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规范认同教学模式的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引言
  品德建构的过程,实质是社会规范学习与内化过程。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实施社会规范传递的场所,应遵循规范学习与内化规律来构建德育体系。认同是这一内化过程的关键性环节,是品德形成的核心。它是思想上与行为上对规范的趋同。在经验传递系统中,规范认同是个体规范认知经验、行为经验与情感经验整合的结果。认知经验指对象经验,是关于规范本身及其必要性的认识经验;行为经验是个体执行规范过程中积累的动作经验,属于主体经验;情感经验即规范与个体需要间的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经验。在规范教学中,规范认同是通过义情沟通、行为趋同与体验整合,完成对象经验、主体经验与主客体关系经验的整合,实现交往经验的概括化与系统化,分层构建规范行为的启动机制、执行机制与反馈机制,从而形成动机与行为相统一的一体化的知情行整合体。规范认同的形成,标志着个体内部已构建起规范行为的自觉执行机制。规范教学模式是规范认同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
  在教育实践中典型的规范教学模式有认知训练模式与行为训练模式。我们认为认知训练模式遵循从“知”出发,以知激情,义情沟通,体验整合,实现认同的训练程序。而行为训练模式则以“行”入手,行为趋同,反馈体验,实现知情行的整合,达到认同。值得注意的是,认知训练模式并非单纯进行认知训练,行为训练模式也并非纯粹训练行为,这两种教学模式只是开端不同,其实现认同的条件均是知情行的整合,消除义情障碍。只有满足这一内部条件的教学才是认同的有效教学。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两种训练模式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对其有效性及其实现条件缺乏科学认识。本研究试图通过自然教育状态下的有控制的实验研究,比较其使用效果,并探讨其内部条件。从而为学校规范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二 研究方法
  本实验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进行的,采用自然条件下的非随机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的方法。为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设两个实验班与一个控制班。控制班用常规方法进行训练。实验班,一个用认知训练模式,另一个用行为训练模式。同时,实验过程中也采用个案研究法、口语报告法与活动分析法作为辅助,以便较全面、客观、深入地探讨两种教学模式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阐明认同形成的教学条件。现将实验设计分述如下:
  (一)被试及无关变量的控制
  本实验选择浙江省杭州市下城一小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作被试。其中五(1)班为实验一班,采用认知训练模式。五(2)班为实验二班,采用行为训练模式。五(3)班为控制班, 采用常规方法组织教育训练。
  为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对无关变量进行了控制。主要是实验班与控制班教学活动时间总量基本相同,教学训练内容一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基本接近。对难以平衡又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被试规范认同初始水平,作为本研究中的协变量,从统计方法上加以控制。
  (二)实验程序
  1.前测
  为考察三个班的实验初始水平,我们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好学”规范认同测试工具,在同一时间对三个班级进行了测查。测试工具以知情行三维度构建,整个量表由自陈问卷、情境测试与教师(同伴、家长)评定三部分构成。再测信度为r=.8473,内部一致性系数为α=. 8221; 实证效度检验,相关系数为r=.7314(P<.001)。表明该测试工具信度与效度均比较理想。
  2.实验操作
  将小学生“好学”规范同时向三个班级颁布。根据理论构想,控制班(即五(3)班)按常规方法组织教育活动,即在思想品德课、 晨午间谈话课讲解规范内容和意义,在课内课外组织实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在班队活动课上进行总结评估。实验一班(即五(1 )班)按认知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即以传授规范知识、消除义情障碍、行为趋同、体验整合等环节组织实施。实验二班(即五(2 )班)按行为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即以行为趋同、反馈体验、义情沟通、体验整合等环节组织实施。实验时间为一学期。
  3.后测
  在经过一学期(四个半月)的训练后,我们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好学”规范认同测试工具,同时对三个班进行了实验结果的测查。
      四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规范教学模式实验效果分析
  1.规范教学模式实验前后测结果T—检验
  为直观地了解实验效果,我们对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分别与控制班进行实验前后测结果的整体与分项T—检验,结果见表1、2。
  表1     认知训练模式实验班与控制班结果T—检验
  项目   测查   班级   被试N   M     S            认知班   52   100.7   12.81       前测            控制班   53   101.3   10.87 认同总分            认知班   52   109.4   11.53       后测            控制班   53   102.7   10.33            认知班   52    29.4    9.12       前测            控制班   53    29.8    8.34 行为趋同            认知班   52    37.1    8.98       后测            控制班   53    30.9    8.14            认知班   52    31.4    7.56       前测            控制班   53    30.9    8.45 意义沟通            认知班   52    38.1    6.92       后测            控制班   53    31.9    7.40            认知班   52    27.9    8.11       前测            控制班   53    27.5    8.98 情感体验            认知班   52    34.2    9.03       后测            控制班   53    28.5    8.88  项目   测查   班级   被试   T            认知班   52       前测             -.51            控制班   53 认同总分            认知班   52       后测             2.88*            控制班   53            认知班   52       前测             -.27            控制班   53 行为趋同            认知班   52       后测             2.23*            控制班   53            认知班   52       前测             .74            控制班   53 意义沟通                         认知班   52       后测             2.79*            控制班   53            认知班   52       前测             .28            控制班   53 情感体验            认知班   52       后测             2.89*            控制班   53
  注:实验一班用认知训练模式,简称“认知班”*表示P<.01,**表示P<.001
  表2    行为训练模式实验班与控制班结果T—检验
  项目   测查   班级   被试N   M     S            行为班   51    98.9   10.12       前测            控制班   53   101.3   10.87 认同总分            行为班   51   116.2   13.15       后测            控制班   53   102.7   10.33            行为班   51    28.7    7.53       前测            控制班   53    29.8    8.34 行为趋同            行为班   51    40.7    8.79       后测            控制班   53    30.9    8.14            行为班   51    32.6    7.24       前测            控制班   53    30.9    8.45 意义沟通            行为班   51    39.4    5.89       后测            控制班   53    31.9    7.40            行为班   51    26.6    7.11       前测            控制班   53    27.5    8.98 情感体验            行为班   51    40.1    8.14       后测            控制班   53    28.5    8.88  项目   测查   班级   被试   T            行为班   51       前测             -.81            控制班   53 认同总分            行为班   51       后测             5.32* *            控制班   53            行为班   51       前测             -.47            控制班   53 行为趋同            行为班   51       后测             5.16* *            控制班   53            行为班   51       前测             * 79            控制班   53 意义沟通                         行为班   51       后测             3.21* *            控制班   53            行为班   51       前测             .62            控制班   53 情感体验            行为班   51       后测             6.53* *            控制班   53
  注:实验二班用行为训练模式,简称“行为班”*表示P<.01,**表示P<.001
  由表1和表2可知,两种规范教学模式下,学生规范认同程度均有提高,认同总分与行为、认知、情感分项水平与控制班相比均有显着差异,但程度有所不同。采用认知训练模式,总体与分项在P<.01的水平上呈显着差异。采用行为训练模式,总体与分项三维度在P<.001 水平上呈非常显着差异。
  为进一步检验两种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我们对两个实验班前后测结果直接进行整体与分项结果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两种训练模式实验班结果T—检验
  项目   测查   班级   被试N   M     S            行为班   51    98.9   10.12       前测            认知班   52   100.7   12.81 认同总分            行为班   51   116.2   13.15       后测            认知班   52   108.4   11.55            行为班   51    28.7    7.53       前测            认知班   52    29.4    9.12 行为趋同            行为班   51    40.7    8.79       后测            认知班   52    36.1    8.98            行为班   51    32.6    7.24       前测            认知班   52    31.4    7.56 意义沟通            行为班   51    39.4    5.89       后测            认知班   52    38.1    6.92            行为班   51    26.6    7.11       前测            认知班   52    27.9    8.11 情感体验            行为班   51    40.1    8.14       后测            认知班   52    34.2    9.03  项目   测查   班级   被试   T            行为班   51       前测             -.91            认知班   52 认同总分            行为班   51       后测             2.95*            认知班   52            行为班   51       前测             -.77            认知班   52 行为趋同            行为班   51       后测             2.60*            认知班   52            行为班   51       前测             .82            认知班   52 意义沟通            行为班   51       后测             .96            认知班   52            行为班   51       前测             .88            认知班   52 情感体验            行为班   51       后测             2.72*            认知班   52
  注:实验二班用行为训练模式,简称“行为班”;实验一班用认知训练模式,简称“认知班”,*表示P<.01,**表示P<.001
  由表3可知,行为训练模式与认知训练模式相比之下, 认同总分与行为、情感两维度分项均有显着差异(P<.01),而认知维度无显着差异(P>.05)。说明行为训练模式总体效果比认知训练模式好,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情感与行为维度上的差异造成的。即行为训练模式对学生的情感转变与行为改变更有效。
  2.规范教学模式实验效果的方差分析
  为了查明实验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我们将前测数据作为学生的初始规范认同水平即协变量,对实验后测数据进行了整体结果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规范教学模式实验整体结果的协方差分析
  项目   变异来源    SS   DF    MS    F       回归系数  1356.24  1  1356.24  12.67 认同总分       教育处理  3172.96  2  1536.48  27.04  项目   变异来源    P       回归系数    * 认同总分       教育处理   * *
  注:*表示P<.01,**表示P<.001
  由表4可知,教育处理主效应非常显着(P<.001),说明不同的规范教学模式下,学生规范认同的总体效果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回归系数的作用在P<.01水平上有显着差异,说明个体原有的规范认同水平对实验结果有明显影响。
  由于认同是知行情的整合,为了进一步查明实验整体效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何方,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效果主要影响的是哪些方面,我们对知行情分项结果进行了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规范教学模式实验分项结果的协方差分析
  项目   变异来源    SS   DF    MS    F       回归系数   394.37  1   394.37   9.96 行为趋向       教育处理  2387.36  2  1193.68  30.91       回归系数   411.67  1   411.67  10.23 意义沟通       教育处理   866.42  2   443.21  11.20       回归系数   495.17  1   495.17  17.14 情感体验       教育处理  1763.32  2   881.66  25.18  项目   变异来源    P       回归系数    * 认同总分       教育处理   * *       回归系数    * 认同总分       教育处理    *       回归系数   * * 认同总分       教育处理   * *
  注:*表示P<.01,*/*表示P<.001
  由表5可知,行为趋同、情感体验主效应非常显着(P<.001),意义沟通主效应显着(P<.01)。说明教育处理产生的规范认同总体水平的差异既来自认知方面,但主要来自情感体验与行为趋同方面。也就是说两种训练模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主要是由情感体验与行为趋同的不同所引起的。回归系数的影响对意义沟通与行为趋同显着(P<.01),对情感体验非常显着(P<.001)。 说明协变量即个体规范认同的初始水平,对个体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发展均有明显作用,但对情感因素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不同规范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要受到个体原有经验,尤其是原有经验中情感体验取向的制约。
  3.规范教学模式实验定性材料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对接受两种教学模式训练及其常规训练的被试各十名,分别进行个案追踪。他们的前测规范认同水平是均等的,为3良、4中、3差。实验后进行测查,三组被试水平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认知训练组为1优、4良、4中、1差,行为训练组为3优、4良、3中,控制组为3良、5中、2差。说明行为训练组效果最好。
  (二)规范教学模式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讨论
  1.关于两种规范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用行为训练法与认知训练法分别对学生训练四个半月后,学生的规范认同水平均有提高,但行为训练模式效果最好,认同总体水平与行为、认知、情感三分项提高幅度均优于认知训练模式。因而,通常情况下,行为训练法比认知训练法更优越。
  2.关于规范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现条件
  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认同总体结果与行为、认知、情感三维度主效应均显着,但情感维度与行为趋同主效应比认知维度更突出。说明按理论构想所构建的不同训练条件,对学生的不同认同效果主要是由情感与行为转变的不同效度引起的。行为训练法比认知训练法能更有效地消除个体的情感障碍,促成个体的行为趋同,从而产生更好的认同效果。而在消除意义障碍上,这两类模式没有明显的差异。回归系数的作用显着,说明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要受到原有经验,尤其是原有情感体验取向的制约。这也印证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观。
      五 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1.在规范教学中,认知训练法与行为训练法均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在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对有情感障碍的儿童,行为训练法比认知训练法更有效。
  2.行为训练法的优越性表现为通过行为结果的反馈体验,有效地消除个体原有经验中的情感障碍,引起动机系统由被动到自觉的转变。从而,构建规范行为的自觉机制。
  3.无论是行为训练法,还是认知训练法,都不是孤立地进行认知或行为的单因素训练,而必须强调知情行的整合,即符合规范认同形成的心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实现规范认同。
心理发展与教育京33~37G1教育学王健敏19981998规范认同是个体思想上与行动上对规范的趋同,它作为社会规范内化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是个体自觉接受社会规范的开始。规范认同是在规范教学中实现的,规范教学模式是影响规范认同的重要外部条件。典型的规范教学模式有认知训练模式与行为训练模式。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片面理解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内涵,并盲目加以使用。本研究试图通过自然实验,探讨其合作效果及其有效性的实现条件,为规范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规范认同/教学模式/认知训练模式/行为训练模式王健敏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京33~37G1教育学王健敏19981998规范认同是个体思想上与行动上对规范的趋同,它作为社会规范内化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是个体自觉接受社会规范的开始。规范认同是在规范教学中实现的,规范教学模式是影响规范认同的重要外部条件。典型的规范教学模式有认知训练模式与行为训练模式。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片面理解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内涵,并盲目加以使用。本研究试图通过自然实验,探讨其合作效果及其有效性的实现条件,为规范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规范认同/教学模式/认知训练模式/行为训练模式

网载 2013-09-10 20:50:12

[新一篇] 關于新課標下作文教學的幾點嘗試

[舊一篇] 關于編寫作文課本的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