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人生七十古来稀。

   [译文]  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出典]  杜甫  《曲江二首》(之二)

  注:

  1、 《曲江二首》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2、注释: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思寺。是着名游览胜地。

    朝(cháo)回:上朝回来。

    典春衣:典当衣物买醉。典:典当,变卖。春衣:春天穿的衣服。

  酒债寻常行处有:酒洒在衣服上留下的污迹。“酒债”一作“酒渍(zì)”。 行处,到处。

   蛱蝶:蝴蝶。

     深深:在花丛深处。

   款款:徐缓的样子。

   传语:传话给。

     风光:春光。

    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盘桓。

   相违:相互分开。

 

 

  3、译文1:

     天天上朝回来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了钱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虽然欠了很多酒债,但是该喝还得喝,自古以来人能活到七十岁的不多。蝴蝶在花丛中穿行起舞,时隐时现;蜻蜓在水面缓缓而飞,时而点着水面。明媚的风光啊,你就同蛱蝶、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也好,千万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译文2:

    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的小事,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光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读这一联,难道唤不起春光明媚的美感吗?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霍松林)

 

 

   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是说,后来连衣服都没得当了就只好赊帐,“寻常”是很短的距离,走上几步就会遇到债主,说明曲江边上的酒铺子都被他赊遍了。人生苦短,我杜甫“四十明朝过”,已经是“飞腾暮景斜”了,还能够有多少年去完成我致君尧舜和窃比稷契的理想?

 

 

   7、贺知章659—74485岁高适706—76559岁

张九龄(678—740)62岁杜甫(712—770)58岁

王之(688—742)54岁岑参(约715—770)55岁

孟浩然(689—约740)51岁钱起(722—780)58岁

李颀(690—751)61岁戴叔伦(732—789)57岁

綦毋潜692—约74957岁韦应物737—786后49岁

祖咏(699约746)47岁卢纶(748—约800)52岁

王维(701—761)61岁李益(748—约827)79岁

李白(701—762)62岁孟郊(751—814)63岁

王建(767—约830)63岁贾岛(779—843)64岁

张籍(约767—约830)63岁李贺(790—816)26岁

韩愈(768—824)56岁卢仝(约795—835)40岁

刘禹锡(772—842)70岁杜牧(803—852)49岁

白居易(772—846)74岁李商隐(约813—约858)45岁

李绅(772—846)74岁温庭筠(约812—866)54岁

柳宗元(773—819)46岁罗隐(833—909)76岁

姚合(775—854后)79岁司空图(837—908)71岁

(779—831)52岁杜荀鹤(846—904)58岁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1.三十六人中寿命长者为贺知章,85岁,最短者为李贺,仅26岁。

2.七十岁以上不足八十岁者七人,他们是:李益、姚合、罗隐、白居易、李绅、司空图、刘禹锡。

3.六十岁以上不足七十岁者八人,他们是:张九龄、李颀、王维、李白、孟郊、王建、张籍、贾岛。

4.五十岁以上不足六十岁者十三人,他们是:王之、孟浩然、綦毋潜、高适、杜甫、岑参、钱起、戴叔伦、卢纶、韩愈、元、温庭筠、杜荀鹤。

5.四十九岁以下的七人,他们是:祖咏、韦应物、柳宗元、卢仝、杜牧、李商隐、李贺。

6.全部三十六人的平均寿命为58.8岁。 

     七十、八十岁以上的共八人,还不足全部三十六人的四分之一,如果将更多的唐代诗人统计在内,这比例可能还要小得多,那么“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老话,的确是符合当时的客观事实的。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杜甫那样的大诗人,都没有能活上古稀之年,真是令人扼腕的事。

 

 

   8、唐朝规定,官员七十致仕,就是到了七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以古代人的卫生水平平均寿命,又有几个能活到七十岁呢,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在感叹人生到了七十的那种境界吧。

  唐中宗时的唐休璟八十多岁时被返聘,任命为太子少师。景龙四年清明时节,中宗组织了一场游园拔河比赛,计有一品文官十人,大将军三人,驸马两人参加(史书上记载)唐休璟一屁股摔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唐中宗、韦后笑得直不起腰来。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尤其是在唐朝那讲究出将入相的年代,人生七十也并非稀有啊,狄仁杰,柳公权,郭子仪这些朝廷重臣到了七十也不准退休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说到底,还是对长者的敬重——这个长者,不仅仅是年长者。

  【人生七十古来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为知者不多的解释,据说在隋朝以前的某段时期内曾经实行过某个短暂的历法,这个历法有半月20天的说法,也就是一个月有40天,如此计算,七十岁相当于现在的百岁,百岁在古时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说明了人们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老人的崇敬。后因为这个历法并不完全适应于农时而被现在的历法所代替。】

 

 

    9、“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心境却是比较平静的:七十了,人生来到七十,自古稀有,不容易呢。这是杜甫的名句。上下句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老先生还是常举杯饮酒呢。

  很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诗句,基调是乐观的。人生七十了,古来稀有了。不必为老年叹息,到哪里去,都愉快地举杯饮一盏吧。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原来不是一声叹息。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生存条件的改善,使人的寿命逐渐延长。2002年底,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已达到714岁,刚刚突破了俗语的界定。我国古代科学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在百岁以上,古医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现代的研究结果也肯定了这一结论,认为在排除各种影响正常寿命的因素之后,人的寿命应为生长发育期(一般为20~25岁)的5~7倍,即应在100~175岁之间。 

 

 

   10、“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要进历史博物馆。这句话谁写的?我们做过调查,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公元758年写的,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全国人民平均寿命才28岁,杜甫才活到50岁,那个时候当然稀,但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全世界平均寿命66岁,中国平均寿命71.8岁,北京平均寿命79.07岁,上海前几年平均寿命79.66岁,香港、台湾平均寿命80岁,日本去年年底平均寿命81.9岁,现在又发现两个小的岛国平均年龄83.45岁。还稀吗?不稀了。现在是什么形势你们知道吗,海外是说百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六十摇篮里。六十岁的时候才活了一半,还要重新挑战人生,退休下来的60岁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第三阶段的开始,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大好时光。活到80岁算夭折。现代社会百岁老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健康。现在美国出现了“百岁潮”,八九十岁的老人在那等啊,等什么?等着往百岁奔啊!

 

 

   11、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人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霜雨雪,尝遍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因此,对养生之道也自有特殊的感悟与见解。

     古稀之后,对于那些充满诱惑之事,懂得自控,点到即止;对于欲望能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之名鞭策之。不耿耿于以往的挫折,不迷恋过去的灿烂,面对现实,知老、服老、认老、不惧老。人总是要老的,这是规律,但对老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同是唐代大诗人的李商隐与刘禹锡,李的名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老年只有无奈的衰叹,故李商隐就寿短;而一生坎坷的刘禹锡却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读此诗是何等令人欢欣鼓舞,虽是老年,仍可奋发。近代的朱自清一反前人心态作诗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显见朱公对老看法比古人更积极。

 

 

    12、“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着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数百年前,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他同时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郑板桥(书画名家)等,年龄均过古稀。到了现代,古稀者遍地皆是了!

  “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现在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不再是新闻了呢!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0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