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出版业战略性前瞻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在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许多出版人都在思考着一个共同的大问题:21世纪的中国出版业究竟向何处走,又会面临什么形势呢?对这个问题可能有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本文着重从出版体制、经营策略、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谈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以就教于出版界同仁。
      一、中国出版体制的改革走势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出版改革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是,与全国其他行业体制改革的进度和国际出版界的竞争态势相比,中国出版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与国内、国际的大形势不相适应,必须加快改革进度,以免在国际竞争中陷于被动。笔者认为,21世纪中国出版体制的改革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进一步强化、明确中国出版的产业性质, 使其对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体制接轨,对外与国际出版业体制接轨。最近20年来,中国出版改革中虽然也关注了“出版转型”的问题,例如,新闻出版署先后提出了出版社要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称之为“阶段性转移”。但到目前为止,与其他行业相比,出版业总体上实行的仍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这样虽然可以保证出版业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平稳运行,但已经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出版体制与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之间出现不甚协调的情形。如个体书商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本是经济多元化政策的结果,但它与现行的国营垄断出版政策有矛盾,新闻出版署能对国营出版单位严加管理,却管不了众多的个体书商,非法出版活动屡禁不止,恐怕与这种经济政策和出版政策之间的不协调也有关系。二是现有出版体制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出版一体化趋势不相适应。目前中国出版社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既像事业单位又像企业单位,出版业究竟是事业还是产业并不明确,这就导致许多出版社是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扶持和干预下,带着长期形成的“衙门习气”进入市场的,不善于经营,不善于竞争,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经济效益低下,存在与其他国营大中型企业相似的毛病。这些毛病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化日益显露出来,成为阻碍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因素。而且,一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出版业封闭运行的状态必将被打破,被迫面临激烈竞争的国际出版市场和众多跨国出版集团的挑战(目前已初现端倪,如贝塔斯曼公司的进入),将变得更加不适应。
  (2)要着眼于国际出版大势, 进一步调整优化出版产业结构和出版资源的配置,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集约化经营、跨地区跨国经营之路,不断提高出版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我国现有的出版布局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按行业和行政区域划分形成的条块分割的产业结构、市场划分和出版资源的平均分布,不仅不适应国际出版业跨区域集约化经营的大趋势,而且已成为阻碍中国出版业发展上台阶的体制因素。进入21世纪,出版业跨国经营和对国际出版市场、出版资源的再分配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出版大国、人口大国和文明古国,出版市场和出版资源的潜力十分可观,必将成为竞争的焦点。中国出版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之前,首要任务是经营好国内市场,要进行出版整合,要打破市场条块分割、出版资源散乱分布、出版效益低下的状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允许跨地区兼并和组合,优化出版资源配置(包括编、印、发、人、财、物等)。还要鼓励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的大型、超大型出版集团公司,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的潜力和效益,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中国出版业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抗衡日益逼近国门的国际大出版集团的挑战,才能在新世纪求生存、谋发展。
  (3)中国出版业要进一步向国际行业惯例靠拢, 加快出版立法,实现出版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无论是从倡导依法治国的国内环境来看,还是从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我国目前主要依靠政策法约束和各级职能部门不定期“扫黄打非”的出版管理方式,已经显得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出版业也要严格依法运行、依法管理,那么首先要有一部权威的《出版法》作为准绳。《出版法》将全面规范出版活动和出版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将政府的管理意志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法治”取代“人治”,从而堵塞各种人为的管理漏洞,使我国的出版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与国际出版惯例接轨。因此,加速中国的出版立法进程,已成为政府亟待考虑的战略性问题。
      二、中国出版业的经营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在国际出版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出版业的经营策略是关系到兴衰存亡的战略性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具有全局战略性意义的经营问题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要借出版体制改革的契机, 改变目前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相对独立运作的格局,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基础上,实现店社之间、生产环节和市场营销之间的实质性联合,以适应现代出版规律和市场竞争的要求。现有的店社关系是一种松散的、行政干预下的业务协作关系,所以经常出现矛盾摩擦、利益冲突,这种内耗同时降低了出版社和书店的经营效益,造成图书生产环节和市场营销的脱节,制约着整个出版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活力。因此,应按照现代出版业生产、销售一体化和双方利益趋同的要求,在利益杠杆的驱使下,实现店社之间的紧密联合,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或集团公司,把生产和营销连为一体,优势互补,不仅能实现双赢,还能大大提高整个出版业的运转效率、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出版社要克服“官商”意识和“非商”意识, 强化市场主体意识和经营意识,按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运作,变低效益、无效益、负效益生产为高效益生产,作为企业的出版社必须把抓经营、抓效益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因为中国的出版社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扶持下生存,助长了“官商”、“非商”甚至“排商”意识,主要表现为:图书生产与市场脱节,注重规模扩张,粗放经营,效益低下,被动销售,缺乏营销策略,坐等顾客上门,甚至对图书商品性、出版产业性、经营赢利性心存抵触。因此,很难领悟全球出版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出版活动及其规律,处处表现为不适应。所以,出版社必须下大力气抓经营,要精打细算经济账,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在这一点上出版业与其他企业毫无二致,这是生存之本。
  (3)出版社要注重市场营销,变产品销售为产品营销, 进而达到品牌营销、知识产权营销的较高境界。通过调查研究、精心策划、增强生产和销售的针对性,主动出击,促销图书,抢占读者和市场,这是产品营销阶段的主要策略。目前,我国大部分出版社已意识到产品营销的重要性,反应快的社已进入角色、初见成效、尝到甜头,还有不少社动作迟缓,尚未进入市场营销阶段。但这是大势所趋,先行者必然在出版竞争和图书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对出版业态的近期预测,主要是就国内形势而言的。如果从国际出版业态来看,仅此还不够,产品营销还必须向品牌营销、知识产权营销的更高阶段提升,这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好像比尔·盖茨通过技术创新和垄断“微软”(Microsoft)品牌向全球倾销自己的系列产品Windows95、 Windows98、Windows2000,《大英百科全书》、《大美百科全书》、 《吉尼斯世界纪录》以自身的权威性、独创性、知名度而风行全球一样,世界出版业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靠营造品牌、垄断知识产权来营销出版物的趋势。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出版社和出版物中有多少在世界上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出版业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未来中国出版业在世界出版业界的地位、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毫无疑问,盯住世界级水平,努力营造品牌社、品牌书,尽可能多地占有出版资源、知识产权,不断扩充自身的出版实力,竞争资本,应该是中国出版业走向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指针,也是所有出版社努力的方向。
      三、科技进步与出版创新
  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大加快了出版创新的步伐。当人们昨天还在感叹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时,今天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又把许多像E—Book (网络图书)之类的“新玩意”摆到了出版业者和人们的面前,逼着你去接受它。中国正在加速进入全球一体化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因此关注科技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科技推动下的出版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出版将进入“多媒体时代”,出版多媒体图书, 形成多媒体出版格局。随着现代科技向出版领域的全面渗透,声、光、电、磁媒介书大量涌现,这对传统的纸质书既是挑战,也是补充,代表了图书出版的新动向。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有声书(纸质书加录音带、CD)、影像书(纸质书加录像带、VCD)、电脑书(纸质书加 IC卡、CD—ROM、DVD—ROM)、网络书(基于因特网的E—Book)发展迅猛,在出版物家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给面向未来的出版业提出了出版形式创新的任务,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作支撑,特别要提高驾驭高新出版科技的能力和素质,要储备多媒体出版资源,要文化与科技并重,否则就不能适应未来出版形势的发展。
  (2)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数字印刷技术、 网络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必将改变未来出版业的创作方式、编校方式、生产方式、发行方式、阅读方式,为适应未来国际出版业的发展潮流,中国出版业尤其要关注这方面的动态。在网络时代,借助电脑和网络创作、异地共同创作、读者参与创作、多媒体混合创作、多语言创作、产业化创作等新型创作方式成为可能。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提前介入,与作者共同修改作品。在出版社内的局域网上,多级审读和校对工作可以同步进行,大大缩短编校时间。数字印刷技术的应用,将大大缩短印刷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小批量、多印次的市场需求。通过网络宣传征订、网上读者订购,建立网上书店,图书的发行方式将更为多样化。同时,网络社会的阅读也更加趋向便利化、个性化、互动化。读者不再是单向的被动的接受者,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内容,有兴趣还可以参与创作、修改作品。也就是说,未来出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更能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文化信息的加工,经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形流程的纸张书出版形式,而是表现为高效同步、多媒体、多时空的出版特征。以中国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这一天并不十分遥远。
  (3)科技进步不仅带来出版形式的创新,而且要求出版观念、 出版体制的创新,出版创新的关键是建立创新型现代出版机制。所谓“创新型出版”,就是具有开拓性、原创性、品牌效应、市场规律性和鲜明个性的出版风格;创新型出版要求有敢为天下先、勇于竞争、善于经营、追求个性、立足长远的出版观念和相应的出版人才,还要有宽松和谐、激励进取、政策配套、保障有力的内部创新机制,这样的出版模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出版。
      四、人才培养与出版竞争力
  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出版竞争制胜的首要因素,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因此,人才培养与出版竞争力关系密切,而且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版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国际化, 对高素质出版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出版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中国的出版业具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两重属性,过去又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此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特别缺乏,这是制约当前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国的出版业要发展壮大,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有一大批懂出版业规律、懂国际出版行情、懂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当务之急,国家要通过创办专门学校或增设专业,为培养出版管理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各出版社则应当选派各方面素质好的年轻人到国内外知名学府或大出版公司进修、培训、学习,掌握出版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2)高科技对现代出版业的全面渗透, 要求出版业务人才知识更新、观念更新,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并重,科技创新型人才与知识创新型人才都同样重要。高科技快速进入出版业,使得现有出版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观念都显得落后,特别表现为科技素质的欠缺和缺乏应变的准备。而未来出版业则要求从业者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并重,既有知识创新能力,又有驾驭出版新技术的熟练技能,而目前我国最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复合型出版人才”。因此,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特别是懂出版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整个出版业和每个出版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3)出版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竞争, 人才培养水平是未来国际出版竞争制胜的关键。科技是竞争创新的先导、动力和工具,而人才是决定性因素。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经营管理、开拓市场,都离不开专门的出版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在未来的国际出版市场上,哪个国家出版人才的整体素质高、培养人才的机制完善,它的出版业就拥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容易在竞争中占得主动和先机。那么,中国出版业(至少是有远见的出版社)现在就应当尽快启动“人才工程”,为新世纪的出版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厚的资本。
  
  
  
中国出版京12~14Z1出版工作陈金川/李旭20002000 作者:中国出版京12~14Z1出版工作陈金川/李旭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0:59:55

[新一篇] 2000年對中國語文教育的呼喚  ——從香港地區的語文教育談起

[舊一篇] 21世紀中國哲學的走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