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2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rn

          [译文]  总是因为浮云遮住了太阳,望不见京都长安多么使人忧愁。

rn

          [出典]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rn

       注:

rn

        1、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rn

        2、 注释:
  ①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凰山上。相传刘宋元嘉年间有异鸟集于山,被看作凤凰,遂筑此台。②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建有太初、昭明二宫。③衣冠:指王公贵族。④三山:山名,在今江宁县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⑤二水中分白鹭洲:秦淮河流经南京汇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江水分为二支。白鹭洲:古洲名,为江边沙洲,因多聚白鹭而得名。⑥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rn

        3、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rn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rn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rn

       4、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rn

     5、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rn

      6、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rn

     7、“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rn

     8、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rn

     9、“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在此遨游翔集;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唯有长江水日夜不停地奔流着。

rn

     10、“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昔日东吴时代的繁华宫廷已经荒芜,宫苑里的杂草埋没了幽僻的小路;晋代的名门望族及历史上的一切英雄人物也只是一时的显赫,他们早已进入了历史的坟墓,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rn

      11、“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高耸的三山远隔云烟,茫茫苍苍,若隐若现,如矗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位于江中,把秦淮河分割成两条支流。

rn

      1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只是那些悠悠浮云,有时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rn

      13、“总有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反向立意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rn

      14、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rn

                   (本文主要参考百度)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12

[新一篇] 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舊一篇] 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