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译文]  古人学习知识是竭尽全力的,少壮时的努力到老年才能看得出成果。

[出典]  南宋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注:

1、《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注释:

 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 ):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感觉,觉得。
 浅:少。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gōng)行:亲身实践。
 3、译文1: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少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
 译文2:
 古人做学问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见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隶》。这两句大意是: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少壮时下功夫,到老年才能有成就。

   此名句原是陆游写给儿子的劝学诗。他要求儿子以占人为榜样,终生追求学问,积累知识。自从陆游诗成为文化遗产在社会上流传之后,此诗便具有了积极的社会意义。两句实际上是利用了中国人祟敬祖先、崇敬古人的心理,以古人治学用志不遗余力为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是古今劝学的常用名句。

7、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古代的父亲们是如何教育子女读书的。

  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幼时非常顽皮,不爱读书,苏洵于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出发来进行引导。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想瞧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东西呢,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他们也喜欢上了读书,而且,从中发现了阅读的快乐和趣味。从此,他们的人生驶入了成才的正轨。

  司马光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巨着,要儿子司马康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还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南宋着名爱国诗人陆游为教育子女读书,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是写给儿子子聿的,陆游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告诫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对做学问、求知识的人来说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第一,要读经典。他认为经典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纪泽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要想步入这个阶梯,却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登堂入室。古代父亲教子读书的做法,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来源湖南工人报)

8、渊博的学识是每名创业者做好工作的基础。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对于知识的依赖与渴求,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作为创业者,要想成功,必须使其知识结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前瞻性。

  渊博的学识来自于日积月累,事业的成功得益于厚积薄发。从儒家的孔子到孟子、道家的老子到庄子、法家的商鞅到韩非子、兵家的孙武到孙膑等等,诸子百家无不是厚积博学之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如果平时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有遇时勃发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会被动挨打。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知识的积累,就是明天胜利的保证。我们应当努力厚积渊博学识,使自己真正成为通古今、晓中外、知天文、识地理、明律法、达事理、辨经纬、精技艺的“杂家”和多面手。

 时间是个常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对于不同的人来讲,时间又是一个变数。懒惰的人总感到时间太长,结果时间在他伸懒腰的时候悄悄地从枕头边、酒杯沿溜了过去;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太短,恨不能把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精计划,善筹谋,巧妙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宝贵光阴,用于求知与创业。正像雷巴柯夫所说:“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的人,时间多59倍。我们珍惜时间在于科学地运用时间,使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要混天了日。在有些公司里,有的人总感到自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坐下来读书学习,结果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迎来送往的应酬上,所以素质一直提不高。在公司到底有没有时间用于学习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不但正课时间有,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也不少。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主要产生在业余时间。

 鲁迅先生也说过,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正是靠这种“挤”和“钻”的钉子精神,成为时间和知识的富有者的。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没有文化。吴主孙权劝他多读书,他说军务太忙没有时间。孙权就用汉光武帝“当兵马之劳,手不释卷”、曹操“老而好学”以及自己的经验教导吕蒙。吕蒙“始就学,笃志不倦”,进步很快,后在工作中屡建奇功。由此看来,大凡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善用时间刻苦学习的人。业余时间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看起来不起眼,可积累多了、利用好了,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获得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着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珍爱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人生与事业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学贵有恒。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里所说的坚忍不拔,就是不屈不挠的恒心。这一点,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办事毫无耐心,急于求成,遇难而退,到头不来只能是事与愿违,“空悲切,白了少年头”,一事无成。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说:坚韧之心是成功的根基。纵观古住今来成就事业之人,尽管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他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困难面前不屈服、挫折面前不气馁、危难关头不退缩的品质是相同的。李时珍深山尝百草,矢志不渝27年,完成不朽巨着《本草纲目》;诺贝尔历尽艰辛,饱尝失败之苦发明了TNT炸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含辛茹苦多少年,受尽贫困折磨,完成了巨着《资本论》……无数事实说明,要想深入系统地求得真知,取得“真径”,非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恒心不可。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厚积博学的求知成才之路,历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瞄准胜利的彼岸和成功的巅峰,矢志不移,奋勇攀登。
9、学习书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些精辟之论,都充分指明了研究任何学问都需要日积月累,切不可一曝十寒。因此,学习书法并无捷径可言,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由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多临摹多创作,广取博收,拓宽视野,记之于心,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创作忘我方为最佳境界。
10、每个人都曾经有自己的母校,都有自己曾经的梦想,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雨沧桑,世象万变,都不再轻易向人展示自己的内心的变迁,都变成了深藏不露、高深莫测。诸如今天的我,能回到校园,对我的中学时代作了一次回望,也能算做是一次珍贵的生命际遇了啊。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美好的回忆让人能发现生命中曾经发生过的美好,也能让人找寻到生命中曾经的理想和现实中的偏差和距离。细品味,慢思量,进入校园,端坐在教室里的局促和忐忑不安,不正是亏欠了学校和老师布置的人生的作业,也无言以对那个曾经替自己定下心中的梦想的自己……

 入夜,,整日里的心境让我无法停顿,感怀校园、回味着青春,这是一种人生必修的生命的体会,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上的煎熬和鞭策呢。夜深了,风起了,天降秋雨,秋风秋雨中,淡淡的秋愁在这个夜晚弥漫起来……

11、面对着鳞次栉比的高楼,街上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人群,你想到了什么?温馨之家,理想之舟,归宿之所,栖息之地……首先映在我脑海的是创新。他意味着推陈出新,改变生活。它丰富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充满智慧。那美妙的它犹如生活中的希望之光和指路明灯。对于追求者,提醒勤奋;对于拼搏者,鼓励刻苦;对于进取者,号召坚韧。


  生活犹如一杯浓浓的咖啡,滴滴深浓,不妨给它加点糖,味道肯定截然不同。“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曾吟咏过此句。那么,第一个开辟一条路的人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创新。它凭的是深思,坚韧的勇气。而后接下来的人也就沿着这条路奋进。然而慵懒软化了他们的意志,享乐凝滞了他们的脚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陆游的诗句鞭策着人们。勤奋是开拓创新的天地,也是创新的垫脚石。“头悬梁,锥刺股。”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文句。是他们的勤奋为创新开辟了天地。勤奋的例子俯拾皆是。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戈……是哥白尼的勤奋,推翻了天动说;是达尔文的创新使物种不变论消失,创造了生物进化论;是牛顿对一个砸在头顶的苹果的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学说……


  坚定的毅力是创新的先决条件。那些一碰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人,将永远尝不到成功的滋味。“咬定青山不放松”此句就透彻了这个道理。吴王阖闾用孙武打败了楚国,夫差强迫越王勾践和夫人服侍自己。勾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每天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纵使在前进的路上会有许多绊脚石,擦亮你的毅力,让它成为明天的太阳,为你照亮前途。

 让创新的激情流淌成河,澎湃成潮,汹涌成浪;让它盛开为花,醇化为酒,治炼为诗,为生活增加一道迷人的光彩。

12、距离产生美,审美要有一定的距离,要有一定的角度。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写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置身事物之中,被一课一文给束缚住了,不能跳出来俯瞰和眺望,所以就受局限了。

当然一味的跳出来,没有在其中的艰辛,实际感知,保持距离的静观,也是得不到什么,就会变成旁观者和夸夸其谈的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对事物的掌握和认识,要躬行,也要远看。

人常说,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话是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它说的是一种观察事物,处事的心态,汲汲名利,讲求功利,在这种心态下,也难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是心灵眼睛被名利遮挡了。

13、 孟老先生有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然在我们这个日益呼吁诺贝尔奖,召唤大师的年代,无数专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渔网,以求短期内涅化为大师。这不仅使人惊呼“收获”更多的同时惊疑,“将来会有什么? ”

  对硕士、博士、导师、学者的种种论文指标,舆论对大师,对诺贝尔奖的偏执的渴盼化为一张张细密的渔网,捞起了本应该继续成长的小鱼,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司马公三十年着《史记》,曹雪芹十年语红楼,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由此看来,我们今天那细网中无数未成大鱼专家们大师背后浮现的是一个个看似华丽的泡沫。何不将网眼放宽,让鱼儿们有更多时间来经历人生,充分成长?

  除了时间,细雨带去的还有学者们本应坚守的宁静。学者,本应是耐得寂寞的。钱钟书先生笔耕一生,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华章《围城》、《谈艺录》、《管锥篇》,先生以他的博学一次次震惊世界,然而人们在惊于其文时却总是忽略先生两耳不闻窗外尘嚣事的用心苦读,忘却了先生图书馆的一杯淡茶,一本书的宁静身影。梦醒推窗望残月,哪堪只影映孤墙,也许,只有宁静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远。书中曾说到剑桥为霍金留下了一个宁静的空间,可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急于将学者们套入网中,曝于公众之下,给他们留下一片宁静吧!

 使鱼们甘于入网的另一个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孔子曰:“学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塞林格先生以《麦田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

  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高处的钥匙。忍把浮云换了浅吟低唱,柳永如是说。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化作失乐园。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何妨让我们把种种网眼留得更宽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后再来收获这一批长成的大师。

14、成功是客观公正的使者,他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他不因你贫穷而歧视你,也不因你富贵而巴结你;他不因你残疾而蔑视你,也不因你健康而抬举你;他不因你是孺子而轻视你,也不因你是长者而高攀你;他不因你是中国人而藐视你,也不因你是外国人而奉承你。能得到成功的青睐,都是有原因的。天上不会掉馅饼。

  谁都知道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话又说回来,想当将军是要付出代价的。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将军。不但要敢想,还要敢做。光想不做,坐享其成,没那么便宜的事。陆游曾经教育他的儿子说:“古人学问无遗(余)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劝儿子不管做什么都要理论联系实际。我认为要获得做人的资本,光有理论知识还不够,否则那不成书呆子了。只有亲身实践,经过千锤百炼甚至倾尽毕生的心血方能成功。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哪一位成功的伟人不是历经魔难、呕心沥血才成就千秋伟业的?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