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译文]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待”我的再游;花和柳也无私地把自己献给游人观赏。
[出典] 杜甫 《后游》
注:
1、 《后游》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2、注释:
后游:杜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寺:指修觉寺,在新津县的修觉山上。
如:好像。
暄:松软、松散。
3、译文1:
修觉寺和桥怜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的再度登临。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译文2:
再次游览曾经到过的山寺和石桥时,心中充满了怀念和爱怜。山水如画,好像在等着我再次欣赏,娇花翠柳也无私地用自身装点着大自然。清晨的时候,在薄薄的日光下,原野显得更加滋润;黄昏暮色中,沙土在余晖下也变得愈发松散柔软。看到这般如诗如画的美景,游客心中的愁闷全都消减了,离开这里,再到哪里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呢?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优秀的写景诗大多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但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这首诗却是先写情后写景,表现出与传统模式的差异。正因为是第二次游览,所以“寺忆重游”、“桥怜再渡”,忆起前次游寺的情形,再度走过必经的小桥,不由得对桥也产生了感情,未游而情已至。怀着这样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游山观景,山水景物在诗人的眼中自然会带有别样的色彩,由主观情感的外射而形成所谓的“移情”现象。因此,在诗人看来江山风物都敞开着怀抱,似乎在等待着人们来游览,而花草树木,则更是略无私心,任凭人们践踏攀抚。这样一来,江山、花柳皆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客观的自然幻化为有情之物,且通过诗人之“怜”与“江山”有待的双向交流,既深化了“后游”的感受,更体现了诗人“民胞物与”的博大襟怀。五、六两句才写眼前之景,因云开雾散、天空晴朗,所以使人感到广袤的原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时至暮春,日照时长,所以沙岸温暖宜人。写眼前景其实也是一略而过,着重的仍是写一种感受。正因这样美好的感受,使飘泊在外的愁闷都一扫而光了,自己真恨不得在此地长久地流连盘桓了。以“客愁”作衬垫,更显出游兴之长,进一步渲染修觉寺景色之迷人。
6、乾元二年(759),杜子美辗转于崎岖山路,终于从同谷抵达成都。
后两年,在友人的帮助下,筑草堂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离生活,老杜终于拖着残病之躯在川蜀过上稍为安定的日子。也是这些宁静朴实的生活,不至于让老杜的诗歌走入血泪与乖戾之途,在沉郁伤时自伤的诗歌中,仍然可以透露出一丝暖色,这些安定平静也将老杜加以酝酿发酵,将老杜的七律推向巅峰。
『自去自来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
苦难过后,雨过天晴。
读至,『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不觉温然,特别是在甘陇大地的苦难过后,仍然对没有被自己的不遇和穷困潦倒所笼罩,而沉溺于其中。杜子诗歌,诚有其伟大的精神在其中,不为物喜,不以己悲。
7、寺忆曾游处, 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 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 舍此复何之? ——《杜甫·后游》
舍此复何之呢
山风似你的唇齿在我耳畔的低语
江水如你的细发自我指间的滑落
吾爱
生命的渡口也会同样上演相聚和离别
在如烟光般浅薄的追忆里
你听不到我淡淡的叹息
只有回首向岁月的来处不住张望
我才感觉不到思念的单薄和脆弱
渡口边是最温存的片断
桥栏上有极深刻的信仰
吾爱
唯有在你如余晖般的回忆里
我才能精确说出我的原意
可舍此复何之呢
8、杜甫是深情之人。他对亲朋好友,邻居路人,自然山川,哪怕是微细的花鸟草木,都怀有深情与热爱,懂得享受美好,懂得珍惜。《论语》上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认为不用网捕鱼和不射归巢的鸟便是“仁”的表现。杜甫也曾经面对江面上被密网困住的鱼发出“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的感慨。“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所以说,杜甫崇高。
北宋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说:“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我推测杜甫先生您的这颗心灵,就连那圣人辈出的上古三代也是少有的,我多么渴望您能起死回生,和我成为朋友啊!
一生批评历史人物无数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列举过中国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5个人:诸葛亮、颜真卿、杜甫、韩愈、范仲淹。5人中,杜甫是唯一一位深处民间、在政治上无甚建树的人。朱熹评价说,杜甫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在人格层面堪称楷模的人。
9、像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苦情诗人来到成都后,也常常为蜀国的秀美风光所陶醉,时常觉得自己和周围的景色两情相依,随之诗风大变:‘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他写嫩竹、红荷的娟秀:‘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他写杨柳的柔美:‘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也只有在成都,诗人才能写出这么有生机而富有情趣的诗句。
10、人类的进化,是以大自然的存在与发展为依归的。我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诗经》的《采苹》:“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甘棠是梨树的一种,有人说也许就是现在的海棠。《采苹》所记是殷周时代召公、周公为布文王之政,曾露宿于甘棠树下,后人思其德而不忍伤其树。这则故事千百年来被民间传为佳话。再有,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也有这样的记叙:“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明白无误地告诫人们,不要毁坏你曾经受益的自然资源。唐代大诗人杜甫更深情地说:“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花柳无私,草木有情。爱惜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惜大自然吧。
11、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羞于语言的贫乏,千言万语无从表白的,是生命的沉静和怡然。磕磕绊绊,朝露湿衣,但我们终究已经走过,我们的足迹就象金色的落叶,化作生命的音符让道路去铭记!
在新年钟声敲响的这一刻,相信我们彼此的心,早已飞扬,放眼去望湖光山色、悠然人生。飞过生命的尽头,去感受那深邃的宇宙、那伟岸的山川、那辽阔的草原和烟波浩瀚的江河。
12、从古到今,一切热爱生活的人都爱自然界美好的一切。因为诚如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于是自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始,便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于是不但文人学士如此,一般的人们也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稍得闲暇,便愿意徜徉山水,流连风景,倾听大自然的悄声细语,感受旅游地的文化信息,在天地人的和谐氛围中获得难忘的生活情趣。即便居家度日,也大都愿意栽树养花,饲鸟喂鱼,去附近的公园绿地走走。因为人本是自然的产物,人与大自然的默契总是无法割断的。这样,人和自然万物的和谐沟通,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便总能获得一种难以替代的生活情趣。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13、花柳虽是微物,江山无其则失其生机,花柳默默无闻的付出,是为了什么?还不是想缔造出一片绚丽的大好山河。
14、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
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
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15、春天因柳树而美丽动人,柳树因春天而婀娜多姿,不知牵动了多少诗人的情怀,歌咏不绝。这是一棵碧玉妆成的柳树,是家乡湖边翘首而望的亲人。那万条垂下的嫩绿丝绦,是不断招摇的手臂,是在抒写绵绵的思念和深深的担忧。可惜只有湖水能够读懂它的手势,君不见,映在湖中的柳,与波浪一起颤动。白居易的“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诗人通过春风柳枝,描绘了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近寒食雨草萋萋,着麦苗风柳映堤”,清明节前后,春雨绵绵,小草返青,垂柳映堤,好一派灿烂春光。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杜甫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则写出了山如黛,柳如烟,花绽放,草萌生,风情万种,期待着人们去游览的雅趣。柳,就是用它逼人的青春气息牵动着无数文人骚客的灵魂,为世间描绘出一道最独特的春日胜景。
16、创绿,体现着一种和谐美。它是力与美的和谐。园林部门的干部职工、社区志愿者以及广大居民群众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劳动热情投入到创绿之中。他们流汗水、献才智,植树造林、认养绿地、捡脏护绿,装点着城区的绿色,美化着居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显示出他们创造的伟力。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人们播下生命的种子,收获了绿色的希望。绿色以新鲜的活力回报人间,表达了自然对人类无私的馈赠。它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苍翠的点、线、面融为一体,园林、单位、小区、家庭浑然天成,人与自然相融共生——创绿构筑了晋江绿的和谐。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引人遐想,给人启迪,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试看明日之晋江,必是绿色之天下。
17、杜甫称赏“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他心目中的自然是“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一片宁静安谧,宇宙是无边的和凝,但仍表述了主观感受:“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当前,人类面临着自己惟一家园将要被自己的愚蠢所毁灭的巨大危险。人类正从灵魂深处发出诗的激情。请听人类灵魂的声音:永葆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就是大同世界!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1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