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我国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纵观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及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语文学科教育学也经历了一次吐故纳新的彻底革命;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语文学科教育学也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世纪之交,随着教育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提出之后,语文学科教育学也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指导,并由此而触发了一轮新的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运动。
  本文着重研究的是近二十年来我国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它不仅反映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的研究水平,而且还预示着语文学科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策略。
  一、发展历程
  总体而言,语文学科教育学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教”学法——经验描述期(1978-1985)
  随着教育的复苏,语文学科教育学界也开始活跃起来了,表现为研究语文教学的学术着作开始出现。这一时期,以张隆华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首开先例,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1984)为代表,揭开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序幕。同时期影响较大的语文教学法论着还有:十二院校中文系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通论》(1981)、张鸿苓等四人编的《语文教学方法论》(1982)等等。这一时期语文教学法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科体系不够科学。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法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层次划分不明确及内在逻辑不合理性。以叶苍岑主编的《通论》为例,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框架结构还未搭建起来,章节之间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科内容也显得很不完备。
  2、偏重经验,注重教法研究(指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引用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育概说》(1983)绪论中所说:“中学语文教学法做为一门学科,早已存在,但做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我们对它的研究,有的还停留在现象上,不能给以理论的说明,……目前,可以说正处在从经验的描述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就其《概说》的结构体系而言,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的缺乏。编着者只是限于从语文教学经验描述的角度来谈论语文教学,不但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而且也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和渗透。堪称这一时期语文教学法的扛鼎之作,叶苍岑主编的《通论》,也只是在上述基础上,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发展、国外中学语文教学情况作了一个补充而已,同样缺乏理论的厚重感。
  3、只重读写,轻视听说,甚至根本不涉及听说,导致学生语文能力有所偏废,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突出的是读、写,对听、说则缺乏具体的要求。而在读与写的关系上,许多教师也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读是手段,写是目的”。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片面性,势必形成教什么就写什么的错误观念,从而极大的限制了阅读的范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从听、读与说、写的关系看,前者同属于吸收,后者同属于表达。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语文教材只有全面地、合理地安排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才有可靠的保证。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法着作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一般的教学法论着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阐述语文教学问题,属于教学法中“教”的范畴,而且大都停留在对语文教学经验的描述上。因此,以之作为理论来指导实际的语文教学,必然使得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界只重视知识的教授,忽视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满堂灌”“填鸭式”,这也就必然导致语文教育总体价值取向上的偏重“知识传授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论——历史转型期(1985-1992)
  这一时期的语文学科教育学研究经过前期的发轫,加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影响,以及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自此已渐成气候。无论其体系的科学性还是内容的完备性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进步。此时期的语文学科教学论着作以张鸿苓、张锐编着的《中学语文教学》(1987)为标志,以谢象贤主编的《语文教育学》(1992)为集大成者。同时期影响较大的论着还有张隆华主编的《语文教育学》(1987)、袁牧等三人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论》(1988)、陶本一等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1991)、周庆元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原理》(1992),等等。这些论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主要有:
  1、提出听说读写并重原则。自1983年朱绍禹在其编着的《概说》中始提“说话教学”至1987年张鸿苓等提“听说读写”并重原则,再到谢象贤进一步提出了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训练的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学法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拓宽了语文教学研究的领域。以谢象贤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例,其论着主要有以下几大特色:(1)把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观念引入了学科教育学,这是对传统教学法教育观念的新突破。(2)引入了现代西方先进的“学习理论”。(3)研究了课程设置的理论及历史发展,比较了国外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并和港台中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比较。(4)指导了教学设计,教育评价,并阐明了如何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3、重新审视语文教学问题。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材体系的序列化、语文知识的合理结构、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语文能力训练系统与实效等问题,以及对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创造能力、加强知识教育严格语文训练等问题作了更为深刻的理论探讨。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语文学科教育学研究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尝试从学生“学”的角度来构建语文学科教学论理论体系,处于由“教”论向“学”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时期。
  由于以后的语文学科教学论着作都极力强调能力训练,加之升学指挥棒的左右,标准化考试的极端化,语文教学逐渐步入了只重能力训练的误区;又由于语文教学法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教学目的渐渐演变为通过强化训练来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以形成语文能力;再就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化,甚至于把语文学科知识归纳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并分解为相应的四十八个知识点,语文教学只要针对这些知识点展开强化训练。可想而知,由此理论指导的语文教学实践,其价值取向必然是偏重“能力训练型”人才的培养。
  (三)“发展”教育学——理论现代化(1992-)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语文学科教育学界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关照语文教学,力图构建各自的理论体系,并努力走上现代化的发展教育学道路。突出表现在:
  1、提出了“发展”教学论。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开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培养语文素质这一鲜明的时代主题,并对语文素质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代表性的有:(1)以王尚文为代表的语感论。在其《语文教育学导论》(1994)一书中,从本体论的角度认识语言,以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作为逻辑起点,探讨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任务、内容、机制以及方法等。并在其《语感论》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2)以卫灿金为代表的思维论。在其《语文思维培育学》一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语文学科思维的发展,语文科的思维本质,语文科思维培养的目的、任务和原则,以及各类思维的培育和训练,以之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创新能力服务。(3)以张永昊为代表的审美论。在其主编的《语文审美教育论》一书中,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审视,要求语文教学为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服务。总之,在他们理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以人为本、发展素质的时代趋势。这是符合基础教育宗旨的。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少年和青年初期。这是一个可塑性大的时期,教育的任务是着眼于人的发展,从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有效的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为人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经深刻的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由人类的自由自觉本性的全面发展决定的。在现代社会,人本体日益受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人的素质的提高更加受到尊重和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呈现出理论相互交叉与渗透、分化与整合趋势。如:张必隐论着《阅读心理学》(1992)、钟为永论着《语文教学心理学》(1993)、祝新华论着《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1993)、卫灿金论着《语文思维培育学》(1997再版)、林化君等编着的《语文学习心理论》(1998)等等,都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语文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再如,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语文教学法丛书系列:《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教学策略论》《语文审美教育论》《语文学习心理论》《语文教学系统论》《语文教学生态论》,它们分别从活动论、策略论、审美论、系统论、生态论、学习心理论等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关照,并以丛书体系出现,使语文学科教学法研究呈现为分化基础上的整合趋势。
  3、引进了现代化的语文教育媒体。语文教育媒体是载有语文信息的物体,或储存和传递语文教育信息的工具。它是伴随语文教育的过程而出现的。语文教育媒体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包括口语、教科书、板书、图表、标本、模型、实物等;另一类是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又称电子技术媒体,包括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软件、语言实验室等。当今教育媒体发展的趋势,一是媒体的不断多样化和应用的综合化;二是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协调统一,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教育媒体体系,人们称之为“多媒体教育”。多媒体教育是以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所谓整体优化,就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每种因素、每个环节的优化组合,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多媒体教育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使教育信息从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渠道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迅速地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和心理空间,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更有利于迅速地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到教师方面来,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必然会得到较快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更容易养成。总之,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论属于发展教学论时期,它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可想而知,在这种追求科学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趋势下,语文教学必然体现出“素质养成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二、研究策略
  尽管语文教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自1902年“教育学”中开设有“各科教学法”伊始,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它还仍然处于极大的困境之中,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还停留在师范院校的课堂里,而且很难充分发挥作用,二是还只是在研究者的小圈子里徘徊,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为普通教师所运用;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和武器;三是研究者与实践者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因而不能建立起科学的能够直接指导实践的学科体系。
  语文教育学是一门学科教育学,既具有基础理论学科的性质,又具有应用技术学科的性质。因此缺乏基础理论,即本学科所特有的概念、原理和法则的理论体系,这门学科是建立不起来的。即使有一些操作技艺,最终也会另有他属。同时,就这门学科而言,又要有科学的操作系统,否则理论一旦脱离了实际就丧失了生命力,最终也会导致理论系统的消亡,只有理论水平愈高,科学性愈强,对实践操作的指导作用就愈大;操作技艺愈高,实践愈有效,就愈能被广大的教师所普遍接受和普遍应用,其理论价值就愈高。而无论是理论系统还是操作系统,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教育,给予他们在教育、教学甚至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教育研究者必须建立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必须符合两大要求:一是根据学科研究的具体对象确定学科内容的基本要素,二是找出各要素之间的固有联系,特别是核心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固有联系,然后按照这些固有的本质的内在联系,把这些要素组合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稳定结构。科学的学科体系必须体现三大特性:一是结构的系统性:包括要素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合理性。语文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要对语文教育现象作出历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定义,定理、原则、程序等,并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包括: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科学的学科教学技能训练体系;科学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计算机程序管理系统。如果不具有这种要素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合理性,就不能成其为“学”,尤其是不能成其为现代学科。二是内容的正确性:无论是对现象的描述,还是对规律的揭示,或者是对范畴的界定,都要应用教育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电脑的应用必然引起语文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等发生某些变革。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必须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要把实证研究和逻辑思辨结合起来。其中,实证研究是根本,也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概括抽象出正确的原理、原则、模式、程序等,就要应用正确的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逻辑思辨的方法。三是实践的有效性:作为一门应用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学,其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它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程度。它必须把基础理论转化成具有实践性的应用理论,再把应用理论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技术,并尽可能地概括为应用模式或操作程序,使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术都能走进教师的课堂,成为普通教师手中的工具和武器。
  综观近二十年来我国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应该说学科教育学是在学科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学科教学法的发展和提高,其研究功能更集中地表现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学习心理理论、现代信息理论的武装,以及学科教育评估标准和现代化手段的探究。从学科教学法发展为学科教育学,不仅涉及到认知理论的发展,并且它还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学科的教育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与掌握知识、技能,更好的应用于社会的过程相一致的。到目前为止,语文教育学理论体系虽然基本建构起来了,但科学性还不够,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还未充分挖掘出来。如何通过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不断地拓宽对教学规律审视的视角,以加深其认知,可能是学科教育学需要持续追求的目标。由于它不仅要吸收相关学科的营养,而且要综合研究本学科与教育学的关系。因此,它应该有自己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逻辑起点。目前,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诸如语文教学体制问题、语文考试制度问题、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等等,这是一些至今未得到很好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至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等问题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语文教育理论界必须采取科学的研究策略,加大科研力度,尽快使语文教育学研究走上科学化、系统化、实践化道路。
《学科教育》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王晓霞20012001王晓霞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作者:《学科教育》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王晓霞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0:54:12

[新一篇] 運用素質教育原則 促進中學語文教育

[舊一篇] 近年來中國大陸圖書館學教育發展走向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