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葵文章选:“家庭妇女苏友贞”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最近到处听人提《万象》第4期陈冠中的文章,

眼见着“坎普”一词,要像当年的“拧巴”一样风行起来。

本期《万象》中,我倒是偏爱苏友贞的那篇小文:《异国情调的符码》。

文章分析近来正热乎的几部美国电影,都与日本有关——

《最后的武士》、《杀死比尔》、《迷失东京》。

两个点——

 1, 符码的问题。

很多日本元素(比如武士道精神)在电影里,

“只是一个籍口,一个煽动异国情调的符码,一个迎合时尚的符码。

在美国目前的文化氛围里,一切与东方有关的东西都是时髦的,

这并不代表对东方文化的真诚兴趣,只是一种极端表面的附会风骚而已,

无异于东方人手上的一个LV包。”

中国大陆电影里也好用洋符码的,可老觉得用得有点滑稽。比如《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2, 东西方强弱势问题。

东方人看《最后的武士》中的汤姆克鲁斯觉得同情与喜爱,

是因为看到这样一个西方人崇拜东方,心有满足;

可是,如果反过来,看到一个东方人弃绝自己的文化去拥抱西方的文化,

估计就要骂人数典忘祖、崇洋媚外。

同样的问题,置换一下,换成西方人的视角,他们会怎样?

这其中,是有些东西可想的。

今天和须兰吃饭,聊起这文章,须对苏友贞的定位是:家庭妇女作家。

因为她现在美国,是个纯粹的家妇。

我刚开始却把苏友贞与台湾的苏伟贞混为一人了。

须讲其与苏友贞的一段故事:《万象》刚创刊时,须写了一篇文章,

讲当年的《良友画报》,里边提到苏的祖母。

远在美国的苏看到此文,与须联系,并从此开始搜集她祖母的故事。

后来写了一篇,也发在《万象》。

须评价道:苏一出手,文章便好得叫人惊讶。

我看苏此文,平易浅显,但是到点到位;

并非自己来说什么惊天大道理,而是提出一些问题,

供读者边看边按自己的理解想下去——喜欢这样的文章风格。

(2004-4-16) 

 


杨葵 2010-09-14 08:19:10

[新一篇] 楊葵文章選: 內心激越

[舊一篇] 楊葵談讀書及著書立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