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译文]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啊!这苦日子何时才有尽头?

   [出典]   春秋  《诗经·唐风·鸨羽》

   注:

   1、《诗经·唐风·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2、注释:

  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鸨:音bǎo,鸟名,似雁。

  栩:丛密的柞树。

  盬:音古,闲暇。

  蓺:音易,种植。

  怙:依靠。

  曷:怎么。

  所:处所,指安居的处所。

  棘:酸枣树。

  食:吃。

  极:尽头,终极。

  行:行列。

  尝:吃。

  常:正常的生活。

 

 

   3、译文1: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靠谁养活我爹娘?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

    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赡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

    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译文2:

    鸨鸟振羽沙沙响,纷纷落于柞林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没空种植谷和粱。父母老人谁来养?老天爷啊,何时才能回家乡?
  鸨鸟舞翼声刷刷,成群落在酸枣林。王室差役总没完,不能种我米和粱。父母过活哪来粮?老天爷啊,什么时候能收场?
  鸨鸟展翅簌簌飞,结队落到桑树上。王室差役没个头,何暇种那稻与粱。父母在家吃什么?老天爷啊,何时事情能正常?

    译文3:

    野雁沙沙响一阵,栎树丛里息不稳。
   王差不得息,庄稼种不成!
   饿死爹妈谁来问?
   老天啊老天!那天小民得安身?

   野雁沙沙翅儿颤,酸枣丛里息不安。
   王差不得息,庄稼完了蛋!
   我爹我妈准饿饭!
   老天啊老天!哪儿有个了啊哪儿有个完?

   野雁成行响飕飕,息在一丛桑树头。
   王差不得息,庄稼不能收!
   爹妈拿什么来糊口?
   老天啊老天!太平年头几时有?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这些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放到现在来说,诗经在交际应用方面虽然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却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4、“唐风”其实就是“晋风”,孔子整理收录的晋地民歌共计有12首。
  
  商周之际,晋南地区有一个叫唐国的古国。古唐国相传为陶唐氏的传统聚栖地,多本古籍记载唐国是上古帝尧的京畿所在。古唐国的中枢地域据考证位于今山西省翼城县,国姓为祁,为帝尧之子丹朱及其苗裔代代承袭。南宋学者郑樵的《通志》云“伊放勋即帝尧在十五岁时被帝挚封为唐侯,唐国位于翼与浮山之南,都于古浍河南岸。后来唐尧践天子位,迁都平阳。”《平阳府志》也记载“帝尧始受封于翼城县境内,帝舜封尧子(丹朱)继承国祚,夏商两朝古唐国脉因袭相传。”光绪年间的《曲沃县志》另有不同观点,记载“晚商时期,曾经被商族痛击的豕韦氏复国,在晋南立国为唐”。根据现代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成果判断,古唐国应该和陶唐氏关系密切。
  
  “三监之乱”爆发后,古唐国从乱参与叛周。河东的晋南地紧邻“河内地”,属于晚商的近畿地区,所以追随殷顽及三监暴动不奇怪。周公东征时,王师将这个古国摧毁灭亡。不久,周公代表王室册封武王幼子姬虞于“古冀州”的唐地为侯(《吕氏春秋》记载为周成王“桐叶封弟”),建立了河东的姬姓唐国。唐叔虞的儿子姬燮父当国君后迁都于晋水之旁,唐国遂改名为“晋”。
  
  上古时期山西属于农牧混合区,不仅东夷、华夏族系的农耕族群定居和开发这里,鄂尔多斯系与西戎系的游牧族群也在山西各地活跃频繁。晋南地区在周初属于农耕区,然而定居的土着人群中依然存在大量的狄人种落,其中尤以媿姓九宗着名,这个族群又名隗姓或怀姓九宗,前身为商代的鬼方。所以史载唐叔虞就封时,周王室“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里的“夏”与夏朝及夏人无关,是史称“大夏”的一个族群。所谓“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意即唐侯可以自主征伐,代替周天子征服、羁縻山西境内没有得到周王室承认或不顺服周室的土着人群,按照这些部族的习惯管理他们。
  
  山西地区表里河山,境内山地多、河流纵横,农业自然条件有较大缺陷。而晋人占据的地方恰恰是农业条件好、开化度高的晋西南肥沃之地,加上强大的宗周势力积极予以支持鼓励(周王室封建唐国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控制和绥服河东地区,从东北方向翼护王室),周边的各族酋邦与部落势力分散、力量单薄,唐叔虞和其后的晋公室又非常注意团结、融合媿姓九宗及其它周边异族势力。所以姬晋不负周王室重托,数代后就从原先方圆百十里的一般诸侯国坐大成为晋南地区声望最高的传统大国强国。
  
  “曲沃代翼”后,晋人兵锋甚力,在黄河以东、以北,巍巍太行以西都没有对手,晋献公的大扩张使晋国在春秋初期就营建了一流大国的规模。东周时代的晋国既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做支撑又不缺战马和皮革;国民成分复杂,内中多剽悍淳朴的山民和华夏、戎狄混血后裔;优越的地理位置、险要的大河关山又保护本土很少遭受外部敌对势力的攻击(与西方强秦的摩擦除外);晋国君臣还以足智多谋乃至诡诈狡猾着名于当世。所以晋国长期是北方中原世界的霸主。
  
  公元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不久姬姓晋国正式灭亡。但是脱胎于晋国的赵国、魏国与韩国依然都是威镇四方的战国七雄俱乐部成员。
  
  从“唐风”十二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当年强晋的风采,看到这个北方大国的很多重大历史脉络。
 

 

   5、徭役是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强制其管辖下的劳动人民从事无限期、无报酬、无人身自由的劳役。服劳役者除了要忍受疲劳、饥渴等肉体上的痛苦,还要在精神上遭受不能赡养父母、不能与家人团聚等痛苦折磨。家中缺乏劳动力的老年人则将濒临绝境。

《鸨羽》运用平凡的语言和平常的景物描写,深刻地挖掘出重大的民生问题,即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已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然而诗中的主人公所寻找的出路,只是对天呼告,祈求苍天让他回家种庄稼养活父母,在思想上存在宿命论的影响。

虽然如此,《鸨羽》在艺术上却有其特色。那就是用赋、比、兴的手法,以“鸨羽”起兴,先让主人公触景生情,引起联想,然后直抒胸臆。令读者想象到主人公在飒飒的秋风中,眺望的成群成行的野雁,忽儿凌空飞翔,忽儿聚集停息在树上,显得多么自由欢畅!对比自己,却远离父母和家园,从事无休止的繁重劳役,尤其是不能种庄稼养父母,心中多么痛苦和无奈!因此反复吟唱“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接着又反复吟唱大量的疑问句“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以及“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等。在发出强烈的呼号中,显示出劳动人民尊老养老、孝顺父母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诗语言质朴,内涵丰富、极富教育意义。

 

 

6、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古今各家认识比较一致,都以为是晋国政治黑暗,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安居乐业,赡养父母妻子,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毛诗序》云:“《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是诗。”方玉润《诗经原始》云:“《鸨羽》,刺征役苦民也”,“始则痛居处无定,继则念征役之何极,终则念旧乐之难复。民情至此,咨怨极矣。”

     全诗三章首句均以鸨鸟反常地停集在树上比喻成群的农民反常地生活——长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务农养家糊口。因为鸨鸟是属于雁类的飞禽,其爪间有蹼而无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泽草地,不能抓握枝条在树上栖息。现在鸨鸟居然飞集在树上,犹如让农民抛弃务农的本业常年从事徭役而无法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隐喻的手法,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处。王室的差事没完没了,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大量的田地荒芜失种。老弱妇孺饿死沟壑,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战乱频仍的现实反映,所以诗人以极其怨愤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强烈的抗议与控诉,甚至呼天抢地,表现出人民心中正燃烧着熊熊的怒火,随时随地都会像炽烈的岩浆冲破地壳的裂缝喷涌而出,掀翻统治阶级的宝座。

      全诗三章语言大同小异,这是民间歌谣的共同点。至于三章分别举出栩、棘、桑三种树木,则纯粹是信手拈来,便于押韵,别无其他深意。戴君恩《读诗臆补》评曰:“亦平平敷叙耳,中问缩‘父母何怙’一句,咏‘悠悠苍天’二句,而音响节奏俱妙矣。故知诗文全在吞吐伸缩中得趣。”陈继揆《读诗臆评》评曰:“一呼父母,再呼苍天,愈质愈悲。读之令人酸痛摧肝。”牛运震《诗志》评曰:“音节妙,顿挫悲壮。”对此诗的艺术特色都分析得很透辟。

 

 

7、确定《鸨羽》里的文字有所写,但想了很久又确定不下来一个题目,有一个疑问令我困
惑,凡说到黍栗,谈及稻梁,从暗示的背景里,一定会说到天下,说到社稷,但为什么又总
会有“悠悠苍天”的悲号呢?苦百姓永远都象虫蚁一样的渺小,时刻为稻梁谋的心底里,总
是有无法把握这生的危机,而所谓的社稷,将要给一个国度里众人的,该是一个现世安稳的
格局。凡让百姓心底里有“悠悠苍天”呼号的社会,一定是个快要死亡的社会,因为“悠悠
苍天”的进一步变化形态就是烧遍野草、灌木、乔木的地火。阅读历史的残本遗迹,到总是
看到“稻梁”烧毁祭奠天神祭台的事,这是百姓集合起来的声音。我舍掉了诗中的“黍
稷”,想写一写我们今天更为熟悉的“稻梁”。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撒在黄河、长江两边
的土地上,既细微,又沉默,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的生灵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热和力。为“稻
梁”之谋,是生命最基本的声音,粗略的知晓它们的生态,似乎能够让我们突破一些原本已
经麻木的俗常观感,懂得落叶无声和花开花落背后的重音。这种重音,我称其为隐秘的激
情。
  
  单纯字面上的稻梁,放到西周到春秋这样一段时间里,椐史料,稻指的是能粘在一起的
糯米,当时的百姓更多的是拿它来酿酒,猜测当时稻的产量应该不高。说粱之前,需要先说
一下稷。稷是五谷之首,是我们今天的谷子,古时祭天,要用稷堆起高台,在这样的高台
上,君主族长拜祭神灵,以求子民福康,这是社稷能成为代指江山的原因。在今天社会,既
是科技的进步,也是人类生存压力的要求,我们的食物越来越多样化了,但两千多年前,谷
子还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先民们的主食。而梁,和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高粱不同,它指的是
稷的良品。而所谓“稻梁”的意义,按当时的标准,指的是细粮,也就是精美的主食。这就
是为什么,《鸨羽》这首诗里,按一个长期征调的农民悲愤的口气,在稻梁之后,用到尝字
的原因。
  
  稻在中国的传播方向,是由南向北扩展,到西周时期,北方地界上,稻米已经从从容容
的进入人们的日常饮食里。只不过随气候变化,黄河地区气候转旱,雨水减少,湖泊河流干
枯,稻米的种植面子缩小,小麦才逐渐在北方成为了人们的主食。但在南方,盛唐时期,稻
米发达起来,唐宋关于稻米点心的花样极其繁多,即使今天苏州的点心师傅,所知道的点心
制法就有上千种之多,一把精白米粉里,竟然藏着这么大的一个想不明白的关于饮食的乾坤
世界,真让我吃了一惊。稻米在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上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对历史细节的影
响,形成了一个从中国南方到日本岛屿的稻米饮食文化圈,这个圈子里,古文化和现代文明
交织,形成一些在民俗和日常饮食上相似的特征。这是一个极有意思,但无法在这样的一篇
简短文章里展开的话题。
  
  我北方的家乡,听父母说,以前试种过稻子,但从来都没有成功过。身在南方,见过烈
日下插秧的焦黑妇女憨厚的笑脸,虽然天天吃大米,但稻子于我似乎总是有点陌生的。我从
小所熟悉的是高粱,作为禾本科植物的高粱,各种资料上的古称多种多样,称做“蜀黍”的
似乎较多。营养学上说高粱营养丰富,但我的印象里,长这么大,高粱做的饭食,也仅仅吃
过一次,只是因为好奇才去尝一尝的,现在唯一的一点印象是吃到嘴里很粗糙,面条很硬很
硬,一点都谈不上好吃的标准。但我却吃过很多的高粱杆。糖块里有一种酥软透明的,叫做
高粱饴,正是用高粱杆的汁液熬制而成。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路边上,看着四下无人,就钻
到高粱地里折上几根细嫩的,摘掉叶子,褪了皮,把一截截的高粱杆当成甘蔗来吃。对,和
甘蔗的吃法几乎一模一样,而且比甘蔗的味道要甜,要水灵。中国高粱的梁仓在东北,北大
荒的那一代人里,关于高粱南瓜汤的记忆文章我读过一些,那种味道苦涩生糙,即使是笑里
也满是泥土。这些文字,记忆的即是一段形变历史里开垦的荒土,也是一道道人性荒漠上寻
找的路径。没有着落的理性和爱恨情仇,被高粱地遮蔽,但在那些文字里,又被重新一次次
的爆晒在时间的烈日下面。

 

 

8、我们考察《诗经》和《尚书》中“孝”的观念。

大家都知道,《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

《诗经·唐风·鸨羽》:“王事靡盬(音gǔ,止息),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借为糊,食也),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这首诗控诉了君王事情没止息,没有时间去种稷、黍、稻、粱来奉父母,使父母没吃没喝,受尽饥饿。

《尚书·酒诰》是周公代表成王告诫康叔在卫国应该严厉戒酒的词令,其中记载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你们的父母高兴。你们要在这样的时候才能饮酒。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种桑树和梓树,对它们应该恭恭敬敬。没有一个人不尊仰父亲,没有一个人不依恋母亲。这里说的是,要对父母要毕恭毕敬,要尊敬和慕念父母,不要忘记了他们。

《诗经·齐风·南山》:“艺蔴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衡”,横也。“从”,纵也。“亩”,田垄。诗借用种蔴必有田垄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须诉父母。在古代,取妻必告父母是“孝”的内容之一。

《诗经·小雅·蓼(音lù,陆)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劳。”  “哀哀父母,生我劬瘁。”“父兮生我,母兮鞠(养)我。拊(抚)我畜(爱)我,长我育我。顾(照顾)我复(庇护)我,出入腹(抱)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蓼蓼”,长而又大的样子。“莪”:抱忍受蒿。“蔚”:青蒿。“蔚”:牡蒿。“匪莪伊蒿(蔚)”,比喻父母已经不在人世。“劬劳”,劳累。“劬瘁”,劳累而生病。“罄”,尽、空也。“罍”,盛酒的坛子。装酒的瓶子空了,是坛子(比喻周王室)的耻辱。这首诗抒发未能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离开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劬瘁”。对父母的逝世,悲伤不已。他们在十分劳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们不但生育我,抚养我,还疼爱我,照顾我,庇护我。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应该予以报答。但是,由于统治者的剥削,百姓无法生活,因而没有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是我不报,而是皇天不让我报。   

《诗经·大雅》中还说:“永言孝思(孝顺先人的思想),孝思维则(榜样);永言孝思,昭(读为劭,勤勉也)哉嗣(读为司,主持、管理)服(古代把职事称为服)”孝顺先人的思想是全体臣民的榜样;还应该管理好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情。“孝子不匮,永锡(赐也)尔类(属也,家属)。”孝子的孝顺之心真诚而不枯竭,全家永远能得到福祉。

《尚书·康诰》中还认为“不孝不友”是“元恶大憝”,是首恶大罪,不可宽恕的事情。说:“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爱)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指上天显示的伦常之道),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天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之道。如果儿子不能成就父业,大伤他父亲的心;如果父亲不慈爱自己的儿子,反而厌恶他;如果为弟不尊敬兄长,为兄的不友爱弟弟。到了这种地步,还不受应有的处罚,那上天赐予的伦常就要混乱了。那就要赶紧用文王制定的法律来惩这样的人,不可赦免他们的。

以上《尚书》《诗经》中的内容,包含着以下一些孝的内涵:

1要种粮食来奉养父母,使父母有吃有喝;

2对父母要尊敬;

3娶妻必须要告诉父母;

4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5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首恶大罪。

 

 

9、 晋国哲学上的贡献是“以德配天”到“重民轻天”的飞跃。武王灭商后,周公为周人代殷寻找理论根据,建立了“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思想体系。晋国统治者则完全继承了这个思想体系,用各种形式宣扬自己是受“天命”和“王命”君临晋国的。

    进入春秋,长期外征内战把劳动人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们开始怀疑诅咒昏乱无常的天,发出“悠悠苍天,曷其有常”的质问。奴隶主贵族也在战争中感到战争的胜败主要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于是在晋国统治者的思想中产生了“重民轻天”的新思维。重民思想的出现,意味着神权的下降。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1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