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与日军的火炮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万历年间明军装备的火炮,分为两部分介绍,一是各式火炮性能,二是佛郎机炮详述。
一各式火炮性能
[1]虎蹲炮:是明代中叶将军炮之一(明代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这种炮身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用于杀伤敌密集队形。
[2]迅雷铳:近似近代多管式机关枪。能连发五弹,至万历三十年经过改进的迅雷铳‘战酣连发‘,可以一气发射十八弹。
[3]灭虏炮:车载中型火炮,净铁打造,管长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铅弹。用灭虏车载行,每车3门。
[4]大将军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五尺,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强箍,分大、中、小三种,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具有较大威力。
[5]大碗口铳:一种小型火炮,没有瞄准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没有瞄准具,命中率较低,北京军事博物馆现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铜铸造的大碗口筒,口径三寸四分七,长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铭文为:“******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可见这种火器已用于水上作战。
二佛郎机炮详述
[1]来历及发展
来历:佛郎机炮是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即短管加农炮。
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统称。正德末年,白沙巡检何儒在来华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优于当时中国的火炮,于是便动员船上中国籍的枪炮匠上岸,为我国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饱,名之曰佛郎机。
发展:明叛王朱宸濠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开始私造佛郎机,这是中国最早仿制西洋炮的开端。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政府在南京进行仿制,称“大将军”。经过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大样佛郎机身长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备志》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
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可用于水战。要塞型佛郎机炮重达1000斤,威力远超1、2号。
[2]数据性能:
明代佛郎机炮是欧洲早期后装炮的发展型,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它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腹部的长口内发射。
(注: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它是一种比母铳身管稍细的又一炮管,与母铳身管一起构成双重炮管。)因为采用子母铳分离方式,所以体重较轻,最轻者仅有150斤,重者达千斤。
《明史》记载佛郎机炮:“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干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商修孔,,以子铳五枚夕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
这种火炮的优点是以子铳预贮弹药,不必临时装填,可加快发射速度。缺点是身管较短,和红夷炮相比,不能有较远的射程。[欧洲资料,短加农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间,在六七百米时命中率最高。]
而中国因为罕遇欧洲那样强大的海上对手,所以仿制的船用佛郎机炮弹重量比较轻,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与红夷炮相比,达到两三千米。[有史料记载红夷炮射程可达十里,即五千米,估计是设置在高城上的缘故,野战或海战很难达到。]
[3]佛朗机与红夷炮的区别
红夷炮:17世纪上半叶,明朝天启年间(17”世纪20年代)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并仿制,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即欧洲的寇非林长炮,广泛用于当时英国与荷兰的战舰。
《明史》记红夷炮之输入及其形制性能:“其后(指输入佛郎机炮以后),大西洋船至,夏得百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由此观之,红夷炮身管长度达二丈余,而佛郎机炮的身管却只有“五六尺”(见上述引文),前者约为后者的四倍,、其射程之远,威力之大,便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身管长大,其炮体重量亦必相应增大,否则难以保证炮身的结构强度,红夷炮重至三千斤,佛郎机炮最重只有千余斤,反之,炮体笨重是红夷炮又一特点,也是其缺点所在。但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却使它能够压倒佛郎机炮而后来居上,正如时人所谓:“今红夷铳法盛传中国,佛郎机又为常技矣。”显而易见,红夷大炮作为长身管、远射圈的重型火炮,与上述西方同时期的长炮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有效射程最大已达2000码,约1830米
日本丰臣时代火炮
当时的日本,作战时普遍应用了火枪,炮的数量即少,质量也不高,直到德川幕府时期,火炮才在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大坂攻防战,在这之前的关原合战中,石田三成军虽然也曾使用过炮,但只是单方面偶尔为之,谈不上实质意义的炮战。
在日本战国史及侵朝战争中真正起到重型火器作用的,还应该算是大筒。广义上来讲,大筒是一种大口径铁炮[日式火绳枪],大筒和火炮的最大区别是扳机击发,其口径跨度很大,稍小者又称为大铁炮,其中超大口径者,近于小型火炮。
大铁炮:长九十公分左右,重量在二十斤以下,口径在二十到三十厘米之间,射程三百步开外。
要塞大筒,行军时需要两个人抬着走了,长一百四十公分,重二十斤以上,八十斤以下,其口径在四十厘米左右,射程可达四五百米。
现存的一尊大筒,口径达80厘米,重一百余斤,使用的弹药是号称“千人杀”的大威力霰弹,射程可达800米之远,而且其命中精度也颇高。当然,这种武器的使用年代已经是江户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还出现过一种“火矢筒”,状如蹲伏的大蛤蟆,口径极大,差不多有水桶那么粗,不过筒身极短,这种武器据笔者猜测,应该是一种近距霰弹武器,而且并没有在战争中得到普遍应用。
另:根据日本现代学者宇田川武久的学说,日本大型火器可以分为大铁炮、大筒和大炮。大铁炮就是大口径火绳枪,大筒是采用铁板卷制技术的大炮,也有铸造的。大炮是和铁炮一起传来的“佛郎机”。
对这种说法笔者持保留态度,首先,宇田教授的分类是一种现代人的分类观念,纵观日本古籍资料,大筒的概念一般来说均指放大口径的火绳枪,无论口径怎么变,大筒与铁炮的射击原理都是一样的。直到江户时代,才出现把火炮称为大筒的说法。
至于大筒与欧系火炮之间的大型火器,应该是一种属于中国系的火门铳,比如上文提到的“火矢筒”,宇田教授将其一概冠名为大筒,虽然很形象,但难免和历史意义上的“大筒”混淆,这是笔者一家之言,望同好不吝指正。
附一:明军的炮弹――
明军火炮发射的弹丸有三种:实心弹、霰弹、开花弹。
先说实心弹――这种炮弹内部没有火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人员杀伤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或靠击中其他物体,使之碎裂飞溅,造成间接人员杀伤。
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斤铅铁小丸构成,也有装填碎石的,射击时一打一大片,以杀伤人员为主,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射程近,有效杀伤约在三百米内(一说五百米内)。
最后说说开花弹――这是爆炸性弹丸的别称,内部装有火药,因其炸开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而得名。中国自南宋未期就出现了铁壳开花弹,其改进型曾被元军用于征讨日本之役。炮射开花弹在明代中后期得到广泛应用,如宁锦大捷,就是使用这种炮弹的成功范例。
和佛郎机炮不同,明军的开花炮弹是自己研制的,公元1488一1505年,明人在传统爆炸性火器的基础上发明了被称为“毒火飞炮”、“击贼神击石榴炮”等早期爆炸弹,这一时间不晚于西方同期出现的开花弹,而且毒火飞炮还是化学弹头,“内置砒霜、毒药,落地后爆炸,药物和铁壳碎片同时杀伤敌军。”其威力堪称当世独步,石榴炮是常规弹头,“形如石榴,碗口大小,内置火药,配以特制慢燃火种,抛至敌阵,受震而爆。”
东西方的开花弹有明显区别:西方开花弹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而明代的开花弹则是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台面中间有一圆型小孔,在小孔里插上药捻来引爆,设计比信管型尤为科学,其实无论“信管”还是“药捻‘”,都属于时间引信,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这也证明了东西方是各自独立研制出开花弹的。
附二:有关开花弹是否在清代失传的问题,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失传了,由于清代“重骑射,轻火器”,明代屡建奇功的开花弹,到了鸦片战争时在中国已经无人知晓了,以至于李鸿章专门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订购开花弹,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引进西式开花弹。
后来左宗棠在新疆平叛时,从一处明代古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另一种说法是没失传,开花弹流的确传到了清代,只不过性能差了点,依据是《清代文献通考》记载,康熙年间“威远大将军”炮能发射重达三十斤的空心爆炸弹;这种炮重三百斤左右,身管极短,射程较近,估计是明代“飞云霹雳炮”的发展型。
《清文献通考》原文如下:
“(威远炮所用)生铁弹,重二三十斤,大如瓜,中虚仰穴,两耳铁环,其法:先置火药于铁弹内,次用螺狮转木缠火药捻入于弹内,下留药捻一二寸以达火药,上留药捻六七寸于弹外,临时施放,先点弹口火药捻,再速点火门烘药。”
笔者认为,开花弹在清代就算没失传,和西方、乃至和明朝中后期相比也是落后了,不适应实战了,其重要表现就是射程上的差距和引信类型上的不同,鸦片战争的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附三:火炮发射过程――
[1]根据射程的需要,把一定数量的火药粉从木桶或麻包中取出,自炮口倒入膛底。
[2]用棍将装入的火药捣实,再把球形炮弹从炮口装入,置于火药上面。
[3]点火。点火方法如下:一、将少量引火药置入位于后膛上方的火门内,二、把燃烧着的火绳杆插进火门,三、捂住耳朵跑开即可。

网载 2013-09-10 20:56:21

[新一篇] 明軍與日軍的火槍

[舊一篇] 明初酷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