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解读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新课标”的热潮。解读“新课标”,我们认为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平等对话、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八个新概念必须阐述清楚,是为《语文课程标准》八大关键词。
      一、语文素养
    理解“语文素养”,是解读“新课标”的一个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王尚文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这样解释“语文素养”。他认为语文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感是核心,是指语文直觉,即对语言、文学的直接感知能力;语文思维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思考;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语汇、语法)、言语知识(言语主体、语体、语境等)和语文文化知识(文学、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语文技能是指语文动作技能(如识字、书写等)和语文心智技能(如记忆、注意、联想等)。这样理解非常全面而有见地,很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
    倪文锦指出:“语文素养首先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这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这是对语文素养分层次、构成系统要素的分解和理解,显得全面而且深刻。
    我们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对语文长久的、深厚的素质和修养,也即俗话说的“训练有素”。就其内涵来看,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课程涉及的百科知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情意(思想、情感、道德、品行、个性、人格等)和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等)等五个方面。
      二、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有人说,“新课标”所提倡的课程改革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过去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基础,合作是过程,探究才是目的。它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涵义:(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我们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学习、生活。(3)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求实精神,使其具有开放的视野、问题的意识和实验的能力,开发其创新潜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课程标准思路上分为总目标(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阶段目标(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中“综合性学习”是这次“新课标”中新加的。
    那么,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呢?先来看杨再隋等编着的《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的解释:“综合性学习也称综合性课程、学科交叉课程。综合性学习不是单纯地指某种学习的方法,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
    这样解释有广度、有深度,将其提到了“课程”“学科”的高度。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综合性学习”看成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的独立的课程。学者熊梅认为,这种课程具有独立性、统整性、交际性、开放性、弹性、主体性、合作性、现实性等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应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其目标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讲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新课标提出来的又一个新概念,是语文能力中听、说的整合和深化,有其重要的意义。“听说”的整合和提高,更具独立性、整体性,更有着自己特有的深度和广度。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是一种类化了的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场景中活生生的显现,不光要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机敏。所以它内涵了说话者、听话者的态度、习惯、修养、能力以及根据语境的反应、应对等心理因素、应变机制。
    “口语交际能力”概念的引入,标志着口语教学研究方面的一次进步,它与单纯的“听说能力”相比,有动态性、复合性、临场性、简约性和松散性等特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有意识地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样的交际情境,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也不能只评听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要评价其听说的态度、习惯及应变能力。
      五、平等对话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的引入,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将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发展型”。
    “对话”是由海德格尔奠基并由伽达默尔创建的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西方哲学家那里,“对话”被赋予了“存在论”的意义,认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这一理论引入语文的阅读教学,它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即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又围绕文本展开对话。这可以看成是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个范畴,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学、阅读要进行“对话”,其条件是“平等”,也就是说“平等”是“对话”的基础、前提。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观念,确立现代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权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兴趣,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究、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六、现代技术
    “新课标”给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这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电脑、网络、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改变着社会、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是时代的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七、课程资源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增加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章节。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上四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语文课程资源”。第一点是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分类,第二点、第三点和第四点分别从地区、学校、教师三方面提出要求,要我们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创造条件,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概念的提出和界定,为我们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创造了条件,为我们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奠定了基础,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放视野和实践能力建立了教育平台,由此,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再是一句空话。
      八、课程评价
     建立新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过去的语文评价存在着太多的问题。比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重少数轻多数、重他评轻自评、重选拔轻发展等等,导致了评价的不公平不合理,损伤了学生的学习自尊心,损害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太多的负面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这是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了评价的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领域)。《语文课程标准》还列举了评价的多种方式: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定量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等等。
    从以上引述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现代语文课程评价形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价内容将由“外部”走向“内部”、评价目标将由“成绩”走向“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提出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平等对话、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八个崭新的概念;构成了“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当然“新课标”内涵极其丰富,不是用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得了的,要深入理解“新课标”还要全面、深刻、有创造性地与其“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真现代语文曲阜347~35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彭小明20042004本文为奥地利着名作家恩斯特·凯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对情侣分别时的情景,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描写尤为出色。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细细品味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对待爱情与聚散的不同态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88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濮岚澜张增元 河北沙河市实验LOSS AND GAIN彭小明 浙江丽水师专中文系 作者:现代语文曲阜347~35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彭小明20042004本文为奥地利着名作家恩斯特·凯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对情侣分别时的情景,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描写尤为出色。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细细品味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对待爱情与聚散的不同态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88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濮岚澜

网载 2013-09-10 21:17:31

[新一篇] 《證券法》中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保護神

[舊一篇] 《語文課程標準》教育觀再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