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不应只属于语文课  ——谈《语文课程标准》的缺憾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人们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一段时间里,也使人们特别兴奋。但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笔者认为,基于新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存在着很多可供商榷的地方。
  面对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社会,如果还试图在一种封闭的凝固的精神氛围中建立作文教学体系显然是不行的。但从深层次上讲,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心理—文化的深层结构,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作文教学体系和传统,是无法抛弃无法割裂的;然而现代中国的多元社会结构与数字时代的特点,又使得语文教学不得不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样,作文教学体系就面临着在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的既有吸引又有分割,既有继承又有舍弃这一格局的文化重建——即在对中国文化原有特质与格局的更新与改造中重建自己的格局。用这种观点来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似乎更应该考虑一种写作理念的建立;写作不应该只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了(实际上,由于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确立,阅读其实也同样不能仅仅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写作其实属于所有的学科。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因为写作本身要有思考和推理,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提高阅读技能。不管是习作、练笔还是创作都需要理出头绪、组织思想、并进行对比,写作还能发展勇气,共享点子,使学习对别人的监督敞开大门。”现在的作文教学理念,显然还没有能达到对写作的本质的认知。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对写作教学的性质与地位是这样表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对写作教学的评价建议是这样的: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
  3.重视对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供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示,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从上述有关界定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定位于这样的层面,更主要的还是依托传统的写作理论。没有能顾及到新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特点以及时代对写作教学的特定的要求。
  中小学写作课程必须看成是属于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课程——一种关于表达的课程,不能只狭义地看成文学写作,也同样不能看成只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中小学的写作课程,本身就与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历决定了学生的写作不可能是一种激情驱动下的文学创作。既然是谈作文教学,那么学生的写作训练只是一种学习写作。学习写作固然可以要求是原创,但大部分情况下的模仿,也应该看成是一种写作过程。中小学语文意义上的写作从其性质上讲,它还可以是一个深入学习与探究的过程,因为写作要调动人的全部的智慧与知识储存进行细密的思维与表达。中小学的很多学科在此之前都开设了一些小论文的写作,已经充分说明了写作这一课程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否则,写作必将遇上难题。最直接的难题便是学生在很少面对社会、走向生活的前提下,写作势必有一种资源的匮乏。那样,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就会困扰作文教学,学生也只能在假大空的语境里左冲右突。近些年的高考,特别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就只能沦落到一种泛道德化的命题困境中而不能自拔。而要想走出这样的困境,作文教学就势必要与其他学科达成最佳的整合。写作的水平与能力,不管通过什么途径与方式,也不管是通过研究哪一种课程,最终都能达到写作习惯的养成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语文课程标准》里对写作的定位仍然还在于情感性,其实,写作是一个极其理性的过程。即使是叙事性文体或抒情性文体,其理性都非常重要。理性带来思考,思考带来深度。文章也因此而显出无穷的魅力。说到这里,也许我们已经明白,思考的基础决定了写作的范围与内容。而思考的基础,我们觉得,它可以是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也惟有某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能够提供思考的平台。这就决定了写作本身的综合性与专业性。即便是语文学科的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毋庸置疑,仅靠语文知识是肯定不行的。
  《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顾及网络时代的写作特点。
  有人撰文指出,关于信息处理问题,其实也应该看成是一种写作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信息素养了,而这一点显然是语文教学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说:“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看到,写作水准,在现时代有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如何存取和利用信息。这是写作能力的具体表现。在信息化时代,收集、选择、组织信息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主要部分。信息技术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那么,在语文学习中,科学地利用信息势必要被视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标志。当信息化时代到来的时候,当数字化生存成为人的生存的重要方式时,网络时代的公民,其写作能力的标志之一就是处理信息了。
  与此相关的是,网络的民主性与互动性给写作提出了新的难题。在网络时代,写作已经不是一个作者在爬格子了,写作活动本身可能会连带很多人互动地参与到同一个文本的写作中来。一些网站在网上售书时所给予的边批、眉批功能,其实正是将读者带进一种互动性的反创作中来。部分先进的学校,也已经实现了真正的人机对话,学生们都可以在网络上和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共同写作某一写作内容。网络时代将很多人文性的东西泛化或边缘化了。例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界线已越来越模糊。这同样是将写作这一过去我们认为非常专业化的行为推向了边缘与交叉地带。写作的综合性、边缘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这一点,没有得到及时而必要的反映。
  最后,笔者还想就“江郎才尽”谈一谈,并再次以此论证写作不能仅仅看成是语文一门学科的内容。
  关于“江郎才尽”,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纯粹的写作的话题。实际不然。才与思是不可分的,才尽其实是思断。当一个人无法面对、无力面对真实的世界时,一个人的写作才能便告结束。这给我的思考是,只有将写作引入到我们的真实世界,写作才是成立的。鲁迅先生也说过,钻进象牙之塔里,是绝对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而现在,这个真实的世界,如果我们觉得陌生了,那是因为很多未知的领域我们没有走进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这些未知的领域可能会越来越多。而这给写作者所带来的,困惑也好,灵感也好,大概就不是什么写作的能力问题而仅仅是认知的问题。这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写作的综合性、互动性特别是整合性的特点。
  因此,写作教学的特点与定位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很多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有待我们中的先知先觉者给予真诚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未能给我们以明晰的结论,实在是非常遗憾的事。
教师之友成都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徐瑛20032003 作者:教师之友成都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徐瑛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50:18

[新一篇] 再論語文單元教學——談語文單元目標教學的操作

[舊一篇] 寫作教學中的“樂”與“放”  ——《語文課程標準》中寫作教學的新思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