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情报学研究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项清焕 李智霞 张淑芳 洛阳师范专科学校 洛阳 471022)
  摘要 通过分析目前情报学领域中各种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后,指出了情报学理论的形成机制是由一般社会学向情报学的渗透和扩散,形成情报学的分支——情报社会学,并研究了情报社会学急待研究的主要领域。
  关键词 情报学 社会学
  * * *
   1 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特点
   1.1 科学交流派
  该派应属于社会传播派,其代表人物是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诺夫,重点研究科学情报的构成、共同特性及科学交流的全过程的规律性,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情报的社会性,重视提高科学交流的效率,正确评价情报应用技术在情报学研究中的作用。
   1.2 决策功能派
  该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情报学家约维兹。在其代表作《广义情报系统》中指出:情报是由情报的获取与传播机构向决策者提供的,决策者利用获得的情报选择最佳行动路径,并在执行中变为可观察的数据。情报又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反馈进入情报获取与传播机构。决策者可以利用反馈数据来修改自己对决策情况的估计,如此反复多次。他利用动态概率矩阵来表示决策者利用情报,以及在不定性下的决策行为,从而提出了决策知识状态和决策状态直观化和具体的决策模型。从这一理论学派的研究起点和理论模型中,不难看出其理论体系的社会学属性。
   1.3 技术应用派
  其代表人物是日本情报学家北川敏南。他认为情报学这门新学科的理论基础将产生于物理学、生物学,及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相互沟通的新渠道,并且指出,一般社会学思想对情报理论基础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
   1.4 属性结构派
  该派以布鲁克斯和贝尔金为代表,认为情报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独立的、隐含在文献中的客观属性,是文献本身所固有的,并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于文献之中。贝尔金认为情报是能够改变接受者的意像结构的任何文献的结构,提出了情报谱的概念,并由此将情报学的基本研究内容规定为文献及其结构、接受者的意像结构以及此结构的改变,情报生产者的意像结构以及如何构造文献的结构。布鲁克斯以卡尔·波普的“世界3理论”为哲学基础,认为图书馆学家和情报学家的实践性工作是收集和组织世界3中的记录材料,理论工作是研究世界2和世界3的相互作用,认为主观世界2的产品之所以存贮于客观世界3中,是因为“科学文献中存在固有的知识结构”,并由此提出了情报学的任务就是组织知识,情报学研究活动应以对用户的响应进行主观分析转移到对科学文献中固有的客观知识结构进行分析。这一理论体系的显着特点,就是更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情报学。他预言,就象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一样,情报学必将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情报学术界对什么是情报科学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情报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等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但是各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都带有浓厚的社会学理论色彩。由此我们便可以对情报学理论基础形成机制获得一个新的认识,即情报学理论基础的形成,可以直接理解为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扩散,即一般社会学向情报学的渗透和扩散。
  一般社会学理论通过向具体情报学对象领域的渗透、扩散,不仅体验了自身的科学性、涵盖性,丰富了自身对象领域的完整性。同时,一般社会学理论向情报学输出其基本原理、方法论原则和相应范畴体系,则构成其渗透、扩散的主要内容。结果便是情报学“社会学化”,使70年代以后处于发展时期的情报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形成了以一般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其范畴、概念为逻辑形式的理论体系。
  “社会学化”使情报学确立了自己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于人类社会的情报活动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社会情报活动或社会情报现象决定社会情报意识,社会情报关系的性质一定要适应于社会情报活动能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情报活动发展决定于社会情报系统各种要素的综合作用,情报活动能力起最终决定作用,以及关于情报、情报活动、情报过程、情报化社会起源等等都是构成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理论。
  “社会学化”使情报学形成了自己宏观分析社会情报活动发展进程的逻辑形式。这里所谓逻辑形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情报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表达方式、论证逻辑、方法论原则;二是由于情报学概念范畴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不同时空的社会情报活动形态相比较的方法,以及研究社会情报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决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结构性原则等等,都构成了情报学进行宏观分析时所必须依据的逻辑形式。作为反映社会情报系统最一般特征的社会学范畴,概念体系则构成情报学宏观研究的思维网络。这些范畴、概念有的是被辩证唯物主义者创立的新范畴,有的是利用了社会学中早已形成的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内容。
  由此看来,一般社会学理论的情报学渗透、扩散,即是情报学“社会学化”的过程。它使情报学形成带有明显的一般社会学色彩,标志着情报学“社会学化”的主要成果。至此,情报学与社会学发生了一种理论结构上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为情报学走向情报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情报社会学的性质
  情报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情报用户对情报的需要及他们使用情报的习惯,社会上人们对情报学的认识,以及科学情报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科学。”
  “情报社会学在整个情报学体系中应成为联系各个环节的纽带,其任务是体现情报体系结构的全貌,探寻情报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情报的社会效果”。这个提法比较全面,它强调了社会效果,阐明了情报社会学的根本任务及其学术地位。
  因此,情报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说是情报学的一个分支,不如说是情报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它论述的主题属于情报学领域,但它应用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却来源于社会学,并以社会需求、社会过程、社会心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3 情报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3.1 情报与社会的关系
  众所周知,情报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及人类管理、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情报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情报过程与其他社会过程已密不可分。因此,情报社会学首先要研究情报和社会的关系,以探索情报的发展方向,预测情报信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将发生什么重大影响,并研究人类应该怎样对它控制和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并避免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3.2 情报需要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创造活动,而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需要的本身并不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而是取决于人的社会本性和社会环境。情报需要作为人的需要之一,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社会创造的。如果没有情报本身的客观存在,也就不会存在人对它的需要。社会发展决定了情报的内容、范围和作用,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情报需要的内容、范围和水平。
  但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需要,必须通过人们主观愿望表现出来,才会产生满足需要的活动。人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情报需要,产生主观的情报需要,才会进行情报交流,而个人的主观情报需要,常常受其所在群体规范的影响。而群体规范的形成,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决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人们总是需要与原有价值观相符合的情报而排斥那些与原有价值观相冲突的情报。因此要研究人们的主观情报需要,必须研究社会文化。
   3.3 情报交流与社会的关系
  情报交流从本质上说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受社会集团共同意识的制约,受社会政治、法律、传统文化、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总是有选择地传递、有选择地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情报交流中,对于同一符号,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曲解和增殖。要使交流达到较好效果,有待情报社会学深入研究。
   3.4 情报技术、情报产业与社会的关系
  运用新一代高速、大容量、多功能计算机等先进智能工具,从事积累数据、储存资料、分析问题、设计方案、交流信息,是当前各国咨询机构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方面情报技术的广泛利用和情报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迅速的情报交流,实现情报资源共享,缩短寻找情报的时间,来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对实际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其内部运行机制,进行结构和功能模拟,为社会决策问题提供一种测试决策效果的工具,还能使决策得以最优控制,获得最佳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新华.情报学理论流派研究纲要,1992
  2 王文英,于兴华.情报社会学初探.情报科学,1981;(5)
  3 黄莉.情报学研究要充分重视人和社会因素.情报科学,1989;(4)
  4 聂源.挑战与决策——面向21世纪的情报研究.图书情报工作动态,1995;(5)
  5 胡昌平.关于社会情报形态的思考.情报业务研究,1988;(3)
   (责编:加勃)
  
  
  
情报杂志西安14-15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项清焕/李智霞/张淑芳19971997 作者:情报杂志西安14-15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项清焕/李智霞/张淑芳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9:59

[新一篇] 21世紀的人將有什么價值觀?

[舊一篇] 21世紀科技發展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