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之我见——兼与孙喜亭教授商榷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1)03-0059-03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因此,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有关师生关系的论述常常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绝对化,对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近读孙喜亭教授《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一文,深受启发,觉得确实有必要“从科学的意义上”来重新确定师生关系的“规定性”内涵,但文中的许多观点笔者是不能苟同的。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来谈谈自己对师生关系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孙喜亭教授及广大的教育理论工作者。
  一、师生关系并非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它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及复杂的结构,我们应当从教育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多种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多重意义上来理解。广义的师生关系是指社会上个体之间的相师相学的关系。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说的师生关系,即是指广义的师生关系。狭义的师生关系特指只有在学校教育机构中才存在的,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谈的师生关系是就狭义的师生关系而言的。笔者之所以把师生关系限定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是因为只有在学校教育结构中的师生关系才具有更多的与一般人际关系相区别的“规定性”内涵。
  无庸置疑,师生关系是处在一定的教育结构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是处在特定的教育结构中的两个不同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学生的任务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从而促进自身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无疑是一种工作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角色关系。这是师生关系最鲜明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与一般的人际关系相区别的特殊性所在。
  在承认师生关系具有特殊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由于教育的周期较长,客观上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较多交往的机会。如果我们撇开特定的教育结构来看,这种交往是一种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在这一交往活动中,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这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大量的,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各种交往活动形成的。要形成良好的自然人际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和定型之后,就会直接影响到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使全部的教育活动都感染上这种色彩。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成功,与善于建立和利用这种自然的人际关系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而有些教师的工作之所以失败,也与忽视或滥用这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不无关系。要把握这种自然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进行研究。
  从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种种冲突来看,是否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固然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总体上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并不全部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因为在师生工作关系的背后,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这只手就是学校所在的特定的社会,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带有根本性质的社会关系。这是隐藏于教与学的工作关系背后的决定师生关系性质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知道,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师生关系的性质是不同的。其实,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某一阶段社会上所普遍流行的教育观念不同,师生关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不同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师生关系,也不同于在应试教育思潮影响下的师生关系。另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师生关系也会由于该地区的文化传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在研究师生关系时,还需要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师生关系的一般特征。
  笔者认为,把师生关系还原为一般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固然无法提示师生关系的特殊性,但否定师生之间一般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也难以揭示师生关系的一般性质,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师生关系的规定性含义。离开了特定社会关系和特定文化背景的抽象的师生关系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定义为:“师生关系是在特定的教育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从纵向上来看,师生关系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和深层的社会关系。这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现实的师生关系。
  二、“民主平等”不是西方的师生关系特征,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由于师生关系结构的复杂性和影响师生关系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的师生关系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师生关系与以往社会师生关系最显着的区别在于师生之间首先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公民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的集中反映。封建制度下的师生关系,一般带有教师独断,学生盲从的特征,它同家长制的家庭内部关系一样,带有半人身依附的性质,师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以近代发达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为背景的师生关系,渗透着商品经济的气息,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雇佣关系的特征,因而也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公民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具有“民主平等”的基本特征。
  当然,我们承认,就一般意义上而言,教师较之于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和品德上都应该高于学生,教师之所以为“师”,总有高于学生之处,而学生之所以为“生”,总有不如教师的地方。从工作关系上来说,教师居于领导地位,学生是被领导者,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领导;从学问和道德上来讲,教师一般比学生知之在先和知之较多,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学生应该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所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公民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和爱好,尤其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虽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要强于学生,但在有些问题上,教师不一定就比学生强,正如唐代文人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当然,民主平等是师生双方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学生,学生也应该平等对待教师。在我国现实的师生关系中,除了极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少数的顽劣儿童偶尔执弟子之礼不恭之外,一般不存在学生歧视教师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平等地对待学生。在现实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民主权利,使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平等现象。
  我赞成陈桂生教授的下列观点:“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只是教师与某个、某些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它牵涉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主人问题。不管学校中的民主教育、法制教育如何进行,师生之间长年累月相处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它或者是一种看不见的民主生活训练,或者是一种捉摸不定的顺民训练。”
  为了保证学生的合法权利,我国的许多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禁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孙喜亭教授认为,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人与人”、“民主与平等”的关系,是“由于近来西方各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介入与推崇”造成的。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缺乏充足的理由的。孙教授认为,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公民关系,不是师生关系。难道师生关系能离开公民关系而独立存在吗?孙教授还指出,如果将师生关系确定为“人与人”、“民主平等”的关系,就会否定和淡化师生的特定关系,甚至会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这也仅是一种缺乏事实依据的推论而已。
  三、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该是“爱”字当头,而不应该是“严”字当头,“严师”未必能出高徒。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因为学生如何对待教师往往取决于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在教师对待学生各种不同的态度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爱”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是“严”字当头。
  笔者认为,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态度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爱生尊师”是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公民关系在师生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二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尊重学生是指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能力的信赖。严格要求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业诸方面提出的建议和规范。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的前提,离开了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严格,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就可能越大。其次,严格要求是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一个对学生的品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教师,只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是对学生的毒害,绝不会是对学生的真正的“爱”。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强调“师道尊严”和“尊师重道”,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制度。“尊师”的目的是为了“重道”,教师作为封建社会的代言人为了维护“道统”,对学生总是严加管理,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被社会和家长所认同的惩治学生的办法和制度。这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在师生关系中的具体体现。这种严格得几近“严酷”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还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应以“严”字当头的观点,就是这种“严格主义”的思想在现实中的反映。孙喜亭教授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在“权威”的地位,所以,“他教的内容学生必须学会,他提的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他发的指令,学生必须服从……”这可看作是“严格主义”的代表性观点。
  孙喜亭教授也承认:“当前,在教育活动中,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蔑视学生主体的事实并不罕见,在教学活动中要求不当的情况经常发生。”但孙教授认为,这些现象的发生只是由于“教师要求不当之过”,言外之意是说比起那些“对学生不负责、不闻不问、放纵不管、不要求、任其自流”的教师来要好得多,是教师负责任的表现。这种观点在社会上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市场,大多数家长对教师过分的严格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这都是为了孩子好。有许多家长和教师坚信“严师出高徒”的古训,所以即使教师有时做得过头一些也是可以谅解的。只有对那些道德败坏、手段恶劣,严重摧残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师,人们才会气愤地加以谴责。
  笔者认为,“严师出高徒”是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现实中的反映,是造成学校中师生关系诸多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事实上严师未必就能出高徒。我们承认,有少部分孩子的成才,可能与教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有关,但这只是在牺牲人的个性和牺牲大多数学生利益的前提下所换取的局部的成功,其成功率是很低的,而代价却是很高的。
  笔者主张,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应该也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因为严格要求也是爱生的一种具体表现。但教师应该“严”而有“度”。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学生严格要求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教师。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教师应该“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
《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59~61G1教育学范寅虎20012001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并非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它有着复杂的结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爱生”是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严师未必出高徒。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爱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democracy and equality/loveMy Opin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ing——Discussed with Professor Sun XitingFAN Yin-h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not a simple one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hooling.It has complex structure and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Democracy and equality is the basic character on the socialism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Loving students should be a teacher's basic attitude in dealing with it. A strict teacher doesn't mean that his students must be top students.范寅虎(1962- ),男,山西榆次人,山西省太谷师范学校教育学、心理学教师,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工作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工作。 山西省太谷师范学校 山西 太谷 邮编 030800 作者:《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59~61G1教育学范寅虎20012001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并非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它有着复杂的结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爱生”是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严师未必出高徒。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爱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democracy and equality/love

网载 2013-09-10 20:50:52

[新一篇] 學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建構

[舊一篇] 學校是貫徹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基本陣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