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

    [出典]   辛弃疾    《鹧鸪天》

   注:

    1、《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2、注释:      

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追念,回忆。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旌旗是总称。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锦襜突骑渡江初: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锦襜,好看的衣服。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银,银白色的箭袋。

 

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鲁庄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前句的燕兵与本句的汉军是一个故事分成两天写的。前天晚上燕地的军队在作战斗准备,第二天早晨宋军向金兵发起攻击。这两句因前后对偶关系,写为燕兵、汉军。燕兵,就是在燕地的义军,或北方籍的宋兵。

 

春风不染白髭须句:欧阳修《圣无忧》词:“好景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作者流露出老年人无法实现挥戈上阵,杀敌报国的壮地,这是对南宋小朝廷的血泪控诉。

 

平戎策:平定金兵的策略。辛弃疾曾多次向南宋朝廷上疏陈述抗金救国的策略。作者上疏着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等。戎,指金兵。

 

换得:落得个。东家,东邻,邻居。种树书,《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烧儒家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书”。这里说的是关于农业的书。辛弃疾从“籍后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到“万字平戎策”,结果落得个三次罢职,回家种田为民。他满腹怒火与不平,尽情的吐诉,真不知当时那些当权者看了这首词有什么感想。

 

 

 

 3、译文1:

 

回忆我在壮年的时候,曾高举着帅旗,率领万人大军,其中有一支身穿漂亮军服的骑兵突击队,向金人发起冲击。这是在渡江以前的事。在燕地活动的义军,夜里准备好装饰着银白色花纹的箭袋,以便明天战斗。汉军在第二天的早晨用金仆姑箭,飞快地射向敌人。战士们勇敢地向敌人冲去,杀得敌人大败。回忆以前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

 

可叹今天的我,胡须都发白了。春风能吹得万物生长,但是不能把我已经白了的胡须再染成黑的。我曾多次上过洋洋万言的平定敌人的策略,但是得不到支持与采纳,到最后却落得个:罢职回家,不得不向东邻家借种树的书,学习种树的知识

      译文2:

        年轻时,成千上万的义军簇拥在抗金的大旗下,我带领穿着棉衣、骑着快马的勇士渡江,冲锋突击敌营。金兵在夜间握着空箭袋,倾听远方生息,为防暗袭。天刚亮,宋军万箭齐发,射向敌人。

     追忆往事如此豪壮,可叹如今的我,春风能染绿万物,却染不黑我的白胡子。年华一去不复返。我上奏给皇帝的上万字的抗金策略。不仅不被采纳,反而因此罢了官,倒不如换来东家的种树书,还有些用处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5、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刘逸生)

 

  

     6、在文学史上苏、辛是并提的,但是从本文主题的角度来看,二人的“出”“处”情况有所不同,最主要是苏东坡没有辛弃疾的国土沦丧之痛,也就没有那样强烈的悲剧色彩。凭我的寡闻浅尝,一直特别心仪辛弃疾——人品、胸襟、才略、辞章都有一种特别的震撼心灵的力量。他本不是文人而是“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武将,同时是战略家,主要的抗金复国的韬略都陈述在《美芹十论》和《九议》中。我觉得他不当宰相也是兵部尚书的材料,结果却成了光照文学史的一代词宗,真是命运的讽刺,也再次证明才智达到一定高度可以在多方面表现出来。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那功业就是北复中原,与陆游一样,这是他最执着的梦想。然而他只做过几任地方官,正当壮年就被迫赋闲,未告老而还乡(还不是真的故乡)达二十余年,其痛苦可想而知。与许多文人不同的是,他不故作潇洒以风月自娱,就是醉了也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词中不止一处表示他不要效张季鹰那样,想起家乡莼菜鲈鱼就弃官而归,也耻于求田问舍,于苟安中享清福。他做了几任地方官,不嫌大材小用,认真造福百姓,所到之处政绩斐然,而且对治理地方也提出了许多高明的见解。但是他事实上归隐田园二十多年,当然要设法求精神的解脱,否则是活不下去的。在这方面从他的文化积淀中还只能想到庄子,能调动的先例还不外乎“陶县令”、“阮籍”、“谢东山”,还有那个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等等,能做的也还是以酒浇愁,以诗(词)言志,尽量在自然中求超脱。从量来说,稼轩词中写这种意境的相当多,而且回归自然确实达到“入化”的境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简直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然而他真正萦绕于怀、无法排遣的悲哀在于,眼睁睁看着北伐无望,国事日非,空怀良策而无所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才是他发自肺腑的长叹,也道出了千古报国无门的爱国志士的共同悲愤和无奈,真可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7、辛弃疾晚年有一首《鹧鸪天》词,词中先回顾了“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北方抗金经历,下阕写道:“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青年时候读这首词,不禁为忠诚正直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的落魄和悲凉深深叹息,一腔忠诚,万丈豪情,弃置悬搁,报国无门,岂不是人生大悲;并且深恨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行径。那种见解自然是十分幼稚的。年届半百,再读此词,恍然有悟:在和平时期平戎策无用的情况下,换来种树的书来加以研究实践,也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人生的另一番境界,同样可以开辟辉煌的人生。

     辛弃疾应当明白,国家大局已定,抗金不被考虑,你的平戎策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纵使你身怀六韬,布军八阵,也属空谈。你个人的急切、愤慨也无济于事,那么你还着什么急呢?你老老实实做你的小官,给老百姓做点好事,不比你气愤朝廷更有用处么?你若果真抛开抗金的策略,换来种树的书籍加以研究与实验,对林木种植、果树栽培和园林绿化有一番经历和总结,进而成为一位园艺家,那岂不是对我们民族的林木文化极大的贡献吗?军事家做不成,做一名园艺家,那也比做个词人有用一些吧!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文学家众多实在不是什么幸事,贾谊,杜甫,韩愈,苏轼,陆游,辛弃疾,都成了诗人、文学家,是他们人生的悲哀。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是有文学家的名字如群星灿烂,是令人不安的。
 
 
 
    8、我想稼轩的英雄一生只能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来总结了。也许,年轻的时候曾有过意气风发,英雄大展拳脚的光辉一刹(二十二岁率众二千起义,隶耿京,为掌书记,杀义端。南归。以及二十三岁率五十骑至济州擒拿杀害耿京的叛将张安国回临安。),然后而后的人生,都是在一次一次的被调任,一次一次的被弹劾,被闲退之中渡过。终其六十八年的人生是一种英雄难展抱负,抑郁不得志的结局。难怪谢枋杜撰出稼轩死后灵魂无法安息。那是一颗悲愤的心在向天地世人申诉呐喊!

    然而稼轩不幸诗家幸!“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这样一个崇尚提枪跃马逐鹿沙场,一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英雄伟色的稼轩,尽管酒圣、诗豪只是一件业余事。却是因为英雄报国无门的悲愤,一种内心悲怆之情要得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于是一首首豪情激荡,撼动山河的词章应运而出。言为心声!稼轩一生血拼沙场,收复失地的理想无法实现,那颗得不到重用的失意之心,时时迸发出一种激昂难平的情感,他要用文字表达出来,便有了千古传诵的稼轩词。追崇的理想,失意的人生经历,必然使稼轩词摆脱婉约词的温婉旖旎,开创了气吞万里河山的豪放之风,从而谛定了“词坛飞将”的不朽地位。可是“词坛飞将”这个称谓和被后世的记取更多是因为他的词肯定不是稼轩本人不曾想到,也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最想要的是王师北定中原的英勇事迹彪悍青史。不管怎样当后世人读着那些荡气回肠的篇章,感受着800多年前稼轩的一思一想,一颦一笑的时候,我们仍会说:稼轩,无愧是英雄!失败的,只是历史!其实历史也不失败,少了一个战场上的英雄,却有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词坛飞将军! 
 
 
 
    9、流连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的浩叹面前,咀嚼再三,沉吟良久,情溺其中,不能自拔……恍然而觉,是因为滑落进嘴角的泪珠让我品尝到了咸咸的苦涩。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长长叹息仍然萦绕在耳畔,久久不去……这是怎样的悲剧啊!我又一次记起曾在《感悟悲剧》中引用过的那段话:“悲剧是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一生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

 

   10、孙立人将军一生的经历,说复杂确实是跌宕起伏,少年时候是天之骄子,运动天才,功课顶尖,中学和大学都在清华,安徽省留学资格考试榜首,美国大学土木工程系读完之后进了弗吉尼亚军校,VMI,南方的西点军校。毕业后不愿借家庭之力,自己积功而步步迁升,终凭借惊人战绩赢得国际声誉、一度做到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人生巅峰之后,却是极高处的骤然跌落,被软禁长达三十三年,重获自由之时已至耄耋,九十高龄含恨长逝。这一生,终究也不过是将曾经的万字平戎策,换了花草之间的强自寄托。然而说简单,不过是简单而纯粹的天才在复杂而污浊的政治中一步一步被磨折被埋葬的过程,这一生,青年时是不肯借关系而陷到了报国无门之境,中年时是因为坚持自己的判断而不断与上级发生摩擦,晚年时是因为政治的极端幼稚而被软禁半生。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具备了传奇中的悲剧英雄的一切特质,更是合了如我等尚不会随其流而扬其波的所谓知识分子的气味。

     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原本便无所谓道理可讲。成王败寇,愿赌服输,而且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对孙立人,在政治手段中他所遭受的并不能算是残忍,他毕竟没有复制杨虎城的境遇。而另一方面,相信将军也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怜悯与同情。所可叹者,不过是,他的遭遇实在并非意外或是个案,也并不因为他所遇到的上位者是蒋。片子里说,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的区别,在于民主政治中的参与者,失败最多不过是辞职,但在专制政治里,是一定一定要流血的。

    只要带兵,就有拥兵自重之虞;只要有自己的意见,就必然会与其他人有所冲突;更强硬的规则是,只要在那个体制里,所有人的所有举动,都有它具体而必然的理由。于是,无数理由的指向,就是这样的人在政治里面一定是失败者,一定是被牺牲掉的那一个。苦笑,这就是黄仁宇所谓文官政治么?职业军人是不会玩政治的,会玩政治的只能是阴谋家吧。对敌人可以攻无不克,对自己人却只有缚手缚脚。

 

    11、河山正飘零,铁骑如水来。家国的耻辱让你痛心疾首,百姓的疾苦使你触目惊心。一切的一切都铭记在心,你知道该怎么做。

  烽烟四起,你也骑上骏马奔向战场。起义,表明了你的决心和激情。你兴奋极了,你以为,收复沦丧的河山已指日可待,于是你南下与朝廷商议——准备南归。当你听说叛徒已将义军出卖,满腔热血的你,跨上战马,驰骋千里,斩下了叛徒的首级,义无反顾地率军南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以收复河山为己任,你想借助朝廷这棵“大树”来一展你的雄心,一展你的宏图。

  可是,你错了。不,不是你错了,而是你没想到临安的小朝廷根本就不是你施展才华的地方,朝廷也压根儿没想让你去施展才华!远方的战场牵动着你的心,让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置身于“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杭州街市,让你不知所措,心急如焚。

  于是,你小心翼翼地献上了《美芹十论》,“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可你的谏书如石沉大海。镇江北固山上,有一座亭子。你只能每天站在那亭子里,隔江眺望那片你一直想亲手收复的土地,“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12、诗词一类的东西原当不得真。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引用过,并说要作为座右铭的,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然而读先生全诗,竟自称是“达夫赏饭”之后的“打油诗”,是酒饭之后的即兴之作。古人也是这样,辛弃疾有一首“鹧鸪天”,其序言写道:“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最后两句是这样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把自己苦心孤诣所作的平定边事的万字兵书,毫不在意地与邻家老翁换了种树的农书。真是“戏作”么?为什么我们从中读出了许多无奈、许多痛楚!“戏作”二字,益增其英雄年暮、壮志难酬的悲凉。原来,诗词一类的东西是不可以正襟危坐、心平气和的时候来作的。“达夫赏饭”之后的鲁迅应该是“酒后吐真言”,一吐胸中之块垒,对敌人是“横眉冷对”,对“孺子”则“俯首为牛”。稼轩先生因客人来访,慷慨激昂,话题多涉功名,引起诗人多少感叹!想自己胸中空有雄兵百万,奈何朝廷为投降派把持,无法为国御敌,也无由建功立业,也许只能是“铁马冰河入梦来”,最终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人生的历程大约总是这样。青春年少时,梦想一个一个地建立,如同小学生的作文,总是轻而易举地为自己定下许多理想,如科学家、诗人、将军等等。壮年时去为这些理想打拚,但往往这理想如肥皂泡,一个一个地破灭了。诗人蒋捷的一首“听雨”诗道出了个中况味: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当鬓已星星也的时候,人们的态度就不同了,有的豁达,有的抱憾,有的已浑浑噩噩了。对稼轩先生的那两句诗,也是见仁见智,评者莫衷一是。有人说,诗人好达观,既然老了,何须他去卫国戍边,他的那些兵书自然也就等同于废纸,他是很乐意换一本农书来学点农事的。但我读到这两句,心中总不是滋味的。

 

    1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一页页抗敌的金石铿锵之文,飘零散落。其中的悲哀,唯有过后思量,方觉冰凉彻骨。衰颓的王朝里,杰出人物的命运,往往是慷慨悲壮转为无奈苍凉。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3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