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如何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在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转化中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经验、思想和观念,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重点。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的设计谈些个人的见解。
   一、调整备课的重点,由备教师如何教,转向备学生如何学
  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师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减法。原来的备课,总是考虑它与10以内的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减法有关,因此从10以内的减法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练习开始,进行复习铺垫,接着通过羽毛球直观图揭示算式,运用直观图讲清“两位数减一位数,只要个位上的数相减”的道理,掌握口算方法。而现在,则先考虑,如果让学生自己学,会产生哪些问题,如果会口算不会讲方法怎么办,如果不会算怎么办。因此,设计时可考虑让学生自己先算一算,主动地联系有关的知识。当原有知识和适应新知识学习的情况反映出来以后,再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新问题,就能自觉地去思考已经学过的知识,从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寻找可以联系的内容。这比一遇到新问题就等待老师讲,或者先由教师设计针对性的复习题,让学生沿着教师铺垫好的路子去理解新知识,具有更大的发展性。
   二、主动驾驭教材,从整体着眼,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具有一定关系和联系的知识系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心向,进而安排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学习的材料,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因此,要在调整思路的基础上,从处理教材着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工程应用题”的教学,例题是:“砌完一道墙,甲独做六天完成,乙独做十天完成,两人合做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键(或难点)在于这类应用题的工作总量要用单位"1"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如学生有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运完三百六十块砖,甲独运六次运完,乙独运十二次运完,两人合运几次运完?”进行铺垫,在计算的基础上与“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找出异同,建构数学模型,抓住解题的关键,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保证。
  再如,连减的简便算法,原来的教学设计一般先是准备练习,进行凑整百、整千的口算及一个数减去整百、整千的口算。接着揭示课题,出示例1:“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一百三十本图书。其中故事书四十六本,科技书三十四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将学生口述的两种算法口算出结果,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结果是相同的。再比较哪种方法简便。然后出示例2:295-128-72,观察两个减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通过一对一的对口练习加以巩固。显然这些准备练习、过程的展开,学生均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思考的机会。笔者在教这一内容时,曾这样设计过:先让学生实际计算一些连减题,看一看题的特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再让他们思考: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只能按从左到右的一种方法计算吗?可不可以用别的方法计算呢?在充分议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一说。接着出示例题,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反馈讨论,归纳知识。再从刚才的练习里选择一两道题,用第二种方法试一试,说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并通过练习知道要注意的地方(加上或去掉括号,改变运算符号)。然后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简便计算。通过计算215-126-47及215-126-74等,让学生发现有几道题的计算变简便了,再比较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区别。从中得出当连减的几个数,它们的和是整十、整百、整千……数时,用先加后减的方法,可以使计算简便。接着安排选择方法、合理计算的练习。得出运用a-(b+c)=a-b-c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计算,可以使有些计算简便,但并不是所有的连减改变顺序后都可以使计算简便。因此,计算时先要认真审题,根据特点,选择合理的方法。
   三、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
  如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拿出五个红颜色的小圆片,要求比黄色的小圆片多拿两个,黄色的小圆片该拿几个”的独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几”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独立操作,必须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如:先怎么样,再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怎么摆,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本身就是不允许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
   四、注重学生实际,调整课堂教学结构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会与学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基本结构,教师的“讲”束缚了学生的学。在尝试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一)学习准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
  (二)学习实践。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摄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难。
  (三)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问题,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四)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学习材料,选择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骆玲芳20022002骆玲芳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特级教师 作者: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骆玲芳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49:56

[新一篇] 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舊一篇] 以美育人,以情動人  ——淺論語文教學的審美情趣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