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 有效整合  ——从《秦始皇兵马俑》的教学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盘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历程不难发现,其间经历了由普及应用到个性优化的延展过程。在如何取得进一步突破的问题上产生了歧义和彷徨。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专家)钟情于整合过程中对环境和技术形态等的集合,有的教学过程甚至完全受信息技术的支配,由以前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屏看”,忽视了教学目的,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因此,如何辩证、理性地看待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如何适时、适度地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依然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整合的效能突破应该从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开始。
  近日,笔者作为评委在农村小学连续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教师们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但比较一下几堂课的教学设计,哪些颇有实效?教师们是否都深刻认识到学科整合的作用呢?欣喜之余也不免担忧,特撰此文与大家探讨。
  一、优化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就可以成功地敲好“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为此,教师们作了别具匠心的设计:
  设计一:课件出示一套秦始皇兵马俑的邮票,引发学生思考: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为什么中国要把“秦始皇兵马俑”作为名片推向世界呢?请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二:板书“奇迹”,质疑:知道世界上的“八大奇迹”吗?课件播放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七大奇迹,然后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出“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
  设计三:课前让学生谈谈对秦始皇兵马俑的了解,教师自然引入: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看后说说你又得到哪些知识?课件播放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录像资料。
  乍一看,三个设计都注意了情境的创设,各有特色,仔细比较却不难发现:设计一太过静态,难度较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从课件中得不到更多信息,所以整堂课从开始就沉闷着,只有,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设计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遥远,除了埃及金字塔学生有耳闻,对于其它六大奇迹学生都很陌生,和本课的学习关系不大,所以多数学生对教师配音播放的一闪而过的图片感到茫然;设计三既照顾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用一段声形并茂的录像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多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背景乐曲和准确精练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他们带着对秦始皇兵马俑的美好向往投入了对该课的学习。因此通过创设与课文情感相通的特定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类似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景交融。
  二、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引导参与
  课堂是师生之间对话交流、情感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过多的技术干扰反而会扰乱学生的学习。要想让课堂的学习更高效,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意突出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秦始皇兵马俑》一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威武雄壮,准确说出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和写作顺序。为此,教师们在教学这一段时都颇费心机。
  设计一:课件出示“学习菜单”,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文学家,结合课后习题4,研究作者的写作顺序和观察顺序;作为播音员,为图片配音,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作为军事家,画出军阵图。
  设计二:让学生模拟军阵,教师口述假想敌军出现的情况,学生用拳头和转身的动作来表演军阵的变化。后又以《神话》中的一段拼杀场面让学生感受军阵的威武雄壮。
  设计三:课件出示军阵图,让学生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找出句子读一读。指着军阵图问:军阵是怎么排列的?从书中找到相应的方位词,然后根据课后题目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作者的观察顺序。最后,教师和学生合作朗读,学生现场模拟军阵,分出前锋、侧翼和后卫等,分层次读出有关内容。
  比较这三个教学设计,设计一采用了选择性的自主学习,表面看似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因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很肤浅,马上要他们用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表现自然是差强人意,不少学生连课文的语句都还读不通顺,画出的军阵草图更是不堪入目,完全没有威武雄壮的气势。那么多的展示内容,到最后只能是匆匆走过场而已。设计二则纯粹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表演,当教师说出“敌人从后边包抄上来了,军阵该有什么变化?”不少学生或忸怩作态或不知所云,还有嘻嘻哈哈旁观的,整个教室一时乱了套。而电影《神话》中的片段虽然很有气势,但跟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毕竟有出入,对学生理解课文帮助不大。设计三则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课文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借助图片、凭借文字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作者的观察顺序,然后又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现军阵的威武雄壮,学生学得实在,也理解得非常到位,这样的课堂设计才是富有实效的。
  三、优化练习,突破难点,培养能力
  说和写的训练是语文课堂练习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现代教学媒体可使训练的形式更丰富、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并能借此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训练效果。当然,它也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内容时要契合学习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秦始皇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写兵马俑神态的语句,体会联想的用法,试着用“也许”“似乎”造句,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课堂上,教师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故意省略“也许”“似乎”等联想词的方法朗读课文,让学生比较异同,明确其作用。然后让学生练习仿写句子,设计如下:
  设计一:课件再次出示“秦始皇兵马俑”邮票,让学生有选择地为邮票作个简单介绍,用上“也许”“似乎”等词语。
  设计二: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教师用慷慨激昂的语言配音介绍:“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这就是……”最后画面定格在这样一个句式:下到坑内,________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你看他________。(我读懂了),也许________。
  设计三:课件只出示了“武士佣”“将军佣”“跪射佣”的静态图片,供学生观察,让学生用“有的兵佣,________,也许________。”句式写话。
  从课堂反应来看,设计一的练习针对性不强,太空泛了,画面很大,内容很多,学生因为无所凭借,所以未能出彩。设计二的教师用了强烈的声色画面调动学生的情感,可惜出现的句式是填空式的,因为有太多限制,学生的思路打不开,语句也显得不够通顺。设计三课件出现的是静态的画面,便于学生观察;而且是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学生很容易模仿,先写兵佣的神态,再猜测其年龄、地位或兵种等,不少同学写出了精彩的语句,如“有的兵佣,单膝着地,一只胳膊肘支在腿上,一只手放在腰旁,他也许是个弓弩手,正要取箭射击呢!”“有的兵俑,牵着战马,神情严肃,可能是正要上战场的骑兵。”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能当场掌握一种句式并进行扎实的迁移训练,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在结课时,教师们也不忘抓住宝贵的几分钟时间,再次在大屏幕上打出如下内容:
  设计一:补充了许多名人名言来赞美秦佣:“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李光耀”;“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胡绳”;“不看秦佣,不算真正到中国——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之后草草收场。
  设计二:引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昨天/在长城上/点燃烽火台狼烟的士兵/没有死去/今天/他们列队长安/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兵马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却不知所云,似懂非懂。
  设计三: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继续查找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关的资料,把最感兴趣的记录下来。
  不难看出,前两个设计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知识,学生却未必能接受并消化;设计三则对课文作了延伸拓展。当然,要让课堂学习更高效,我们更需要关注课前、课后的技术运用,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查询式检索信息、课后拓展式作业的形式整理信息,这样一来,课内才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感悟、品词析句。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关键不在于你用了多长时间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在于你的课件如何拥有技术含量,而恰恰在于整合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否实现了对传统教学的有效突破。
中小学电教长春21~22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彭雪卿20062006
彭雪卿 浙江衢州市实验学校,324000
作者:中小学电教长春21~22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彭雪卿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0:49:58

[新一篇] 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漫議

[舊一篇] 傳媒時代的語文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