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专论  1.《淮南子》论“道”  2.《淮南子》思想主旨新探  3.《淮南子》与黄老学  4.试析刘安冤案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234.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7)04-0001-13
  《淮南子》论“道”
  许抗生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凡是重要的道家着作,都对“道”作了论说。如果说《老子》是道家的开山之作,《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总结着作,那么《淮南子》则是《庄子》之后至汉初道家的集大成者。可以说这三部着作分别代表了道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的时期。这三部着作都对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作了自己的阐说,而《淮南子》的道论则是春秋战国以来道家道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淮南子》十分重视对“道”的阐发,在《淮南子》的《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精神训》、《道应训》等篇中,皆对“道”有所论说。当前的学术界对这些篇中的道论思想也比较重视。例如孙以楷先生主编的《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中说:“《淮南子》中特意开辟《原道》、《道应》两篇,专门论说大道的精义。”[1] 91并对《原道训》作了重点分析,指出它有四点思想:“首先,‘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次,道无所不能,宇宙间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巨大和微小,不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都是由道化生的。”“再次,道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它是由自身内部阴阳二气矛盾作用而推动的。”“最后,道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实体,却又没有形象,但又主导万物。”[1] 91-92而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卷中对《淮南子》的道论思想分析得更为透彻。冯先生说:“《淮南子》讲道,虽然也讲宇宙的构成,但主要是从宇宙形成论讲的。”[2] 139又说:“《淮南子》继承稷下黄老学派,提出了一个倾向于唯物主义的宇宙形成论。但是《淮南子》不出于一人之手,所以它的宇宙形成论在《原道训》中所讲的,跟在《天文训》和《俶真训》中所讲的,很有不同。《原道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对于‘道’的这样了解,是继承稷下黄老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的。”[2] 139-140这显然是《淮南子》道论中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是其主要的方面,而在《天文训》中又讲了不同的方面。为此冯友兰先生接着说:“照《天文训》所讲的,道并不就是元气。道从虚霩这种状态开始(‘道始于虚霩’)。由‘虚霩’生出‘宇宙’。这以后才有元气。这是一种‘有生于无’的思想的发挥。”[2] 141由此可见,《淮南子》的道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很可能是“《淮南子》不出于一人之手”的原故。就其视道为气(阴阳二气或元气)而言,很明显是受到了稷下黄老学的影响;就其“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空间、时间),宇宙生气”而言,是继承和发挥了老庄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思想而来的。可见我们对《淮南子》的道论必须作具体的分析。在我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这一点,也已初步涉及了。我在《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一书中,讨论老子与《淮南子》的关系时说:“《淮南子》与《老子》一样,书中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它一方面主张无中生有说,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天文训》)和‘道以无有为体’(《说山训》);另一方面又认为‘道’并不是‘无’,道含阴阳二气(‘含阴阳’),世界的开端是气。……这样一来,就与《天文训》中所说的‘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的说法,发生了矛盾。”[3] 时至今日看来,冯先生的观点和我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根据以上学术界的研究,今天我们再来审视《淮南子》的道论思想是很有意义的。我想我们必须首先对《淮南子》的道论思想作些具体的深入的分析。《淮南子》中涉及道论思想的有很多篇章,但主要的似可分成三类:一是以《原道训》、《精神训》为一类,二是以《天文训》为一类,三是以《俶真训》为一类。第一类视道为物质性实体,道含阴阳二气。第二类视道为“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主张有生于无说。第三类似是前两者思想的结合,既讲天地万物的本原为气,又讲有生于无说。
  《原道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4] 2这一大段全是对“道”的描绘,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1)道是无所不在的、无形的、无限的(“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不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皆是无限的,既是无限大亦是无限小的一种客观的存在。(2)道是一种物质性实体。道如“原流泉浡,冲而徐盈”,又是“混混滑滑,浊而徐清”,就是说道像泉水一样涌动着,混浊而徐清。道又是柔弱的,“甚淖而滒,甚纤而微”,犹如稀饭汁一样柔和而纤细。可见道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3)道为含有未分化的阴阳二气的存在。《原道训》说:“(道)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这即是说,横贯四方,维系宇宙的“道”中是含有阴阳二气的。但在这里对“道含阴阳”并未做过多的阐说,而在《精神训》中则讲得比较清楚。《精神训》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B5RA26.jpg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4] 302这即是说,在天地之前,存在着的是深远广大混沌未分的状态,其中已有“二神混生”,即阴阳二气未分化的存在。之后,混生的阴阳二气“经天营地”,“别为阴阳”,“离为八极”,“万物乃形”。在这里虽说没有讲到“道”字,但很清楚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未分化的阴阳二气,这种混沌未分的状态其实就是“道”的存在状态。(4)“道”产生天地万物,同时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也就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原道训》说:“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不以为己有),成化像而不宰。”道产生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的,是无为的。《原道训》“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中的“之”皆指“道”,山高渊深兽走鸟飞乃至日月光照等等一切现象皆是根由于“道”而存在的。由此可知,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我们人在内,皆是“道”的产物,是“道”派生而出的,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能离开“道”而存在,一切都要按照“道”的原则(即自然无为的原则)来运行。
  以上就是《原道训》与《精神训》的道论思想。而《天文训》的思想则与此稍有不同。《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B5RA27.jpgB5RA27.jpg,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4] 101按照这一说法,天地之先有一个无形的混沌未分的状态,称之为“太昭”,实即“虚霩”的状态,道即始于虚霩之中,也就是说,虚霩即是道的存在状态。然后虚霩生宇宙(“宇,四方上下也;宙,往古来今也”),宇宙生气。也即是说,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一说为元气)。然后气有清阳与重浊的不同,清阳者为天,重浊者为地,而天地之袭精(即合精)为阴阳。这是一个道生天地阴阳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这里显然是与《原道训》和《精神训》中所说的“道含阴阳”或道为“阴阳混生”的思想有所不同。《原道训》和《精神训》讲的实质上是一种气化说,道为未分的阴阳二气,这是与《天文训》所主张的从无生有、“道始于虚霩”不一样的。
  至于《俶真训》,与前二者皆有所不同,似为前二者思想的综合。它以解答《庄子·齐物论》中所提出的有始与有无问题的形式,阐说了自己的思想。《俶真训》引《庄子》说:“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4] 55这是庄子所讲的问题。对此问题,《俶真训》解释说:“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蠕蠕,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4] 55“有始者”即指万物萌芽状态,处于似有非有,无形而欲生但尚未形成物类的时期。“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笼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4] 55“未始有有始者”,即指在万物萌芽之先,先有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交合流畅于宇宙之间,万物尚未萌芽,尚无一点征兆出现。这是一种气(阴阳二气)存在的状态(气态)。“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畅,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4] 55“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即指宇宙之最初阶段,天气含和未降,地气未上扬,整个宇宙处于虚无寂寞的状态。但这一虚无寂寞状态与《天文训》说的“虚霩”状态还是有所不同的。《天文训》的“虚霩”是无气的状态,气是从“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而产生的。而《俶真训》并不否定已有“气”的存在,只是天含和(指和气)而未降下,地怀气而未上扬,之后才天气始下,地气始上的,所以并不同于“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说。
  以上讨论的是《俶真训》对有始问题的回答,至于对有无问题的解释似与有始问题的解答又有所不同。《俶真训》说:“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笼,蕉蔰炫煌,蠉飞蠕动,蚾行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4] 55这里的“有者”,即指万有(万物)参差错落,包括有青葱茂盛的植物和能飞能走的动物,并有数量可以计数。可见,所谓“有者”即是指存在于世界上的形形色色的万物。那么什么是“无”呢?《俶真训》说:“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4] 55“无者”,即指无形无声,触摸不到,广大无边,不可测度而与无形的光照一样。可见“无”与“有”是相反的,“有”指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无”是指无形无边不可量数的存在状态。那么在“有”与“无”的存在状态之先又是什么样呢?《俶真训》说:“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无环搘之宇,而生有无之根。”[4] 56这即是说,在未有“有无”之先,存在着的是无外(无限大)无内(无限小)、混然不分、广大无垠,并能包裹天地,育化万物,生出“有无”的根。那么在产生“有无”的根之先,是否还有什么呢?《俶真训》说:“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应作问)于无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4] 56按照这一说法,宇宙之最初是一种“汪然平静、寂然清澄”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一种“无无”的状态,就如光耀所说“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宇宙的最后根源就是一种“无无”的存在,是一种比光耀还要“无”的存在。这一思想很显然是接受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产物。
  综上所说,《淮南子》的道论,探究了宇宙的本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说法,很可能《原道训》、《天文训》、《俶真训》诸篇非出于一人之手。它的思想既有来自稷下黄老学的气一元论思想的,亦有来自老庄有生于无(或生于无无)思想的。为此,我们在研究《淮南子》的道论思想时,必须作具体的分析。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合肥1~13B5中国哲学许抗生/张允熠/丁原明/陈广忠20072007
《淮南子》/道论/道德/仁义/黄老学/刘安
  Huainanzi/Taoist thought/morality/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learning about the emperor Huang and Lao Tzu/Liu An
On Huainanzi  XU Kang-sheng[1], ZHANG Yun-yi[2], DING Yuan-ming[3], CHEN Guang-zhong[4]  (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781; 2.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naghai, 200234; 3.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4. Chinese Depart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In Xu Kangsheng' s view, Huainanzi inherits the Taoist thoughts that have appeared sinc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three views concerning the Taoist thoughts in Huainanzi, which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e, should be studied concretely. On the other hand, Zhang Yunyi believes that Huainanzi appeared in the ideologically transitional period in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the learning about the emperor Huang and Lao Tzu to the sole rever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herefore its main idea lies in the reconciliation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Ding Yuanming thinks that the Taoist thought, the idea of inactivi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oughts of various schools in Huainanzi show that the book aims 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ecial emperor Huang and Lao Tzu philosophy integrating the thoughts of various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morality. Chen Guangzhong believes that the " rebellion" of Liu An, the author of Huainanzi, narrat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actually an unjust case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causes to Liu An' s suicide.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继承了春秋以来的道家思想,其道论探究了宇宙的本原,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应作具体分析。张允熠认为,《淮南子》处于西汉意识形态由“黄老之学”转向“独尊儒术”的过渡阶段,故其思想主旨是调和儒道。丁原明认为,《淮南子》的道论、无为论及其综百家之长的特色均表明《淮南子》建构的是一个以道德为统领而兼容百家的黄老学体系。陈广忠认为,史书所载刘安“谋反”案为冤案,刘安的自杀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
作者: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合肥1~13B5中国哲学许抗生/张允熠/丁原明/陈广忠20072007
《淮南子》/道论/道德/仁义/黄老学/刘安
  Huainanzi/Taoist thought/morality/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learning about the emperor Huang and Lao Tzu/Liu An

网载 2013-09-10 21:17:23

[新一篇] 《浮士德》悲劇第一部的浪漫主義色彩

[舊一篇] 《牡丹亭》藍本問題考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