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译文]  在我年轻的时候,一点也不知道忧愁是怎样的滋味;只是一味地想爬上高楼,爬得越高越好;并且想模仿那些文人墨客,原本毫无忧愁,却偏偏为了作些新诗新词,而强说自己忧愁。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丑奴儿》

  注:

  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2、注释:

     丑奴儿: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3、译文1:

    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不能说。想说却不能说,只能说,好一个清凉的秋天呀!

    译文2:

    年轻的时候涉世未深,无法体会人生的艰难,不知什么叫做愁,所以总喜欢跑上高楼,是为了能刻意找点悲秋愁绪写进诗词中,勉强自己说:“那愁呀!那恨啊!”

    而如今饱受忧患,遍尝人世苦痛,那些不如意的事不提也罢。不提也罢,假如真要说,就说:“好一个凉爽肃飒的秋天啊!”

   译文3:

   少年时代不懂得忧愁的滋味,一天无忧无虑,总喜欢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喜欢登高远望,是为了填一首悲秋的新词,其实既没有愁,也没有恨,而是勉强自己胡乱编排。
  
  现在到了饱经忧患的年纪,完全懂得了忧愁的真正滋味,可是那些不顺心的事,说它又有什么意思呢。说它又有什么意思呢,还是算了吧,倒不如说:“清凉爽快,好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天哪!”

 

 

  4、 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5、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0 q9 ~; @) _- j  G5 J: I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8 & F
   这南宋词人辛弃疾对秋的领悟。而我对秋的领悟,却缘于一场悄无声息的秋雨。秋雨过后,飘零的落叶不经意地滑过我的脸时,那一抹枯燥的黄色似乎在向我轻诉,秋到了。

V2 ^; H9 W3 `8 H7 s   秋,赋予人们的总是有太多的多愁善感,太多的温柔缠绵。为情、为爱;为景、为物;叠加起所有的一切,来体现那美仑美奂、凄苦苍凉。只是那挥之不去、抹之不平、胸口堆积的愁闷,让自己终于明白已不再年轻。$ O+ m( E; V2 J6 x- q+ z3 T
   一片落叶,一汪秋水,一阵凉雨,一缕清风,扫荡着世俗的尘屑,抚平了酷暑的窒闷;秋,就象是一位仙子,带来了凉爽与丰收。
 T

c  i% i8 i3 G" f% |# z7 ]
   坐在秋天里看风景,看的是天高云淡,看的是丰收喜悦;体会清风抚去堆积杂念,体会细雨滋润烦躁心结。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 x& u# ~! V; u   但要正真做到“心静自然凉”并不是那么容易。用心去感受一个属于自我的秋天,无论在春雨绵绵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夏天,或是寒风刺骨的冬天,都能独享一份温馨一份清凉。这也许就是我心底最美好的原由。秋天,一个特殊的季节,一份独特的情怀。

" X- Y, ~4 T% d( `   站在窗口,感受秋天的唯美。整理内心繁杂的情绪,将复杂的秋天简单化后,收藏到自己的心底,让她成为我生命里的永恒经典。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无忧无虑,却正是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那些旁观者,也正是从那一个个迷局中走出来的。等散尽了流年,再回首时,已是惘然,那段快乐时光,已不复存在。韶华易逝,说的却是一点不假,快乐的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消逝,再回首时,一切都成了惘然,都成了悲哀的过去式……

    少年,是爱上层楼的时期,却总让人欲说还休。少年,总在不经意被提起,一旦提起,往往就是回忆。当诗人们写出少年有的时候,早已不再年少。那只是一段回忆。人的一生中,可以走过很多路,可以经历许多事儿,只是,当时的风景再也无法欣赏,不是景色变了,而是赏景的人心态变了,那不识愁的年少时光,走过了,便回不去……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落寞。有人说:“词人的心都是一朵寂寞开无主的花,哪怕周遭有再多的美景,没有知音陪在身边共同欣赏,也是枉然。”是的,知音难觅,都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可是,又有谁能如伯牙一般幸运遇到了子期?这种人少之又少,所以,那满腹的心事无人诉说,也只能将那落寞写在纸上,讲心事倾诉笔尖。 dr q hQ  

  有时候,总会想沿着自己的回忆,走回从前,再看看那沿途的风景,再看看那曾经的人,而那个中滋味,却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H UWxPIu  

  有时候,不是少年真面目,只缘身在少年时。或许,当我们跳出去的时候,才真真看清少年的模子,只是为时已晚。那沿途的风光还在,只是那欣赏风光的人已不复当年……

 

 

    7、登高楼、高台,倚危栏,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就象征着悲愁。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家沈约曾写过一首诗〈临高台〉,里头有这样的句子:“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唐朝的陈子昂在登幽州台后也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长久以来生活不如意,于是登上高楼散心;或是想到离别已久的怀人,于是登上高楼,看看能不能瞧见他的身影。没想到映入眼帘的,却是草木凋败、一片枯寂,迎面又吹来萧瑟的西风。这样的景象,让人觉得心情更加沉重了;努力地凭栏眺望,却又望不到怀人,于是兴起身世之感:想到这些年来,都是自己独自一人,身边没有半个了解自己的人,自己受到委曲,也没有人可以诉苦,可以说是极其悲凉,难怪要说“高台不可望”了。

    辛词中也表现了对“愁”的体悟的经过:刚开始不了解什么是愁,以为登上高楼就是愁,“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自古以来的大诗人不都是这么说的吗?这便是“见山是山”的境界;后来,辛弃疾遍尝了人生各种苦痛乱离、爱恨情愁,对“愁”的体会痛彻心腑,他不愿也无力再说“愁”了,“却道天凉好个秋”。凄凉的景象结合着凄凉的身世,不直说愁,反而道出深刻而绵绵不绝的哀愁。

 

 

   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阿,我们似乎很多烦恼,但多半都是闲出来的,用闲愁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闲愁虽小,但也是愁,再经自己斟酌,倒也像那末回事了。

    其实,多些闲愁别绪也无可厚非,可以让我们对生活的细节多一些感触,虽然无济于事,但谁让我们年轻那。不过,也正因为我们年轻,最怕,我们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迷失自我。所以,愁可有,但要会消愁。其实很简单,对于人生之起伏跌宕,只消清风一过,一切烦恼闲愁,云消雾散也,没事多看看天,看看身边自然美丽的事物,心胸豁然开朗。

 

 

   10、南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这样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将它译成白话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这是作者一生的写照。通过在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三处听雨的对比,用寥寥几笔表达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和不同的感受。
  
  作者的这首词与同时代着名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中写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异曲同工之作。
  
  从“不识愁滋味”的青春恣意欢畅和红烛昏罗帐,到壮年的颠沛流离,风雨飘摇中的坎坷和悲凉,最后是孤寂凄冷、两鬓斑白的晚年,饱经忧患,尝尽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却心如止水,波澜不起,彻夜听雨,有着“欲说还休”的无奈,有看透世事的淡然和无限的伤感。

    但过于悲观地看待人生,特别是悲观地看待人生的磨难也是不可取的。两位词人正是因为有过人生的磨难,才写得出许多流传近千年的忧国忧民的佳作,才能成为对民族有贡献的大词人!倘若他们也像农夫一样对“磨砺”有所醒悟的话,可能就不会有“欲说还休”和“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伤感悲吟了。

 

 

   11、  觉得人活着的的相当不容易,少年的时候强说愁,偶尔的叹息多源于年华里的孤单心情。到了现在那样的年龄,看身旁的孩子已在不经意间长成少年,忽而明了了,愁和愁是由分界的,彼时的愁和此刻的愁,字音类似,字形不变,唯变了的只是那识愁滋味。壹个人静在那里,想起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的时候,每一一每一一因小事而成愁,无畏的忧愁,也只因了燎懵懂的年纪而生。而今历经世间理短,过去了更多的寒来暑往,着实尝到了愁滋味时,相当多时候还真是难言这心中的愁和人听了。觉得那样的心绪还是留于偶心中较为适宜,不必别人同来体味的。

    相当多的事,相当多的情,历经风雨伴人壹路走来,好的,欢乐的,不会相当多沉淀于民心底。倒是了燎许多痛的,无奈的,难于诉人听的,竟成了这心中难以释怀的新愁。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春来了,冬几乎已消尽的了无影踪。想起了少年时那样的天儿里,叁伍成群的偶和TA们,那白杨树林里,那溪水边,那强说愁闲论事后的叹息,竟美妙成了偶心中的壹道永远景色。如今想来还哪里有了丁点儿的愁滋味,那该是多美妙的壹种年少相见呀。

    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愁语还休。告别了强说愁的年代以相当久,而今偶的身旁又有了爱说愁的孩子,而偶呢,也已不再喜爱言愁,就把它放置于心中最秘密的地方,慢慢壹个人品尝最好,毕竟人生都是这般,毕竟愁也是壹类别样的人生滋味,终是该人尝的。

 

 

    12、很喜欢这首词的前半阕: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大概辛弃疾当年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面对花花大千世界,几上层楼,作词赋诗,好像看透了红尘,超然于人间之外了。想到现在的自己,多少有些相似,也曾天天听着enya那高深飘渺的歌曲,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愁苦。也曾每天念着“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之类摸不着边际的话。也曾在本子上写些看似忧伤的文字,然后发表在空间里。情绪不知不觉变的比天上的云还快。或许这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受:其实没什么真正的愁苦,只是年少是特有的敏感与困惑罢了。

    小时候向往海边,向往看到大海无边无际的宽广。长大了背起行囊去四处旅行,越过高山,穿过大海,似乎早已忘记了小时候天真的梦想和苦恼。什么所谓的风花雪月,什么忧郁,什么面对秋风萧瑟时的声声叹息。或许与人生真正的挫折比,真正差远了。老是自认为自己有过真正的人生挫折,其实是年少不懂得忧愁的真正含义。尽管在当时阶段觉得很受伤,好像踏破了红尘,许多许多,或许在少年阶段是永远没有办法理解的。

    有时静静的听音乐,看自己写的东西,看那些略带些时光划痕的笔迹印在纸上。总有些想法,少年不识愁滋味未必不好,毕竟那是少年特有的感叹。也许我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漫漫淡忘了年轻时莫名其妙的愁苦,转之而来的,就是人生大的搓折与波动。那时候又会有多少人可以“上层楼,强说愁”呢?“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大概就会是那时的感受了。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年少轻狂,只有面对挫折而来的理性思考。那时候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的愁是成长之苗开花的结果,是对大千世界懵懵懂懂的感悟。忧郁的少年总有一天会变的成熟,阳光,走向这残酷而又充满诱惑的世界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毕竟少年,一去就不会回来。

 

 

   13、“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念头里,想自己有一段时间不知为了什么而愁,就是天天都感觉这个世界好像跟自己作对。情绪不知不觉变得比天上的云还要快。也会写日记,什么叫做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是不识,却要强装愁!

    什么风花雪月?什么忧郁?什么永远?其实与以后的生活和挫折相比,差太远了。年少的我们真的还不懂人生的真正含义,没有真正的亲身经历,是没有办法理解;尽管当时我们真的以为自己很受伤,什么都看透了,其实我们什么都不懂。还有所谓的一生挚爱,一生只爱一个人等等的誓言,海誓山盟其实有时真的不是我们以为当时想做就可以坚持的。

    从文字也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很年轻的年龄与心态,从中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年少,曾经的心理经历。很好,我也走过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也有过莫名的黑色忧郁自我封闭的强作愁的年轻。 经历过来就是一种美,什么是愁什么是开心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坏什么是好,我们都不用理会;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有资本可以年少轻狂。

 

 

   1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便识愁滋味,欲言还休,欲言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知道写错字没有) 中学时候,看到这首词,挺喜欢。觉得说得有趣,有理,有味。现在的理解好像丰富一些了,然而个中的滋味却是仍需要再去品味的。 看了一些网友的帖子,感觉他们的生活很苦,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要不就是人生无意义了,或者为金钱所窘迫了,还有就是爱情的煎熬了。。。 人生苦吗?---的确苦,人有生、老、病、死等等许多的苦,每个人都会有。然而苦在哪里?苦是怎样产生的?我们能不能不去苦?难道只有整天抱憾,无奈等死吗?

    现在的中国社会,相比之下,可以说是物质丰富,国泰民安了,按理说我们该整天乐哈哈的,可为什么还是有许多的烦恼,许多的惆怅。。。 一位大德说:烦恼是得不到想得到,得到了怕失去。呵呵,说得好,患得患失生烦恼。我们为何患得患失呢?一个字:“贪”,贪财只是这个贪字里面很少的一部分。贪是产生烦恼的主要根源。 苦不是永远存在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即便经历同样的灾难,苦也是不一样的。苦的产生是在于我们的感受,我们越认为苦难深重,就会越感觉苦不可当。我们需要做的,是把那些所谓的苦难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反正一定要经历,不是吗。虽然天天想它是苦,忘了它,它还是苦,苦本身没有什么改变,但是能感受到的苦逐渐的减少了。。 所以人长大了,经历的苦很多了以后,却不爱谈苦了,有太多的人比我苦阿,我的苦算什么阿,哈哈,这里天凉好个秋!
来源秋雁南回(
www.backbird.com) 原文:http://www.backbird.com/dispbbs_6_91407_183_next.html

 

 

   15、 秋雨绵绵漓漓地下了三天,今早醒来渐止,天气依然阴沉并带着凉意,心绪也如天气一般有些暗淡。回想曾经的我是那样的意气风发、棱角分明,而今似乎多了几分消沉与落寞,不由想起辛弃嫉的《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岁月里打滚的人,胸中总有着一腔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总以为沧桑古道,天地悠悠,一人独行,孤独啊,哀愁啊,怆然啊,总要弄出一副漂泊沦落的样子来,才算是活过、来过,却不知活着就是件极好的事情,让春江花朝秋月夜枉自流失。抬眼望望,愁何在?人何在?(晋江  肖荣荣)

 

 

   17、少年不识愁滋味,又为何要赋新词强说愁呢!珍惜现在的生活吧,身边的人、身边的物、经历的事,都是这座站台上独一无二的风景。抬起头来,快乐地望向前方,不要再将自己禁锢于悲观中。当汽笛声响时,当抵达下一个站台上,或者是再下一个站台时,你也许才会体会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人生真谛吧!

 

   18、如一张缓缓开启的门,门外绿野一片;

        似一扇半掩半映的窗,窗外晨曦冉冉。
        从微风中一路走来,你的身影在指尖飞舞中更显轻盈、飘逸。
       
        是谁在吟唱,翠竹林中那婉转啼鸣悦耳的歌声?
        是谁在聆听,黑白石间自由洒落的乐声之清泉?
        年少时的梦呵,总是那样无比清纯却又淡淡忧伤……
        
        待到绿野变为金秋,晨曦化作暮霭,
        我仍愿在这梦里,沉睡千年……
 
 
  
    19、王蒙认为幽默有两种,一是智力的优越感,正是觉得自己智力比别人优越,哪怕只优越一点,才会在旁人习以为常的事中看出可乐的地方。二是泪尽则喜,就像辛弃疾的词中写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14



評論集


1 楼 2016/2/15 上午 07:41:24 | 暫無
(1) Please, use complicated Chinese characters. (2) Incorrect characters: "復雜" should be "複雜".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