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用图表示,它就是从一点出发向知识网络空间发出的一束射线,使之与两个或多个知识点之间形成联系。求异思维具有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启学生心扉,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造就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
  下面就自己近几年的探索实践谈几点感受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勤问、善问
  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填鸭式的做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敢“问”精神。“问”是思维的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可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问”的勇气,消除学生自卑和紧张的心理。例如,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发现牛顿所主张的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概念存在着局限性,于是采用相对概念,终于创立了“相对论”的故事,来阐明“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问题如何幼稚或异想天开,都要予以接受,决不扼杀他们提问的勇气和积极性。
  2.为学生创设“问”的空间。课堂上通过设疑形成“问”的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
  学习《小桔灯》这一课时,老师提出“课文通过对小姑娘的行动描写,表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同学们对小姑娘还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吗”的问题。思考酝酿了一会儿,就有学生提出:“文中当‘我’将带来的桔子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时,小姑娘‘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来一个最大的桔子削起皮来,小姑娘怎么连声‘谢谢’也不说?”这一下就像开了锅,好些学生都提出了问题:“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小姑娘没有像我们一样受过文明礼仪教育,这是不是当时小姑娘这样的孩子的真实写照?”……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姑娘的妈妈病了,正需要桔子,也就不客气了。”有的说:“在当时的情景下,小姑娘如显得格外客气反而不合实际,因为小姑娘虽然乐观,但母亲病了心中总会伤心难过的。”……学生就在这样的状态中学习,求异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一堂课快结束时,又进行了“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的评选活动,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学生问“问题”一般都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更要培养学生“善问”的本领。
  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如学习《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文第一部分刘备行韬晦之计时,教师设计了问题系列:刘备为何要行韬晦之计?“韬晦之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不将此事告诉结拜兄弟?这些细节描写说明了刘备什么性格特征?这一部分对后文“论英雄”有何作用?等等。通过这样的示范,今后学生就知道怎样问“问题”了。
  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让学生去认识、去解答,逐渐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开放型问题,指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回答,有许多答案,并且这些答案都可以成立。
  例如,对学生进行材料作文训练时,其中我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材料: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事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成名,再举方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看不中,韩愈于是落第。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官还是陆贽,试题也跟上一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次交卷。陆贽又仔细看了,这才发现文章的妙处,同时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头一名。
  我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审题立意。如果从材料涉及的两个对象——韩愈和陆贽着手,对其言或行进行分析,便得出不同的立意。(1)从韩愈的角度,第一次应试时“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结果未中;第二次应试见到同题,韩愈“不假思索”“重抄一次交卷”结果一举成名,这说明韩愈对自己的答卷胸有成竹,有稳操胜券的自信和坦然。据此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A、可贵的自信心;B、不惜功名;C、正确的就要坚持;D、自信与实力——事业成功的基石。(2)从陆贽的角度分析,陆贽是主考官,同一份试卷,同一个考生,第一次看后认为文章写得不好,没有录取;第二次“又仔细看了”“这才发现文章的妙处”,终于录取了他。这表现了陆贽认真负责、敢于纠错、勇于改过的精神,这样可立意为: A、可贵的实事求是精神;B、勇于纠正失误的胆识;C、知错必改。如果从材料中相关之事的对比中着手,这则材料写出一件事的两个不同结果。同一试题,同一答案,同一考官,同一人考试,第一次未中,第二次成名,这本身就构成了对比。这一比较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主考官第一次没有认真阅读。其实不然,材料中的“又”就暗示主考官陆贽第一次阅卷也是非常认真的。那么既然两次都非常认真,为什么没有看出文章的妙处呢?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
  三、发挥学生思维的新奇性,用新角度、新观点去分析问题
  龟兔赛跑的故事,传统的分析都是兔子因骄傲而失败,乌龟不气馁坚持到底取得胜利。但我们何不引导学生从新角度、新观点大胆质疑:“兔子值得跟乌龟赛跑吗?”“兔子睡觉的原因仅是骄傲吗?”“乌龟尽管如何不气馁坚持到底,但跟兔子再比一次的话还会取得胜利吗?”……
  在教《谈骨气》时,就有学生大胆提出:“穷人不食嗟来之食,这是有骨气的表现。但从求生存角度来讲,都快要饿死了,何妨先吃了嗟来之食,更何况大丈夫男子汉能屈能伸呢?”许多同学针对这种看法谈了自己的观点。有同学找出了课文依据:“从‘不吃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这句中‘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说明了作者也不排除其消极意义。”也有同学指出:“下文提到当时土地私有,穷人没有就业机会,哪有‘伸’的机会。吃了嗟来之食后,就要替他办事,真是生不如死,选择宁可饿死还保留了骨气。”这样使学生既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当然,学生分析问题时的“新奇”,有时不一定正确,我们教师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因为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尝试错误,发现真理。
  四、帮助学生多途径、多方式解决问题
  条条道路通罗马,问题解决的途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里要建立宽容理解、民主和谐、团结协作、友好向上的人际关系,为打开求异思维提供自由的心理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主动发现问题,多途径、多方式独立解决问题。例如,(1)要求学生续写《皇帝的新装》,根据已有的情节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皇帝游毕回宫后》。(2)给学生一个基本意思:老师批评不守纪律的小明。要求学生写出几种不同形式的句子: A、不守纪律的小明被老师批评了。B、老师把不守纪律的小明批评了。C、小明被老师批评是因为不守纪律等等。经常进行这种多途径、多方式解决问题的训练,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成才之路哈尔滨彩K~彩L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谢积善20072007
谢积善,瑞安市飞云镇中学。
作者:成才之路哈尔滨彩K~彩L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谢积善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2:23

[新一篇] 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舊一篇] 淺談歷史教學怎樣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