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历程及若干热点问题述评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1—0144—05
  我国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探索基本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同步。但是,真正从学科的视角有意识地研究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企业日益与政府脱离,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使失德、败德现象屡有发生,且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不仅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也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引发了全社会对经济伦理尤其是企业伦理问题的关注。学术界从伦理学、管理学等不同的视野对企业伦理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了企业伦理课程,企业伦理作为一种资本渐被认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伦理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拓展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经济伦理学这个新兴学科的进一步成熟。
  一、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伦理的初步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即开始了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从模仿苏联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如“鞍钢宪法”、《工业七十条》、《关于改进产业工作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简称商业四十条)等。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企业伦理主要表现为政治伦理,如革命道德是企业的伦理理念,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是职工的道德规范,通过群众运动、政治挂帅等政治化手段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和干劲等。与此同时,学术界也从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和壮大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角度,开始了中国特色企业伦理精神的制度属性、理论基础等的研究,如20世纪50、60年代,经济理论界开展了热烈的关于物质利益和按劳分配、“大庆精神”、“两参一改三结合”等讨论,尽管没有企业伦理的明确提法,但实际上已经涉及企业伦理问题。如于光远的《论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结合》(《学习》1954年第12期)、乌家培的《略论物质利益原则的性质》(《经济研究》1959年第8期)等。因此,尽管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比较中得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在长期的艰苦创业中实际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如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内容的“鞍钢宪法”,以勤俭建国为主的“孟泰精神”,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等,为各个不同时期国有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①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学界对社会主义企业伦理的研究处于一种非自觉的状态,并且把企业伦理等同于政治伦理。如《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企业》(《经济研究》1966年第4期)、《现代化生产企业必须大搞群众运动》(《经济研究》1959年第9期)等,企业伦理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或者说是用革命性的政治伦理代替企业伦理研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以社会主义政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伦理规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
  2. 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伦理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和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日渐确立,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学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自觉意识明显加强并在多个层面展开:从对一般意义上职业道德的关注,到对企业伦理是什么、有什么用,企业伦理规范,企业伦理建设的机制与方法等。
  (1)企业伦理研究的起始阶段(1978—1992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中央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围绕分配关系,从“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到承包制,国有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个体经济开始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得到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引发了企业伦理观念的变化,这是中国企业伦理研究进入自觉阶段的开始。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国有企业的服务态度及商品质量、财政、金融等与企业活动有关的职业道德;个体户的商业道德;企业伦理的含义、规范及作用等基本的理论问题。早在1984年《中国论坛》19卷3期上就发表了成中英《论企业伦理》一文;浦文昌在《道德与文明》1986年第5期发表的《浅谈企业行为的道德规范问题》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作了初步的分析;1989年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人民出版社)在对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的特征、要素和模式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道德的内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等问题;1989年唐能赋的《企业管理伦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从管理学的角度,通过对管理哲学、管理伦理的研究,探讨了企业管理的伦理问题;1990年乔法容的《企业伦理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企业伦理的含义、要素、企业人伦关系、企业道德调节、道德激励、道德评价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尝试通过企业伦理建设的案例,从经济伦理的视角审视企业伦理建设同企业发展的关系;继1991年龙静云、乔洪武的《钥匙的魔力——企业道德概论》(武汉工业出版社)出版后,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又推出了两人合着的《企业与道德》一书。两位作者对企业道德的特征、作用、功能,企业的社会责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诸环节的伦理规范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企业伦理研究已初具规模。
  (2)企业伦理研究的全面展开阶段(1992—2000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国有和个体、私营企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型引发了人们道德观念的巨大变化,传统的工商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市场主体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主要表现为:制假贩假、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贷款和服务费(俗称三角债)和恶意逃废债务等。这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上亟须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给予较为系统的思考。企业的伦理特性,企业伦理是什么、研究什么、有什么用,企业道德规范,企业伦理形成的内在机理,企业伦理建设的机制,日本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伦理,企业诚信与信用等问题被学界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无以数计的专着、论文问世。② 有学者统计,从1996年到1998年三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伦理学》、《经济学》、《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企业管理》转载的有关企业伦理的论文约300多篇。三年间国内出版的有关专着20多种,翻译出版的国外专着约10多种。③ 其中,王小锡的《经济伦理与企业发展》从经济伦理学的视角对中国企业伦理及企业发展的深刻揭示,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曾以“企业伦理”为关键词,对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5年以来政治类和经济类的论文进行了查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也为此阶段企业伦理研究的繁荣提供了佐证。从1997到2001五年间,中国学界对企业伦理的关注度最高。政治类64960篇文献中,涉及企业伦理114篇,其中1997—2001年共73篇,占64%;经济类65375篇文献中共有80篇关于企业伦理,其中1997—2001年共47篇,占58.7%。
  (3)企业伦理研究深入阶段(2000—)。学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体现为全面关照且深入的特点。“以德治企”、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企业伦理的挑战及应对机制、产权伦理、电子商务中的伦理问题、企业伦理建设的方法、SA8000、企业道德实力的衡量等问题,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都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徐大建的《企业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从企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企业管理中的伦理问题、企业的伦理建设三大方面,全面地论述了企业伦理的有关理论;欧阳润平的《企业伦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立足于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以多学科交叉的视野,以在企业长期调查研究的经验、思考与实践为基础,力图构建培育中国企业道德实力和经营实力的机制,这是对企业伦理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一种全新探索,是现阶段我国企业伦理研究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同时,企业伦理的必要性也得到企业界的普遍重视。一些商界精英声称要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把伦理作为一种企业的无形资本进行经营,并积极探索与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企业伦理模式建设,如许继集团的“合力奉献”模式,既有国有企业的伦理特色,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南街村集团、横店集团等强村企业以共创、共有、共富、共享为伦理理念的模式等。由此,有学者认为,“高度重视企业伦理研究,是当代西方管理学特别是企业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新趋势”④。“企业伦理学是面向21世纪最先进的管理学,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⑤
  二、企业伦理理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1. 企业伦理是什么
  企业伦理即企业的道德,这是人们普遍的一般的认识,但对其内涵作深入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大致有这样两种种观点。
  (1)应然说。企业伦理即企业道德,它是指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完善企业员工素质和协调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的行为规范。也即“企业伦理是指企业从事活动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⑥。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的看法与此相近,他认为企业伦理是指任何商业团体或生产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营利时,所应遵循的伦理规则⑦。国外对于企业伦理的界定大多属于这一类。1985年,美国学者P. V. 刘易斯在对308条关于企业伦理的定义进行分析后认为:“企业伦理是为企业及其员工在具体情景中的行为道德提供指南的各种规则、标准、原则和规范。”⑧
  (2)结构说。企业伦理是在企业全部生活中所蕴含和活跃着的道德意识、道德准则与道德活动的总和。此观点将企业伦理视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结构,并且是处在应然和实然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构体系。⑨
  以上两种观点对企业伦理界定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或者说是研究偏好的不同。第一种观点侧重企业伦理规范和准则自身是否合理,第二种观点则强调企业应当怎样遵循这些准则和规范。应该说,企业伦理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较大共识性的集体化伦理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是企业领导人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倡导员工应当遵循或追求的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理想。它包括企业在处理内、外关系中以伦理理念为核心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及其实践的总和。一般来说,企业伦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外现于企业的产品或提供的社会服务上,对内则贯穿在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规章制度等方面。
  2. 企业伦理(学)的学科定位
  企业伦理学在西方已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独立学科。早在1993年,美国90%以上的管理学院(商学院)均开设了企业伦理学方面的课程,最着名的10家商学院的9门MBA核心课程,“企业伦理学”都榜上有名。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的工商管理学院尤其是在MBA的教学中,企业伦理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已被确定下来。教育部21世纪新编教材中企业伦理学已收入目录。⑩ 但企业伦理(学)是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内学者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其争论核心在于如何认识企业伦理与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11) 代表性的观点有这样几种:
  (1)企业伦理是经济伦理学的中观层面。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层面,即宏观层面上的伦理问题,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伦理评价、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道德价值导向等问题;中观层面上的伦理问题,其实质是企业中的伦理问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管理伦理、企业外部关系中的伦理问题等;微观层面上的伦理问题,包括个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承担职业角色的伦理问题,个体对消费的伦理评价及消费道德规范等。(12)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
  (2)企业伦理(学)等同或接近于经济伦理(学)。经济伦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伦理研究包含对经济制度的道德评价、对企业行为的道德评价和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评价。因此,“广义的企业伦理学,在我国被认为是接近或等于经济伦理学的。”(13)
  (3)企业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成熟。企业伦理学发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管理学界,到1995年3月,国外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和交流机构已达300多个,企业伦理学方面的刊物14种,企业伦理学方面的教材、专着1000多部。(14)“企业伦理学从对某一企业、某一地区的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转向了对不同地区之间企业伦理的比较研究和对全球企业伦理的研究,从单学科研究转向了跨学科研究。总之,企业伦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正在逐步成熟起来。”(15)
  以上几种观点,角度不同,都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本人认为,不管是在正在发育还是业已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雇员……构成了经济活动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经济伦理的研究重点,应主要是企业,离开了企业,经济伦理的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同时,西方经济伦理学中广泛使用的" Bussiness Ethics" 也提供了相关论证。因此,企业伦理应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企业社会责任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国内外经济学、伦理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1)古典观——增加利润。企业的功能是纯经济性的,经济价值是衡量企业成功的惟一尺度。第一,企业的资金是股东所有,企业主管无权慷他人之慨,擅将企业的资金用于社会。第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增加成本,这些成本通常会转移到产品价格上,从而削弱产品的竞争力(16)。第三,参与社会目标将冲淡企业使命。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责任是政府部门的事。并且,企业领导者的眼光和能力基本上是经济导向的,他们不能胜任处理社会问题的角色。
  (2)社会经济责任观——经济责任以外的责任。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利益实现所需。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经济人”的角色决定了它必须追求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等同于利润最大化,而是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取得企业品牌、美誉度、社会形象等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除政府外,企业是当今社会最有力量的组织。“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存在的使命,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17) 尤其近年来,环境污染、矿难、毒粉丝、毒奶粉、苏丹红、石蜡油等骇人听闻的事件不断发生,使全社会对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公民”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
  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守纪律、尊重人以及有利于所在社区和环境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角。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不仅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同,而且已经成为他们自觉的具体实践。一项调查显示,约86.1%的被访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目标之间是不矛盾的,只有8.3%的企业认为这两个目标存在着矛盾;当问及企业不太景气时,企业是否仍然重视其社会责任,约89.3%的企业表示会一如既往地参与社会事务,10.7%的被访者认为企业可能会考虑暂停止或放弃这方面的活动。显然,“社会责任不是兴旺发达的企业头脑发热的一时之举”(18)。
  4. 企业伦理规范
  (1)两大规范说。企业伦理的基本规范是信任和责任。一方面,企业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的社会关系时,其道德规范主要指向与供应商、顾客和员工这三层关系。在这三层关系中,其基本的规范是信任。另一方面,企业在处理生产经营的外部社会关系时,其规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之中,其核心道德规范是责任。(19)
  (2)五大规范说。企业是一个开放体系,它涉及个人、组织、产业、社会及国际环境等诸多方面,在不同的层面,企业伦理具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各个层面都受相应的道德规范指导。在通常的理解中,企业伦理规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从宏观的视角看,主要表现为团队意识、互利互惠、义利并重、公平、效率与进取。(20)
  (3)十大规范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因此,企业道德规范也应服从于这一指导思想。具体说来,即:利义并重、集体主义、经济效益、互利互惠、公平、诚信、尊重人、和谐、进取、服务社会和完善人生。(2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伦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企业伦理规范迫在眉睫。企业伦理规范必须基于民族性和时代性,体现先进性和开放性。如,既要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又应体现企业伦理的特殊性,如重视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尊重劳动者的生命权和报酬权,视诚信为伦理底线,以追求基于卓越基础上的和谐为伦理目标等。着名企业伦理学专家乔治·恩德勒在《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中曾指出中国企业伦理应重视三组资源:当今以相当综合和现代的方式所理解的儒家伦理;最近中共中央决议认同的社会主义伦理;在中国以外的伦理讨论中结合了义务论和后果论的“目标——权利”方法。(22)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撞等,企业伦理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如企业的伦理性、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企业伦理研究成果的转化、个性化企业伦理建设、中西企业伦理的对比等,都是今后我国企业伦理研究中应重视的问题。
  注释:
  ①荣启恒:《企业文化创新应该坚持的几点原则》,《中国石油报》2002年11月21日。
  ②王小锡、朱金瑞、汪洁主编《中国经济伦理研究20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欧阳润平:《义利共生论——中国企业伦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19页。
  ④⑤赵德志:《现代西方企业伦理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⑥孙君衡等:《当代企业伦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⑦[美]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4页。
  ⑧吴新文:《国外企业伦理学:三十年透视》,《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⑨李健:《企业伦理论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⑩参见《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其中已收录《商业伦理学》(21世纪贸易经济系列教材)及《企业伦理》(MBA精品课程系列教材核心课教材)等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8页。
  (11)关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内容,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层次说”(宏观指政府及制度,中观指企业,微观指个人)、“四个环节说”(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三层次和四个环节的统一说”、“五环论与三层次说的结合”(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前加入了科技创新)、“企业伦理”说。参见朱金瑞:《中国经济伦理学十大热点问题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2)周中之、高惠珠:《经济伦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13)欧阳润平:《义利共生论——中国企业伦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14)吴新文:《国外企业伦理学:三十年透视》,《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5)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16)《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从2004年开始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过两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14%的受访者持此看法。见金碚、李钢:《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的初步报告》,《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
  (17)陈清泰:《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8月4日。
  (18)施星辉:《企业公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调查报告》,《中国企业家》2003年第1期。
  (19)张应杭:《企业伦理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4—57页。
  (20)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399—344页。
  (21)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3—71页。
  (22)乔治. 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84—285页。

中州学刊郑州144~148B8伦理学朱金瑞20072007
企业伦理/热点/述评
企业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指导和理论资源。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探索基本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同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失德现象的大量出现,引发了学者从伦理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野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对我国企业伦理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既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作者:中州学刊郑州144~148B8伦理学朱金瑞20072007
企业伦理/热点/述评

网载 2013-09-10 20:58:38

[新一篇] 當代中國價值論研究和哲學的價值論轉向

[舊一篇] 當代中國發展新理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