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健康发展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1)03-0129-06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人只有成为主体才可能是自由和获得解放的。因此,主体性是当代人们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以满足为我性、克服受动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质,它包括自觉性、自动性、自主性、目的性、主宰性、计划性、创造性等等。主体性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不同时代社会实践的特点不同,人的主体性扩张的程度也就不同。在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主体性能否健康发展日渐成为个人、社会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产生出诸如网络时代必将是人的主体性更加张扬的时代,或是人的主体性张扬失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等等观点。笔者认为鉴于此问题对人类主体命运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哲学界应对其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网络时代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历史延续
  网络时代的到来有着历史必然性,人们不必因其来势迅猛或对其陌生而惊慌失措,相反,应欢呼这一时代的到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作为生产方式的物质形式的生产力和社会形式的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具有本源意义。一般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目前正在形成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或信息作为生产力的最重要成分,以互联网作为获得和创造信息,连接人际关系的主要途径,因而也称为信息时代或网络时代。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地改进了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能力,也逐渐地扩张着人的主体性。
  在农业时代,土地和自然资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利用简单的手工工具从自然界获取劳动对象并进行加工以维持生存。在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中,人的主体性逐渐得以确立。人类不仅意识到自身主体性的存在,在观念中构建起“我”与“非我”的对象性关系,而且成为积极思维着的认知主体和能动创造着的行为主体,在利用手工工具对自然进行有限开发只不过这一时期,人的主体性更多地表现为类或群体的主体性。这是因为,一方面受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十分低下,只是在低水平下简单重复生产,社会化程度十分低下,人基本上受制于自然,不是以征服自然的积极的主体存在;另一方面与人基本上受制于自然一致的是,个人完全受制于社会,低水平的生产力使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个人只是共同体链锁中的一环,个体主体性被淹没在群体主体性之中。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和“宗法人伦”的传统观念长期占主导地位正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到工业时代,商品、货币、资本、利润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以高度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将个体利益相互划分开来,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包括劳动力所有者彼此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每个利益主体根据对市场信息的掌握自主地决策。由此创造了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使个人和个人的能力必须通过物的社会关系,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和证实,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人对人的依赖。这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一次大解放。随着个人的主体地位在市场交换中获得普遍承认,个体主体性便也得以确立。经济活动中个体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了其他领域中个体主体地位的确立。而随着个体主体地位的普遍确立,个人的自主性不断深化和凝缩,在意识中明确地把自己从社会和集体中独立和分离出来,成为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完整个体。但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即产生了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们在竭力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却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主性,失去了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等精神生活,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愈演愈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对物的全面依赖时期,物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害关系、金钱关系和利己主义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变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1]。
  由此可见,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从生产力方面看,尽管知识、信息还没有上升为整个社会主导性资源,但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凸现。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尽管存在着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但总体上而言,这种依赖性是递减的,经济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到了网络时代,知识、信息则成为生产力进步的支撑点,演化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知识与其他物质资源不同的是,它不是现实中现存的东西,而是人通过发挥主体性,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成果,其本质则在于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离开人及其对象性活动,知识、信息便不复存在。因而,可以说网络时代是人的主体性外化的产物,是人的主体性张扬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的历史的延续。
  二、网络时代为人的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新条件
  当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仅仅归之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结果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的主体性与生产力的递进、历史的进步并不是单向的直线关系,而是复杂的互动关系。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性不可能离开客体和实践而发生和发展,它作为人的本质方面之一,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在主体身上的表现,是在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实践的深入伴随的是人的主体性的提高,而主体性的扩张又将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网络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交互性、虚拟性、学习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以多边性、全时性、共享性为标志的机制特质[2],使人类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及结果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白领化、个性化、小众化的实践主体增强了人的自主性。统计数据显示,工业时代以体力劳动为主,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历史正在被改写。据测算,在工业化初期,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消耗比例为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下,这一比例为6∶4,而在网络时代,这两者之间的比例为1∶9。与之相应,生产由规模化、大众化向个性化、小众化转变,市场进一步细分,用户的需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主体地位。随着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第二代网站的崛起,众多国际化大公司将自己的经营理念定位于向用户提供与需求同步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不仅物质产品的供求主体发生变化,而且知识、信息等精神产品的供求主体也日益个性化,无论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还是使用者,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才华,可以无限地选择网上信息资源,自由地分享他人的知识和资源,开阔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基点,形成自己的创意,使个体成为网络中具有鲜明个性,能够自主选择和创新的主体。
  信息化、知识化的实践客体提升了人的学习性、能动性、主宰性。知识、信息资源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是当代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认识的主要客体,知识化、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时代,传真机、移动电话、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因特网使数据处理技术不断升级,并因此产生出许多新的产业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世界信息科技中的软件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有利于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正在向逐渐超过建筑、石油、钢铁、运输和纺织等传统产业产值的趋势发展。正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阐明的,我们正在步入的经济时代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客观地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了现代技术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方面,现代生产实践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现实条件,新兴技术和生产领域的出现加快了劳动力的流动速度,这使劳动者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将成为历史,终身性、复合性、创新性学习将代替阶段性、单一性、应试性学习,以网络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不断地更新知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无疑将提高主体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主体主宰自己命运或自我解放的水平。
  智能化、虚拟化、直接化的实践手段促进了人的开放性、平等性、交往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生产工具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大大强化了人脑的功能,同时也代替了部分脑力劳动,正如工业时代机器的广泛使用延长了人的四肢,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一样。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将人类社会生活各领域联结为一个整体,特别是随着三维动画和虚拟技术的不断完善,在互联网世界里创造了越来越逼真的现实环境,形成了一个所谓虚拟社会,每个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打破时间、地域、国界的限制,方便而直接地发送、获得信息,从事网上教学、购销、交友、观光、娱乐等各项活动。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和网上实践的虚拟性、直接性,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拥有大量的剩余时间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主体性的提升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消除了人们思维观念中地域上的保守性、民族的狭隘性,发展了人的开放性,使主体的世界观真正具有了世界性意义,为主体素质的现代化及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高效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实践结果激发了人们的挑战性、竞争性、创造性。如果把信息、知识比做高速驰骋的快车,那么,互联网就是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把规模庞大的信息资源即时送往世界各地、各个用户手里。对知识、信息的快速、高效的加工、输送和消费,一方面不断引起用户的新需求,这为生产者和供应商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热点;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着生产者的危机意识,使之时时谨记网络时代没有常胜将军,今天还是叱咤风云的赢家,明天就可能败下阵来。在工业时代曾经让垄断者赖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物质资本壁垒,已不再是网络时代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障碍。微软花几亿美元开发了Windows系统,而一个没有多少物质资本,只拥有人力资本的芬兰大学生开发的自由软件Linux操作系统,几年内便从微软那里抢走了上千万用户。可见,人力资本构成的进入障碍比物质资本低得多。这就迫使生产者不断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向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正是以其充满无数不确定性因素,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巨大潜力,给每个组织、每个个人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提供了创新的信息。
  三、网络时代对人的主体性发展存在束缚
  网络时代为人的主体性提升创造条件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压抑、束缚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首先,网络时代信息是无限泛滥的。人们身处信息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浏览信息的数量在增多,速度在加快,时间在增加。从心理活动的规律来看,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信息便不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反而容易造成压力和混乱,使人的紧迫感、压抑感、浮躁感上升,对信息消化程度降低,感觉麻木,思维不畅,深层次思考受到妨碍。因而,人的身心两方面在广度、深度、强度上均受到空前的干扰,这显然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摧残。
  其次,网络时代人的个性张扬具有虚拟性和非现实合理性。在个性化的现实社会中,尽管不同主体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在增强,但相斥性、冲突性即交往的难度也在增强,这就决定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既必须交往,又必须遵守社会法律、道德等规范,因而使得一些人更愿意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知音。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和间接性,使人们更易于撇开面具,完全依照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兴趣展开交往,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交往的虚拟性,决定了主体张扬的非现实性。自由地加入到志同道合者群体,甚至矮子可以充当将军,理想的自我可以代替现实的自我,从而会产生更多更好的人际关系。但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是间接性交往,因此,当虚拟社会的交往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时,人内心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当人们沉溺于网络交往而轻视现实交往时,人们的实际交往能力就会下降。这些都可能导致人格的分裂。
  再次,网络中人具有两面人格性。网络中人从根本上讲还是现实中人,有着现实的利益和需要,网络改变的只是这种利益和需要的形式,并没有改变利益和需要本身。这样,网上网下人的主体性可能出现两面特征:在网上,人充分地展示自我,不必顾虑现实中的各种条条框框,即时交流充分调动起人的自主性、主宰性、创造性;在网下,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最终还得通过现实社会得以满足,这就注定了工业时代的拜物教观念仍有延续的可能。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只是把IT业变成一个比任何产业都要更商品化、更功利化的领域[3],崇尚知识、信息的背后仍是人对物的依赖,对商品、货币、资本、智力资源的依赖,是物质利益对人的支配,不断追求知识、信息的人,比起工业时代被锁定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和被资本、剩余价值支配着的资本家,只能更紧张、面对的压力更大。新的极权统治在主宰着人的命运,这种极权性不是表现为恐怖和暴力,而是技术合理性的统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人在沦为电脑、知识、信息、技术的奴隶,人在不断满足自身技术因素扩张的冲动,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高尚道德的修养等人文因素扩展却无暇顾及。如此看来,“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自身”的口号,恰恰是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被压抑后的呼唤。
  最后,网络环境的超越时空性、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媒介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可以运用管理手段对其信息进行“过滤”,从信息源到信息流动过程都有较好的可控性。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信息环境中,对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对信息的过滤变得非常困难,大量信息垃圾如色情、暴力、封建迷信、伪科学等在网络中泛滥;互联网上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着增加,为人们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目前网上失德违法现象非常严重;更为严重的是计算机网络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占领网络资源,利用国际互联网宣传其以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些都对主体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发展应凸现的相关理念
  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现实社会是虚拟社会的基础,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和延伸,而二者归根到底都是人们实践的产物。因此,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要求人们一方面必须十分关注主体性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性前提,整合优化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应对网络对人的主体性带来的挑战。第一,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体制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向培养有创造性的人。第二,重新确立投资重点,将资金投入的重点由对物质资源的开发转向对人的开发,在全面提高人的现代科技素质的同时,着重提高其人文素质。第三,加大对网络的研究,加快对网络的建设,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第四,规范网络伦理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分析现实中人的利益和需要,使网络伦理体现出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全面性特征,更好地调节网络人际关系,以利于人的主体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人们还必须确立与网络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体意识系统。笔者认为目前至少应凸现以下几种意识:网络意识。应深刻理解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影响,懂得它已经并将继续对现存社会结构、政治形态、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经济体制、国家安全、教育体制等社会诸多方面产生的剧烈的革命性的冲击,并引起或推动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体提升和转型,引起和推动人的主体性生成、存在和发展方式的改变。因此,必须确立网络和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的意识,只有这样,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才能与时代同步,其主体性才能因具时代特质而得以发展。世界意识。信息网络的超时空性,突破了人类文明史上交往的时空限制,正极其迅速地将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所谓的“网络世界”或“虚拟世界”。主体只有具备开放的世界性眼光,才能自觉运用网络工具,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层次,洞察大千世界的丰富性及其变迁的趋势,准确地预见未来,从而提升其实践的基点。创新意识。人类文明史反复证明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进步或个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怎样评价均不为过。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那么也必然是一个人进步的灵魂,网络时代尤其如此。从本质上说网络时代就是一个迅速、全面创新的时代。人们必须时刻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关注网络上生生不息的人类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创新成果和信息,提高自己的创新效率,特别是避免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在网络时代,只有创新才能具有驾驭网络和追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不具创新意识的人极有可能沦为技术和信息的奴隶。规范意识。网络世界的交往归根到底是主体间的交往,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既是一个信息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前者体现的是人类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却说明主体间法律、道德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因此,在网上交往过程中主体对二者的态度不同,既确证着主体间的层次性,也决定着主体发展的不同方向和后果。崇尚科学,重视创新,理解法律、道德、行业制度等社会规范对于主体保持其社会性本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者,其结果必然是主体性的健康发展或人的不断自由和解放;而不能追求科学、创新和高尚社会规范的一致性的人,其主体性的发展就会因这种不一致而发生困难、残缺甚至毁灭。
  收稿日期:2000-10-20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安129~134B1哲学原理傅智勇20012001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主体性是当代人们最重要的观念之一。网络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交互性、虚拟性、学习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以多边性、全时性、共享性为标志的机制特质,使人类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及结果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人们必须确立与网络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体意识系统,目前至少应凸显以下几种意识:网络意识、世界意识、创新意识、规范意识。网络时代/主体性/健康发展times of network/subject/healthy development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about Human's Subject in the Times of NetworkFU Zhi-yong(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The existence of network,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s such as digital and network and information,the operating model,is marked by the qualities of mutuality and virtuality and learning,and the mechanism,and takes the character of multilaterality and wholeness and sharing as a symble.It is largely changing the practice and showing its new special qualities in such aspects as subject and object means and the end.All of these are also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of human being.As a result,we should establish subject idea system which comforts to the time of network,and which should spotligh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network and the whole-world and innovation and criteron,and etc.傅智勇(1954-),男,河南开封人,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工作。第四军医大学 社科部,陕西 西安 710032 作者:《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安129~134B1哲学原理傅智勇20012001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主体性是当代人们最重要的观念之一。网络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交互性、虚拟性、学习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以多边性、全时性、共享性为标志的机制特质,使人类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及结果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人们必须确立与网络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体意识系统,目前至少应凸显以下几种意识:网络意识、世界意识、创新意识、规范意识。网络时代/主体性/健康发展times of network/subject/healthy development

网载 2013-09-10 21:18:14

[新一篇] 英國父母:電腦從娃娃抓起

[舊一篇] 論網絡時代的情報學理論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