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如果要达到我所希望的这个目标,必须解决三大问题。
一、京剧观众的培养问题。
“京剧要从娃娃抓起”,不光是抓演员的好苗子,更重要的是抓“娃娃观众”。当然,不是说要让小孩子都去看戏,都去学戏。从广义上说,就是要尽早的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和正确的接触京剧艺术形式,了解基本的艺术常识,有欣赏它的审美能力。做到“师傅领进门”的效果,而不是只关注那些极少数喜欢戏的人,做几个讲座、唱几台戏、组织几个学校的社团。中、小学生应该每月都有一堂戏曲艺术的鉴赏课,并有人辅导和适当讲解。每个18岁以下的中国少年儿童,都应该完整的看过十出以上经典的京剧(戏曲)传统剧目的高水平演出(由当代优秀演员表演),每周末各剧场都应该有一次低票价、甚至免票价的学生专场,和各中、小学艺术欣赏活动挂钩(北京音乐厅每周六下午都有这样的古典音乐会,票价10元,有人穿插讲解)。我们的终级目的就是要培养京剧能够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没有这个,脱离大众,其他的就都谈不上。试想,如果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对京剧有很正面的认识和感知,不会再说“真俗”、“老土”、“听不懂”这样轻率的话,而把它当作一种熟悉的、亲切的、自豪的民族艺术来对待,愿意偶尔听几段、看几场,说起戏曲都能谈上几句。那会是什么局面呢?对于少数特别喜好戏曲艺术的人,也应该象学钢琴、学舞蹈那样,在社会上有供培训、深造的场所,满足广大爱好者的需求。
二、京剧体制的改革问题。
这里又包括教育(戏校)体制改革、演出机制调整、戏曲文化宣传三个方面。这都是京剧从业人员需要认真研究的。体制问题可以阻碍京剧师资的丰硕,京剧人才的涌现,京剧市场的拓展。先说教育,我们不能说没有用心血,没有花力气。但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基层教戏的老师或能力不足或缺乏舞台经验;很多戏校连行头都没有好的、漂亮的;学院里一些流派根本就没人能教。对解放前的科班,我们总在宣传“生死契约”、“打戏”等陋习,但我们看看它的师资力量、看看它的管理模式,就没有可取的地方吗?从“富连成”走出来的角儿,无论是量还是质,能被忽视吗?再说建国后,杜近芳、杨秋玲、孙岳、张学津等等一大批优秀传人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即便是八十年代教出来的于魁智、张建国、李胜素、张火丁、孟广禄,二十年过去了还是舞台的中坚,有多少能与之抗衡的新生力量呢?我不愿意说“一代不如一代”的话,戏校的老师们都很清苦,但我也真没法说“一代强于一代”。走出戏校的研究生、一级演员越来越多了,但是观众公认的好角儿却不是这样的,不应该反思和改革吗?
再说演出机制,京剧是舞台艺术,本事都是台上练出来的。我们的演员普遍缺乏舞台实践,比起老一辈艺术家的演出密度,远远不够。只有不断演出,才能精进艺术,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观众回馈反响。说戏曲没观众,可全国很多地方,一个业余草台班子都能引来方圆几十里地的百姓,携老扶幼,露天一站就是半天,黑压压一片看得津津有味。总不能这高雅艺术就得死盯着有娱乐销费能力的城市中产阶级这一小撮人吧?说可以看电视,有戏曲频道。那电视是个辅助手段,舞台艺术不进剧场看,能感受其真正魅力吗?效果一样吗?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依我看,全市有三家一、两千人的大戏院、大剧场,不如有三十家三、四百人的小戏园、小剧场。大舞台变成小舞台,演员表演的场所多了,实践机会就多了,观众看戏的地方也就多了,剧场间的良性竞争也就有了,演出会越来越丰富精彩,票价也会越来越合理。如此十年就将有一番新面貌。京剧的繁荣不是看你有多少豪华的大剧院,而是看你有多少好演员、有多少懂戏的观众。
戏曲文化宣传,这是和前面观众的培养问题紧密相连的。戏曲文化必须迈入时尚的大门,找到有效的宣传手段。时尚生活中,应该有戏曲文化的天地。这种时尚应该更多的体现在生活中,而不是在舞台上去扭曲程式表演!!优秀的、有条件的青年演员应该纳入明星制,成为品牌和偶像,借用娱乐界已经比较成熟的宣传手段来推广。戏曲文化符号决不能再停留在旅游工艺品的层面上,应该打开思路,走进流行市场。手机彩铃、QQ表情、婚纱摄影、电子游戏,都可以融入戏曲文化内容,将它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群众娱乐方式和另类的时尚生活。
三、京剧的国际路线问题。
我们都说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是世界表演艺术的三大体系之一。这个说法的最大意义就是,中国戏曲是属于世界的。我们有责任用全球化的大视野去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艺术,推广中国戏曲文化。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一提起国际化,我们总是先将目光对准欧美,好像国际化就是美国化。我看应该先关注东亚市场,我们这些近邻们。因为同是东方人的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戏曲文化。一部《大长今》,巧妙的把韩国传统礼仪、食膳、医药等文化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并风迷大批青年人。如果他们先拿去给大鼻子洋人,未必能有如此共鸣。我们国家不缺少传统和文化,而是缺少传播它们的有效手段。作为世界表演艺术体系,应该有其相应的世界影响力,至少在亚洲应该有相当的追求者。而不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或当作旅游文化的一站和中国文化的国际标签。
解决这三大问题,肯定有很大难度。但我们应该有这个决心和魄力,更要用这份担当和责任。这需要领导者的带动,需要有识之士的鼎力,同样需要我们这些普通戏迷的团结和支持。
这是个大题目,我人微语轻,真是由痴心而妄想,写了上面这些本没有资格谈的话。想来里面幼稚的东西不少,但也总算尽了一份当代青年戏曲爱好者的心力吧。以文明志、以此为证,盼望京剧振兴早日实现。
网载 2013-09-10 20:55:1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