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与日军的火枪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综述:火铳:明代的火铳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种类繁多,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铳的部队,号称神机营。
日本铁炮的来历:――元朝入侵日本时,让日本第一次认识到了火器的威力,自此之后,火铳逐渐从中国传入日本。但是日本火枪发生质的飞跃是在公元1543年,当时一条由厦门开往宁波的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吹得迷失了航向,来到了日本种子岛(在鹿儿岛附近),种子岛家第十四代当主,年仅十六岁的种子岛时尧同意这些南蛮人的船只停在赤尾木港,从南蛮人手中以两千两金子的巨大代价购得了日本最初的两挺铁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给双方做翻译的,是个叫五峰的明朝人,居说也不懂日语的,双方通过写汉字做笔谈,这个五峰其实就是明代倭乱时的首领王直。)他将其中的一把铁炮交给了家中的“锻冶栋梁”八板清定(即八板金兵卫)叫其仿制,结果经过数月的研制,却以失败告终,然后过了一年,不甘心失败的八板清定以自己的漂亮女儿为交换代价,从再次来航的葡萄牙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铁炮技术,成功的制造了所谓“国产第一号”的铁炮。从此,铁炮便由这里传到了日本的每个角落。
明朝鸟枪的来历:――从元朝开始,中国就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但是性能并不是很高。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及枪枝。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即鸟枪。
中日火枪性能比较:明军鸟枪――鸟枪枪管用熟铁打造,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
鸟枪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编者按:似乎不太可能,另有一种说法有效射程在80米左右,比较可信]。枪全长112厘米―150厘米,和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铳(类似西方同时期的火门枪)相比,具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步、骑兵使用的特点。明代后期,鸟枪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每名鸟枪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
日本铁炮――铁炮枪管由铸铁制成,重约6―8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所使用的铅弹,包在棉布块中在火药之后由枪口装入,棉布块可使弹丸不至于从枪口滑出,这样由上至下的攻击就可能了。再有每发弹丸所用的黑火药使由固定容器量装的,一般发射一发用的药量为6克左右。
铁炮口径一般在8.5―20毫米之间,枪全长110厘米―130厘米,而武士头领所用的铁炮称为侍筒,全长约100厘米,口径18毫米,这种火绳枪,其射程使用直径13毫米标准弹丸时,可达130米,有效射程在五十米内,不过,由于侍筒比较粗,所以发射的弹丸最大可达200米左右,有效射程相应的有所增加。
射击战术:总论――说到十五、十六世纪火枪战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段射击术了,能够把这种远程火器的杀伤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密集的方式施加于敌方身上,是当时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包括后期欧洲战场上壮观的方阵枪队,都是从三段射击术引申而来。其实这种阵法古已有之,只不过内容不是火器,而是弓弩。
从理论上讲,经过严格训练的弩队,配合掩体完全可以战胜早期的火枪队。我的这种信心,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军弩兵。
弩兵是秦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秦军是中国古代史上表现最出色、实力最强大、最不可思议的军队,它的强大,不仅来自于军队建设本身的强大,更来自于极具活力的军事思想。
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大将沐英征讨云南叛军思伦发,根据敌象兵打前阵的特点,他命令“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待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这是最早的火器战术,但并没有作为制度流传下来,西方和日本军队在十五世纪末期,开始使用火器并排轮放战术,就时间上来讲,比明军晚了一个多世纪。
在明成祖时代,提出了一种“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神宗年间,火枪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战车,把鸟枪和佛郎机铳搭配在一起进行作战;一种类似于日本的三段射击,《明实录》里边记载:神机营铳手分三排站中间,刀手和枪手站在两翼。
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对鸟铳战法更是做了详尽阐述。但随着明朝的日趋没落,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明军似乎没有一次严格执行过这些战术纪律,最典型的当属萨尔浒之战,明军面对后金骑兵的坚决冲锋,立即“火器齐发”,然后就完了。
日本――织田信长的“三段射击法”――将士兵分为三组,一组射击时,另两组填弹引火。每一击之间有7、8秒的间隔,如此轮番射击,再配合防马栅,这种战法充分体现了信长超前创新的能力,欧洲出现类似的战法是在十七世纪后。
铃木重秀的“铁炮狙击法”――每一杆铁炮由四人使用。在射击手左右后各设一人。每击一发后,左边的人填入******,右边的人填入火药,后面的负责点火。每一击之间只要4、5秒,实在是最快的铁炮术了。
另外还有伊达政宗的“骑铁”战术,以装备火枪的骑兵冲前,冷兵器骑兵次后,步兵在最后的一种进攻战术。
结论:在朝鲜战争中,明军火炮技术和装备水平占压倒性优势。火枪方面你追我赶,虽然最后在技术上优于日本、理论上也采取了轮替射击术,但由于兵制和军事思想的落后,实际运用水平并不如日军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明军在火器运用上以火炮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军的火枪优势,这也是朝鲜战争中日军竭力避免和明军在平原进行野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一现代轻武器口径:前面是枪弹口径,后面是枪械口径。
――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德制STG44(7.62×51mm)、苏制AK47(7.62×39mm)、美制M14自动步枪(7.62×51mm)均采用口径7.62毫米步枪弹;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苏制AK74(5.45×39mm)、美制M16(5.45×39mm)自动步枪口径为5.45毫米。
九十年代以后,俄制AK101(5.56×45mm)、美国M16A2(5.56×45mm)自动步枪使用5.56毫米枪弹、中国95式自动步枪使用5.8毫米口径枪弹。总的来说,随着时代发展,通用步枪弹口径越来越小,很少有超过9毫米以上的;而实用威力则越来越大,有效射程一般都在四百至八百米之间。
附二日军铁炮的装填与射击:1.首先,将“胴乱”别在腰的右面(如果是右撇子的话),火药袋别在右胸上。“胴乱”是个小金属筒,里面正好装了一回射击时用的火药和弹丸的,它名字来源于表面精致的涂绘。还有制作非常精美的弹筒带(尤如今天装弹匣的背心),上面大多写上使用者的姓名。
2.将火枪枪口朝上立起来,用火药袋向巢口注入用于一回射击的火药。不能绝对盯着手来补充火药,视线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敌人。
3.接下来就是装填弹丸。火绳枪用的是铅弹。
4.听到“咔咔”的声响就知道弹丸被固定住了。使用枪通条时不要用力过猛,力量适中的话一次就可以把弹丸送到位。
5.拿下火盖(火皿的盖子,纯铜的。后来被延伸为导火线的意思),打开火皿(枪上的小洞,纯铜的,和枪的内部有联系),为了引燃最初放入的火药,只在里面放一点火药。关上火盖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火药溢出来。
6.点火,夹起火绳。实战中要注意火种千万不能熄灭。
7.决定了射击姿势之后,就三点成一线瞄准焦点。尽量等敌人逼近了再扣扳机射击。后坐力相当大,用右脸颊固定的枪托后退的时候,注意脸颊要有意识的避开。
附三明军鸟铳的装填与射击:1鸟铳火药预装在小竹筒内,约铳口可容几钱铅子一枚,即每桶装药几钱。药多则铅化,药少则子无力。
2射击时首先装药入铳,用搠杖送实,方下铅子一枚,又搠杖送下,至药际。
3将火门取开,用另装细火药倾入鸟铳火门内,向上振摇,药入线门,将火门闭之,以火绳安入龙头。
4前手托铳架中腰,后手开火门,即拿铳架后尾,人脸贴架尾之上,用一只眼看后照星对前照星,前照星对所打之人。
5用右手大食指拨板机向后,机勾入龙头,落在火门,药燃铳响。
鸟铳之所以打的准,在于枪管长且直;火药之所以不夺手,在于前手拿在铳腹;瞄准之所以精确,在于两手俱托铳身,不用考虑临时点燃火绳。铅子之利在于合药之方,其神机铳用木马繁而多误,势难再发;手执木柄火铳,战斗时需要用另一只手去点火绳,这样就妨碍了瞄准,所以说都赶不上鸟铳之妙而速也

网载 2013-09-10 20:56:21

[新一篇] 明軍與日軍的戰船

[舊一篇] 明軍與日軍的火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