙中山对墨子的“兼爱”推崇备至,认为中国“古时最爱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7]章太炎对墨家的道德观也极为赞赏。他说:“墨子之学,诚有不逮孔、老者,其道德则非孔、老所敢窥视也。”[8]这一时期墨学理想及其精神成为改良先锋和革命志士的道德准绳。
  五四时期,在倡导民主、科学和反传统的呐喊声中,墨学却在被遗弃的传统文化中受到时人所独许。易白沙、胡适、梁启超、章士钊等发表阐述“墨辩”的专着和专论,重视已沉沦的墨学逻辑。当时反传统最激进的人物陈独秀将墨学奉为国粹。文化界旗手鲁迅也推崇墨学精神,他在《非攻》和《铸剑》这两篇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墨家人物,一个是救世斗士,自苦为极的英雄墨翟,另一个是鲁迅注入墨学精神的传说中人物。在鲁迅看来,正是这种埋头苦干,舍身求法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共产主义者蔡和森早期思想是尊墨非儒的,并试图把“兼爱”思想与西学中的平等学说融合起来,力求在消灭贫富贵贱差别的基础上实现“兼爱”和平等原则,他早期就是带着这种墨学精神进入共产主义运动的。
  救亡、强国的时代促使墨学的复兴。近代以来,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严酷现实,促使人们以西学为鉴反思儒学,逐渐认识到儒学难以救世,于是许多有识之士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新文化的生长点,墨学因其含有原始民主、科学的成分,特别是其非儒思想而为时人所重。
   二、墨子伦理思想的特点
  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9]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10]其学说虽因先习儒而保留了儒家的某些思想,其主要内容却与儒家有原则的不同,那么就墨子伦理思想而言有哪些特点呢?
  (一)以“兼爱”原则为根本
  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生者,以不相爱生也。”[11]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都是由于不能相爱造成的。于是他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兼”就是相互、彼此之意,与“别”相对。“兼爱”就是不分亲疏贵贱无差等地互爱,视人若己,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12]反对视人我利益对立的自私自利,而且否定了亲疏有别的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宗法观念。为了具体贯彻其“兼爱”学说,墨子在政治上提倡“尚贤”,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13]。为避免诸侯间的征战,提出“非攻”,认为侵略战争“贼灭天下之万民”,同样违背了兼爱的道德,他称“兼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根本方法,只有天下人皆相爱,才能“合其君臣之亲”,“弥其上下之怨”[14],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15],社会由此安治,富庶。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对抗是不可调和的,在社会制度大变革时期尤为如此,墨子企图以“兼以易别”的道德力量来改造社会的思想,离开人们现实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就显得苍白无力而难以实现。
  但墨子的“兼爱”说毕竟有其光辉之处。他要求统治者成为“兼君”,对万民实行“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待养之,死丧葬埋之”[16],反映了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要求生活保障的心声。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劝以教人”[17],正反映了人们间相互同情和互助精神,体现了“兼爱”原则具有人民性的品格。
  (二)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
  墨子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爱人应以利人为内容和目的,体现了墨子伦理思想的功利主义特点。
  儒墨都讲“义”,但理解不相同,儒家讲的“义”是指履行礼的道德意识,凡符合礼的言行都是义,而把“利”理解为私欲,并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对于“利”的追求必然会妨碍“义”的实行。而墨子则既贵义又尚利,主张“义”以“利”为内容、目的和标准,“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一切行为的善恶价值,根据行为本身对他人和天下所产生的利害功效来判断。墨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存、富贵和逃避死亡、贫贱的本能。“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恶”,“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18]为了使人们能过上较为富裕的日子,墨子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的主张,为的是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减少劳民伤财、横征暴敛之事的发生。
  墨子在重视“利人”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义”的重要,他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倡导“贵义”。“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19]“天下莫贵于义”[20],而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义可以利人”[21]。墨子既肯定“利人”为至善的标准,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具有较大的合理性,虽然在实现问题上,求助于“天志”的权威,只能是美好的幻想。
  (三)“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
  墨子在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原则上,进而提出了志功统一的道德评价原则。“志”,行为的动机;“功”,行为的功效。墨子认为,评价一种行为,应以结合动机与效果为原则,“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22]这段话侧重讲动机,但并没有排斥效果,而“仁义均,其行说人者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23]同样主张行仁义,并注重行为的较果,从事上说下教的劝善。
  总之,墨子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次提出志功这对范畴,第一次提出以功利的原则作为评判人的道德行为的尺度,这为后来正确地理解动机与效果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方向,是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又一贡献。
  从墨子伦理思想的特点中可看出,其中还有许多合理的有生命力的成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改革开放,新旧体制交轨转型的今天,墨学越发引起人们的兴趣,古老的学说正以新的魅力引发人们进行探索。
   三、墨子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悠远的历史意识如果不为明晰的现实意识所照亮,任何研究便会失去意义。研究墨学(包括其伦理思想)是为现实服务的,那么墨子伦理思想中有哪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成分呢?
  (一)人际关系和墨子“兼爱”“非攻”的伦理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呢?墨子主张“兼爱”,破除人们间由利益造成的界限、血缘的界限、交情的界限,倡导一种不以世俗中任何条件为条件的爱,尽己之所长,毫无保留地爱人、利人。不去帮助别人而只顾自己,与禽兽没什么两样。“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24]这是对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挑战。在市场经济下,这种患难相扶、对等地爱惠他人的道德情感尤为需要。墨子提出“非攻”,反对互相侵伐,为和平而四处奔波,主张“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是符合当代和平发展这个主题的。我们应反对强权主义,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环境,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的“墨家精神”
  墨子认为人“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25]因此,人应该自立自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奋斗。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26]落后就要挨打。墨子早已向人们提出了警告。
  不同于孔子的“述而不作”,墨子强调实行,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利国利民到处奔波,因此有“墨突不黔”的传说。当有人以“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己”之语来劝墨子时,墨子回答说:“今有人于此,有于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今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27]墨子坚持自己的救世道德主张,不为人不信我,不从我而退缩。人们越是相互欺诈,我倡导兼相爱的愿望就更为急切。他不象儒家那样可劝则劝,不可劝则不劝,而是可劝则劝,不可劝亦劝。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28],虽形骸枯槁也孜孜追求不舍的精神与作为,不也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吗?
  (三)富裕之路和墨子的义利观
  不断要求获得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有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与不公正。
  墨子也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并建议利用人的这种本性,通过赏罚来治理国家,但他并不因此就主张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与否作为至善的标准,他关心的是整个社会、国家之利。当个人与天下之利冲突时,墨家毫不犹豫地坚持牺牲自我,不以自身为念。正如《庄子·天下》中所说的,墨子及其门徒“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以绳自矫,而世之备。”墨家主张义利统一论,财富的获得如果是通过不义手段而获得的,宁可舍弃;而义的功效应就在能给人带来利益,不是空泛、无内容的道德说教。这对于当前一些走私贩毒,坑蒙拐骗、损公肥私的行为,无疑是一种嘲讽。
   四、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美德
  古代伦理史上,墨子第一次提出节俭是人类美德的理论,这是对人民劳动成果的肯定。
  在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产品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墨子谴责统治者过分奢侈的生活给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必厚作效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29]主张节省财政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得到休息,并把钱用到能给人民带来利益的事情上。从节俭出发,提出“节葬”,对儒家的厚葬久丧说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厚葬是浪费财富,久丧是禁止生产和生育,只要“桐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履恶”[30],就可以了。活着的人,其衣食都应节俭,何况于死人呢?
  墨子言行如一,为贯彻他的节用主张,身体力行,他常常穿的是短褐之衣,食藜藿之羹。就是这些,也常是朝得之,而夕弗得。当然,这与他当时的经济地位有关,但把“利人”放在第一位的考虑当是他如此俭朴的主因。
  现在人们的消费水准比古代不知要高多少倍,各方面追求较高层次的享受,这是时代发展必然。但我们不能忘却节俭的美德,追求脱离实际的贵族生活。一些大款掷金如土,却没看到“希望工程”中那些渴求知识的眼睛;款爷们大肆修建祖坟,却不闻贫困山区的农家是如何渡过寒冷的冬季;一些官员只知“权利不用,过期作废”,贪赃枉法,营建自己的安乐窝,却不顾人民的疾苦。当前反腐倡廉正在深入开展,墨子的“节用”思想或许能给人启示,“勤俭持家”“勤俭建国”是任何历史时代都应恪守的律言。
  此外,墨子在选用人才时,主张任人唯贤的“尚贤”,这也成为当今选拔干部一条标准;注重自然科学,并制造木鸟,原始窃听器等,在科技意识越来强化的今天,更具有时代感。墨子嘲笑那种“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的愚忠、愚孝,主张“上有过,则微之以谏”[31],认为“天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32]承认每个人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不是依附于他人的影子,这也正是个性解放的一个特点,也是对那种认为传统道德压抑个性的否定。同时在修身治学方面,墨子颇注意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在《墨子·所染》中,以素丝比喻人的品格,认为人的品质如同白丝一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品质的善恶是后天形成的,不可不重视后天的教育。
  墨子伦理中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成分,在此不一一赘述。
  世界着名学者李政道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墨家伦理在一家程度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有鲜明的人民性特点,其伦理思想中又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要重新审视历史,发掘和研究墨学,发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信心,使我国早日以雄伟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注:
  [1]《墨子引得·序》
  [2]《庄子·天下》
  [3]《孟子·滕文公下》
  [4]《墨子闲诂·墨子传授考》
  [5]《谭嗣同全集》
  [6]《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册
  [7]《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8]《章太炎政论选集·诸子学略论》
  [9][10]《淮南子·要略训》
  [11][12]《墨子·兼爱中》
  [13]《尚贤上》
  [14]《非儒下》
  [15]《墨子·兼爱下》
  [17][18]《墨子·尚贤下》
  [19]《墨子·尚贤下》
  [20][21][27]《墨子·贵义》
  [22][23]《墨子·鲁问》
  [23]《墨子·公孟》
  [24]《墨子·尚同上》
  [25]《墨子·非乐上》
  [26]《墨子·非命下》
  [28]《孟子·尽心》
  [29]《墨子·非乐上》
  [30]《墨子·节葬下》
  [31][32]《墨子·法仪》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忄加希
  
  
  
船山学刊长沙46-50B8伦理学郭金鸿19971997 作者:船山学刊长沙46-50B8伦理学郭金鸿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19:22

[新一篇] 基于神經語言學的中文大腦詞庫初探

[舊一篇] 墨子的節儉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