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译文]   皎洁的月亮在天空缓缓移动,洒下晶亮的光芒。若它是一面腾空翱翔的明镜,那一定是经过了重新打磨。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

  注:

  1、《太常引》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注释:

     金波:指月光。

     飞镜:比喻月亮。

     姮娥:指嫦娥,月宫中的仙子。

 

 

   3、译文1:

    (中秋佳节,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饮酒对歌。)

    皎洁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闪闪发光的镜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问,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发被身,仍壮志难酬。我是否理应抓住时机,重振江河,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 

    译文2:

    皎洁的月亮在天空缓缓移动,洒下晶亮的光芒。若它是一面腾空翱翔的明镜,那一定是经过了重新打磨。我举杯问嫦娥,我满头白发垂垂老矣,该怎么办呢?

    我还是乘着浩荡的秋风去万里长空吧,那里应当无拘无束,随目所即,都是我日夜担忧的大好河山。我应当砍去月桂之树,让月亮的清光更多地洒向人间。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5、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6、今夜,没有风,惟当空一轮皎月与我对视。

  是中秋了吧。这阴阴的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我可曾有负于你?而你,竟那样冷酷地透穿我的衣襟入怀,抚痛我瘦瘪的胸膛。

  秋,总不免要勾起心底几缕未眠的愁绪,十三年了,我的剑,我的戟,该生了铜锈吧!我的诗,我的心,我的豪情,颓废了吧,冷酷了吧,泯灭了吧?

  梧桐影里,那踏踏传来的足音,是大虬(辛弃疾好友吕叔潜)吧!在这样一个寂寞的夜晚,在我落寞的时候,只有他不曾忘我,可我那高居临安金殿之上的孝宗皇帝啊,你怎就念不起我这北来的老臣?

  月色泛出少有的金黄,静谧详和,一如千百年来不变的容颜。可苍茫大地,女真的刀枪,胡人的战马,还有那被铁骑踏烂的驿路,谁人来挡?谁人去驱?谁人堪忍?

  十三年前的荣耀暗淡了吧,杀义端的那股雄气,掳安国的那缕豪情,却正掺着刚刚饮下的烈酒,在肺腑之间汩汩穿行,按捺不住。然,四周的静谧与梦中的兵燹杂错相间,令我晕惑,令我迷茫。圣明的孝宗皇帝啊,您可能告诉我:这静夜与迷梦,孰是孰非?孰真孰假?我该依附谁?又该相信谁?可若是我信了别人,别人肯信我么?

  忘不了儿时祖父的谆谆教诲,洛阳被撕裂的墙帏,汴梁被捣碎的宫阙。哀鸿遍野,伏尸百万,那背井离乡的,何至十万人家!

   我带着我的二千兵马南来,我是来杀敌的,我是来报国的,可崔嵬的宫门竟需我如此仰视方见!宽敞的大殿上,站满随您南来的老臣,却独无我的一角席次,威严的帝王啊,请信我吧,我不是来争功邀宠的,我只想,请您给我一支令箭,给我一个死令,让我携着它,走进猎猎的西风,走进金兵举起的刀林里,走进大宋破碎的山河!可您,竟不许。一个忠肝义胆的热血男儿,竟只能守着自己的青春在这里默默等老。等岁月剥尽我的容颜,我又用什么来护卫我日思夜想的北国山河?

  或许,您已习惯了临安的美酒歌舞,或许,您已满足了半壁江山的安乐。不知您是否从透明的琥珀杯里窥见了中原父老嶙峋的脊梁!是否从美人轻舒的长袖之间想起了衣衫褴褛的北国乡亲!或许,我真的是杞人忧天吧,或许,金人的命运也自有它的定数,雁门关外不是多了一支新的胡人兵马了吗?您该不会是等他们来替您打败女真吧?

  这样的夜里,我这样的狂饮,满腹的疑问,满腹的迷茫,无以解答!举头望月,脸上有冰冰的凉意,我流泪了吗?长空金黄金黄的明月,你有知吧!广寒宫里,现在可也是夜晚?独舞的嫦娥,你疲惫么?你耐得住寂寞么?不守诚信独自吞食仙药的结果,只能让你永远独居在这别人无以接近的广寒宫里,成为众人眼里的一个苦命寡妇。即使你有享不尽的荣华,即使你长生不死,可你,问问自己,你当真幸福过吗?

  冷风轻吹,抚乱我黑白相间的头发,从来,我不曾相信岁月的流逝如此无情,可今夜,醉眼迷离之时,我竟发觉,我有了白发,我的心老了吧!

  风起吧,载我直上云霄,让我看一眼我心系的山河,即使她破碎,即使她丑陋。

  我忽生一个绝世的拙念,阴暗吗?阴暗!

  ——或许,我该回营重新拭亮我当年的斧钺,斫去那月中五百丈的桂树,这样,破碎的山河里,会多一缕灿烂的清光吗?

 

 

    7、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shèn]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此时,词人与友人举杯赏月,忽发狂想,很风趣地向嫦娥提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是说时间过得这样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们渐渐地衰老,长出许多白发来了,这该怎么办呢?他从月圆月缺,想到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不禁心绪起伏,很不平静。“秋影”,指刚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飞镜又重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磨后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过的飞镜。“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她是月宫的仙女。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就这样,作者把铲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这首小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8、 此词约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当时辛弃疾再度出仕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吕叔潜,名大虬,辛弃疾的朋友,生平已不可考。

    句 解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八月十五,夜空如洗。词人抬头望天,只见一轮满月当空,月光皎洁,似金波流转,又似飞镜重磨,光亮如新。“秋影”,秋月。“金波”,喻月光清明柔和,如金色流波。“飞镜”,指月亮,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飞镜重磨”,比喻中秋之月如新磨的铜镜一样,光彩照人。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明月下,词人如痴如迷。他举起酒杯,追问月中仙子嫦娥:头上白发日增,似有意欺人,该如何是好?“姮娥”,即嫦娥,传说为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向月宫。

    此时的辛弃疾,南归已十二年,仍然壮志未酬。岁月空转,他怎能不为白发上头而焦灼苦恼呢?南归之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侄赵(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似乎雄心振发,并在张浚主持下出兵北伐。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朝廷主和派又重新当权。在这样的情势下,辛弃疾始终沉于下僚,空有满腔抱负,却无法施展。他于乾道元年(1165)上宋孝宗《美芹十论》,又于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却一直未被采纳。对他而言,“白发欺人”是无可奈何,“把酒问姮娥”亦是无可奈何,除了天上的嫦娥,他已不知还可以向谁发问。这寥寥十余字,含尽无限悲愤、凄凉之意。

    “白发欺人”系化用唐人薛能诗句“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与薛能不同,辛弃疾的慨叹,决不是一己之哀愁。不论个人境遇如何,在任何时候,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生存都是他的头等大事,也是令他如此痛苦的根源。

    词的上片,在充满郁愤的发问声中结束。到下片,词人情感的喷发更加激越。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激愤之情鼓荡于胸,转而变为词人的一番奇伟想象:乘风飞上长空,放眼俯瞰祖国万里山河。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也有“乘风归去”的想象。但东坡是向往月官,飘飘欲仙,表现的是一种超尘出世的幻想。而辛弃疾“乘风好去”,是为了“直下看山河”——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人间,他的心怀始终牵挂着祖国。

    一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辛弃疾便豪情万丈,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他似乎在以此句自勉:即便受到再大的委屈、漠视,有再多的白发忧愁,祖国壮丽的山河又怎能放弃呢?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砍削。“桂婆娑”,指月中桂树。

    词的最后,化用杜甫诗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明月下的杜甫怀念家人,所以想砍去月中桂树,让月光更清楚地照见家人。辛弃疾欲砍却婆娑的桂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让清澈的月光更多地洒向人间大地!月中桂树,比喻造成山河割裂、人间昏暗的黑暗势力,正如清人周济编《宋四家词选》眉批所言,“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辛弃疾束手无策,只能把酒问月,徒唤奈何。但在想象的王国里,他就能放纵情怀,气冲霄汉,大刀阔斧地清除一切阻挡光明的邪恶杂质,重振乾坤,重光山河。他那深沉博大的情怀,至此达到顶峰。

   评 解

    咏月抒怀,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人们或用明月寄思乡思人之情,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或托明月感怀人生,如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借明月抒爱国壮志,情感勃郁激愤,在众多赋月佳作中独具一格。

    全词将词人激越的情怀与奇妙的想象很好地交织在一起,层层递进,针线绵密,是辛词中用小令写大题材、发大感慨的杰作之一。

 

 

    9、那轮明月,秦时有,汉时亦有,唐时有,宋时还有。它照过修长城的农夫,照过征途中的士卒,照过太白的床前,照过清照的楼侧,空灵又动人。在秋高气爽的夜晚,皎皎明月,淡淡的光倾泻在丰收的大地上,在情感丰富的中国人心中,这是对丰收的祝福,更是对家乡的思念。本来无情的明月,在文人墨客的演绎下,成了情的化身,成了梦的寄托——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把现实生活中的苦闷洒向月宫中的嫦娥。寂寞的人,多少忧思多少孤愤,有酒,有月,便“对影成三人”,在明月的照耀下纵情畅饮,醉了,口出狂言,却是万般无奈,发泄一番之后,留下千古传颂的名作,然后生活还要继续。

    那轮明月,照过边关,照过大海,照过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每一个角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思念远方的弟弟,他托明月捎去浓浓的相思,因为此时的弟弟,看到的是同样的月,想必能感受到同样的情吧。天南海北共此一轮明月,在那个没有电话的时代,明月成了传情之物,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载不动的情思万缕,诉不尽的相思之苦——明月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责任啊。

    那轮明月,跨越过亘古的时间,跨越过广阔的空间。今世的中秋依然如约而至,今世的明月依然皎洁灿烂,可是今世的人还有古时人的逸致雅兴吗?今世的中秋还是古时那种怀乡与抒情的好题材吗?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秋的月饼越来越精美,可是再也吃不出那种浓浓的乡思和情怀。城市林立的高楼下是五光十色的霓虹幻彩,不少年轻人沉迷于当下的流行文化中,世俗的生活再也找不回那时的文化情思。

    试问,今世的一轮明月,与谁能共呢?难道,欲诉一腔衷情,就真的无人能懂了吗?

 

 

    10、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山上过中秋,也因此和明月有了一个美丽的邂逅。那晚我才真正理解“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是什么样的景象,那晚我才亲眼看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怎样的画面,那晚在寂静的山中,当我抛开一切烦恼,卸下所有伪装,以一颗平静的心专注的去看那一轮明月之时,那颗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渐渐懂得,阳光下的日子是公共的,我们带上面具,披起铠甲,为我们所谓事业和前途奋勇拼搏,匆匆而行;月光下的日子是私人的,月色朦胧了你我,朦胧了周围的一切,我们可以静静的叩问自己的内心,思索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多像这一轮月啊!由新月逐渐丰满为满月,又由满月逐渐消瘦为残月,直至隐没,再开始下一个轮回。我们的人生不正是如此吗?当我们急匆匆的奔到山巅之时何尝不是下坡的开始呢!我们为了尽快赶路,尽快登顶,来不及闻路边的花香,来不及听身边的鸟鸣,可是登顶以后又怎样呢?无非是,有一个更好的车,更大的房,更显赫的地位,更富有的财富,无非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俯视他人........人生苦短,还是以力所能及的能力前行吧!在行进中莫辜负了这清风明月,高山秀水!

   面对无月的中秋,我没有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样的豪迈,没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样的豁达,没有李后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样的愁思。我不知道“明月几时有”,也不知道“江畔何人初见月”,只是对着苍穹轻声问“你还好吗?祝愿一切都好吧”,只是祈盼,无论阴霾还是晴空,一轮浩月常驻心中,当身心疲惫时,用它那圣洁的清辉抚摸我的伤痛!

 

 

    11、年年中秋,岁岁明月。中秋之月在诗人眼中,是一面飞升的明镜。“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这是李白的诗句,中秋月被诗人喻为“飞镜”,何等光彩照人。宋代词人辛弃疾看到中秋之月,也诗意勃发:“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在他的眼中,天上的“飞镜”仿佛又重新磨了一遍,何等明亮。“飞镜”一遍遍地磨,磨掉了人间岁月的尘埃,每年中秋都是那样圆、那样亮。

     飞镜又重磨,时光就在不断的打磨中流走。我们早已知道月亮里没有月宫,没有嫦娥。然而我们依然如故,一往情深祭月、赏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中秋节已是一种象征团圆的情感寄托。谁不想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但岂能人人如意。对人生的不如意,苏轼早就释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种情怀比天上的明月还要明亮豁达。

    中秋赏月,或登上高楼,临风抒怀;或流连公园,在草地上围成一圈,在月光下嬉戏游乐;或到广场观烟花,看烟花与月色争辉;或看电视晚会,享受歌舞的快乐……团圆是中秋节的主题。阖家团聚之时,赏月啖饼,茶香果甜,说家事国事,乐也融融。在一轮明月之下,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回家团圆的人,也不会有太多的伤感。在社会大家庭里,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谐相处,哪里都有美好风景。

中秋之月是美好的。一年一度,仰望苍天,从那面飞镜上我们看到时光的流逝,更须珍惜眼前的一切。

 

 

12、谁说中国人不浪漫?哪个国家能象中国一样,有如此多浪漫的爱情故事,有这么多美丽的节日,又赋予了星星月亮多少生命与传说啊。你看,七夕星河上的鹊桥才刚刚散去,中秋的月亮又要圆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还萦绕耳边,嫦娥后羿的经典爱情又传唱开了。还衍生了这么多千古流传的诗词,更寄托了多少对家园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故乡的期盼呀!

     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对生命的思索与探求了;也不谈“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对十五月亮最传神的刻画;更不读“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中对美丽嫦娥的同情与怜悯。单单一首台湾民谣“《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已经让人读得心绪混乱,泪水涟连。

     是啊,中秋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但是,又有多少家庭无法团聚,有多少人有家归不得?而且,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喜庆的节日,越是让独在异乡的游子黯然神伤,让独守家里的老人倚门苦等!

 

 

    13、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古往今来,中秋明月总是以其独有的高远皎洁受到历代文士的吟咏赞叹,八月十五,词人辛弃疾以铜镜的奕奕之光来喻中秋明月的月光如皎,向月宫中的仙子嫦娥发出郁愤的发问,将明月与铜镜这两个光彩照人的词语如此紧密的缠连在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铜镜与明月一直都被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彼此借喻,诗仙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精妙描写,亦或是唐玄宗以中秋节命名铜镜的佳话流传便可见一斑。

    千古年来,明月与铜镜相耀生辉,皎洁如明月的铜镜渗透着亘古的气息情思荡漾,铜镜上记载的故事也让它承载了更深厚的文化意蕴。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4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