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一九九九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两项主要任务,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在国内需求不足、农产品价格下跌、部分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正确分析形势,要善于认清本质和主流。回顾去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充分认识代表发展方向、蕴育生机与活力的积极方面:第一,各级干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认识高度一致,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研究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规律,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必将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全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广大农民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结构,表现了很高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农民群众不等不靠,积极行动起来,寻找增加收入的具体途径。一些在上面看来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在基层却找到了好的办法。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了,农村经济就会充满活力。第三,各地涌现了一批成功的典型,结构调整有了好的开端。这些典型的共同特点,是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自身优势,在结构调整、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新的路子,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探索新阶段结构调整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四,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一大批项目正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将为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五,适应新阶段的要求,基层指导农村工作的方式有了积极的变化。总的看,瞎指挥少了,具体帮助多了;层层压指标少了,政策引导多了;代替企业跑项目的少了,在开拓市场上花的精力多了。这些变化尽管是初步的,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形势发展变化中的这些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全面分析形势,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下跌,加上乡镇企业效益下降,农民增收缓慢。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第一,这是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时期的问题有本质的区别。长期以来,农产品短缺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现在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给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第二,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有了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条件,我们就可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更多地发展畜牧业和加工业,更大规模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过去在短缺条件下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抓住这个机遇,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将为我国农业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这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事关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必须尽快解决,但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这是一个坎,要跨过去,需要加倍努力。第四,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发展是解决我们面临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推动农村经济在现有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是完成“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新阶段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着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稳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根据这个总体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结构调整。这是整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今年的中心任务。这件事抓好了,就可以为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针对农村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这次调整的背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八十年代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短缺情况下进行的,主要是改变“以粮为纲”,提出“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实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发展乡镇企业。那次调整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次结构调整,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条件下,结构调整就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很明显,这种调整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它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长期任务。
  对这次战略性结构调整,我们一定要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第一,结构调整是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所谓广度,就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所谓深度,就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第二,结构调整是实施科教兴农的过程。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增长能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第三,结构调整是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通过调整结构,增加农业的资本、技术投入,必将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第四,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搞好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这次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和世界范围的农业科技革命,把结构调整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
  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构调整:
  (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人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品质结构矛盾仍很突出,许多优质产品还供不应求。因此,必须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二)加快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主要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但从长远看,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阶段后,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的消费会迅速增加,畜牧业发展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过去我们粮食供给不足,拿不出太多饲料来发展畜牧业。现在粮食库存较多,生产能力提高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时机可以说比较成熟了。畜牧业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畜牧业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可能成为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产业。必须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开拓市场,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还比较低,发展潜力很大。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应当有比较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使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要充分利用粮食较多的条件,进行区域结构的合理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在生态脆弱地区,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发展林果业和畜牧水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粮食主产区也要通过结构调整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在稳定总量的同时,注意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同时发展多种经营转变,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
  (五)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主要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对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有重大意义。要结合小城镇的发展,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乡镇企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发展。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要坚持面向市场。农产品只有卖得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农民的投入才能有回报。结构调整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盲目调整,造成新的积压和卖难。二要坚持因地制宜。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防止一哄而起,结构雷同。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农民是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结构调整的主体。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决不能强迫命令,更不能瞎指挥。
  结构调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去实践、去创造。同时,要做到少走弯路,避免盲目性,还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各级政府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第一,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一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销售产品并感受市场信息的快捷渠道,对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有重要带动作用。要把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重点扶持。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也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很不完善,一些产品标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并认真贯彻实施。三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现在多渠道的市场信息服务正在发展,但政府部门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要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
  第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必须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适应这个要求,要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和显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要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加强自主研究的同时,要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周期短,成本低,成功率高,是填补空缺、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思想要更解放一些,政策支持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发挥科技对结构调整的作用,关键在于抓好技术推广。要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一些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转包农民土地,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方面搞试验、示范,一方面向农民出售良种、提供技术服务,既推广了先进技术,也有了自己的收入。这种把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结合起来的方式很有生命力,值得推广。
  第三,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调整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是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搞好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不论是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都应当加以扶持。近几年,不少地方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在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和聚集的过程。政府通过对小城镇建设的扶持,可以引导农村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小城镇建设必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在发展小城镇问题上,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避免盲目性。有三点必须明确:一是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政策,扶持引导,而不能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动;二是要有总体规划,我国四万四千多个乡镇,都铺摊子发展小城镇,既不经济,也难有所作为,应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三是小城镇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繁荣经济,没有经济的增长,小城镇的作用就很难发挥。要把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丰收,粮食多了,但并不等于农业基础已十分牢固了,要注意防止忽视农业的倾向。农业如果出现反复,整个经济工作都会陷入被动。”朱róng@①基同志也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在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更要防止忽视、放松农业的倾向。”在当前形势下,中央强调要避免出现忽视农业的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当农产品供给充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增多时,人们往往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轻率地认为农业已经过关,出现忽视农业的倾向。由此也往往导致丰收之后出现农业的徘徊甚至滑坡,结果造成农产品供求关系再度紧张,使经济工作的全局陷入被动。这几年我国经济能够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没有这几年农业的稳定发展,农产品供给充足,我们经济生活中的困难尤其是下岗职工生活的困难就会更大。在当前经济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的情况下,农业尤其不能出问题,这是关系经济全局的大事。对此,我想着重强调两点。
  第一,不能忽视农业,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强调这个问题,一是忽视农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减少投入,放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讲农业基础脆弱,主要是指农业的基础设施在总体上还很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多数地方还是靠天吃饭。这要靠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改变。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中断不得。二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本身也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进一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才能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三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直接拉动投资需求的增长,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四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更全面的要求。不仅要继续加强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而且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且要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仅要继续抓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而且要重视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整个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环境。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不能放松,还必须进一步加强。
  当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正面临着两个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其中有相当部分用在了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电网等方面。今年国家还将进一步增加这方面的投资。应当说,建国以来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重视的,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规模的集中投入并不多,很多事情一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现在能够集中财力大幅度增加投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体现,也是中央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持。二是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仅对振兴西部,而且对于农业发展,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农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重抓好四方面。第一,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中心,继续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搞好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在水利建设中,要注意把搞好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改革小型水利投资和管理体制这三件事有机结合起来,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第二,抓好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生态脆弱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目前粮食库存较多,供给比较充裕,正是以粮食换森林,恢复植被的极好时机。中央下决心拿出一部分粮食和财政资金,采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办法,对退耕农民补助粮食和树苗、草种,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再造秀美山川。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因此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各地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全面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第三,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在指导思想上要实行两个转变,即由过去的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不再搞新的开荒;由过去的以追求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上来。第四,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目前农村有效需求不足,除了收入的制约外,还有消费环境方面的制约。要以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市场设施等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大投入的力度。各级财政都要调整支出结构,把支持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要逐步转到主要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鼓励全社会向农业和农村投资,多渠道引进外资。要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对能收回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可以使用贴息贷款。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把提高为农服务质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对农户的种养业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要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提高经营效益、社会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二,不能忽视农业,最关键的是不能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获得好收成,国家库存和农民的存粮都有明显增加,粮食在总量上确实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强调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并不是要求不顾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继续追求当前产量的增长,而是要求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当前出现的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的过剩,也是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粮食连续五年丰收,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实行了正确的农业政策。特别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稳定了民心;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粮食增产的根本原因。二是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显着提高。三是气候条件相对有利。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处于丰水期,尽管几次发生过局部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但真正对我国农业威胁大的是旱灾,而丰水期总体上对粮食生产是有利的。要实事求是地看到,上述三方面中的有些因素,如有利的价格和气候因素等,是不可能经常存在的。目前粮食的总量确实不少,但其中品质较差的也不少,很多是不适销对路的品种。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发展极不平衡,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还有几千万人尚未解决温饱,粮食转化品特别是肉类的消费量还比较低。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既要客观地面对当前粮食供大于求的局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节年度间的粮食供求平衡;又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发展,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我这里突出强调两件事。一是要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这是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国家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我国商品粮棉的主要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好了,我们就能掌握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动权。要认真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基本农田的作物安排,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粮食多了,可以调种别的作物,但不能转为非农用地。二是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此,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尤其要坚持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粮食收购要实行优质优价,用价格政策引导农民提高粮食品质。但决不允许借口优质优价实际上搞压级压价,甚至搞限收拒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是粮改政策的核心。只有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才能避免谷贱伤农,才能掌握粮源,实现粮食购销企业的顺价销售。在目前粮价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必然会打击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形势就很可能出现逆转。各地要加大对敞开收购的监督检查力度,保护价不能定得太低,财政补贴要及时足额到位,真正把中央关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落到实处。
      新阶段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广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收入关系全局。只有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也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小康和保持农村稳定,从而推动农业持续发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及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并把启动农村市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农民收入能不能上去,是启动农村市场,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适时地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到了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完全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好这个问题。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各项任务和措施,都是基于这一点提出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从总体指导思想上要把握三条:第一,要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这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只靠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靠外延型扩张来增加收入,路子会越走越窄。要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第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渠道。农村人口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可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三,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收购、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增加了投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还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要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在当前农民增收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下,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政策思想,就是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才能增收,减负就是增收。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这件大事要事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第一,要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极为重视,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地要认真落实。要严格执行“农民上缴的提留统筹费一定三年不变”的规定。同时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中央政策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由此引发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要严肃查处。第二,要下决心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政府职能过宽,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支出膨胀,是造成农民负担过重,财政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要采取果断措施,清理自聘人员,裁减超编人员,村组补贴干部人数也要减少。要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把主要职能转到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也要量力而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能,减轻农民负担和财政负担。第三,要标本兼治,逐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系。这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五十年来继土地改革和家庭承包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对于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积极性,改善农村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税费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个指导思想必须十分明确。各地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统一思想认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稳妥地进行。
  增加农民收入尤其要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今年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发展种养业和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集中力量,增加投入,努力完成这项历史性的任务。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后,扶贫工作并没有结束。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扶贫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从现在起就要考虑2000年以后的扶贫开发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有明确的认识,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本地的贫困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阶段的扶贫规划,并且从组织机构到工作机制,从资金投入到政策保障上抓好落实。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这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结构调整才刚刚开始,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也难以很快解决。我们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从而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过去二十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只要坚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
  农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要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央组织部已经作了专门部署,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重点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建设先进县活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要重点抓好依法实行村民自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里,我着重讲一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们要努力按照这个目标的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大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农村的面貌、农民的素质是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推动力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也应当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新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贯彻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把握好四条原则:第一,必须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发展经济是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紧密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来进行。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一道去做,多为农民办实事,这样才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活力。第二,必须坚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党的农村政策既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通过卓有成效地向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广大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第三,必须以引导和教育农民为重点。重视对农民的引导和教育,是我们党的传统。引导和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和依靠。要通过耐心的、经常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不仅靠勤劳致富,更会靠科学技术致富;不仅生活得到改善,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第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特点,从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的文化层次和觉悟程度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重在建设,注重实效,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核心是引导和教育农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进行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引我们实现新世纪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农村政策是党的理论和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抓好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教育,把政策完整地交给群众,首先是交给基层干部。要让干部和群众透彻地理解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经营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基本政策,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二是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人民群众的法律水准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稳定的基础。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普法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使干部懂得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农民懂得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与自己的生产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遵纪守法,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三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联系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通过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激发农民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引导农民发扬顾全大局、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自觉履行对国家、对集体应尽的义务。
  第二,大力普及农村科技、教育。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接受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能力不强,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现在农村中存在的一些落后现象,包括封建迷信、陈规陋习,都与农村的科学文化落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有关。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要在农村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形象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办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好职业教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抓好农村青壮年扫盲工作。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经过若干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国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水准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第三,努力繁荣农村文化。为广大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创造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全国农村总体上由温饱迈进小康,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要把繁荣农村文化的任务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一些地方文化糟粕乘虚而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家要逐步增加投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有条件的县乡要办好文化馆站。同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新路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兴办健康文明的文化产业。要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坚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新闻、出版、文化、影视等部门要把为九亿农民提供优秀的书刊、戏曲、电视电影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要移风易俗。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等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创造新生活,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在农村大力提倡少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四,继续保持农村良好的社会秩序。全面完成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项任务,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农村稳定的基础,也是农村文明进步的要求。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诸多变化,保持农村良好的社会秩序显得尤为迫切,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农村多数地区社会秩序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山林权属等财产纠纷酿成的事端不断增多;盗窃、抢劫等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屡禁不止;由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和不安,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靠教育,靠法制。一要善于处理新时期的农村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各种利益纠纷和热点问题,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二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突出的治安问题,要组织开展专项斗争,依法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铲除农村恶势力,扫除“黄赌毒”,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三要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发动群众制定村规民约,实行依法治村。严格管理制度,加强治安防范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秩序根本好转,保持农村长治久安。
  完成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现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村经济基础发生的变革迫切要求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调整。如何适应新阶段的要求,更好地指导农村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现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这种变化,需要从思想方法到工作方法来一个大的转变。各级干部要转变领导方式,把领导工作的着重点放到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和为农民提供服务上来。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农村政策上。农村政策代表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主张,是党对农村工作规律性的总结,也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把农村政策落实好,是保证农村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关键。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现在农民最需要的也是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是农村干部面向群众开展工作,落实好上级任务的基本方式。农村干部一定要树立政策观念和服务意识,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善于通过服务推动工作。要改进思想方法,在农村工作中始终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这是过去二十年我们在领导农村改革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在农村办任何事情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财政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制定政策、开展工作,要充分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这是有效地开展农村工作,正确地处理好干群关系的一把钥匙。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心系农民,改进作风,在农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提高领导水平。
  在迎接新世纪、新千年之际,我们一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坚定信心,团结奋斗,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加倍努力地工作,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钅右加容
  
  
  
求是京3~12F2农业经济温家宝20002000本文是作者2000年1月5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求是京3~12F2农业经济温家宝20002000本文是作者2000年1月5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网载 2013-09-10 20:59:16

[新一篇] 當前企業行為取向的社會學考查

[舊一篇] 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形勢與任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