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特征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理念既反映客体的属性,又体现主体的需要,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现实关系。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1 教学理念转变的历史考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发展。解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双基教学理念”发展到“智能教学理念”,再发展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曾全面学习、推广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认为教学的价值主要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即“双基教学理念”。这一模式一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种理念支配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以“落实双基”做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出现了所谓“知识爆炸”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新时代不仅要求人们有知识,而且要求人们必须有创造能力和适应科技和社会迅猛发展变化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即“智能教学理念”。在我国,这一转变的具体标志是70年代上海率先提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思想。这一理念强调教学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发展的作用。
  随着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发现教学做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价值是综合的,既涉及教学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又涉及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涉及教学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作用,即教学应当是其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归根到底,教学的价值应体现为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这就是“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始于80年代中期的素质教育大讨论,为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90年代,教学领域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课堂教学目标,表明这一先进的理念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2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这种理念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教学工作本身内在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以下是我们概括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基本理念的诸要素[2]:
  ①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即必须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
  ②在教学关系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给予其充分展现的机会。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以发挥其主体精神。
  ③在教学内容上,除坚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外,必须从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深层的多元教育要素,使学生受到求真、崇善、尚美的全方位教育;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④在教学对象上,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
  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生动活泼地学。
  ⑥在教学结构上,必须体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组合,必须体现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兼容并存,构建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
  ⑦在教学评价上,必须突出对学习的积极评价,要强调标准参照评价;目标评价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目标评价为杠杆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自我反馈调控能力。
      二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实践特征
  一般地说,教学过程的实践特征是由教学过程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而教学过程的结构特点又是由教学的基本理念所支配的。
    1 两种不同教学理念的教学过程结构比较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处理方法不同,排列顺序不同,组合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因而其教学的效果也就不同。试举两例:例1 :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掌握教材内容。例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自主学习并掌握教材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上述4 个基本要素的考察来区别这两个教学过程结构的性质。
表1 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两个教学过程结构的性质比较例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方法手段例1   被动  主动  灌输    注入例2   主动  辅助  自主获得  启发
  
  在例1的教学过程结构中,教师处在主讲地位,有主动权,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在被动位置,没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学内容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即教师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方法手段。在例2中, 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处在辅助的位置,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引导、点拨、评判,做引路人、证明人,即教师是主导的角色;教学内容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方法手段。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结构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
    2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特征
  (1) “双序”的有机统一
  所谓“双序”,一是指教材内容的学科逻辑顺序;一是指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课堂教学必须是这两个“序”的高度统一。
  教学过程是教育者将人类积累的知识、价值观念向受教育者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因为外部的影响必须以其内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预期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这种创造的核心是将教材内容的学科逻辑顺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仅仅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观点和结论,将教材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事实上,教学过程不仅是人类知识的再现,而且是学生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来实现的。其创造一般表现为:
  ①教学不仅要呈现教材内容及其观点,还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处理和挖掘教材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与行为方式,即不仅要使教材具有其自身的知识价值,而且还要挖掘教材对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价值。
  ②教学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学生经过学习活动是否获得或改善其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做到双序的有机统一,教师就必须在“明确目标、理解教材、熟悉学生”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要准确地掌握教材整体框架和熟练地掌握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另一头是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过程的内在规律),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使两者融为一体。“吃透两头”是“双序”有机统一的前提。
  (2) 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统一
  现代教学强调“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学是教的起点。强调“以学设教”,必须首先认识学习方式。学习有以下一些最基本的方式:
  ①视,即看、观察。视是通过光波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是感知的门户,是形成表象的关键。
  ②听,是通过声波获得外界信息的方式,也是感知的门户。
  ③读,包括有外部语言的读和没有外部语言的读。读具有感知的功能(如预习),但它通常是对视和听的强化。
  ④思,即思考、思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比较等。思总要伴随着内部的语言活动,是知识加工、内化的关键。
  ⑤议,包括说、论、评,总之是口头的表达。教学过程中的议能激活思维,增进交往,强化语言训练。
  ⑥练,即各种练习和实践,包括有工具的练或徒手的练。练是一种尝试体验;练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练是“思维的艺术体操”,因为它能反作用于理解。
  纵观各种教学模式,其程序无非是这些学习基本方式的组合。如凯洛夫的教学模式: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我们可以理解为:感知(视或听或读)→理解(议和思)→巩固(一般性练习)→应用(迁移性练习,实践)。又如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讲(听)→议→练”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启(实为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读→练→知(这里是“理解”的意思)→结(也是尝试体验的方式);数学课的五步模式:自学(读)→讨论(议)→答疑(思、议)→自测(练)→小结(实践、迁移);等等。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对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每一种学习方式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方面都有特定的功能,在教学中不能偏废。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通过对多种学习方式的组合设计,模拟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构造学生的思维操作模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流向,切合学生的发现思路,使其实现耳、眼、口、手、脑的协调,形成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反馈、调控的适时交叉、穿插渗透的“立体式”课堂教学结构,尽可能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期冀,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 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
  课堂教学交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方式。课堂教学的交往方式可归纳如下,见表2:
表2 课堂教学的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    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  个体      师—个     个—个  小组      师—组     组—组  集体(班级)   师—班     个—班
  
  东北师范大学陈旭远等的研究[3]表明,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其课堂交往也主要是教师—全班的交往,以及教师—学生个体的交往所组成,师—组、组—组、个—个的交往严重缺乏。
  课堂教学要做到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就必须在班级教学这个框架内,有机地融会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由于集体由小组构成,小组由个体构成,小组处在集体和个体的中介位置,所以激活小组教学(或称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多种交往方式有机统一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只有适时又充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强度。充分的课堂交往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
  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现为对外部世界关系的积极主动的掌握。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能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中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兼容并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主动发言、善于倾听、乐于吸纳、综合理解,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②活跃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为此,课堂教学必须激活交往。课堂交往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交往,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激疑引思,以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和交往欲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理解将更加丰富和全面,并能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迪,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
  ③形成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充分开发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有利于教师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有利于学生从对教师的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同的课堂氛围。
  (4) 多种教学状态的有机统一
  所谓状态,是指教学过程的即时特征。课堂教学状态的连续变化,即构成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通常是多种状态变化的统一体。学生参与状态的连续变化,即参与过程;课堂人际交往状态的连续变化,即交往过程;教学思维状态的连续变化,即思维过程;教学情感状态的连续变化,即情感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可以用课堂教学的状态变化来表征。
  过程与状态是相互依存的。状态的可变性决定和影响着过程,过程的有序性又决定和影响着状态。如此相互制约,循环往复。教学系统是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即统一性)和教学状态的波动性的统一。教学过程中参与、交往、思维、情感等的张与弛的状态、疏与密的状态、扶与放的状态、快与慢的状态的交替变换,可称之为波动性(即可变性);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活动过程具有合理适度的时空顺序而呈现合乎教学过程规律的变化,可称之为有序性(即统一性)。没有状态的波动性,教学过程是单调而缺乏活力的;没有过程的有序性,教学状态是混乱的,教学结果是低效的。
  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必须是:①恬静与活跃的统一。恬静,指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思想专注;活跃,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目光、语言、情感积极交流。两者的关系是,恬静是活跃的基础,活跃是恬静的本质表现。②紧张与愉快的和谐。紧张,指学生智力活动的高度集中,教材重点难点的密集突破;愉快,指学生获得“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两者的关系是,紧张是愉快的前提,愉快是紧张的结果。
中国教育学刊京16~20G3中小学教育邱才训20002000解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双基教学理念”、“智能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三个发展阶段。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根据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其实践特征为:“双序”的有机统一、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统一、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多种教学状态的有机统一。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理念/实践特征邱才训,广州市教育委员会  邱才训,广东广州市中山四路172号七楼 广州市教委教研室,510030 作者:中国教育学刊京16~20G3中小学教育邱才训20002000解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双基教学理念”、“智能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三个发展阶段。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根据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其实践特征为:“双序”的有机统一、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统一、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多种教学状态的有机统一。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理念/实践特征

网载 2013-09-10 20:52:45

[新一篇] 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思考

[舊一篇] 素質教育:中學語文教改的關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