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中学 王天shēn@①)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语文学科的学习,跨入初中后,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加深,学习课时的减少,学科增多等等因素;加上学习环境的不同,靠教师“提携”式包办的依赖性逐步放手,使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可能会产生滑坡现象。假如教师在这一“特殊现象”的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就能扭转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滑坡的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笔者就此谈些具体做法。
   一、要有一个良好开端
  前几年,我教初一语文,学生来自城镇乡下各所小学。初上中学,要有一个适应学习环境、人际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也要有一个互相了解、沟通的阶段。于是,开学头一两天,我先布置了这样一些作文题:①我忘不了六年级时的一件事;②我欢喜的一位语文老师;③一件在小学里发生的事;④有趣的语文课;⑤敬爱的老师;⑥中学校园一角;⑦刚进初中时;等等。
  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处于不同的两个阶段,但就其知识体系来看,仍然是一个联系密切的知识体系。例如,我在批阅上述学生所写的作文中发现,学生写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所写感想,见闻均有真情实感,内容大多是对小学校的依恋难忘和对新学校(中学)好奇新鲜与对书包加重的忧虑。这样,我对初进初中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学习担忧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审阅每篇作文时均作了针对性批语,并分别加以鼓励和解疑。更主要的是,使我在随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心中有了底。这是探索和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这一重要环节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认真钻研教材体系
  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就要求自身认真钻研教材体系,找出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在的联系,让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中学语文中所涉及的现代汉语的汉字、词汇、语法等知识点,都在小学语文的基础训练课型中反复出现过,教学中假如能注意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知识的特点,就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初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也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
  从我执教35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发现,觉得掌握学习方法,这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而作为教师,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又应承认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培养去挖掘。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已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发展,具备了独立分析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基础。所以,教师应承认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尊重青少年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的愿望和需要,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宏观的角度讲,学生应多读多看,扩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内涵,为提高独立分析能力创造一个广博的知识背景;二是从微观的角度讲,教师应针对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做好知识铺垫。这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基础,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鼓励指导学生不断增进知识,建立更深厚的知识基础。
   四、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处在这一时期的初中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因此,对他们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他们从小学学习平稳过渡到初中学习,就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然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里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质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不良品质可抑制智力的发展。独立分析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面对一个问题从最初的困惑到最后的解决,需要漫长而曲折的思维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作为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而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级阶段,由于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式上的差异,对不同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是受年龄阶段的制约,是“因人而异”的。(二)从学习内容的实际出发,不同的学习内容,对学习方法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对待不同的学习内容,只能“因事设法”。(三)从学习环境的实际出发,学习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学习方法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有重要的影响,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需要“因地制宜”。(四)从全面发展的观点出发。这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可能是单一、孤立的。学习方法之间有着共同的连结、互补的关系。例如:学习上各个环节分别需要的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应试方法等顺序,形成一种因果的连结关系。而与各个年段学习环节,均紧密相连的或者相关的时间安排、集中注意力、科学思维、概念掌握、记忆等方法,则是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运用,并形成方法上的综合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初一新生,在施教的整个过程中,既要了解他们在小学五六年级时的学习状况,又需密切关注升初中后一段时间中的细微变化;在摸索研究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之间的互相渗透。(五)从“适当难度”的原则出发。“适当难度”原则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观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学生“蹦一蹦能摘到梨子”,亲自品尝梨儿的甘甜。尤其是对于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只有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难度,才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激发学生独立分析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五、注重“快速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在整个中小语文教学衔接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尽快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在近年来的作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快速作文”训练的指导。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作文训练,大多是按命题——审题——立意——选材——起草——誊写——批改——讲评这样的过程进行的。这样的作文教学流程时速慢,信息反馈长,不可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指导,尤其是中差生受益少。而到初一阶段,作文要限时,“快速作文”训练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快速作文”能使学生的大脑思维很快地活跃起来,在“时间训练”的紧迫下,激发灵感,自会迅速产生对外界事物的联想,有利于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于是,我平时对初一年级学生布置作文练习,一般采用两节课时间完成。即简化为命题——写作——修改——评讲。那种认为“初中新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不宜要求过高,”而采取小学阶段教学的传统模式,越俎代庖,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归纳、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包揽,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成为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严重桎梏,这样做,就谈不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过程中,还有一大重要工作,这便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关键是“易难适度”。唯能如此,才能增强学生敢于独立分析的兴趣和勇气,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铸就百折不挠的意志。培养成为跨世纪科技有用人才。
   六、规划出自学能力阶段性目标
  前文已经提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而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规划出初中阶段三年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总目标和阶段性分年段、分学期的具体目标。初中一年级阶段,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和引导上。例如,在第三单元的作文中,我以“学习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题开辟了习作园地,把学生习作中一些符合题意的段落、句群标出红圈,让同学们竟相观看、讨论,效果很好。在第四单元写人记事的作文训练中,我收集整理出20多个平时学生习作中有关这方面的题目,连同小作者的署名,分若干期抄写在黑板报的专栏上,主题为“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反响很是强烈。这样做的益处是:注意发现优秀,重点照顾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和写作能力,更能使初一新生感受到中学生活的温馨,从而增强了学生在整个初一阶段的学习信心。
  其后一年半时间,到初二结束,仍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期间教师应逐步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到了初三阶段,应注重对学生独立思维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训练。这样,课内课外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和观察、反映、体验生活的兴趣和感受,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而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益,也就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得心应手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焱下加木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杭州14-15G31中学语文教学王天shēn@①19971997 作者: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杭州14-15G31中学语文教学王天shēn@①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4:02

[新一篇] 談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渠道

[舊一篇] 談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異讀現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