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明天的太阳  ——跨世纪都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操作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世纪之交,在全球性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人们正日趋关注未来青少年素质的发展取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更是决定其现代化成败的关键。由此,如何定位人的素质发展对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如何明确跨世纪一代新人素质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如何使笼统的目标化为现实可行的结构性指标体系?如何把握指标的动态发展并加以适当调控和引导?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中,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必须尽早作出回答。本文试图结合都市的某些特定情况,对此略作探讨。
  在此还要说明,笔者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非均衡性理论的启示下,深入探讨了人的素质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是在系统论的视角下,重点描述了未来15年都市青少年素质发展取向的阶段性静态结构指标体系,预测分析了都市青少年素质发展的总体态势、特点和动力机制。
      (一)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
  1.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战以后,发展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更意味着社会发展理论的根本转折。这一理论至少从两个方面揭示了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意义。
  (1)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发展从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转到开发人力资源为主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它的合理开发有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资源是无限的,是一种比自然资源更为可贵的资源,罗马俱乐部博持金等人在《学无止境》的报告中指出,面临自然资源的逐渐衰竭,人们应当看到“人类依然拥有没有束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动员来帮助人类摆脱它的困境。”同外部极限相反,人的“内部界限在我们自身中存在着并孕育着无可比拟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当“把目标放在开发人们潜在的、处在心灵最深处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上面。”
  的确,从发展的战略来看,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最大优势也是人力资源。中国人力资源的数量极为丰富,但开发不足就是包袱,而深度开发则是动力,是财富。为此,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另一方面更要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员素质作为发展的第一战略。
  (2)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转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客体”指的是对象,“主体”指的是社会的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看不到经济发展只是为了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它把经济增长视为目的,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心是发展的客体。70年代以来,这种理论受到严厉的抨击。以法国着名学者佩鲁为代表的理论认为,发展的目的应是“以促进该共同体每个个别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而“普遍地重视人则是一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行和保持稳定的关键之一。”罗马俱乐部主席奥尔利欧·佩切倚奇则明确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的,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或目标相比,应占绝对优先的地位。
  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和现实。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和失败,我们可以从美国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的着作《人的现代化》中去寻找到某些答案。他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他在另一部着作《走向现代》中,进一步指出,人的素质改变的关键在于培养人的“现代性精神”。他强调,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中,人都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他归纳出现代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特征:“即现代人是参与型的公民,并有丰富的知识;他对个人的效能抱有充分的信心;他在受到传统势力影响的时候,特别是在对个人事务作出决策的时候,有高度独立性和自主性;他愿意接受新的经验和新的思想,即是头脑开放的人。”英格尔斯把这些现代精神看作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总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化不应也不可能走西方早期现代化的老路,而应努力探索如何凭借相对少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来充分利用和开发丰富的人力资源。这就要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跨世纪青少年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仅应包括技术、工艺素质,也应包括人文、道德素质。
  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非均衡性”理论
  “整体性和非均衡性”理论是近年来由郑杭生、单少杰等中国学者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是“整体性发展”,但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则是“非均衡发展”,这对于我们确定未来15年都市青少年素质指标体系颇具启发意义;因为,作为社会的对应物,人的素质发展目标和养成过程也可以用“整体性和非均衡性”理论模式来阐释。
  从目标上来说,未来的青少年要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其素质应得到整体的发展和提高。但从经验上说,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在发展中国家里没有实现,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没有实现,甚至在很远的将来还难以充分实现。所以,这种整体性的发展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目标理论,一种理念。因此,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项正在进行的事业,不仅应有其理想目标,还应有其现实的过程,不仅应有目标的预设,还应有适应现实情况的过程性、阶段性(或曰非均衡性)目标。
  还应看到,由于在实践素质要求的整体性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决定人的素质的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存在差异,而使得某些素质获得较多的强调,某些素质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非均衡发展的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常常由于客观原因或人为原因而显得尤为突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和明智的选择。
  可以说,整体性的发展要求侧重在目标,非均衡性的发展侧重在过程,两者都强调发展,所以是相通的。不过前者要求人的一切素质获得同等程度的发展,后者则要求适应特定社会发展的主要素质以相互联结的形式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显然,前者是一种理想设定,后者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可操作性。
  为此,关于未来 15年都市青少年的素质结构的指标,应该是整体性目标和非均衡性目标的协调统一,必须根据国情、域情确定目标,并使之具有最大的现实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我们既要根据整体性要求确定青少年素质的理想性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目标理念来追求;又要根据非均衡性要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适合现代大都市要求,针对青少年特点的青少年素质的阶段性指标体系。
      (二)青少年素质的结构性指标和整合性显现
  1.素质的概念
  素质,是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结构。然而,由于这些素养和品质大多具有不可直观性,它要通过人的活动、社会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一般认为:人的素质就是人所具有的有效从事一定活动的内在条件,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状态。评估、测定一个群体的素质,一般总是将其作为整体结构来看待:不仅要分析他们在自然状态及其过程中的素质因素,而且要把握他们在社会状态及其过程中的素质因素;不仅要分析其已经和正在发挥出的诸种能力及其水平即显在因素,更要把握其将来可能开发出的诸种能力及其水平即潜在因素。据此,我们认为:当代青少年作为一个跨世纪的群体,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主体,其素质要求不仅应包括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应包括健康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全面的角色整合能力。这是青少年素质的整体性结构指标体系。我们也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高科技信息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结合青少年群体日益凸现的独生女子现象,来确定都市青少年的非均衡性(阶段性)结构指标体系。可以说,前者侧重体现人类的共性,更趋于理想;后者则较侧重个性——中国特色,更贴近现实。当然,这两个指标体系之间明显存在着交叉关系、相容关系。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实际素质总是要通过其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体现出来,而每个人的角色素质无疑就是其诸种素质结构性整合后的综合显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指标
  (1)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在一个人身上综合体现出来的当代科学文化知识把握和理解方面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社会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成为这个基本素质的核心内容,求实求真、追求精神生活应成为跨世纪一代青少年的自觉行动。
  (2)道德素质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其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的道德倾向,反映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实际态度,个人对品质和行为的选择。这是基本道德倾向的具体化。
  (3)综合能力素质
  跨世纪的青少年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要在信息时代中生存:必须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自立的能力;必须树立新的学力观,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必须树立新的职业观,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4)心理素质
  一个人,既是自主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既在个人层次上起作用,又在群体层次上起作用。我们要从个人和群体两个层面上来思考培养跨世纪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指标。个人的心理素质大致应从意志、感情、生活调适和品格方面加以把握。从现代社会的要求来看,重点在于成就动机、宽容性、挫折承受力和信仰需求等。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层次性的问题,对心理素质的最低要求或下限,应定位于心理健康,即世纪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学会提出的4条标准。至于群体心理,我们这里指的是民族凝聚力即个体自觉成为民族成员的内在心理力量,它集中体现在个体对民族强烈的认同、归属、崇敬和奉献心理上。今天,世界已成为地球村,但是民族凝聚力仍然是推动每个民族奋发努力的重要力量;不过,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更多的是强调互容、协调,而否定对抗。
  如前所述,整体性的素质指标属理想性的目标,本文限于篇幅暂不展开描述。
  3.非均衡性素质结构指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高科技信息浪潮的到来以及都市青少年群体的独生子女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社会和个体、主体和客体等不同层面的不同需求来把握未来都市青少年素质的非均衡性结构指标。
  (1)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人素质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可列为现代化道路的四大基本规定之首。为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培养跨世纪青少年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人素质,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项素质的指标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代竞争意识:A.功利意识(实事意识,兼顾意识,权益意识),
  B.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协作意识,公平意识,责任意识),
  C.法律意识(宪法意识,公民意识);
  ②现代生活意识:A.惜时观念,B.效率观念,C.科学意识,D.环境意识;
  ③健康人格:A.心理承受力(应变力,耐挫力,差别承受力),
  B.开放性格(行为的公开性和一致性,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开放度、宽容性),
  C.拓展性人格(进取精神,独立意识,参与意识);
  (2)体现精神文明的现代人素质
  如果立足于人类自身的角度看:人的精神的文明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完善人生、理想人生的追求过程,是人类自身的一项建设伟业;如果立足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只有我们不再把财富的创造当作生活的目的、而只当作手段,并且能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时,一个稳健有序、健康向上的现代社会的建立才是可能。
  由此,每一个跨世纪的青少年都应确立和完善自身的人生理想,从而建立自身的精神家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精神文明的内涵与我们现在讨论的人文精神有相合之处,所以不妨说,体现精神文明的现代人素质也可称之为现代人文素质。这些素质的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以下认知和行为层面上加以描述。
  ①终极关怀:树立理想信仰
  A.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B.国家、民族的前途观,
  C.信仰需求和理想追求, D.人文意识与精神的理解与崇尚;
  ②现实目标:崇尚伦理道德
  A.道德取向:爱国意识与参与感,集体归属感与敬业精神,人际交往安全感,
  B.品质选择(诚实与欺骗,认真与草率,节俭与奢侈),
  C.行为倾向(自律与他律,自主与从众);
  ③处世态度:追求现代生活方式
  A.职业意识和工作目的(谋生与自我实现,金钱观),
  B.日常生活取向(闲暇观,文化生活意识),
  C.消费观念行为选择(务实意识,独立意识)。(未完待续)
  
  
  
青年探索广州12~14D421中国青少年研究孙抱弘19981998孙抱弘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 作者:青年探索广州12~14D421中国青少年研究孙抱弘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1:40

[新一篇] 打破舊傳統束縛,探索新教學模式  ——對“注冊視聽生”試點若干問題的思考

[舊一篇] 執教高中新教材的幾點體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